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师_分节阅读_第695节
小说作者:西湖遇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7 MB   上传时间:2024-03-16 09:35:23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姜星火指着他们贴在标语上的心学诀窍,问道:“我问你们,黄金是善还是恶?”

  众人相互交换眼色,最后有人站出来,说道:“黄金人人都想要,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是合律法合道义的获取,那么自然就是善的。”

  “可如果这黄金是在你腹中呢?若不排出体外,须臾间便要肚内出血死了。”

  “.既然害人性命,那自然就是恶了。”

  “那随黄金一起排出体外的粪便是善还是恶?”

  “粪便人人厌恶,自然是恶的。”

  “可是粪便能够肥沃土壤,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

  几人已经有点懵圈了。

  这个回答让几人语塞,半晌才有人说道:“这……这怎么会。”

  “天地万物,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因为人的分别心,才把事物区分成了善恶,有了分别,就有了喜好与厌恶,但事物的本身,是不会因为人的喜恶而有分别的,换句话说,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心学不是你以为的心学,看来你们研究的还不够透彻,不足以让我入社。”

  那人张口结舌,竟不知该如何回答。

  等到姜星火又走出去几步,才上前问道:“等一下,方才那句话的结尾两句似曾相识,似乎听太学之会上说过,敢问这位同窗,引用的是哪位大儒的?”

  姜星火顿了顿,淡淡地说道:“我自己。”



第528章 条件

  “频繁的人前显圣总会让人感到厌倦。”

  远在安南国的《明报》特约评论家五星上将李景隆如是说道。

  刚刚结束了外出狩猎,李景隆收获颇丰,他亲手从森林中带回了两只野兔、四个鼷鹿,还有十几条肥美的河鱼。

  这些都将成为今晚晚宴的主食。

  李景隆很喜欢安南国的森林,热闹且富有生机,到处都是奔跑的野味,跟大明国内那些早已被猎户“精耕细作”过的森林不一样,至于姜星火提醒他的什么“会说话的树”云云,李景隆倒是没见过。

  “安南国真像个世外桃源!比起来大明简直舒心多了!”

  李景隆心情愉悦地走向自己的帐篷,身边跟随着几名家将,以及数十名骑兵,队伍里充斥着欢声笑语。

  对此,众人并无异议。

  毕竟,在这里李景隆就是不折不扣的安南国太上皇,什么前太上皇胡季牦?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

  李景隆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整个安南国军队的重建、训练、整编,然后让明军的顾问团带着这些乌合之众,去通过剿除地方匪患,来获取实战经验,从而减轻大明的驻军负担,尽可能地实现早日撤军。

  对于大明来说,只要有清化港这个可以驻军并且供远洋水师补给的契约港在手,那么在任何时候想要插手安南国内的局势,就都是有落脚点的,因为安南国现在基本没有什么水师力量,而清化港现在已经建成了永备性质的堡垒工事群,以明军的战斗素质,少部分部队,就足以据守数月甚至半年之久。

  而且从整个地图上来看,明军不仅在安南国北面的交趾布政使司内有正规军队,而且在安南国更南面的占城国,同样也有一部分驻军,并且能够命令占城国军队协助作战。

  现在南部的横山关及其以北的地区,已经被安南国割让给了占城国,安南国又失去了北部富良江防线,南北天险都不复存在,整个缩水后的国土,就是一大片平原和山地丘陵的组合,西面是山脉,东面是大海,可以说发展空间已经被彻底锁死了。

  不过这倒很合陈天平的意思,因为对于陈天平来说,亲自见证过大明的强大,他并无意像胡氏父子那样跟大明进行对抗,而且北部那些桀骜不驯的土司,过去仗着地盘都在复杂的山区,又有众多擅长山地作战的“土兵”,并不听从安南国中枢的号令,现在这些包袱,都可以甩给大明了,陈天平反倒可以舒心躺平了。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征南将军韩观就接了这个活,现在带着广西都司的狼兵,与交趾都司的驻守部队,挨个山洞沟壑地剿灭着不服从命令不肯归顺大明的土司,这正是他最擅长的领域。

  以至于安南国国内的治安战,李景隆也好打了很多。

  虽然安南国国内有很多陈天平的反对者,但在占据绝大部分比例的国土上都是平原丘陵地形,明军的火器优势和精锐骑兵优势非常好发挥,屠戮这些反对者,就像是杀鸡宰狗一样。

  至于这些人缩到西面的山区里,李景隆就不管了。

  倒不是完全是因为李景隆不想早日撤军想继续赖在这里过舒心日子,而是确实管不了。

  这些地方,只能让三宣六慰中的部分土司帮忙,但这些土司,实际上也是阳奉阴违,如果不是做过分,大明也确实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去跨过高山和森林去征讨他们。

  除此以外,对于这些反对者,李景隆认为本就不必彻底剿灭。

  毕竟,彻底剿灭反对者只对陈天平的统治有利。

  可大明为什么要让陈天平的统治彻底稳固呢?

  总得要给他留点眼中钉、肉中刺的,如此一来,陈天平的王位坐得住,但感觉扎,就不会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心思研究其他的了。

  而除了这些不算繁重、完全可以交给下属去办的军事任务以外,李景隆实际上还有一些必须自己出面的工作要去做,也就是维护大明在安南国内的利益。

  在政治方面的很多对接工作,都交给了大明驻安南国天使馆的正副天使,也就是之前来当使者的胖瘦头陀朱劝、张。

  但作为驻扎在安南国国内的明军最高指挥官,李景隆还有负责跟安南国王陈天平沟通,以及协调安南国国内的诸如王汝舟、陈恭肃、枚秀夫、蒋宾等亲明派文官的职责。

  也就是说,大明既要维持安南国国内的整体稳定,也要给陈天平留一些反对者,除此以外,在文官和武将中,也要扶持一些亲明的势力。

  文官方面,自然就是这些在征安南的战争中,投降了大明的安南国的中高级文官。

  而除了这些人,其实在文官里,陈天平自己也没什么心腹,朝堂上,大多都是胡氏父子清洗过后遗留下来的,别说对陈朝没有忠诚度,就是对胡氏父子,也没啥忠诚度,更别提陈天平这个血统颇有些说法的陈朝孽孙了。

  而武将方面,由于现在的安南国军队,骨架是由之前明军收降的安南国部队改编而来的,并且补充了一些新兵,既然是由明军进行训练整编的,那么自然也少不了明军对于这支新的安南国军队施加的影响力。

  除了这些,就是保证大明的商品,在安南国境内的自由流通了。

  其实对于这一点而言,只要剿灭地方匪患,基本就足够了。

  毕竟安南国的朝廷,是跟大明签了自由贸易契约的,不禁止大明的商品,通过清化港进入安南国内流通。

  在这个过程中,安南本土规模不大的民间纺织业以及家庭手工业自然被彻底冲垮了,但对于安南国内的当权者和地方豪强来说,却是一件收益极大的事情。

  因为大明的商人,只负责把货物运输到安南国的港口,至于深入尚处于部分战乱状态的安南国内陆进行分销,则是安南国国内权贵们委托的安南商人进行的,而这些安南商人,作为一级分销商,会在各个城池州府,将货物进一步分销给在当地占据实际统治地位的地方豪强们作为二级分销商。

  实际上,大明的商人当然也想深入安南国内的内陆,把这些包括商道和分销在内的利润,一口都吃下去,但问题的尴尬之处就在于,他们办不到。

  除了治安因素以外,大明商人刚刚获得官方的海外贸易批准,整体势力偏弱小,而随着明军舰队的征服,他们又获得了远超自身销售能力的市场,所以不得不采取这种分销模式。

  但这种分销模式,无形中也恰好缓解了大明与安南国内势力的矛盾,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双赢。

  李景隆一路寻思着,汇合了大股部队以后,上千骑兵,开始向升龙府方向前进。

  当然,李景隆这次外出狩猎也引得了许多升龙府内的民众围观。

  他本想低调行事,但耐不住那些民众太热情了。

  在这之前,因为与占城国等周边国家的连年战争,安南国内的民风相较于其它王朝要彪悍很多,更加崇拜武力与军功。

  而这种有些畸形的崇拜,现在随着明军的军事胜利,转移到了明军身上。

  尤其是当安南本国人发现明军的到来,似乎并没有让他们生活条件变得更差,而是开始四处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且有大量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随之涌入。

  虽然这些棉纺织品会摧毁安南国内相应的产业,但毋庸置疑的是,对于安南国的普通百姓来说,就目前的实际生活体验来看,却是明显利大于弊的。

  为什么?

  原因也很简单,大明输入的棉纺织品,虽然经过了海运和内陆分销等环节,但价格依旧显着低于因为手工成本而始终价格不算低的安南土布。

  并且,大明的棉纺织品,不仅在价格上低廉,在质量上还高出安南国的土布不止一筹,因为大明的棉纺织品,都是统一选择原材料并且进行流水线生产的,质量还非常稳定。

  除此以外,大明的棉纺织品花样还很多。

  毛巾、被单、长衫、裙子、内衬.可谓是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大明制作不了的。

  对于安南人来说,他们花费很少的费用,就购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在他们看来,肯定是赚了的。

  总之,因为生活待遇并没有变坏反而变好,而这些驻扎的明军,军纪还算严明,没有出现频繁地、大规模地对本地居民的骚扰事件,而且帮忙剿匪的同时,还在不断撤军,因此安南国内的民众,并不算讨厌明军。

  在大力度的宣传下,安南国内的百姓,有八九成都认为,明军是来帮助他们推翻篡位暴君的统治,恢复国内秩序的。

  至于剩下的那一两成,除了本能地讨厌明军的,就是一些有识之士了。

  这种安南国内的有识之士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安南人士”,认为明军虽然推翻了大虞,也就是胡朝对安南的统治,但同样,也割走了安南国北部关键的红河三角洲,以至于安南国失去了倚为天险的富良江防线,这条防线对于安南国的意义,就如同长江对于华夏古代的南方政权的意义一样.同时,对被安南国打的抬不起头来的占城国割让了横山关及其以北的土地,也被这些人认为是耻辱,是大明强迫安南做出的让步。

  另一种则是没有这种认同感,但对于大明的经济殖民感到担忧的人士,安南国内当然也有能洞察局势的聪明人,大明费了这么大力气,为什么要撤军?除了占领成本高昂以外,自然就是大明整体对外政策的转变。

  郑和远洋舰队的一系列行动,现在在数个月以后,已经随着各国海贸商人的往来,逐渐被传播到了东南亚的各地。

  显然,明军跟过去的元军不同。

  元军不论是攻安南、占城还是爪哇,都是采用远征征服,而后直接派兵占领驻守的模式,明军则完全不是这样,明军不管是在安南的撤军行动还是对吕宋国马尼拉港,亦或是三佛齐国新港的攻略,都说明了明军对于这些海外的土地,并没有进行直接统治的兴趣。

  大明所需要的,是控制关键航线和港口,将商品输入到这些国家,源源不断地获取财富,再利用这些财富扩大生产、供养军队。

  这个套路,已经被部分安南国有远见的人士所洞察了。

  可这没用。

  别说看破不说破,就算是看破又说破,又有什么用呢?

  大明的计策,是不折不扣的阳谋。

  我也没欺负你,签订的是自由贸易协定,你的商品也可以卖到大明啊!

  而且,商品交易都是公平自由的,你们国家的百姓买大明的商品,那是因为大明的商品物美价廉,如果伱觉得侵占了你们的市场,那大可以减低售价或者提高质量,这本来就是公平竞争。

  话当然是让人挑不出毛病的,因此在安南国内士林的争论里,也很少有人能说,大明对安南的贸易是不公平的。

  相反,安南的拳头产品,譬如翡翠、犀角、龙涎香等等,也确实反向输入大明了,这些拥有产品生产权力的地方豪强,都挺支持自由贸易的。

  大明在贸易上,并没有进行任何阻拦,只要你觉得能卖得出去不会亏本,那你就来大明卖,正常交关税就行。

  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自由贸易,在道理上,很难让人挑的出刺来。

  总之,李景隆作为驻安南明军最高指挥官,在安南国内的形象还是不错的。

  除了一部分安南人的慕强心理,更多的则是李景隆本人在政治作秀上所做出的努力。

  在安南人看来,李景隆这位大明国公不仅仅五星上将,而且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虽然他在大明的内战中是战败方,但鉴于大明皇帝那无与伦比的、怪物般的军事能力,似乎这也并不算是什么太大的耻辱,毕竟放眼整个已知的“天下”,似乎并没有哪位名将能更胜朱棣一筹。

  反而李景隆揍安南军,那确实是手拿把掐。

  而且,李景隆本人的形象相当不错,身材高大、眉目疏朗,举止间顾盼伟然,参加所有活动都显得非常雍容有气度,谈吐也颇为不凡。

  而且李景隆基本不会表现出胜利者的骄傲自大,对于普通安南百姓而言,他们从报纸上.是的,仿照《明报》,安南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官方报纸,报纸上的报导,李景隆总是通过各种身体力行的行动,来帮助安南国的百姓。

  剿灭地方匪患,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给衣不蔽体的穷人发放免费衣服,兴建学校鼓励安南国的读书人进学并且提供公费的留学大明的名额。

  在这段时间以来,李景隆显然做了不少善事,俨然是一副大善人的形象。

  至于安南国消耗了储备粮以后遇到灾年怎么办,读书人留学大明的费用谁来出,这些问题就很少有人关心了,反正各方都得利了,唯一需要出资的,似乎就是安南国的朝廷,但陈天平敢说半个不字吗?定然是不敢的,因为一旦他进行反对,那么不仅是跟大明过不去,还跟在这些活动中受益的社会各阶层都过不去。

  除了这些,李景隆严格约束军纪,并且发挥了自己【练兵】的天赋,受到了安南新军的敬畏,因此愈发地有威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69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95/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