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262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虽然知道这一届的重臣们骨头都不太硬,但“江南好臣”蹦出来的这么快,还是令这些自诩文臣风骨的大臣们有些唏嘘的。

  其人也并没有太过令人意外,刑部尚书郑赐。

  郑赐在道衍到来之前就已经打好腹稿,先给大家开了开眼,见识见识皇帝舔狗是怎么“呲溜呲溜”舔的。

  刑部尚书郑赐摇头晃脑道:“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以乐成,难以虑始,纷纭之议,不足听采。”

  六部尚书之首,吏部尚书“天官”蹇义,毫不留情地打断了郑赐的发言。

  “郑尚书是不是接着还要按王临川的说法。”蹇义冷笑道,“意者古今异宜,诗书陈迹不可尽信邪?将圣人之言深微高远,非常人所能知,先儒之解或未得其旨邪?愿闻所以辨之?”

  蹇义一甩绯袍,干脆言道。

  “陛下,郑赐无能佞臣也。”

  此言一出,郑赐脸色顿时变得难堪至极,当舔狗是一回事,被人骂舔狗又是另一回事。

  而且,蹇义还骂他无能,照抄王安石的说法。

  但还不待郑赐扬声反驳,蹇义继续道:“老臣知道,陛下有心变法更化,使得大明强盛起来,但陛下同样须知道,今日不是说服或强令我们几个尚书同意,变法更化就能推行下去的;即便推行下去,依臣来看,恐怕也是如王安石变法那般,最终一朝兴覆。”

  蹇义的话说的很不客气,但这确实是他作为文官系统实质上的领头羊,或者说半个宰相,必须要说的话,表的态。

  这时候面对皇帝是绝对不能怂的。

  毕竟是天官,毕竟是蹇义,朱棣同样也知道,蹇义不是在代表他个人说话。

  故此,朱棣也是破天荒地心平气和问道:“那依蹇尚书来看,问题出在哪?可是胡卿所说的君子三畏?”

  蹇义看了胡俨一眼,反而摇了摇头。

  “君子三畏,固然是极有道理的,也确实需要考虑的,但老臣以为,根子不在道统上。”

  蹇义接下来说的话,简洁直白到让朱棣都有点感动。

  不知道是生怕皇帝对自己的意思理解出现偏差,还是蹇义压根就是豁出去了要把话说清楚阻止变法更化,蹇义的话语,全是干货,半点水分都无。

  “臣是读书人,学的同样是儒家圣人言。可臣也读史书,从历朝历代的先例来看,儒家道统绝非是什么不可更改的东西。”

  蹇义干脆道。

  “陛下想改科举,想把荀子抬回儒家五圣地位,可以。”

  “陛下想当圣王,想成为不受天人感应制约的天子,可以。”

  “但陛下要知道,纵观历次儒家道统修改嬗变,思维的改变,永远都是为了庙堂服务的。”

  “老臣以为,更化变法不可取,不是完全是因为君子三畏,而是从《变法八策疏》里,看不到能满足庙堂更化所需的核心。”

  “是什么?”朱棣此时凝声问道。

  蹇义没有反对他的变法更化意图,甚至都挑明了说,君子三畏不算个事,只要朱棣想当圣王、想改科举,有的是想舔皇帝的大儒给他辩经。

  毕竟,既然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他老人家,能把程朱理学抬到科举指定参考答案的地位,那么朱棣自然也能改。

  在封建时代,皇权想要修改儒家思维,不算简单,但也绝对不算难如登天。

  不得不说,董仲舒开了个坏头。

  而蹇义既然点出了他反对更化变法的核心所在,朱棣自然是关切无比的。

  毕竟,蹇义说更化变法不行的同时,也指出了更化变法为什么不行,这对于朱棣来说,才是最有意义的。

  “新的得利阶层。”

  蹇义一语中的。

  “古今变法,能成者,英明的君王毫无保留地支持、扶持新的得利阶层、变法主导人极有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

  “陛下当世英主,有扭转乾坤、整顿大明之决心,老臣毫不怀疑。”

  “道衍大师为圣人继绝学.”

  蹇义说到这,看了道衍一眼,哪还不知道这个圣人恐怕是“姜圣”?

  蹇义继续说道:“根据圣人之言所提出的《变法八策疏》,鞭辟入里,道衍大师本人亦是才能卓著、深孚众望,符合主导变法之人的能力。”

  “但是。”蹇义摇头道,“恕老臣直言,老臣看不到《变法八策疏》里,有任何‘扶持新的得利阶层’的内容。”



第240章 因为一个人,所以臣支持【求月票!

  】

  蹇义既然已经跟皇帝把话挑明,剩下的几位尚书显然也不应该藏着掖着了。

  他们是一部尚书,在当今大明官制里,文官系统最顶尖的存在,身后站着无数的门生故吏,到了该代表士绅阶层发声的时候,绝不会犹豫。

  刑部尚书郑赐被蹇义当着众人的面骂“无能佞臣”,此时也干脆破罐子破摔,成了六部尚书里的叛徒,旗帜鲜明地支持皇帝变法更化。

  礼部尚书李至刚的态度有些含混暧昧,变法更化其中重要部分的内容,关于宗藩体系的调整以及礼部的增员,显然是极大地有利于其人核心利益的更何况,这位“多牢多得”惯了,此时得了便宜不偷着乐,难道还要开罪皇帝,等着新皇帝把他再第三次送进诏狱,然后跟着姜星火狱中悟道?

  所以六部尚书里,一个带头反对,一个支持,一个中立。

  剩下的三个尚书,兵部尚书茹瑺、工部尚书黄福、户部尚书夏原吉,则开始了轮流表态。

  忠诚伯、兵部尚书茹瑺瞥了一眼旁边坐着稳如泰山的蹇义,跟着勉力言道。

  “陛下,臣以为拿王安石变法的情况,来类比《变法八策疏》是极妥当的。”

  “说来听听。”

  朱棣这时候也定下心来,看道衍始终没接话茬,于是自己问道。

  “王安石变法的种种政策,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输法都是前人已经提出过的政策,王安石本人,也在治理地方的时候,证明了这些政策的切实可行。”

  茹瑺缓缓说道:“这比之如今的第一期大明国债,在江南推广摊役入亩,又有什么分别呢?”

  “大明国债是见到了成效,回收了不少南京城市面上富余的宝钞,稳定了宝钞币值贬值的速度;摊役入亩也确实在江南取得了成功,江南百姓人人感念陛下恩德。”

  “可陛下要知道。”茹瑺认真地说道,“王安石变法已经证明了,在一地行,在全国不一定行,甚至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可能不行!因为无论是人口、经济、物产、风俗、文教、地理.华夏实在是太大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具体情况。”

  “甘肃只有几万人,基本全是军户和依附于军户讨生活的平民,去那发大明国债,能行吗?”

  “云贵全是土司的宣慰司,那里的土民跟奴隶无异,去那推行摊役入亩,能行吗?”

  “臣说的虽然是极端情况,但陛下须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个出发点是好的政策,落实到地方,很大概率都会走样。”

  “到了那时候,臣怕变法更化,又会走回王安石变法老路,地方的官吏为了实现变法的考成目标升官,来竞相欺压百姓,以获得相应的考成政绩。”

  说罢,茹瑺恭谨行礼,便是言尽于此的意思。

  忠诚伯,一如既往地忠诚。

  轮到工部尚书黄福说话,他的观点却是更加切实下沉了一些。

  “陛下,臣以为大明刚刚靖平国难,历经了数年战乱,与西汉初年是有些类似的。”

  黄福的话没敢说太深,否则的话,把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比作大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没问题,那把藩王造反的朱棣比作谁?七王之乱的吴王刘濞吗?

  须知道,正是因为汉景帝听了晁错的削藩建议,才会对诸王动手的,诸王被逼急了,吴王刘濞挑头造反,酿成了险些动摇西汉国本的七王之乱。

  这与建文帝听了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对诸藩动手,导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何等相似?

  而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李景隆的参军高巍曾写下檄文,说朱棣“借口诛左班文臣,实则吴王濞故智,其心路人所共知”。

  若是让朱棣觉得黄福是在讽刺他,那这事就闹大了。

  黄福只是继续说道:“文景之治,讲究君王无为而治天下,便是因为朝廷很难控制各地的底层官吏该如何治理,甚至完全做不到考核因此,朝廷越想做些什么,就越容易出错,越会导致百姓的日子变得更苦,所以虽然文景之治的时候地方豪强做大,可百姓的日子,总归是渐渐地稍好起来的。”

  说白了,黄福的治政理念就是四个字。

  ——“别瞎折腾”。

  这却无疑是不符合朱棣的脾性的,但朱棣也没有怪罪他,毕竟每位尚书在这种讨论重要国策的场合下,都有发言的权力,皇帝也搞不了一言堂。

  五位尚书已经发言,三个反对,一个支持,一个中立。

  朱棣看向了最后一位没有发言的尚书,户部尚书夏原吉。

  “夏尚书怎么看?”

  “臣反对,但支持。”

  夏原吉的回答,让众人一阵恍惚。

  夏尚书这是嘴瓢了还是脑袋糊涂了?

  “臣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蹇尚书说的话有道理,不扶持新的得利阶层,确实无法变法。”

  “还是以王安石变法举例,迫于宋神宗的压力,变法为了快速见成效,也是为了堵住司马光等一众变法反对者的嘴巴,王安石在缺乏变法班底的情况下,被迫用自己的亲属和不少投奔来的见风使舵之人,其中既包括王安石之子王雾、姻亲谢景温、女婿蔡卞,也包括吕惠卿、曾布、李定、邓绍、舒曼、章谆等人。”

  “可没有一批坚定支持新法的得利阶层,光是用这些为了庙堂私利支持变法的人,王安石怎么可能变法成功?”

  “自古以来,变法者没有空中楼阁可以成功的。”夏原吉叹道,“齐桓公管仲变法,乃是以巨商豪贾地主来对抗卿大夫阶层;秦孝公商鞅变法,乃是以耕战为基础的军功阶层来对抗秦国旧贵族阶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亦是以儒生来对抗汉初军功贵族;西魏宇文泰变法,则是建立了关陇门阀体系来对抗鲜卑旧贵族。”

  “反观王莽、王安石,难道不都是圣人一般的品行吗?在私德上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可私德无损,与变法做事成不成,却丝毫没有关系说到底,还不是因为王莽的新朝是继承自西汉,没有自己新的得利阶层;王安石更化全仰赖宋神宗支持,也没有自己真正有力的支持者。”

  夏原吉的观点说完,众人愈发地懵了。

  夏原吉反对的意见,确实跟蹇义别无二致,说的也是极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清楚地不能再清楚了。

  历朝历代变法更化,成功是因为什么成功,失败是因为什么失败。

  但夏原吉既然说的这么清楚,为什么又要说“但支持”呢?难道夏原吉也是一个像郑赐这样的佞臣?

  可夏原吉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很快,夏原吉就解释了他为什么支持的原因。

  “臣反对,便是因为上面所说的这个原因。”

  “但因为一个人,所以臣支持。”

  此言一出,虽然解释了,但众人反而愈发迷惑了。

  这里面,心思转动快的,譬如李至刚、解缙、杨士奇等人,几乎剎那间就想到了夏原吉究竟是因为哪个人,才会支持更化变法。

  ——姜星火!

  只有这一个理由!

  正是因为这一切,都是姜星火提出的,所以夏原吉才会选择无条件地相信,姜星火一定想到了解决之策。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26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2/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