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318节
小说作者:孤独麦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28 MB   上传时间:2023-11-16 17:43:26

  ※※※※※※

  “下面我再谈谈货币供给在汇兑方面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日本产银量逐年增加。据明州前往日本贸易的商徒所说,日本国内很多商品都在涨价,虽然幅度不是很大,但每年都在涨,十分坚决。原因如上节所述,货币供应量大增。”

  “我假设一种理想而又极端的情况。日本以银币为唯一货币,他们的商品生产能力、消费能力一直没有变化。在银矿不断开采,一车又一车银锭被铸成硬币并投入市场之后,他们生产的各类商品价格普遍出现了快速上涨,但商品的使用属性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一百斤粮食,它就只能产生一百斤粮食的作用,变的只有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币实际上贬值了。”

  “假设在此期间,同样使用银币的我国白银产量没有增加,市面上银币的流通量恒定,那么日本银币相对于大夏银币,也大幅度贬值了,因为他们‘超发货币’,我称之为‘通货膨胀’。”

  “假设日本商人在大夏进行贸易时,必须将手头的日本银币兑换成大夏银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因为货币贬值的关系,日本人必须拿出更多的日本银币来兑换大夏银币,这将让他们在汇兑上处于不利地位。其中涉及到一个概念,汇率,可查阅附录。”

  “前文说过,银锭不是货币,银币才是。但很遗憾,很多人将金块、银锭等同于金币、银币,这就给了日本商人以极大的便利。他们拿着日本银币,只要重量足够,往往能拥有同等重量的大夏银币的使用价值。这种认知,令大夏、日本之间的汇率,常年固定在1:1,其实对我国商业是不利的。”

  “我在此提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将银币存于国库之中,而不拿出来使用,那么它是银锭还是货币?答案在下一节。”

  ※※※※※※

  “是的。如果银币堆在国库的架子上落满灰尘,而不是投入市场,那它就相当于银锭。再强调一遍,银锭不是货币,银币才是。锁在国库里的银币,只能被视为‘资本’,只有当它投入市场时,才能被视为‘通货’。”

  “基于这种认知,户部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投放市场的银币的数量,来人为调节商品的价格以及货币的汇率。但我要强调一点,如果你没有准确的判断市面上货币数量的办法,最好不要这么做,只会造成灾难。”

  ※※※※※※

  “再假设一种情况。假设淮南道寿州从关北道灵州采购了大批毛布,导致本地货币大量流出,各种商品价格暴跌。而灵州因为出售了大量毛布,货币大量流入,导致商品价格暴涨。然后他们又从寿州采购大量茶叶,货币再次流出,灵州商品价格全线暴跌,寿州因为涌入了大量货币,商品价格在跌至谷底后又报复性上涨……”

  “这种短时间内暴涨暴跌的情况,对民生都是有害的。那么如何避免呢?”

  “我提出一个设想。设立一个存托机构,会影响到一地货币流通量的大宗商业交易,买卖双方在此开一间金库,支付或入帐时,货币在不同的金库间流转,而不必实际出现在市场上,以免出现剧烈的干扰。”

  “这家存托机构的名字可以叫‘银行’。其实在各地坊市,这种‘清算银行’的机制已经出现很多年了。它运行良好,拥有相当的‘资本’,令人信赖,丝毫不怀疑它的兑现能力。这个时候,有些事情可以进一步简化。银行开具的‘存托凭证’(银元票),可以直接拿来交易,银行甚至都不需要挪动金库内的货币,它只要见票即兑就能保证信誉。”

  ※※※※※※

  邵树德越写越嗨,文思如泉涌。

  他尽量用十分浅显、最接近本质的语言来解释各类经济现象。

  其中出现的各类名词,不得不专门做了一个附录来解释或定义,其实工作量不小的。

  写累了之后,招招手,随便喊来一个王后或太后。

  她们自动解开上衣,坐入邵树德怀中。

  一番肆意揉捏之后,精神复振,继续写书,可谓劳逸结合,效率极高。

  “知道这个吗?”眼见着天色渐晚,邵树德累了,便搁下笔,拿出两枚银币。

  一个是第纳尔金币,一个是迪尔汗银币,都是从波斯缴获的——包括他们支付赎城费的那一次。

  “波斯……通货。”偰氏一直在旁边看邵树德的书稿,看得入神了,连自己裙子不见了都没发觉。

  若在往常,她必然要反抗一番的。

  现在么,或许发觉了,但面对这种内容耳目一新、令人振聋发聩的新书,她觉得这次可以不反抗。

  圣人的才学,确实比毗伽强了许多。况且,我也没办法反抗。反抗得越激烈,最后的姿势总是越屈辱。

  “波斯通货。”邵树德点了点头,说道:“波斯西南方,有个小国叫‘萨法尔’。其国中有一地,曰‘潘杰希尔山谷’,盛产白银,开采了数十年,产量从未下降。”

  “潘杰希尔”在波斯语中是“五狮”的意思,为兴都库什山脉环绕。山谷内地势平坦,有河流、湖泊,土壤肥沃,后世生活在这里的大部分是塔吉克人,属于阿富汗。

  从白衣大食时代起,这里就盛产两样东西:白银和宝石。在21世纪时,塔吉克人仍然在用山谷内出产的白银和祖母绿,向外界换取资源——开采了一千年的白银矿,简直了……

  “妾在高昌时,也见到了许多波斯银币,不想却是采自这个山谷。”偰氏有些惊讶。

  她不动神色地提起了已落到脚踝间的裙子。

  “与波斯的战争,打不了太久了。”邵树德说道:“朕料他们早晚要来求和。”

  “为何?”偰氏眨着眼睛,问道。

  “岂不闻‘攘外必先安内’?”邵树德说道:“波斯人的求和,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先腾出手来,解决内部问题,然后再做计较。不然的话,内外交困,太难了。”

  “原来如此。”偰氏点了点头。

  “以往在高昌时,毗伽没让你参与国政?”邵树德问道。

  “没有,他只让我看佛经。但我喜欢看杂书,非常喜欢。”偰氏微微有些不自然。

  一是听到了丈夫的名字,二是因为裙子又落到了脚踝,而且后面的动作难以形容——

  就像冬天的潘杰希尔山谷,被强劲的寒风反复扫荡,稀疏的草木尽皆摧折。唯有地下热泉汩汩流淌着,展现着别样的春意。

  “你觉得朕会答应波斯人的要求吗?”邵树德问道。

  “陛下应该是会答应的。”偰氏说到。

  “为何这么笃定?”

  “如果陛下不愿意,波斯的使者就来不了洛阳了。”

  “果然聪明。”邵树德笑道:“朕劫掠波斯,一是想削弱波斯的实力。他们的实力弱了,就没那么多野心,不会太想着扩张了。第二么,自然是想用波斯的钱粮养西域。大夏不是养不起西域,慢慢移民开发,最终也会起来,但那样太慢、太慢了。尤其是在积累的早期,如果得一笔横财,能抢回十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

  移民开发就是滚雪球。

  以辽东为例,现在一年移民个几万人,它都能够承受,因为当地已经有了较为可观的产出,接待能力强了。

  但在早期,一年也就勉强支应几百人、千余人。

  指数增长的概念,邵树德十分清楚。如果能够提高早期的基数,那么时间拉得越长,指数增长就越惊人,能够节省大量时间。

  “但波斯也不能太弱。”邵树德又道:“朕不想灭亡波斯,短期内也没那个实力。即便侥幸灭亡了,也没法统治,太远了。所以,最理想的状况便是,我们与一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但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危机四伏的波斯打交道,能够获得最大利益。”

  “陛下最终是想与波斯做买卖么?”偰氏问道。

  “好聪明的妇人。”邵树德赞道:“你为何这么想?”

  “潘杰希尔的银矿,陛下如果占了,怕是天天陷入战争,没法安心采用。”偰氏说道:“况且,西域也没足够的人去采矿。与其那般,不如让波斯人采了送过来,这样还省了战争的巨大开销。”

  “如何让波斯人送过来呢?”

  “自然是做买卖了。”偰氏指着一页书稿,说道:“陛下也说了。如果一个地方银子非常多,他们的东西就会变得很贵很贵。商人们就会想办法去外国采买便宜的东西,带回国内销售,赚取暴利。这么多来几回,当地的手艺人就没生意了,纷纷破产。到最后,更加依赖国外商品的供应,白银源源不断流入大夏,无法逆转。”

  说完这段话,偰氏忍不住打了个冷颤。

  2022年夏天,阿富汗灾害管理部门表示:因为恶劣天气,潘杰希尔山谷引发了创纪录的洪灾。树木被爆发的洪水冲垮,倒伏紧贴在地面上,谷中浊水四溢,并出现了洪水爆发时常见的山体异常现象:山头变形、鼓包。

  “这本书没白看吧?”邵树德得意地笑道:“朕置西域商社,便是为这方面做准备。很多人都觉得西域没落了,没什么搞头,但朕是这么肤浅的人吗?哈哈。”

  偰氏看向邵树德,眼神莫名。反复在探究这么一个智珠在握、英明神武的人,为何又这般下流?如果你正经点,名声、成就绝不止如此。

  甚至于,不要过分刺激、折辱自己,用点水磨工夫,自己还会那么抗拒吗?毕竟毗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与圣人不在一个层次……

  “以后朕写的书,你随便看。”邵树德说道。

  “下一本写什么?”偰氏强忍着异样,问道。

  “《人口陷阱》。”邵树德说道:“不过,你看完了这半本《通货》,总要付出点费用吧?”

  偰氏不解。

  “看一本书,给朕生一个孩子。”邵树德说道。

  偰氏白了他一眼,但其实并未怎么反对。

  “肚子大了后,去给毗伽看看。”邵树德又道。

  偰氏猛烈挣扎了起来。

  外间飘起了鹅毛大雪。

  对邵树德的变态早就见怪不怪的月理朵将书稿整理起来,交到蒙氏手中。

  蒙氏刚才也读了一遍。

  这书尚未写完,但目前的内容已经足以让人惊骇了。

  最厉害的是,书中的内容十分浅显,让外行人也可以看得懂,并有所得——有些东西,常年接触财计的官吏可能也模模糊糊了解一点,但从未有人如此系统地讲述过。

  圣人做到了,完稿、刊印、分发之后,或许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第064章 打醒

  上一本书《通货》,邵树德讲的都是十分概念性的东西——他也只打算写概念性的东西。

  他始终无法理解,很多商人在实际经营中,明明已经对这些概念有模糊的认识了,甚至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为什么不出一本书呢?

  其实不光商业,其他很多方面都如此。

  既然没人做这件事,他就来做。

  商人可能懂货币,但官员不一定懂。对当官的来说,无需高深的理论,概念性的东西了解下就行了,免得贻笑大方,做出拍脑袋的决策。

  而在这本书完成之后,《人口陷阱》开写之前,邵树德一度想再写本关于货币、商业、信用方面的入门书籍,但基于上个理由,他放弃了。

  如今这个天下,不具备全面使用金属货币的能力,存量不够。

  腊月下旬,在《通货》这本书彻底完稿,《商业》、《地租》、《赋税》、《人口》四本书都只开了个头的时候,户部尚书杜晓带着几位佐贰官员先期抵达——他是在今年初接替兄长杜光乂出任户部尚书的,兄长的心疹愈发严重,不得不回家休养。

  当天晚上,他收到了一份《通货》手抄版,于是彻夜通读。

  腊月二十三日,邵树德在蓬莱殿内召见户部诸位官员。

  “书看完了吧?”邵树德直截了当地问道。

  “看完了。”杜晓回道。

  其实不光他看完了,几位侍郎、郎中、员外郎们也各自手抄了一份,回去阅读。

  “怎么样?”

  “陛下不会是想废除绢帛,推广银钱吧?”

  邵树德一听就笑了,问道:“朕看起来这么傻吗?”

  杜晓无语。

  他知道圣人一直对银元情有独钟,并衍生出了银元票这种东西。

  当然,杜光乂是支持圣人的某些政策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40页  当前第131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18/144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晚唐浮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