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风流_分节阅读_第24节
小说作者:凤鸣岐山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10 MB   上传时间:2013-09-21 11:53:48

  “唔,七弟所言固是有理,不过为兄以为不涉难题终难以服众,今漕运半废,正是见功之时,若能理顺漕运,功莫大焉,纵使碍难无数,我辈又何惧哉,七弟可愿助为兄一臂之力?”很显然,李贤考虑拿漕运来当突破口已非一日,心中似乎颇有定算,并不认可李显之所言,一席话说将下来,倒也慷慨激昂得很,却令李显头更大了几分。

  “六哥打算如何行之?”

  一听李贤如此口气,李显便已是事情怕是大条了,心中焦躁之意渐起,可又不好当面驳斥其非,只能是先听听其计划再做计议了的。

  “七弟请看!”

  李贤此来显然是做足了功课的,这一听李显如此问话,立马一抖宽大的衣袖,从中取出了一张绢帛,在几子上摊了开来,赫然竟是一张水系图,画得颇为详细,几乎将长江、黄淮、大运河乃至关中的渭河、灞水等大小江河都名列其上,以李显的目光来看,此图虽不算太准确,可大体上的意思却是全都出来了,足可见李贤对漕运一事确实是下了血本的。

  “六哥,此可是水纹图谱么?”

  李显虽明知,可还是故意问了一句道。

  “不错,正是此物,为兄为了漕运之事,可是派了不少人手去收集整理,总算是侥幸能得此图谱,比之弘文馆内所藏尤胜一筹,能有此图为佐,何愁大事不成!”李贤眼一瞥,便即见到李显脸上的讶异之色,心中自是大大地满足了一回,哈哈一笑,挥手做豪迈状地回答道。

  水系图谱确实重要,没那玩意儿要想搞漕运,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可要说有了这玩意儿便能成事,那也太扯了些,至少李显不这么以为,可眼瞅着面前这位豪情迸发得不可一世,李显还真不好胡乱泼冷水的,也就只能笑着道:“六哥英明,小弟实难及万一,能有此图相助,事半而功倍矣,只是事涉极大,还须详加计划方好,不知六哥对此可有甚安排否?”

  “嗯,七弟纵使不问,为兄也是要说的,七弟且看,我朝产粮大多出于江淮,若以江都(今扬州)为集中点,以漕船沿运河北上,一路过淮、黄、汴、济可抵达陕州,经渭水送入京师,沿途水路共有四处碍难,其一,广通渠淤塞严重,须重开;其二,汴渠因黄河沙多,易淤积,须专官为之护;其三,三门砥柱奇险,船只上驶困难,且常常覆溺,须以另开运河为要;其四……”李贤信心满满地说到了此处,很明显地停顿了一下,这才接着往下说道:“其四,原有之漕官糜烂,不堪为用,须更替之,此四条若是皆能行了去,不愁漕运不畅!”

  李贤这番话说倒是都说到了点子上,尽管不全面,可大体上还过得去,问题是漕运之事本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儿,并不是说有了良好的思路便能成功的,尤其是像李贤这般将现有一切推翻重新来过的做法,做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姑且不论整个计划实行下来要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就说时间上也长得惊人,若是李贤此际是皇帝,他下了狠心一定要这么去做,那倒是有成功的希望,问题是他不是皇帝,甚至连太子都不是,不过就一亲王罢了,要想做如此大的事情,显然没那个担当,别的不说,只消在治理漕运上出了一点的岔子,李弘那头会坐看么?显然不可能,而李贤又无法取得武后的绝对信任,拿什么去跟李弘在朝堂上争锋,一旦受攻,势必全盘皆输,最好的结果或许还得被就藩上一回,若是运气不好的话,只怕王爵被削都不是不可能,李显要是跟在其后头混,那后果也就可想而知的了。

  “六哥可曾算过漕运一事若要完工须多少时日,又须多少人力物耗?”听完了李贤的陈述,李显尽管心中不赞成,但却并没有急着出言驳斥,而是沉思了片刻,这才谨慎地出言问道。

  “若是人力物力无虞,三年必可尽全功,七弟信也不信?”李贤琢磨着漕运自是非一日之功,然则大体上都是在大局面上着眼,对于具体事务乃是整体的详细计划其实压根儿就没怎么考虑过,此时听得李显问起,心中不免有些子发虚,可却不想让李显看轻了去,这便狡辩般地反问了一句道。

  三年?吹牛也不是这么个吹法,你小子十有八九压根儿就没认真去算过花费,尽胡吹!李贤倒是说得信誓旦旦,可听在李显的耳朵里,却平白生出了种哭笑不得的无力感,偏生一时间还真不好找出既不伤其自尊又能指其计划缺憾的法子,眉头不由地便微锁了起来……

  第六十五章函谷关夜话(下)

  漕运之事李显并不陌生,实际上,前一世,在他第二次登基时便曾花了无数的气力去整治漕运,至于办法么,跟李贤所言的也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可五年的苦心经营下来,却不见太大的成效,其中的花费之巨着实吓人,至于后世混迹官场之际,因着工作的关系,李显也没少查阅历朝历代的漕运策略,算得上是个理论上的“漕运通”,可就算这样,李显都不敢说三年里能治理好漕运,就更别说李贤这等历练明显不足之辈了,就李贤的本事来论,别说三年了,便是十年都未必能成功,试问在这等风云诡异的朝局下,又哪有如此多的时间能供李贤去肆意挥霍的。

  “六哥大才,您的话小弟自然是信得过的,只是……”明知道李贤是在吹牛,可李显却不能当面点破,只能是采取了先扬后抑的办法,故意只说了半截子的话。

  “只是甚的,七弟有甚看法还请直说的好,为兄不耐猜哑谜。”李贤信心满满地提出了整治漕运的计划,本以为自己这等雄心一出,李显自该拜服于地才是,却没想到李显一直在那儿委婉地反对自己的宏伟计划,自是有些子来了气,脸一板,不太客气地吭了一声道。

  “六哥,三年便是千日,俗话说得好,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六哥勤于政务固然是好事,旁人会坐视么,倘若有变,当何如之?”李显不想跟李贤扯破脸,自是不好就¨¨计划本身提出问题,只能是迂回地将问题引到了太子那一头的可能反应上去,这便隐晦地提点了一句道。

  “他敢?此乃利国利民之大事,孤不信他敢丧心病狂至斯,哼!”李显说得虽隐晦,可李贤并非傻子,一听便知晓李显话中的旁人指的便是太子李弘,立马便怒了,猛地一拍几子,跳将起来,几乎是用嚷的音量吼了一嗓子,一张俊脸也因此扭曲得有些子狰狞了起来。

  “殿下。”

  “殿下,出了何事了?”

  ……

  李贤这一下暴起的动静闹得实在是太大了些,侍候在房门外的高邈、张彻二人急急忙忙地便领着各自府上的侍卫们冲进了房中,几乎各自同时开声问了起来。

  “滚,都滚出去!”

  李贤正在气头上,哪容得众人在此碍事,气恼地一挥手,怒叱了一声,吓得两位小宦官面如土色之余,不得不紧赶着各自领着自己的手下乱纷纷地又退出了房去。

  “孤行得正,坐得直,岂会怕了那小人胡乱作祟,哼,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李贤气咻咻地在房中来回踱着步,口中不依不饶地念叨着,看起来是理直气壮,其实话里已表露出了明显的担忧之意,本来么,他李贤跟太子就不睦,双方乃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哪有不坏对方好事的可能,前番李贤之所以会被就藩,还不就是太子出的手,此次漕运之事若兴,李贤势必实力大涨,这等情况下,太子哪头又怎可能坐视,出手自是必然的选择,真到那时,乐子可就大了去了。

  呵,这小子心里都认了,嘴上还硬挺着,真是只煮熟的鸭子!眼瞅着李贤在那儿碎叨叨地念着,李显心中暗笑不已,可脸上却是一派的平静,也不开口争辩,只是正襟危坐着,任由李贤发泄个够。

  “七弟对此可有甚良策否?”李贤闹腾了一阵子,见李显没有反应,不免自觉无趣,悻悻然地坐回了原位,黑着脸沉默了良久之后,有些子闷闷不乐地问道。

  得,不闹腾了?那就说正事好了。李显见李贤已消停了下来,立马展颜一笑道:“六哥,常言道:事有轻重缓急,依小弟看来,六哥如今当务之急是立身朝堂,须得见效快之名目,至于漕运一事么,姑且暂缓也罢,纵使一定要行之,大可上了本章,自有人会抢着去做,你我兄弟在一旁看热闹也好。”

  “嗯,这……”李贤一听李显要将漕运的事情交给太子去做,立马便怒了,瞪了李显一眼,待要发飙,却又突然顿住了,眼珠子狂转了起来,好一阵子沉默之后,突地放声大笑了起来道:“好你个七弟,竟能算计若此,好,好,甚好!”

  好是自然的事儿,这等本章一上,太子那头势必担忧李贤就此坐大,出手拦截也就是必然之举,若是李贤不动声色地来上个将计就计,将漕运的事情往太子身上一推,办得好了,那是李贤出的主意好,办得不好,那就是太子办事不利,如此一来,有了功劳,他李贤是头一份的,有了过错么,对不起,你李弘自个儿背着去好了,这么一算,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李贤自是没有理由不兴奋异常的。

  “六哥觉得好便成。”漕运事关社稷安危,李显自然不可能真儿个地就此撒手不管,一旦太子真的接了手,即便太子那头不问,该出的主意李显找准了时机也要出上一些,总之是不能让此事黄了,但却并不急在一时,当然了,此时也没有必要告诉李贤,这便淡然一笑,随意地附和了一句之后,直接将话题转了开去:“六哥,在小弟看来,漕运折子固然大佳,然,短时间里却难见成效,于六哥跻身朝堂实无太多赞益,小弟不才,私下胡乱琢磨了几个策子,或许对六哥有些用场。”

  “哦?七弟有何妙策快说来听听。”经过了如此多的事端,李贤对于李显的能耐已是信服在心,此际李显虽言胡乱琢磨之策,可李贤却不敢以瞎琢磨视之,仅略一愣神,立马便紧赶着出言追问道。

  “六哥,小弟有一疑问不知当提不当提?”李显并没有急着将自己的策略说将出来,而是面色一肃,略带一丝迟疑之意地反问了一句道。

  “七弟说哪的话,你我兄弟本就一体,哪有甚问题不可问的,但讲无妨。”一见李显问得蹊跷,李贤不由地露出了丝狐疑之色,扫了李显一眼,见李显面色肃然,不像是在说笑的样子,便也就正容回答了一句道。

  “那好,就请恕小弟直言了,请问六哥,当今之关陇世家属意何人哉?若是六哥与那人争,何人胜耶?”李显拱了拱手以示歉意,可口中问出来的话却并不那么顺耳,至少对于李贤来说,这个问题着实刺耳了些,听得其面色瞬间便为之一沉,嘴角哆嗦了几下,似有怒气在心中猛然爆发。

  “七弟问得好,论才干,孤虽自认不输于人,奈何,唉,奈何形势所然,在世家间着力上,孤确实不及那厮。”李贤胸膛狠狠地起伏了几下,到底还是忍住了发飙的冲动,黑着脸回了一句道。

  “六哥说得好,此形势所然,非关努力,实地位所限耳,强于其争,自不可,然,世间道路非只一条,此路不通,走它路好了,小弟倒有一策,或能奏效焉。”李显自信地一笑,娓娓道来。

  “当真?”李贤这些年来,没少暗中拉拢出身关陇一系的大世家之官吏,可惜收效甚微,能笼络在手中的,不过是些散兵游勇罢了,比起尚未起步的李显来说,是强了不少,可比起太子那头来说,就差了老鼻子远了,每日里也没少为此事烦恼,可惜总找不到应对的办法,这一听李显居然另有妙手,自是兴趣大起,急吼吼地便追问了起来。

  “瞧六哥问的,小弟像是说谎之辈么?”李显还是不急着说,一派卖关子状地埋冤了一句道。

  “七弟误会了,为兄不是这个意思,唉,此事重大,须开不得玩笑,你就快说罢。”李贤被李显这等吊胃口的做派弄得心痒难搔,气急地瞪了李显一眼,紧赶着出言催促道。

  “六哥莫急,小弟说便是了。”李显吊足了李贤的胃口之后,这才哈哈一笑道:“我大唐开国已历三朝,累经休养,民间已渐富庶,不但习武之风不衰,文风更是日渐鼎盛,有志向学者众矣,此皆有心报国之辈也,遗珠比比皆是,奈何我朝取士之策多年未变,每一科取中者不过寥寥十数,且尽是白头,是民间真无智者乎?缪矣!若不有所更易,众多有志者报国无门尚是小事,就怕久后必乱,时移世易,变法宜矣!”

  “嗯?”李贤一听李显如此之长篇大论,不由地便陷入了沉思之中——李贤人本聪明,自是不会看不到朝野的变化,更不会不清楚李显提出科举改革的用意所在,无外乎是要他李贤从寒门士子中取材,从而获得与李弘分庭抗礼的可能之机会,在李贤看来,从道理上来说,这条路倒也不是行不通,只是并不那么好走,无他,只要李贤敢当庭提出这么个建议,势必会深深地得罪了关陇大世家,毕竟朝中的寒门士子一多,势必侵犯到权贵子弟出仕的利益,其中的风险不可谓不高,换而言之,此路走得通走不通是一回事,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否值得又是另一回事,身为有志大位的皇子,李贤不能不去考虑其中的利弊与取舍,这一想之下,人便木讷了起来,眉头也因此而紧锁成了个大写的“川”字……

  第六十六章疑心尽释(上)

  科举之事李贤此前压根儿就不曾考虑过,对其中的奥妙自也不甚了了,若是往日听得李显如此慎而又慎地提起此事,只怕不免会嗤之于鼻,然则经过大半年的就藩历练之后,李贤已非昔日阿蒙,虽说尚不曾意识到科举的重要性,可却知晓李显的分析确实无误,只因其在短暂的刺史生涯中确实没少听说过民间寒门学子对现有的科举选拔制度的抱怨,只是那会儿李贤没怎么往心里头去罢了,如今有了李显的分析,再回过头去一想,自也就一切恍然于心了的,当然了,明白科举制度要改革是一回事,该不该由他李贤来提出却又是另一回事了,在李贤看来,此举很有些子火中取粟的意味,能不能在取到栗子的同时还得不伤了手就成了李贤必须详加考虑之事了。

  难,很难!李贤在心中反复地推演了几番,颇为不甘地发现自己实在是难以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如此一来,得失问题也就凸显了出来——取悦寒门士子的同时,势必也会因之而深深触犯了豪门世家的利益,两者间几乎是一而二的关系,避无可避,问题是只消李显一提出科举改革的本章,这一头还没能收拢寒门士子之心呢,那一方的豪门世家就已得罪了去,光是这么一条,就足以令李贤望而怯步的了,然则此策毕竟是李显所献,李贤不愿也不肯轻易出言否决了此议,只能是在心里头默默地思索着婉拒的措辞。

  “七弟既言科举须改,却不知这改又该是如何个改法?”

  李贤心中虽已暗自否决了李显的提议,可却不想一上来便这般表露出来,这便斟酌了下语气,谨慎地出言问了一句道。

  “好叫哥哥得知,小弟琢磨此事已久,算是颇有心得,其一,我大唐如今军威虽盛,惜乎重将渐老,颇有后继之忧也,然,民间却多豪士,若能引而为用,何乐而不为耶?故,小弟以为当开武科,遍取将才,科目可定为兵策、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五项,县中考核优秀者,可为武秀才;州中中选者,可为武举人;凡武举人皆有资格参与三年之大比,考中者即是武进士,授以武职,以此当可选拔出行伍之干才。其二,现有之科举繁复杂乱,既有进士举,又有明经、明算、明术等诸般名目,实非为国选材,而是方便豪门世家牟利罢了,断不可取,依小弟看来,明算、明术或可保留,以为工部等取专才之用,至于明经不过取巧之小道也,非为国选材之必要,当去之,以进士举为代,诚然如是,进士举亦须变革,除各项程序皆如武举之外,其科目当有更易,时策、经论等实务当为核心,至于诗赋,当为辅也,取士规模当有大增,若如此,朝堂当不至有遗珠之憾,亦无缺干才之虞也。”李显的口才极佳,一番长篇大论说将下来,连大气都不带喘上一口的,不仅如此,还说得条条有理,句句都能落到实处上去,哪怕李贤早已决心不纳此策了,可依旧被此策的内涵所深深吸引。

  “七弟做的大好文章,为兄若能做主,自当从谏如流,奈何……”

  李贤沉吟了好一阵子,实是无法从李显的这番话中找出不纳此策的理由之所在,无奈之下,也只好摇头叹息了一声,言虽未尽,可婉拒的意思却已表露无疑了。

  李贤的婉拒自然早在李显的预料之中,道理很简单,改革从来就不是没代价的,尤其是这等对现有之既得利益集团动刀子的变革,更是将掀起一场滔天巨澜,这等可能覆舟的局面自不是李贤这么个尚未立稳脚跟之辈所能担当得起的,不过么,李显这份折子本来就不是要让李贤出面去上的,自然不在意其之婉拒,当然了,李显起心要改革科举,并非看不到其中的风险性,只不过李显却有着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而这又恰恰是无法说得出口的隐秘,一切的一切都因着李显即便不上本奏明此事,过不了多久时间,武后也会在这上头做文章,其目的说穿了跟李显的算路并无太大的区别,都是想要紧紧抓住出身寒门士子的官吏来做文章,既然如此,李显自是不会将好处平白让与武后,说到所要冒的风险么,其实对于李显这么个闲散亲王来说,还真没啥大不了的,左右他既无职权,又无官位,真没啥可以丧失的,至于骂名么,李显哪在乎那玩意儿,左右被人骂几句又少不了一块肉,谁爱骂尽管骂去得了。

  “六哥,若是您能做主,此策可有成算耶?”李显心中虽自有主张,但却没打算立马出言点破,而是笑着追问道。

  “唔,若如是,或可行,于长远看,大利社稷,只是近期未必佳,七弟莫怪为兄直言,此策若上,孤顿成公敌也,实难应对,非不愿实不能耳。”李贤见李显似乎不肯放弃科举改革的策子,不由地便有些子急了,索性将自个儿的观点亮明了出来。

  “六哥此言大善,小弟亦作如此想,圣人有云: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小弟不才,愿力行之,自当上本奏明此事,倘若安排恰当,此事必可由六哥接手为之,骂名小弟自受之,就不信些许骂名能奈我何?”李贤话音一落,李显便即击掌大笑了起来,一派慷慨激昂状地陈词道。

  “哦?安能如斯?”

  李贤一听李显说得如此肯定,不禁为之心动不已——若是真能从科举中得利,又无须去得罪了那帮子豪门世家,自然是好事一桩,李贤没有理由不照着去做,只是有两个疑问却令李贤不敢轻易下这个决心,其一么,自然是此策如何行去方能达到上述之目的;至于其二,那可就是李贤说不出口的担忧所在了——李显为何要这么做,李贤这些日子来一直在苦苦思量一个问题,那便是李显为何要全力支持自己,可惜他想破了头,也没能找到答案,此际,这个问题又再次有如幽灵般地在李贤的脑海里浮现了出来,,可又不好直接问李显为何如此,只能是含含糊糊地问了一句道。

  “六哥先前不是言及要上漕运本章么?既然此处让旁人得了利去,总该找个补回来罢,父皇圣明,断不至亏了六哥的,只消漕运本章事了,小弟便即上本,一切岂不顺遂了么?”李显明知道李贤的问题带着两重的意思在,可却故意装作只听懂了表面上的那一层,笑呵呵地解说了一番道。

  “唔,话虽如此,只是内里关系甚大,终须谨慎些才好,为兄才浅,须得好生思量一番,此事不若再议如何?”李贤本就是聪慧过人之辈,又怎会想不到李显所说的这一招,然则在最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之下,李贤并不想如此快地便将此事定了下来,这便沉吟着回了一句,话语里已透着逐客之意了。

  “理当如此,时候不早了,六哥赶了数日的路,当是苦乏了,小弟不敢耽搁您休息,这就告辞了。”一听李贤如此说法,李显自是不会多加逗留,毕竟有些事是无法用语言来解释的,即便是解释,也未必能说服得了对方,与其如此,倒不如让李贤自己想清楚了更好,有鉴于此,李显自是紧赶着便站起了身来,笑着出言请辞道。

  “嗯,七弟慢走,为兄就不送了。”李贤心中有事,自是不会强留李显,这便起了身,颔首示意了一下,目送着李显出了房门,旋即却焦躁地在房中来回踱起了步来,只可惜路倒是没少走,脑筋却有如浆糊一般,啥思绪都没有,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悻悻然地回了卧房,匆忙地梳洗了一番,也不更衣,就这么和衣躺在了榻上接着胡思乱想,不知不觉中,人已处在了半梦半醒之间……

  “混账,何人在外喧哗!”

  就在李贤迷迷糊糊间刚睡得稍安稳些之际,突地听到外头喧闹无比,不由地便是一阵暴露,腰一挺,坐直了起来,瞪眼便怒吼了一嗓子。

  “殿下息怒,殿下息怒!”

  别看李贤这大半年来性子沉稳了不少,可一旦发起火来,那等威势却依旧吓人得很,可怜两名侍候在其房中的小丫鬟全都被吓得哆嗦不已地跪倒在地,可着劲地磕着头,求饶不已。

  “殿下,您没事罢?”

  听得房里的响动不对头,张彻领着几名侍卫便从外头涌了进来,这一见到李贤那等怒气勃发的样子,都不免有些慌了手脚,倒是张彻还算冷静,忙不迭地跑上前去,紧赶着躬身问了一句道。

  “没事?哼!外头为何如此闹腾?说!”李贤心中有事,再加上睡眠不足,火气自是大得很,狠狠地瞪了张彻一眼,扯着嗓子吼道。

  “回殿下的话,那是周王殿下领着人在习武呢。”张彻乃是李贤的伴当,自是知晓自家主子的性子不好,被李贤这么一瞪,不自觉地便缩了下脖子,紧赶着回禀道。

  “习武?大半夜的习甚武来着?”李贤一听动静是李显闹出来的,心中有气也不好发了,这便不甘不愿地吭了一声。

  “这个……”张彻愣了愣,有些无奈地回答道:“殿下,已是卯时五刻了。”

  “啊。”李贤一听之下,这才反应了过来,敢情不是别人闹腾,而是他自个儿睡了懒觉,不禁便为之一窒,摇了摇头,没再发作众人,沉吟地不吭气了。

  “殿下,奴婢可是听说了,那周王殿下便是人在旅途都不曾放下过习练,这几日在驿站亦是如此,闹腾得满驿站都不得安宁,竟自吵到了殿下,实是不该,要不奴婢这就请周王殿下消停些?”这一见李贤虽没再发作,可脸色依旧十分的不愉,张彻忙凑到近前,讨好地献媚道。

  “哼,此是尔这等卑下之人能管的么?还不退下!”李贤心中虽不愉,可并没有被气糊涂了,哪能真让张彻去胡闹,万一真要是将李显给惹恼了,彼此间可就不好相看了的,这便没好气地瞪了张彻一眼,极为不满地冷哼了一声。

  “啊,是,奴婢遵命。”

  张彻其实一点都不傻,之所以将李显扛将出来说事,本就是为了平和一下李贤的怒气罢了,此际见李贤叫退,哪有不赶紧溜走的,这便紧赶着应了诺,领着人便要离去。

  “慢着,尔先前说七弟这些天习武始终不缀,可是实情?”没等张彻走到房门口,背后便传来了李贤那带着浓浓狐疑之意的喝问之声。

  “确实如此,奴婢都已派人问过了。”张彻不明白李贤为何要追问此事,可也没有丝毫的迟疑,紧赶着便回答道。

  “哦?”李贤茫然地点了下头,似乎想起了什么,眉头不由地便紧锁了起来,可沉吟了片刻之后,突地眼睛一亮,眉头一扬,就此放声哈哈大笑了起来,内里满是恍然大悟般的愉悦之情,直听得张彻等人皆是满头的雾水,愣是无人知晓李贤究竟在笑些甚子……

  第六十七章疑心尽释(下)

  这世上有很多事并非出自喜欢,完全就是因为习惯,所以便成了自然,很显然,李显的习武便是如此,从一开始仅仅只是为了那张弃文从武的“皮”,而后又是为了争上一口气,就这么练着练着也就成了习惯,大半年的操演下来,每日里若是不练上几趟的话,李显还真有种浑然不自在之感,哪怕是这等人在旅途,且严格到挑剔的师傅李伯瑶不在身旁的情况下,李显也没有丝毫的偷懒想法,一丝不苟地按着李伯瑶事先给出的计划操练不止。

  大半年的时间并不算长,可李伯瑶所授的东西却不老少,枪术、马术、骑射、步射、刀法皆有涉及,每一样都是最严格的高要求,按其的说法便是——李显已错过了开始习武的最佳年龄,须以旁人十倍之努力方有旁人一半的成才希望,至于李显投入如此大的精力究竟值是不值,那可就不在李伯瑶的考虑范围之内了,就一言以概之——爱练就练,不练请便。

  值或是不值这么个问题其实李显压根儿就没去考虑过,在他看来富贵、权力之类的玩意儿都是身外浮云,唯有本事才是自己所有,这世上没有没用的本事,只有没有的人,艺多了又岂会压身,既然都已经练上了,那就尽全力去练好,纵使不能成李伯瑶口中的“大才”,那至少也能强身健体不是么?按李显的话来说,投入都已投了,能赚多固然好,若是尽力了还不行,那也没辙,至少不会亏本便成,正是出于这等考虑,李显对于习武的艰难并没有丝毫的抗拒心理,也没有半点的懈怠之心,说是全身心投入或许有些过了,可尽一切可能去尽力却是不争之事实。

  正所谓有付出便会有回报,李显在习武上投入了如此大的精力,所得自然也就不会少,旁的本事倒也还尚不能算登堂入室,最多也就只能勉强够上“能用”的边儿,可在投入精力最多的刀法一道上,李显却显示出了超绝的天赋,姑且不论体力与臂力上的缺憾,就刀法本身乃至气势而言,却已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这一点纵使是再苛刻之人也否认不了,尤其是在气势上的雄浑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点,此时正与李显对峙着的执仗亲事凌重无疑体会得最为深刻。

  凌重出身少林,尽管只是一名俗家弟子,连五百僧兵的边都够不上,也没能习得少林的精髓绝艺,可一身本事却已属不俗,自从军以来,屡次上阵皆有斩获,立功甚多,正是靠着军功的积累,这才得以从一介小兵晋升为武官,后又因机缘巧合调入周王府出任执杖亲事(正八品上),尤善刀法,自李显开始习武起,便没少充当李显之陪练,一开始时,压根儿就无需费多大的劲便可轻松将李显打得找不到北,甚至连刀都用不着出,空着手便可轻松击败李显,可随着李显的刀法逐渐娴熟,凌重已再难轻松应对了,尤其是此刻,面对着静立不动的李显,凌重心里头竟有种面对着渊渟岳峙的绝世高手之感觉,浑然忘了李显的身形之瘦小,握着刀的手心竟因此而微微有汗溢出。

  “杀!”

  出汗很显然是种精神紧张的表现,这等表现必然会带动气势上的变化,李显虽尚不能称为高手,可对气势的敏感却堪称一流,没等凌重做出微调,但见李显一声暴喝之下,身形一个半侧旋,刀已顺势拔出了鞘,只一挥间,已如天外飞虹一般地劈向了凌重的右肩,正是“霸刀七绝”之起手式——拔刀诀!

  “好!”

  “漂亮!”

  ……

  围在周边看热闹的大多是周王府与璐王府的军官们,虽不见得人人皆是好手,可基本上都属军中老鸟,眼光自然都不差,这一见李显这一招“拔刀诀”使得精妙,禁不住乱哄哄地叫起了好来,也正是这阵子喝彩声过于喧嚣,这才将迷糊中的李贤生生吵醒了过来。

  “来得好!”

  凌重陪李显练刀已久,自是早就领教过“霸刀七绝”的犀利劲儿,这一见李显此招来得凶悍异常,远胜其前些日子所能达到的程度,瞳孔不由地便是一个收缩,但却并没有丝毫的退让之意,只因他很清楚在“霸刀七绝”的攻击下,一旦气势被压制了,那就只能完全被压着打,纵使他凌重武艺高出李显老大的一截,一个不小心之下,就此落败也不是不可能之事,若如此,那凌重的老脸只怕要丢光了的,故此,面对着李显来势汹汹的一刀,凌重不退反进,大吼一声,手中的制式横刀一抖,划出一道弧线,斜斜地拦向了李显劈杀过来的刀光。

  李显的刀很快,招式也很凶悍,可惜限于臂力,力道上却是远不能跟凌重相提并论的,哪怕凌重这一刀并未全力出手,却也不是李显能接得下来的,真要是两刀相遇,李显必败无疑,这一条不单凌重看得准,李显同样心中有数,实际上,凌重的反应正在李显的预料之中,待得凌重刀一出,立马就见李显身形突地一矮,原本斜劈而出的刀光陡然便是一个下沉,由斜劈瞬间变成了横扫,赫然竟是“霸刀七绝”中的“横扫千军”。

  “呔!”

  李显这一突然的变招着实突兀,可招式间却又有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若是换个对手,只怕就得着了李显的道,然则凌重却不会,只因其陪李显练刀已久,自是熟知李显的刀路,虽惊讶于李显招式变换上的迅捷,却也并不太过意外,厉啸了一声,人随刀走,腰身一扭,已向侧面闪了开去,与此同时,手中的横刀一个变向斜掠,不守反攻向了李显的脖颈之间,刀势凛然至极,倒未至,刀风已令李显的脖子生寒不已。

  凌重这一刀使得极快,快得有如闪电一般,虽不带杀意,可刀上的凛冽之气却是非同小可,往日里李显一旦遇到这等情况,往往只能收刀后撤,以避锋芒,可今日李显似乎反应迟钝了不老少,竟然没有变招避让,依旧是原势不变地向前横击,就这么着,按双方都不变招来算,势必两败俱伤,所不同的是李显的刀只能在凌重的腹部拉开一道血口,但并不致命,可李显的脑袋却得就此搬了家。

  糟糕!凌重哪敢真跟李显来个两败俱伤,眼瞅着李显没有变招避让,心中不由地暗叫了一声,刚想着变换招式之际,手上不由地便是微微一缓,这一缓极为的细微,外人几乎难以察觉得到,可就是这么一缓,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但见李显身形一沉,原本就因矮身进击的身形陡然间缩成一团,如球一般地滚进了凌重的防御圈中,手中的横刀毫不客气地扫向凌重的腰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76页  当前第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37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风流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