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_分节阅读_第55节
小说作者:人生若初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64 KB   上传时间:2019-09-03 22:02:02

  赵九福好不容易才摆脱他的捉弄,无辜的瞪大眼睛问道:“老师,有你这么当人家老师的吗,我考了个好成绩回来不但不表扬,还故意捉弄我。”

  顾行之见他鼻尖儿红彤彤的,就跟偷了油吃却掉进油缸出不来的小老鼠似的,笑着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扔了过去。

  赵九福手脚利索的接住,打开那个随意的荷包一看,却见里头居然是一块墨,能让顾行之送出手的墨自然不是普通的墨,上头带着淡淡的香味,似乎是药香:“药墨?”

  所谓的药墨其实是墨条的其中一种,不过其中却加了许多的药材或者香料,这种制作更加困难,通常指掌握在某些制墨家族之中,价格自然也十分昂贵。

  就说戴河镇上那一家小小的书店吧,里头也卖笔墨纸砚,但墨条最好的也就是知名那几种,药墨是从来没有的,至少赵九福还是第一次见。

  赵九福忍不住低头细细去闻,不过他对药材和香料都不熟悉,自然也闻不出来里头到底放了什么,只是觉得这味道倒是十分不错。

  顾行之还在旁边故意逗他:“怎么,闻出来是什么了没有?”

  赵九福嘿嘿一笑,死皮赖脸的凑在他身边问道:“反正就是好东西,老师,这是什么药墨?我闻着就觉得神清气爽。”

  顾行之就说了:“里头放了麝香和熊胆、冰片,以及一些药草,直接研磨开来敷在身上,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若是用来写字画画,只有一股清香永存。”

  赵九福听得越发惊奇,这样的墨条他只在书中见过,这还是第一次看见实物,不过还是说道:“学生学还未成,用这般的好东西也浪费了,不如老师留着自己用吧,您书房里头的墨条随便扔给我几块就行了。”

  顾行之伸手弹了一下他的额头,嗤笑道:“怎么,你这个解元郎,鹿鸣宴的第一名,还不敢用一块药墨不成,给你就拿着吧,再珍贵的东西不拿出来用也是浪费,老师屋子里头多得是,还用不着你让来让去。”

  赵九福揉了揉自己的额头,小心翼翼的将荷包收好,心中明白怕是从鹿鸣宴的名声传回来之后,自家老师就准备好礼物了,药墨少见,绝不是随处可买的。

  他心中略有几分感动,也知道顾行之是不喜欢客套的人,便落落大方的说道:“老师的礼物我收下了,学生定会勤学苦练,不辜负了这块药墨之谊。”

  顾行之忽然又弹了他额头一下,说道:“你这小子忒会说话,将来注定是走仕途的人。”

  赵九福自觉这句话应该是夸张,笑嘻嘻的说道:“那我就多谢老师吉言了。”

  顾行之拿他没有办法,以前只觉得这孩子老成稳重,熟悉了以后才知道哪里是稳重,简直就是厚脸皮至极,原本这样的人该是他最厌恶的,偏偏对着这孩子却觉得有趣。

  想到自己的决定,顾行之微微叹了口气,又说道:“这些天你别忙着庆贺,多来顾家几趟,等年底为师回京,怕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教你了。”

  赵九福微微皱眉,抬头看见顾行之的脸色不像是开玩笑,才惊讶问道:“老师,您要回去了吗?怎么这么突然?”

  要知道训导虽然是芝麻绿豆的职位,但好歹也是朝廷派遣的,不能随意离岗,看看孙教谕在戴河镇一待就是许多年就知道了。

  赵九福早就知道顾行之是京城人士,虽说不知道他的底细,却也明白不是大富大贵之家是养不出这样的人物来,但在此之前顾行之表现出来的,都是对回京毫无兴趣。

  顾行之见他面露惊讶,难得好心的解释道:“原本在这边待的年数也够多了,家中还有老父老母,总不能一直在外游玩不回去的。”

  停顿了一下,他又说道:“更何况我家徒弟都成了举人,我若是一直停留在此的话,怕是用不得三四年就真的不如你了。”

  赵九福难得有些心情低落,带着几分失落说道:“老师,在我心中您是最厉害的人,比我可厉害多了,不说三四年,就算三十四十年要超过也不容易。”

  顾行之扑哧一笑,挑眉说道:“方才谁说马上就要超过我,比我长得高大的?”

  不等赵九福辩解,顾行之拍了一下他的肩头,笑着说道:“阿福,不要妄自菲薄,为师不是心胸狭隘之人,若是有一日你走的比我高,比我远,为师心里头才更加高兴。”

  说完之后,他又朗声笑道:“不过琴乐一道的话,你怕是难以超越了。”

  赵九福摸了摸自己的鼻子,一点儿也不觉得难为情,反倒是理直气壮的说道:“都说术业有专攻,可见琴乐不是学生擅长的,学会了偶尔弹一弹陶冶一下情操就不错,也不指着能够名动天下。”

  顾行之眯了眯眼睛,也没追着这个话题继续,只是说道:“为师最迟十二月初就会启程,到时候这宅子不动,书房也留给你,你虽然不打算参加下一届会试,但可别因为为师不在就掉以轻心,为师会写信回来考校你的。”

  赵九福又是感动又是失落,感动的是他家老师时时刻刻都不忘记他,失落的是到底是要面临离别,他虽然不是孩子了,但心里头还是觉得难受。

  归根究底,大约还是顾行之是至今为止,最能与他说上话,能够理解他的思想的那个人吧,除此之外不管是亲人还是同窗,都是不同的。

第104章 变化

  赵九福心里头再如何的舍不得顾行之,也不会阻止他回京,事实上他甚至是赞同并且支持的,毕竟这位老师在戴河镇实在是埋没了,既然他心里头决定改变,那作为学生赵九福也是乐见其成的,想一想师徒都是进士的话,似乎也十分不错。

  顾行之是十二月初一启程出发的,那一天是个好日子,难得天气明媚不说,连冷风都少了一些,赵九福在城外送别了老师,依依不舍的样子看的顾行之啼笑皆非。

  最后还是当老师的一狠心,将赵九福推开了一些,笑着说道:“行了,为师得走了,左右也就是三年的功夫,为师在京城等着你就是。”

  说完这话,顾行之又嘱咐道:“如今你虽然已经不去县学,但孔教谕的才学还是好的,遇到读不明白的地方尽管去问他。”

  “这位大人虽然有些自暴自弃,但却不是个敝帚自珍的,你且记住就是,为师留下来的那些书也好好看,别以为我走了就管不得你,为师每隔一段时间会写信回来。”

  徐徐教诲了一会儿,顾行之才总算是踩上马车离开了,他一路并未回头,只是摆了摆手带着几分潇洒,赵九福在原地站了一会儿,一直到看不见马车的影子了才离开。

  他不知道的是,等那辆马车离开了戴河镇之后,车上的顾行之长长叹息,脸上也带着几分依依不舍,这在素来潇洒的人脸上实属难得。

  驾车的下人瞧他如此,低声问道:“老爷,既然您舍不得赵举人的话,何不带着他一块儿上京呢,京城那边学院多,就算想要进国子监也不无可能,总比留在这偏僻的小地方来得好吧,赵举人固然天赋出众,没有名师教导的话岂不是也会被耽误?”

  顾行之却摇了摇头,淡淡说道:“能教他的,我都已经教了,京城那边局势复杂,我如今也不过是个白身,贸贸然带着他回去反倒是不好。”

  再者,在他看来赵九福是个奇怪的孩子,拥有者一般孩子都没有的自制力,他临走之前与孔教谕交谈过,孔教谕也愿意多多花心思教导,这样一来不比在京城差多少。

  与其这时候带着赵九福回去,平白无故的碍着那些人的眼睛,还不如等他明年下场,自己挣得一些名堂来,等四年之后这孩子上京也能多加庇护。

  送走了老师的赵九福心情有些低落,没多久他又陆续送走了赵炳生和孙光宗,这两人都是要去参加明年的会试,现在启程时间刚好。

  孙光宗和赵炳生果然也没有一起走,前者是跟着家里头的商队出发的,后者却是带着两个妻子给的仆人出发的,时间一前一后,却不约而同的没有提起一起出行的事情。

  对此赵九福无可奈何,也没有仗着跟两边关系好而去勉强他们的意思,只是他们走后,整个戴河镇他能说得上话的人就剩下一个胡明河了,但胡明河考试失利,这会儿还在县学里头勤学苦读,能跟赵九福说话的时间也真的不多。

  赵九福琢磨了一下,索性就改变了自己的读书状态,平日里就在家里头读书,每隔三天去一次戴河镇,一边是去看一看顾家,换一些书,一边是去请教孔教谕。

  这般一来他留在陈家村的时间就明显多了,赵九福也不可能从早到晚都在书房里头看书,真要是这样的话书没读出来,眼睛和身体先得弄坏了。

  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十分严格的作息表格,每日的卯时就起床,起床之后就先把粥熬上了,然后简单洗漱去山脚下跑一圈,顺便检查一下自家的果树,看见生病或者长势不好的,就撒一些金坷垃和灵泉下去。

  陈家村看着不大,但一圈儿跑下来回到家,也差不多是卯时三刻了,这时候老陈氏和老赵头肯定都已经起来,老陈氏一开始不乐意让儿子做饭,还是赵九福强调了自己起早是锻炼身体,烧粥只是顺手为之才答应下来,只是第二天村里头便都知道赵举人是个孝顺的,每天都一大清早的给爹娘做饭呢,谁家儿子能这么孝顺?

  等吃完了早饭,老赵头就会拎着农具去地里头看看,他是个闲不住的,地里头没事的话就会在家里头做做木匠活,有时候也会去后山果园瞧一瞧。

  老陈氏把家里头收拾干净之后,偶尔会出去串串门,或者去几个儿子媳妇家看看,当然,主要是看看孙子孙女,时不时也会带着他们回来吃一顿饭。

  在老赵头和老陈氏忙的时候,赵九福会趁着早上的时间用功读书,因为已经考中了举人,他用功的方向也开始变化,现在读背的比例少了许多,大部分还是偏向于做策论之类的。

  三天之内,他写完的内容都会保存起来,到时候去戴河镇的时候一块儿带上给孔教谕看,孔教谕似乎也十分乐见其成,虽说两人没有师徒的名义,但这位十分尽心。

  每日中午时分,赵九福不但自己会打个盹儿,还会让老赵头和老陈氏也歇一会儿,他深谙养生之道,知道中午稍微歇一歇对人的身体很好。

  下午通常是赵九福练字练琴练习骑马的时间,不错,顾行之走了,却把那匹名叫闪电的老马留下给了徒弟,用他的话说就是这老马既然喜欢赵九福,就随了他的心愿。

  到了老赵家的闪电果然很高兴,陈家村有吃不完的青草,还有它最喜欢的孩子,只待了一个月就眼看着膘肥体壮起来了,如今不说的话谁也不知道它是一匹老马了。

  村里头的路自然是不适合跑马的,但山脚下倒是不错,地势比较平坦也少有人,闪电就算是撒丫子乱跑也没事,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这边的青草是它最爱吃的。

  等到傍晚时分老赵家吃过了饭,村里头愿意读书习字的孩子就陆陆续续上门了,赵九福每天会花半个时辰的时间教导他们。

  里头既有他们老赵家的孩子,也有陈家村其他的孩子,赵九福一开始说的时候大家伙儿还不好意思,只有姻亲老陈家把人送来了。

  可是一段时间下来,那些没早早把孩子送来的人倒是开始后悔了,那些去读过书的孩子眼看着就变化起来,不说变得跟赵举人似的彬彬有礼吧,但至少也能读会写。

  他们不知道赵九福因材施教,针对陈家村的情况改变了自己的教导方式,更多的偏向于实用性,这是他在几个侄子侄女身上研究出来的,比起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好一些。

  一开始暗地里琢磨,觉得一天一个时辰学不到什么东西,赵九福会让孩子们过去不过是为了名声,实际上教不了什么东西的人,这会儿也后悔不跌。

  谁能想到赵九福还真的花心思教孩子了呢,他们忙不迭的把自家孩子也送过去,大约是怕赵九福生气他们之前的所作所为,每个人还带了所谓的拜师礼。

  老陈氏对他们之前的不信任耿耿于怀,赵九福却让她把东西都收下了,孩子也同意他们过来。老陈氏私底下还是嘀咕:“便宜他们了,前两日还在说你好名声,拿着孩子做筏子。”

  赵九福倒是笑了起来,反过来安慰道:“娘,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又控制不了,儿子只求不愧于心就好了,趁着我还在村里头,也想为村子做一些事情。”

  赵九福从来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如今他已经是举人,将来必定是要去考会试的,赵九福不觉得自己一定能够考中,但是他毕竟年纪小,多试几次总会有希望吧?

  等到那一日龙腾虎跃,赵九福势必会离开这个小小的乡村,一个进士的名头说不定会让陈家村在十里八乡里头有名一些,但实际的好处怕是有限。

  正因为如此,赵九福才想要趁着自己还在陈家村的身后多做一些事情,而改变一个村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孩子们入手,四年的时间,足够他改变一些事情。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家孩子送来,甚至还有大人也过来听课,赵九福不但不觉得困扰,反倒是从心底觉得高兴。

  只是随着人越来越多,想要照顾所有人便有些困难,赵九福不得不将时间延长到一个时辰,并且将在场的人分成了三个班,从零基础开始划分,最高的一个班他会提议他们去上一些正统的学堂,将来走一走科举之路。

  赵九福不知道自己此举对陈家村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他只知道这是他现在能做的,并且愿意做到的事情。

  老赵头老陈氏一开始还不乐意,怕耽误了自家孩子读书,不过赵九福只有说服人的一套,又是说能够帮助自己复习,又说将来自己离开希望二老能有相邻的照顾,到底是让他们同意。

  果然一段时间之后,原本人缘就不错的老赵家如今人缘更好了,就连嘴碎不会说话的邓氏走在外头,时不时也有人乐意跟她搭话,偶尔她说错了话别人也一笑置之,不跟以前似的对她爱答不理的。

  老赵头和老陈氏就更别提了,若说以前大家伙儿羡慕尊敬他们,只是因为老赵家越来越发达,带着几分功利性讨好,那么现在就是真心真意的交好了。

  毕竟自家孩子,甚至有时候自己也会过去听课,谁要是再敢在背后说老赵家的酸话,光是村人的口水就能把他淹了。但凡是外人问起老赵家,陈家村人都是众口一词的夸奖。

第105章 媒婆

  四年的时间,足够改变一个村庄,赵九福捣鼓了四年,粮种依旧没什么进展,唯一的好处就是大家伙儿都知道旱稻的实惠,不再像是看傻子似的看老赵家了。

  如今老赵头再去捣鼓那几块试验地的时候,不用他张口喊几个儿子,赵九福的徒子徒孙就赶紧上来把事情做了,虽说赵九福自认研究没成果,但实际上陈家村人都知道,老赵家捣鼓出来的粮种,就是比人家的产量高,虽说差距不大但积少成多啊。

  相比起粮种来,赵九福的傍晚小课堂效果更甚,这年头读书其实是奢侈的事情,在赵九福考中秀才之后,陈家村陆陆续续也有人勒紧裤腰带送了孩子去读书,但是真正能读书的还是极少数,毕竟不是谁家都舍得一个劳力不干活还花钱的。

  可现在却不同了,赵九福不但不要束脩,免费给陈家村的孩子上学,甚至学得好一些的孩子还能拿到笔墨纸砚,都是赵九福自己掏出钱给买的。

  这读书的时间又是晚上,也不耽误家里头干活儿,所以除非是孩子自己无心,不然都会去老赵家,每个晚上老赵家都是最热闹的地方。

  赵九福深知村里头的孩子最后能走上科举之路的是绝少数,所以也不抓着他们读什么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启蒙读书,而是教最最实用的。

  但凡是脑子机灵的,一个晚上记住十个字不成问题,这些字又都是贴近现实好记忆的,日积月累下来,就是老陈氏也觉得自己认识了许多。

  在赵九福不间断的教了一年之后,陈家村有三个半大的小子在镇上找到了活儿,不是那种干苦力活,只吃青春饭卖力气的,而是在客栈或者店铺里头给记账或者做生意的!

  要知道这年头乡下人想要在城里头找活儿可不容易,看看老赵家就知道了,当初赵顺德八岁就开始在店里头当学徒,一直当了快十年才出头。

  虽说如今赵顺德得了家里头的帮助,已经盘下一家店自己开了铺子当了老板,但能够像他这般在店里头当学徒的都是少数,更别提当什么账房先生了。

  在古代算账这类的技艺要么是父子相传,要么是正统读过书的人才会,可是现在,陈家村那个小子就在赵九福这学了一年,竟然就成了账房!

  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赵九福教导的时间越来越长,陈家村的人在外头就越来越容易出息,这年头识字的人原本就难得,他们一旦能够认字,得到的机会自然比其他人更多一些。

  有心思机灵的,专营一番弄到一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活儿,有蠢笨一些的,至少也不会因为不识字胡乱签了契约被别人骗了。

  一年年的下来,陈家村人算是知道识字的好处了,但凡是赵九福说了可以继续读书的,都被家里头送到了正经的学堂里头,势必要他们读一个出生来。

  而那些没啥天赋的,靠着认得的字也能某得更好的前程,这可比一家老小只知道种地,一年到头就盼着那几亩地来得好多了。

  就因为这个,陈家村上上下下都感谢老赵家,若是有人再敢说老赵家的一个不好,村里头一个小娃娃都敢抓起石子扔过去。

  等后面几年,附近的几个村子知晓了陈家村的事情,陆陆续续也偷偷的把孩子送过来读书,这些人不少都是陈家村的姻亲,赵九福也就当做不知道收下了。

  眼看着陈家村一日日的富裕起来,那些村子里头的人自然也羡慕的很,只是靠的近一些的,还能趁着晚上把孩子送过来读书,离得远的却没法子。

  就因为这个,有几个村长还一道儿过来找过赵九福,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让他在这边开一个学堂,他们会给对应的束脩。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8页  当前第5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5/1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