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581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而等到他作为都转运使,更是必须要负责衙门的一切,还要负责盐丁灶工们的衣食住行,以及跟商人打交道,这些都是极其耗费脑细胞的活计,换成普通人,估计早就累垮了,而施幼敏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除了他确实很敬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位置确实很挣钱。

  儿子听罢,顿时也感觉到了父亲的无奈。

  如今朝中变化太大,父亲本就是从小官骤然起来的,虽然在这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也磨砺了近十年,但也就将将是坐稳位置而已,有多么通天的人脉,也谈不上。

  事实上,若是施幼敏真的有能力有人脉,也不是他被老朱抬到这个位置上,当初老朱看中的就是他勤勉肯任事,又清廉奉公,所以才把这个空缺的肥差选给了他。

  “夫君,这件事咱们既然帮不了,也别管它了。”

  一旁坐在梳妆台前的夫人徐娘半老,但保养得宜,皮肤光滑白皙,她抿嘴一笑道:“现在我们可是要紧锣密鼓地准备搬家的事情了,这可不能耽搁太久。”

  施幼敏轻叹一声道:“哎,你说得对,先把东西搬出,搬回老家,这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迟早也要易主,我们只是做好准备罢了。”

  “其他倒还好,只是有些舍不得。”施幼敏又是叹了口气,幽幽地道。

  跟大明的其他高级官员比,施幼敏现在的生活已经很滋润了,可谓是锦衣玉食,享福至极。

  夫人见施幼敏这般,登时便忍不住劝慰道:“你就算留着银子,难道就能改变现状吗?还不如趁机将那些银子疏通出去,换个地方接着做官吧。”

  施幼敏苦笑了一下,暗忖道:“这风口浪尖,就算我肯献银子,人家恐怕也未必愿意收吧?”

  不过这话也不能跟妻儿说,施幼敏轻叹了一声,点了点头,道:“朝中的关系,我已经在运作了。”

  “那就好!那就好!不过夫君也别让人抓了把柄。”

  夫人悬起的心落下了一半,旋即又是提醒道。

  施幼敏听罢,脸上亦是涌起一抹凝重之色,轻轻地点了点头。

  “妾身还听说”夫人顿了顿,似乎有些犹豫。

  施幼敏却是摆了摆手,打断道:“有事就讲,别吞吞吐吐的。”

  夫人深吸一口气,这才继续说道:“那位布政使大人,已经派人去朝中拜见国师了,据说是走了黄淮的门路。”

  “呵呵.那他注定要失望了。”

  施幼敏不禁莞尔,旋即便淡定地吩咐道:“这件事你先别掺合了,我亲自去处理就是。”

  在施幼敏看来,想借黄淮来找姜星火,无异于痴人说梦。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内阁那帮人,是跟着大皇子的这不是急病乱投医是什么?

  不过,这时候施幼敏表面风轻云淡,但内里也有些急了。

  他既然担任了都转运使这一职,那么就得考虑到方方面面,有些事情,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率,他亦要试一试。

  毕竟,他现在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了。

  夫人闻言,脸上露出欣喜之色,连忙从梳妆台前站起来,走过去扶住丈夫的胳膊,小声地说道:“这样就好了,只要老爷你愿意,妾身相信那些人肯定会松口的!”

  “希望如此吧。”施幼敏轻抚着妻子的秀发,喃喃地低语道。

  正在这时,一阵脚步声响起,然后便见丫鬟端进来热气腾腾的参茶。

  夫人接过汤碗,吹了吹方才递给他。

  “倒是大补,你也喝一口吧!”

  施幼敏喝了一口后,伸手握了握妻子的素手,含笑说道。

  夫人微微颔首,便捧起参汤轻品了几口,然后抬头问道:“老爷,这段时间淮安府物价暴涨,会不会闹出大乱子呢?”

  “我已经派人盯着了,暂时没有什么消息。”

  施幼敏沉吟片刻却是谨慎地摇头应道:“而且这是淮安知府的事情,跟都转运盐使司衙门没关系。”

  施幼敏并非愚钝之辈,知道自己这次遇到大麻烦了。

  盐税乃国朝财政的命脉,仅次于土地税的存在,任哪个皇帝都不愿意让别人染指这玩意。

  而就在这时,下人来报,隔着门说道。

  “老爷,杨府君求见。”

  施幼敏眉头微蹙:“杨瓛?他这时候来找我干什么?他也收到了消息?不应该啊,李恒带的人应该没人逃出来。”



第456章 伪钞

  虽然嘴上说得笃定,但施幼敏还是赶紧整了整衣服,然后迎向院子里。

  杨瓛是正四品知府,他是从三品都转运使,施幼敏的级别虽高了半级,但杨瓛是淮安府的父母官,自然是要给予几分尊重的。

  施幼敏刚走到院子里,淮安知府杨瓛便迫不及待地拱手行礼道:“杨瓛拜见都转运使大人。”

  “杨府君不必多礼。”

  施幼敏拉着对方的袖子进了屋里,示意对方坐下后,随即直截了当地问道:“杨府君今日突然造访,不知所为何事呢?”

  “有一件事要说与都转运使知晓。”

  杨瓛随后将他获知的“秘密”如实道来,却是让施幼敏有些意外淮安府同知李恒那里,竟然也有人从扬州府逃了出来,把消息禀报予他。

  这不由地让施幼敏有些疑惑,到底是锦衣卫在部署抓捕行动的时候如此粗心大意,还是故意为之?

  而钦差解缙,挨得这一刀,又是怎么回事?

  这一切,真的是巧合吗?

  再想下去就有些细思极恐了。

  但无论如何,杨瓛这里却容不得他多想了。

  “施大人,您可是咱们淮安最大的官,盐税乃民生大计,岂容外人染指?”

  杨瓛显然也很清楚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说完便满怀期待地看向了施幼敏。

  施幼敏本不欲与杨瓛商议些什么,跟态度死硬的杨瓛不同,他已经准备挪个位置了,这些事情对他来说,不是什么生死之争,相反,尽快把自己撇干净才是目的,所以他一开始才压根就不打算告诉杨瓛。

  施幼敏听到这话,脸上却是流露出了为难之色,苦涩地说道:“本官自然是知晓这个道理的,只是哎,本官实属无奈啊!”

  “施大人,您是不是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尽管说就是,咱们都是同僚,我怎能坐视不管?”

  杨瓛见其这般神态,更加确认施幼敏是有些问题的,他与施幼敏虽然平日里打交道不多,但却也清楚对方是什么人,既然如今施幼敏会流露出这种神态,足以证明,他真的有了别的心思,要么是萌生退意,要么就是另有谋划。

  可换到杨瓛这个位置来,他就尴尬的很了。

  知府这个位置当然很高,就如同当初的常州知府丁梅夏一样,足以掌握一地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的命运,但问题就在于,知府还没有走到地方官的顶端,离着中枢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一旦中枢决定对某个地方做些什么,那么像他们这种上够不着天、下够不着地的地方官,几乎就没有什么反抗的能力。

  这在之前都察院的突击检查之中,就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

  两淮盐场和淮安府的一些直接负责盐务的中层官员,直接被带走了,若不是都察院的手段不够狠,亦或者说这批人的嘴巴够硬,那杨瓛在知府的位置上根本坐不到现在。

  杨瓛之所以派李恒这个副手跟着王远山,便是想去探探钦差的口风,可谁成想,口风没探到,反而落了个刺杀钦差的大罪名。

  “唉”

  施幼敏幽幽叹了一口气,继续道:“谁说不是吶,但本官无法阻止,否则这两淮便会乱成一团,届时受损失最大的,仍旧是我等。”

  杨瓛闻言,顿时陷入了思索之中。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施幼敏模棱两可的废话不是关键,关键是态度。

  而这态度,似乎也不奇怪。

  王远山是黄淮布政使司的二把手,李恒是淮安府的二把手,别管是不是解缙自己谋划的,如今人证物证俱在,眼见着就是要借着这个机会,上到黄淮布政使司,下到淮安府,整个给连根拔起了。

  而在这案子里,本该是主角的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却并没有牵扯到,再加上确定了其人另有谋划,所以也无怪乎施幼敏是这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了。

  事实上,不管是杨瓛还是施幼敏,都低估了解缙的疯魔程度。

  都察院为什么查不到证据,还不是人证不足,而物证都被销毁了。

  那好,解缙干脆就换了个思路,既然没有物证,那我就自己制造物证,然后递到你手里,到时候裤裆粘黄泥,不是屎也是屎。

  至于人证,那更好办了,污点证人懂不懂啊?

  对于黄淮布政使司和淮安府的上层,便用这个法子,而对于直接执行盐务的基层官吏,则用刘富春这枚棋子。

  简单的说,那就是都察院或许还讲程序正义,但解缙不讲,他只要立功。

  至于利益网络上的商人们,到了最后收网的时候,自有吴家的作用。

  之所以不用吴家来牵连官吏,更是要解缙自己解决,那便是因为要保全吴家,将其坏的影响只局限于商界的原因了当然了,要是解缙解决不了,那姜星火说不得最后也只能启动吴家,强迫其自爆了。

  杨瓛见施幼敏跟他不是一路人,便晓得在这里耗着也耗不出什么结果来,径自起身告辞离去。

  待出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杨瓛上了自己的马车。

  “老爷,回府衙吗?”

  “不回府衙,去外宅换辆车,空车回府衙,你亲自驾车,得去趟凤阳见布政使大人。”

  杨瓛又对亲信吩咐道:“若是有人来问便说我病了,闭门谢客,我几日便回。”

  凤阳、淮安、扬州,虽然是接壤的地区,但从治所城池的位置来看,基本呈等边三角形,距离都是二百多里,这一趟,怕是要把杨瓛身子骨都给坐散架了。

  但杨瓛不知道解缙什么时候来兴师问罪,如今事情十万火急又没个主意,也只好亲自去凤阳面见大BOSS了。

  ——————

  另一条线上,刘富春顺利得到了引荐。

  “寻人问问”的典史把他带到了另一处房间。

  在这里,面对刘富春的热情,反倒让几位官吏都颇感受用,毕竟谁都愿意别人吹捧自己,即便他并没什么太大成就。

  “货物的事情呢,到时候自有安排,带你来这里,主要是想告诉伱一些提盐的规矩。”

  出乎刘富春的意料,这帮虫豸竟然上来就直奔主题。

  本来,典史说的是找同僚问问联系商人出售货物的渠道,而不是他提盐的事情。

  但如此一来,反而正合了刘富春的心意,因为在解缙那简单粗暴的设计里,其实最关键的,正是大规模地拿到盐务衙门这些中下层官吏的证据。

  而这物证,姜星火亦是给他准备好了,就看刘富春怎么送出去了。

  而对于这些官吏来说,刘富春的盐引是哪来的,他们并不关心,“纳钞中盐”从大明银行领的也好,还是原本从什么渠道获得的也罢,他们只关心自己在货物和盐引两方面,能抽到多少钱,这也是这些基层官吏的谋利手段。

  而事实上,刘富春的盐引,正是姜星火为了回笼货币所行“纳钞中盐”时颁发的,是正经的朝廷承认的盐引,只不过大家都知道两淮盐场这里最近局势不对劲,所以提盐的,基本都是从江浙提的,很少有人往这边跑。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58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81/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