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322节
小说作者:孤独麦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28 MB   上传时间:2023-11-16 17:43:26

  泰封使者下次过来,就是携带弓裔亲手所书的《请加尊号表》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什么?”王建有些震惊。

  不过很快平静了下来,为自己的失态道歉。

  “王将军如此才具,留在弓裔身边,岂非明珠暗投?”邵树德看了下王建的表情,暗暗点头,又道:“更何况,弓裔心胸狭窄,怕是容不得王将军了吧?”

  王建默然。

  当年他投弓裔,也是存着一番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的心思。但随着他在战场上的表现越来越好,立下的功勋越来越多,君臣间渐渐就不那么和谐了。

  但他一直隐忍,不想与弓裔当场闹翻,以至于部下们抱怨没有赏赐时,他还多番劝解。

  时机不成熟啊!弓裔还未彻底失去人心,此时造反,成功的机会不大,还得再等等。

  但——现在好像不用考虑那么多了。

  王建突然间觉得有些荒谬。

  他拼杀十几年,绸缪好几年的种种盘算,在大国天子的一封诏书面前,屁都不算!

  人家想留你,你就走不了。

  “陛下圣明。”王建叹了口气,回道。

  “昔年新罗人张保皋、郑年入徐州武宁军为将,人皆称善。”邵树德观察了一下王建的脸色,笑了笑,道:“不知王将军可愿在大夏为将?”

  王建暗叹一声,家人都要被接过来了,他能怎么办?想必弓裔也很乐意把他送走吧?

  “臣——愿意。”王建拜倒在地。

  邵树德大笑。

  这就是穿越者的恶趣味。

  高丽太祖是吧?我把你留在中原为官,你能怎么办?朝鲜半岛,继续玩三国吧。

  

第067章 梳理

  元宵节那天,邵树德没出去作秀,而是待在宫中,一家人团聚。

  皇后折氏满脸笑容,亲自准备点心。

  十二岁的女儿邵珍则在一旁煮茶。

  二郎、十郎坐在邵树德身旁,聆听教诲——嗯,老十其实是旁听的。

  “你监国这两年,总体无为而治,只重点抓了几件事情。”邵树德掰着手指头,一一评点。

  “第一件,给六郎修缮、扩建了八平城,三千府兵安置到位。往大理发送精壮男丁,往昆州、姚州发送民户,徙曲州、嶲州、黎州、通海乱民往辽东。”

  其实就是有关云南之事。

  云南那边大体平静,但正如当年渤海被平灭后一样,小规模的动乱是少不了的——甚至现在还有动乱,比如清点靺鞨人户口时引发的暴乱,不过确实已接近尾声。

  云南的动乱主要来自曲州、通海都督府两地。

  前者是因为朝廷置正州,对当地酋长动手,故几年内没有消停。一开始是各路杂牌兵马为主力,搭配禁军一部,在李唐宾的指挥下,杀戮极盛。

  后来,则换成了胜捷军左右两厢轮戍,与禁军一部,在燕王的统领下大肆镇压、屠戮、移民。

  现在曲州表面上风平浪静,没人敢反了——其实更大的原因是人死的死,走的走,空出来的土地给了中原移民,形势对比已经发生变化,没那个土壤了。

  通海都督府本来已经平静了,但燕王为了自己封地日后的长治久安,一直在清理刺头,要么杀,要么迁走,空出来的土地同样留给中原移民,估计还得几年才能彻底安稳。

  “总体而言,你还是很顾念六郎的,阿爷很欣慰。”邵树德说道:“从建极十四年开始,三年间移民了一万五千余户中原百姓,建水、通海、江川三县几为汉地,温富、八平二县也大为改观。六郎写信给我,屡屡夸赞你这个兄长,不错,很不错。”

  这五个地方都是通海都督府下辖之县。

  其中,温富县就是原南诏温富州,后世的玉溪。

  八平县是邵六郎营建的老巢,在后世个旧东北的八平城,一处气候相对凉爽的地方。

  这五个县目前已经编得三万三千余户百姓,成果不小。接下来会继续清理一些刺头部落,努力扩大自己的基本盘,最后则镇之以静。

  以老六的想法,他的封地最终会是一种郡县化的实控地盘+臣服土官部落的联合统治模式。对此,邵树德基本认可。

  通海都督府、银生镇、旧永昌镇南部,都会给他。

  目前来看,他主要发展的还是封地北部靠近昆明的这片区域。可以理解,这里气候相对温和,农业条件较好,可以安置不少中原移民,作为自己的基本盘。

  只有基本盘稳固了,有了本钱,才谈得上羁縻控制南方的部落。

  “六郎是我胞弟,理应如此。”太子说道。

  皇后在一旁听见,与邵树德对视一眼,眉眼间满是笑意。

  夫妻二人就这么几个孩子,每个都是心头肉,当然愿意看到他们兄弟和睦相处了。

  “接下来,朕会接手这方面的事务。”邵树德说道:“六郎请调胜捷军蜀兵东讨蛮獠,你觉得如何?”

  邵承节知道父亲问这句话的意思。

  胜捷军是他一手拉起来的部队。当年讨蜀中李茂贞,兵员一度十几万。后来裁汰了几万老弱,只保留精壮。

  攻黔中之前,进一步整顿,部分不太堪战的整编为州兵,剩下的精锐四万余人编为胜捷军左右两厢。

  灭黔中、平云南,胜捷军全程参与。

  长和灭亡后,他们又镇压云南叛乱。

  前阵子还抽调了两千精兵到疏勒当镇兵,目前还剩三万五千人左右。

  这支部队,其实算是有点战斗力了。毕竟打了这么多年,再差都练出来了,且非常熟悉西南的地形、气候。

  朝廷会裁撤其他杂牌兵马,但胜捷军真有点不太舍得,因为他们非常有特点,在西南山区很好使。

  这支部队与邵承节的关系非常深,其最初成军的骨干,就来自他的从马直亲军——很多人已经是中上层军官。

  “胜捷军是朝廷经制之师,父亲做主便是。”邵承节很干脆地说道。

  “好。”邵树德点了点头,随后又道:“第二件事,你下令在泉州伐木造船,充实安南商社,这事是对的,但一次投入太大,导致至今还未回本,有些欠考虑。”

  安南商社在前年年中组建完毕,去年年初正式营业。但一年下来,交出的成绩单是巨额亏损,欠了一屁股债。

  主要原因是邵承节令户部借钱给安南商社,让他们在泉州买了一块地,建立专用码头,同时兴建木材烘干窑,又雇佣了许多百姓,大肆伐木、烘干、造船。

  一句话,投资太大,干得有点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渤海商社继续稳定发展。

  邵树德出征的第一年,盈利6.9万缗,分红3万缗。

  建极十五年,盈利7.5万缗,分红3万缗。

  同光元年,因为上一年捕获了两头鲸,部分盈利反应到了这一年,于是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最高利润9.8万缗,分红4万缗。

  从建极十年开始,一直到同光元年,七年内累积盈利45.4万缗,分红十五万缗以上。

  这样的表现,对得起满朝文武,也对得起投资者了。

  这家商社,如今已经发展为一个横跨辽东各地,拥有数千名雇工——包括临时雇佣的皇庄少年兵,不含海产品加工作坊的季节性靺鞨工人——提供大量产品、关系网四通八达、消息灵便的大型组织。

  说句难听的,辽东的渤海大族、靺鞨首领们屁股一抬,就知道他们要拉什么屎。

  金钱的魔力是难以想象的。

  很多靺鞨氏族头人,为了好处敢出卖隔着一道山梁的另一个氏族,故谁要是叛乱了,朝廷一抓一个准。

  这么说吧,如果从现在开始,朝廷停止清理靺鞨部落,不再强制要求编户齐民的话,辽东原地进入太平盛世,不会再有任何叛乱。

  旗下代理人——区域代理,负责收购某地的特产——深入辽东各县乡的渤海商社,能量就是这么大,他们是辽东大地上的影子官府,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阿爷,投入的钱,迟早会赚回来的。有渤海商社在前,没人相信安南商社会亏本。”邵承节说道。

  折皇后端来一盘糕点,放在父子二人中间,说道:“娘早就和你说过,第一年哪怕想办法补贴,也要把账做成盈利。满朝文武,胃口早被渤海商社吊起来了,安南商社成立得这般轰轰烈烈,结果第一年欠了一屁股债,二郎你操之过急了。”

  “是这个理。”邵树德说道:“你以前打仗,就是恨不得一口吃掉敌人,过于操切了,这个毛病要改。不过确实不是什么大事,阿爷也就是点一下,你注意点就行了。在其他事情上,你做得很好,没有太过操切,国中也没有出现任何乱子,你镇场子的能力还是可以的。”

  “现在我要说第三件事,在为父班师之前,你是不是打算出兵征讨室韦?”

  “是。”邵承节点头道:“一些室韦部落与阿保机互相勾结,屡屡劫掠辽东,已成一祸害。儿打算征调禁、辽东府兵、北衙蕃兵,进剿室韦。”

  “为什么放弃了?”邵树德问道。

  “因为阿爷已经班师,儿想着还是镇之以静好一些,便放弃了。”

  “你打算动用多少兵力?”

  “抽调两三万禁军,多携马匹,再抽调辽东府兵一两万人,北衙蕃兵两万,足矣。现在不打,以后更费事。”

  邵树德微微颔首。

  几万兵力,对大夏来说真的是小意思了。

  自唐末以来,中原大地上无岁不战,尤其是朱全忠、李克用等人,年年打仗,哪次规模小于五万人了?

  再联想到王朝中期以后,别说年年打仗了,就是隔几年打一次仗,财政都受不了,甚至打空国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百姓吃苦耐劳的能力差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唐朝了,从立国到天宝年间,四线开战,最远的战线离长安一万多里,经济还臻于鼎盛……

  其间的奥妙,邵树德也想明白了,核心是成本谁来承担?

  “你的思路整体没错。”邵树德整理了下想法,道:“现在不打,以后更麻烦。不过有一点想错了,打阿保机和室韦,根本用不着那么多兵,三万精兵足矣。契丹、室韦与咱们不一样,他们要放牧,要忙农活,一年中能打仗的时间不多。而咱们都是职业武人,年头到年尾,可以一直陪他们玩。”

  “抽调个一万禁军骑兵、一万骑马步兵。再从各蕃部征召轻骑,这个出三百,那个出五百,不伤他们根本,但凑一凑,一万人就来了。有此三万兵,在辽东牧马,收集消息,一有机会就杀上去,多来个几次,他们就受不了了,要么远走,要么投降。”

  “以前阿爷懒得搭理他们。但他们既然自己找死,那就怪不得谁了。明年——”说到这里,邵树德顿了顿,道:“作为太子,也该熟悉下全国各道州了。今年你巡视河北、辽东二道,室韦诸部,一并解决了吧。”

  “儿遵旨。”邵承节应道,神色间略略有些欣喜。

  “现在说第四件事——”邵树德接着说道:“你下令在宛叶走廊新修陂池,何故?”

  他提到的是方城口的船闸,也就是襄汉漕渠的关键点。

  方城口那地方,前方有河流可通航,后方也有河流可通航,但就差方城口那一小段。

  历史上赵二试了两次,功败垂成,最接近一次就差几米高差。

  邵树德没费那个事,直接修建船闸,使用山顶运河通过。

  确实成功了,但现在出现一个问题:枯水期水不够,不能全年通航。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40页  当前第13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22/144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晚唐浮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