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351节
小说作者:孤独麦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28 MB   上传时间:2023-11-16 17:43:26

  海商/渔民/海盗,三位一体,难以分辨。对此,邵树德一清二楚。

  他想打击这些人吗?绝对不想。

  说句难听点的,这股势力就是在他的纵容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出海的骨干分子,地方官府手里都有名单,真想毁灭他们,直接在岸上抓其家人就行了。

  当然,自从库页岛上出现定居点之后,事情渐渐起了变化,但目前还只处于萌芽状态,问题不大,无需特别管治。

  他也不想管治这些人。

  俗话说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你真把他们管住了,或许反而会起反作用,这一点不夸张。

  海盗,大概是这个世上最喜欢追求自由的一群人了,非常不服管。

  所以,他现在都只采取间接影响的办法,暗中操纵,尽可能让出海之人自己管自己,野蛮生长,自由发育,甚至还会提供些许便利,助涨其势。

  大陆国家,天然不喜欢出海,能养出这么一批苗子,非常不容易,真的得小心呵护。

  “臣遵旨。”内务府监储仲业应道。

  经营方面他不太擅长,但对于拉关系、交换利益,还是有点心得的。在这一刻,他的脑海中已经闪过了几个名字,打算过两天就去找渤海商社的人,让他们想办法联络各路“海上豪杰”。

  “现在谈谈几家商社。”说这话时,邵树德的眼角余光瞄了一下孙子,见他仍然正襟危坐在那里,非常满意,继续说道:“这两年渤海商社盈利都在十万缗以上,去年更是达到了12万7500余缗,很不错。”

  说完这条,他翻看另一份账本,道:“安南商社在去年也开始赚钱了,很好。”

  因为太子的投资政策实在太过激进,安南商社在第一年(同光元年)的经营活动中,是以巨亏的姿态出现的。在同光二年,亏损额大大减少,但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直到去年,终于翻身了,盈利虽然只有八百缗,但总算消化了前两年埋下的巨坑,欠户部的钱也逐笔还清了,甚至给了利息,非常不错。

  “陛下一回来,安南商社就开始盈利,全是托了陛下的福啊。”储仲业笑道。

  内务府是渤海商社、安南商社以及西域商社的共同股东,也是实际经营者,储仲业对这些账目一清二楚,这时候忙不迭地拍起了马屁。

  辽王邵修守的大眼睛直接落在了他身上。

  储仲业心中咯噔一下,不会吧?殿下才六岁,不会懂这些吧?他看老夫作甚?

  “别整天说这些没用的。”邵树德也嫌弃地看了他一眼,说道:“细账朕看了,安南商社的前景明显比渤海商社更好。光胡椒一项,就不是肉、鱼、药材、山野货之类的辽东货能比的。或许还能压过鲸、海兽、毛皮一头,小看这家商社的人,将来都会大吃一惊。”

  “船,暂时就不要造新的了。船舻司又设计了一款新船,正在试航。待到明年,或许就能定型了,届时再说吧。”

  “安南那边的买卖,先稳定个几年。随后,你们再想办法扩大到其他地方,譬如真腊。”

  邵树德一连说了好几条,储仲业连连称是。

  事实上,他也知道,胡椒的利润被所有人低估了。由此可见,之前大食人究竟赚了多少钱——当然,他们也没赚几年,毕竟以前胡椒的用量没这么大,现在能成为一项大买卖,与三茬轮作制在北方盛行,逐渐开花结果大有关系。

  “阿狸,坐好了。”邵树德扭头看了一眼孙子,说道:“天下太平之后,朝廷的开销会与日俱增。有些原本不用花钱的事情,以后也要花钱了。为君者,有一项本事至关重要,阿翁称之为‘理财’。不善理财,就得盘剥百姓,就会引得民怨沸腾。善理财者,可用钱来驱使百姓干活、打仗,什么都可以。对大多数人而言,钱财可通鬼神,明白了吗?”

  “明白了。”邵修守乖巧地点了点头。

  邵树德笑了笑,又摸了摸孙儿的小脑袋,知道他现在还无法理解这些话。但没关系,先播下种子再说,以后慢慢教育,总能让他明白的。

  历史上不知道多少国家,最终死于财政崩溃了,不独中国,外国也是乌泱泱一大片。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没有钱谁给你办事?

  大夏目前的财政根基还是农民。延续的是中唐时执行了一两百年的两税法,即主要是财产计税,按户征收。

  这是个很好的征税方法。为此,唐德宗吃了大亏,裤衩都差点让人扒下来,仓皇跑路。

  主持这项改革的宰相杨炎的下场也不好,提出后两年,就被贬谪,前往崖州的途中被赐死。

  每次改革,都是要有“献祭”的啊。

  既然唐德宗、杨炎等人已经付出代价了,并且这项制度被一直坚持到现在,邵树德当然没有废除的理由。

  难道不按财产征收,继续按人头收钱么?那是劫贫济富,损害帝国根基。

  正常的户税、地税之外,晚唐以来金额节节攀升的商税更不容忽视。事实上,自唐懿宗往后,若无商税补贴,唐廷早完犊子了,根本不可能坚持到乐安郡王这一代。

  就大夏来说,邵树德其实不是很看重几个商社的盈利能力,那个真不是大头,他甚至让户部把自己收到的分红发给五品以上文武职事官,作为福利,鼓舞一下士气。

  朝廷真正入手的大头,其实是这几家商社缴纳的税金。

  它们由内务府经营,理论上是“半国企”,真没必要偷漏税。盖因即便逃税了,也落不到自己口袋,还影响仕途,何必呢?

  商税,自汉以来,重要性与日俱增。

  中晚唐时期,可能是因为武夫们需要搞钱,商业突然出现爆发式增长,增速比起汉代至唐初,高得惊人,发展至北宋时,达到了阶段性顶峰。

  邵树德毫不怀疑,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高,是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轻忽。

  都说封建社会抑制商业,但这事也不绝对。

  至少,中晚唐不抑制商业,商人都可以做官。北宋似乎也不抑制商业,政府甚至深入插手商业,以至于都有点过分了。

  人都是现实的,当面临焦头烂额的财政缺口时,宰相们会舍得商税这块大肥肉吗?

  除非他们集体堕落,只有门户私计,不关心朝廷怎么样。或者王朝初期缺乏专业人才,只能照抄前朝,制度设计有严重缺陷,以至于统治阶级有足够的理由麻痹自己,放弃商税。

  邵树德对商业的态度十分开明,甚至主动推进其发展。

  儿子、孙子的观念,也由他从小培养,对商税这一块,自然是十分重视的。

  王朝初期开了好头,有时候就形成惯性了。

  “最后,朕还想谈谈西域商社。”邵树德教完孙子,又把目光投注在储仲业身上,说道:“与安南商社头两年差不多,现在还在亏。”

  “陛下……”储仲业有些委屈:“西域商社现在只有商屯,招募人手、采购农具、牲畜、种子,平整荒地,开挖沟渠,花销极大。这都是为了配合疏勒杨帅和北庭符帅,若非这两事,本不至于经营得这么磕磕绊绊。外头有些商队,名义上去西域商屯,实际是去掠奴的,故大发其财。但西域商社没法这么做啊……”

  “好了,朕没有怪伱的意思。”邵树德笑道:“符存审的奏疏中,可是大大褒奖了西域商社。你们在天山北麓商屯,产出数万斛粮食,帮了大忙了。”

  北庭方面多出来的粮食消耗主要是安西第五镇——双河镇军及其家属的安置。

  同光元年及二年,北庭新增一千府兵及两千双河镇兵。

  同光三年,因为商屯较为得力,前期安置的民户也逐渐有了产出,又增双河镇兵四千人,算上家属,一共两万,分驻双河镇、叶河守捉、东林守捉三地。

  如此一来,双河镇已经有六千兵。其中双河(今博乐)驻军两千,黑水守捉、西林守捉、叶河守捉、东林守捉四城各驻兵一千,算是把北庭西半部分的防御体系给粗粗完善了——镇兵主要来自横野、平卢、落雁、广捷四军。

  今年会继续增设镇兵,迁移其家人,开销仍然要靠商屯来支撑。所以,西域商社确实是顾大局的,邵树德也深知他们的贡献,故不会太过看重其前期收益。

  国企嘛,有时候必然要承担政策性亏损。政治利益排在商业利益之前,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储仲业听邵树德这么一说,心下稍安,立刻表态道:“陛下,今年只要户部及时支付钱款,西域商社可扭亏为盈。”

  邵树德闻言沉默了一会,道:“行吧。三年了,如果还不赚钱,恐失朝廷信誉。今年不要盲目招募人手扩耕,先把账弄好看一点。”

  说完之后,他又看向孙子,道:“阿狸需知,这些商社固然是一件非常趁手的工具,但也不能往死里用。很多事情,需要权衡利弊,多方考虑,不能由着性子来。阿翁一向信奉有钱大家赚,即便贵为帝王,也不能太贪心,太肆无忌惮。克制,记住了,克制是一项美德。”

  “知道了,阿翁。”邵修守轻声说道。

  储仲业在一旁听得感慨连连。

  圣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并不避着他,足见信任。而圣人的理念也让他感佩不已,他老人家从来不吃独食,什么好处都会拿出来分润,这就让大伙很有干劲。

  帝王的伟力在于集众——储仲业想起了女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显然出自圣人之口了。

  说穿了,就是人心向背。

  皇孙如果能深刻理解这个道理,大夏的基业将十分稳固。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也必然过得十分舒服。

  想到此处,他悄悄瞄了一眼皇孙。或许是心理作用吧,唔,果有大帝之资。

  这也正常。无上皇帝言传身教的嫡长孙,能差么?

  “基本就这些事了。”邵树德放下账本,看着内务府一干人等,道:“渤海商社不用操心,安南商社已步入正轨,西域商社今年也翻身有望。再稳个一两年,待到同光五年或六年,想办法把云南商社开办起来。就这样吧,若无事,卿等自可退下。”

  “臣遵旨。”众人纷纷应道。

  

第005章 大江

  二月过去后,就是举国关注的科举月了。

  今年的科举,话题太多了。

  进士科虽然考的仍然是旧九经,但很多人的心思已经到了三年后的新九经上了。

  学业差的人焦虑不已。因为这次考不上后,下次就得换新内容,又增加学习成本。

  学业好的人也他妈焦虑。因为增加了不确定性,没以前那么稳了。

  最高兴的还是农科学子,因为他们终于得到了走入帝国政治舞台中央的机会。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朝廷发出的几道人事任命就没太多人关注了。

  同光四年三月初五,圣旨传到南京,魏王邵勉仁调任北京留守,接替病逝的封衡。

  邵勉仁接旨后,三月初十离开了南京,前往北京赴任。

  自建极十二年赴任至今,他已经在南京待了整整七年了。

  七年时光,他看着南京从一片荒芜,变成了人气渐复的城市。

  七年时光,他看着江南从战火纷飞,变成了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

  七年时光,他看着吴越百姓从一开始的彷徨不安,转而开始享受这太平盛世。

  “七年前,这里满是荒草。”邵勉仁指着扬子宫临华殿所在的位置,说道。

  “犹记得那日,殿下遣我勘察江南形胜之地,仆至此处,但见三五小童,在草丛中抵角为戏。挖地基之时,经常能看到前朝瓦当碎瓷。”江宁府少尹李龟桢感慨道:“一手一脚建立起来的南京,殿下居功至伟。”

  南朝时兴盛无比的都城,为了“锁王气”,被彻底夷为废墟,百姓也被迁走。

  前唐末年,冯弘铎为昇州刺史,是为一方诸侯,很快为杨行密所灭。

  老杨也看中了这块地方,令杨渥挂名昇州刺史,开始经营这片区域。但所谓的经营,也仅仅只限于农业,宫城并没有恢复。

  邵勉仁初来之时,扬子宫所在之地,到处是杂草、水泊、菜地、农田。

  南京宫城的营建,固然不是自他始,但他确实出了大力。

  朝廷从关西、河南、河北迁移百姓南下昇州,光安置就费了很大劲。

  征发自各地的役徒,也靠他来管理。

  朝廷从云南发过来数万俘虏,同样需得他过问。

  七年任职,他自问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遽然离开,一时间还有点舍不得。

  他的妻儿们分乘几辆马车,此时也都掀开车帘,默默看着外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40页  当前第13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51/144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晚唐浮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