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女皇攻略_分节阅读_第16节
小说作者:若然晴空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374 KB   上传时间:2020-11-14 13:30:05

  好一个精神奕奕的年轻后生!

  韩家子弟也大多收敛了从前的轻浮脾气,一个个要多乖又多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白起的这点改变也就不大明……好吧,还是明显的,整个韩家就他一个人黑。

  白起是不耐烦做韩青那些防晒措施的,自从在山里晒黑了之后就一直没白回来,戒断五石散之后,他更是重新拾起了军阵里的把式,所以他如今看上去不光比韩家子弟黑了一个度,还壮了一圈。

  韩阙作为家主,在祭祀先祖之前总结了一下今年家族里的大小事务,展望了一下将来,演讲结束之后,目光落在自己又黑又壮的长子身上,呼吸就是一窒,还是视线扫到其他貌美白皙的韩家子弟,才缓了一口气。

  虽然陛下如今对长子越来越看重了,但韩阙认为这不太可能是看上了韩青,毕竟晋室历来出美人,姬岂年轻时也是个俊雅太子啊。

  看来得幸的事,还是要落在这些人比花娇的后生身上。

第33章 母爱与楼兰事宜

  今年是国丧之年, 按理不该大办,姬越例行祭祖之后就没再多余花费, 给各宫妃嫔发放了一些钱粮, 这风风雨雨的一年也就过去了。 21

  死了一个嘉嫔,各宫的妃嫔正是人人自危的时候,先前争相花费是因为知道自己必死,如今死不成了,还要在宫里养老, 姬越年少, 基本上就等于以后一辈子在这位新皇手底下讨生活, 虽然生活比起先皇在世时艰难了许多, 但谁也不敢当出头鸟,至多关起门来酸几句丽夫人。

  满宫里的女人, 要说过得最好的也就是丽夫人了,挂着尚书女官的职,前朝后宫来去自如, 其他妃嫔还要为了一点份例和少府扯皮,她连个人都不用派, 少府那帮狗腿子早就收拾得齐齐整整地送上门去了, 更何况宫中比丽夫人貌美的妃嫔不是没有,凭什么只她一人独美?

  所以过了新年之后, 姬越发觉自己多了很多母爱。

  得知她一天三顿只吃米饭白肉, 不吃蔬果青菜, 敏夫人专门研制了一道百果汤, 贴心地只呈了配方,饭后饮用,神清气爽。

  得知她整日待在宫殿里处理政务,夕嫔裹着狐裘在雪地里等了半夜,折了一支开得最好的红梅,插在她进宫随嫁的白玉瓶里,放在御案上。

  得知她一直坐着丽夫人制的黄铜座椅,珍嫔立刻就心疼了,制了和座椅配套的绣花软垫,无论是板板正正地坐着,还是向后靠进去,都是十分柔软厚实的质感。

  说实话,姬越有娘亲时都没这么被人体贴过。

  宫中的妃嫔,知道姬越身份的几乎没有,就算是当年经历过的宫人,那也得是宫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了,单看韩家那边居然是三年前从姜君那里得到的消息,就知道宫中虽然松散,但在这件事上口风极紧,几乎没有宫人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丽夫人和嘉嫔属于意外,先皇子嗣不丰,一旦宫妃有孕,谁不想巴结上去?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废除活殉,跟着生育过的妃嫔至少性命无忧,倘若再有一段前程那就更好了。

  姬越和姬岂的习惯一样,用的都是宫里的老人,不是因为她有多信任他们,而是这些人放在眼皮子底下更安全。姬岂去世之后,他最得用的内侍顺意被姬越留了下来,其余的人手也都仍然在她身边伺候。

  除去换了一个主子,生活似乎和从前没什么差别。

  隐瞒姬越性别的事情,顺意是最大知情人,甚至就是他在当年姬岂犹豫不决的时候,开口劝姬岂下定决心,毕竟孩子以后可以再生,真过继了康王的儿子,封了太子,那就没有可能了。

  顺意从不知道,他那一句话改变了多少人的一生,又会将这个世道变成什么样子。

  时势造英雄,但造时势的往往只是不起眼的小人物,若无那一成时势,不知有多少英雄在历史长河里折戟沉沙。

  新年一过,满朝官员连一丝过渡也无,飞快地恢复了过年前的忙碌,毕竟上年积攒下来了许多事情,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楼兰和奴军,姬越年前就定好了建设楼兰三步计划,第一步就是驻军,全部由奴军接手楼兰并不现实,姬越分拨了一万桥山军随行,三年为期,到期换防。

  第二步是驻官,楼兰毕竟是一个由王室世代统治了千年的王国,很多制度都和晋国不同,想要将楼兰彻底收服成为晋国的楼兰郡,原本的官员底子就得铲平,由晋官入境,以晋律约束子民,以晋学教化百姓,才是久治之道。

  第三步是屯田,楼兰郡气候炎热,但地处沙漠绿洲,土壤适合耕种,由晋国选取良种,教导农桑,不仅可以短期内尽快实现全郡自给自足,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楼兰这个重要的沙漠中转站,晋国对这条丝茶商道的把控力度大大加强了。

  桥山军为世代兵籍,战力强横的同时也比一般士卒多了份傲气,让桥山军和奴军并入一处并不是个好主意,想要约束这一万多人,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主将,姬越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卫青。

  姬越看人其实很少看功绩如何,她有自己的判断,来到这里的异灵她基本已经都用上了,唯独对卫青,她观察了半年,才终于下定决心用他,不是她多疑,而是领兵打仗,尤其是领兵在外的将军位置太重要。

  对于这个来自异世的大将军,姬越的观感很好,在桥山大营整理远调名单的时候,姬越寻了个时间,将卫青原身赵轻身上的罪名洗刷干净,鉴于卫青本人应该不会愿意和赵家人相处,而换了个内芯的假赵易真曹操对于这么个便宜儿子怕也不会有太多父子之情,姬越也就不做那个表面工夫了,给了个安西将军衔,直接把人调去楼兰驻军。

  士族安静如鸡。

  别看赵家小儿这次的官职擢升得很高,三公之下,上将军之次,领兵几万,镇守一方,但还真没有几个士族在意,楼兰是什么地方?远在西域,沙漠里的一个小国,别说什么安西将军,就是楼兰王,不也是弃国跑来曲沃享福了吗?

  更何况,士族带兵品秩本就要比武将高一些,不然压不住,至多是有些人针对赵轻原本的浮浪行径质疑了一下他本人的业务能力,但姬越一意孤行,这也没什么办法,派去楼兰的也不止一个安西将军,更重要的是一批取代楼兰官员的班底,这也是没有士族愿意去的,朝堂扯皮,多半在扯这个。

  姬越也不准备把这些士族派去楼兰,她有一些设想,暂时不能在晋国内推行,这次正好将楼兰作为试点,她拟定的名单之中只有两个小士族出身的官员,剩下的全都是寒门吏员,这批寒门比起她之前提拔的那一批次了不少,所谓官员有才有德是上选,有德无才是中选,有才无德是下选,至于无才无德之人,还想做官?那可以拉出去砍了。

  姬越定的这一批寒门,就属于中选那一批,外派官员,能力平庸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肯做事,能听话。相反,把太有能力的官员外派出去,才是姬越的损失。

  开春那天,楼兰王带着他的王后和十几个妃嫔以及四个王子来到了曲沃城。

  来晋国的路上,楼兰王一家就惊呆了,自边境起就一路畅通无阻的直道翻山越岭直达这座繁华都城,即便是最贫穷的奴隶,身上也有足以包裹全身的布料,直道有时会经过农田,那大片大片覆盖着积雪的田地下面,是肥沃的黑色土壤,家家户户都住在结实的房屋里,青砖的村居随处可见。

  来到曲沃之后,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建筑更是让人震惊失语,在驿馆住了两天之后,楼兰王妃当即表示她可以永远居住在这里。

  姬越只见了楼兰王一次,除了更加确认明月王子应该不是这个红褐色肌肤,个头不高的楼兰王亲生之外,也没有太多想法,毕竟楼兰王在献国之前是王,献国之后,就连郡守也不算了。

  姬越在爵位上很大方,封了楼兰王一个君爵,食邑三千,又将先前抄没的嘉嫔娘家的宅邸赐给楼兰王室居住,之后如无意外,这些人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面君了。

  姬越很忙,楼兰的建设计划还未全部落实,国子监的招生方面也出了问题,因为姬越要求的是速成,这些人最好三五年就能用,所以招收学生的年龄就不能太小,基本上圈定的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人,姬越和几个国子监讲师都认为这个年纪最合适,十三四岁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时候,招收起来也容易。

  然而这纯粹是不种田的人才有的想法,即便是良民,也是农家,士族占据最好的良田,良民虽然拥有自己的田地,但还是要辛苦耕种才有一身衣食,十三四岁在农家已经算成丁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得多?大部分的农家根本不知道还有这回事,就算知道的,没关系!少年人饿一饿也就习惯了。

  国子监定下首批招收生员三百人,实际才收上来不到五十人。

  周解老先生亲自一个村一个村地去招生,说破了嘴皮子,也就多拉回十来个学生,基本上没人相信他说的,学几年就成才,学几年就做官,仅有的十来家愿意的,多半还是在打听一日三餐的事是不是真的。

  百姓何其愚昧,百姓何其可怜。

  姬越认为与其一家一家上门劝解,不如强制招生,以前募兵的时候,也没哪家是愿意的,习惯了就好了。

  但周解不这么认为,他不想让这件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变成天子强征,虽然对自己的能力感到羞愧,但他觉得自己还可以再试一试。

  姬越只得随他去,但心里已经打定主意,如果周解办不好这件事,就只能让他担一个监长的空衔,将实权交给别人了,她敬重周解不假,但同时她也对国子监寄予厚望,不可能为了周解一个人的坚持停摆。

第34章 两个侍读官

  天气渐暖,姬越让人整理了鲁地士族那里得来的书籍, 由国子监的师长亲自誊抄一份, 比起先前寒酸的藏书楼, 如今的国子监真正算对得起官学的名头。

  狄仁杰难得有这样直接接触异世书籍的机会,几乎每天都沉浸在各种珍贵古籍带来的震撼里,也是通过书籍,他对这个世界的各项制度才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 以往觉得违和与不解的地方也都有了解释, 最重要的是,这些藏书里还包括鲁地士族记载的野史。

  士族的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比正史还可信。

  想要融入一个地方, 首先就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狄仁杰从原身那里得到的信息量有限, 别说史书,就是普通的书都不多,而那些农夫百姓再怎么旁敲侧击,至多告诉狄仁杰武帝乃至明帝朝的事, 这已经是很有见识的乡老了,而作为一个想要为官的士人来说,那就大大不够了。

  狄仁杰来到国子监这些日子, 在别人看来也许挺清闲的, 但对他一个前后只能数出四个帝号的异界来客而言, 在学者氛围浓厚的国子监里, 堪称步步为营, 很多他一知半解的事情就绝口不提,除了和同样话不多的周老先生能有点交情之外,和别人的关系都不深。

  收不到学生的事,狄仁杰也是之后才听说的,毕竟他出身也不算低了,对于招生的事情,他和姬越周解持的是同一种看法。

  周解除了名声不太好之外,他的学识超过很多一辈子守着祖宗藏书的士族宿老,以往招收学生也大多收的是像狄仁杰这样的寒门子弟,偶有几个普通学生,也都是像先前收留他的商人一样有些见识又很聪明的学生,他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五等民不比士族差,但事实证明,能像他一样的人太少了。

  周解没有放弃,又去了附近几个村落,这一次干脆是被人抬回来的,脑门都被人砸出血了。

  国子监的一众讲师们起初义愤填膺,还吵嚷着要去告官,也是和周解同行的差役解释了一下,才都沉默下来。

  周解去的前几个村落还好,村民至多认为他们是骗子,抄起农具赶走他们,但去的最后一个村落却不一样,一听孩子的事,村民们眼睛都红了,一下子动起手来,后来误会解开,询问之下才得知,原来这个村子新年祭祖,被一帮不知道从哪流窜过来的盗童鬼掠去了十几个孩童,报了官至今没有音信。

  盗童鬼就是俗称的拐子。

  姬越看过相关的案卷,深恶痛绝此类案件,过了她的手,最低也是腰斩大刑,但基本上能抓住的都是人伢,也就是贩卖孩童的人,拐子是很难抓住的,因为各地信息不流通,拐子得手之后换个地方就没人认识,将拐来的孩童出手之后,拐子就如鱼入海,再也寻不到踪迹了。

  周解制止了差役和村民动手,简单处理了一下伤势,也没为难那些愧疚的村民,带着差役回到国子监。

  这次出去,一个学生都没收到,因为春耕到了。

  众人的心情都很沉重,周解头上还敷着伤药,见众人长吁短叹的样子,当即喝道:“昔日孔圣人周游列国,所遇之艰难险阻何止多我们百倍,吾等为圣人门生,受陛下大恩,岂有畏难不上之理?”

  有讲师低声说道:“陛下要成万世之功,何惧小节,就将那些学生强征来又怎地……”

  话还没说完,就被周解瞪了一眼,这时狄仁杰忽然开口说道:“不,正因为陛下要做的古往今来无人做过的事,才不能令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成为笑话,百姓愚钝却又精明,不识往后利益,只认眼下春耕,如此一来,只要许以切身利益,事情必然迎刃而解。”

  见众人都是一副似有所思的样子,狄仁杰笑了笑,说道:“也不用太过花费,只要让膳堂每日多蒸些粟饭,让学生吃饱之后,能给家人也带回一碗,尽够了。”

  如果说先前的一番言论还算有理,让众人立刻琢磨起了要给学生家里多少银钱,后面的话就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了,有个儒学的讲师笑道:“真像你说得那么容易,监长也就白忙那么一阵子了,许以前程不肯,许以饱食不肯,偏偏每日多一碗粟米饭反倒肯了?”

  然而账不是这么算的。

  一碗粟米饭虽然不多,但兑水也能煮一锅粥,十三四岁的少年长期吃不饱,干活的力气也不多,下田也多半是累赘,其实他们的劳力根本抵不上每天一锅粥,之所以很多人拒绝送孩子上学,是因为打听到要学好几年,担心如果在学里没学出个样来,还回家种田,打小就不下地的人,会不会就让官学给养成废物了?

  狄仁狄仁杰做过阁臣,也当过县令,他和各种阶层的人都打过交道,粟米饭的事虽然属于开玩笑的范畴,但也有些认真的成分,散会之后,他隔日出了一趟城,走访了两三个村落,回来的时候心里就有数了,找到周解,简单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意见,其一,改课单,其二,粟米饭。

  周解不明白他为什么就和粟米饭扯不开了,但改课单的事他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农耕是社稷根基,但士族官员高高在上,基本除了粟官署,没有官员会去特意了解农耕的情况,士族的良田又不需要他们亲自去耕种,在国子监建立之初,众人的思想都没转过弯来,按照的是士族的教育方式,这哪里能符合五等民的情况?

  狄仁杰提出,五等民学生要按军队里的管理方式,即便入城学习,平时也不许像正常学生那样随意在城中游玩,养成贪好奢华的风气,如今首批招收的是良民,等以后必然会有士族学生,这两种学生之间要分开管理,在普通的课程之外,将射御这类课程改成种田,按照学生的籍贯,一个月两个村子轮换,也不必要学,就是干活。

  周解哪里还看不出这看似简单的提议背后的深意,思索了一番之后,十分高兴地说道:“好!都按你说的做。”

  狄仁杰抿唇一笑,看上去就像个得了师长赞扬的乖巧年轻人,一点都看不出他比眼前的老先生还大个十来岁的样子。

  狄仁杰的方案很快实行了下去,出乎众人意料,这套方案实行当天,各个村落就陆陆续续送来了近两百多名学生,注意,是送!而不是挨个上门去收来的。

  父母大多怜子,农户之家能有两餐温饱已经算是安逸,原本能让孩子吃饱已经让不少农家意动了,如今人家官学还特意改了课单,就算孩子学不成本事,也不会落了种田的手艺,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国子监的第一批生员很快就收齐了,甚至还有不少不在招收之列的村落都让人来问,什么时候才轮上第二批。

  姬越知道,第二批应该不会那么快收到这些村落,因为她有一个更大胆的设想。

  国子监招收良籍学生没有引来丝毫风波,即便是在士族眼里,良家子的地位也是不同的。

  但姬越一开始提出办国子监时,对周解说的是“办一个让五等民也能入学的官学”,就像她提拔寒门之外还要弄一批良籍官员,这批良籍官员还没丰收,她已经在想弄一批下等民吏员了。

  暂时不必想那么多,徐徐图之,徐徐图之。

  开春之后各地呈报上来的奏牍比过年之前多了一倍不止,这也是士族官员的通病,凡事都喜欢拖,拖到过了年之后才陆陆续续开始办,他们办理一件事情花费的时间,都没有千里迢迢呈报给姬越,姬越批复完再送回来,一来一往花费的时间长。

  这也就不能怪姬越看士族不顺眼了。

  因为要忙的事情太多,所以姬越在尚书女官之外,又添了一个侍读官的职位,侍读官一共两名,顾名思义,在她看奏牍看累了之后读给她听,这也是从媚娘那里得到的启发。

  未免让那些弱不禁风的士族娇花伤眼,姬越自己定好了两名侍读官的人选,一个是魏家的魏悬,一个是韩家的韩和,这两人她都见过,魏悬沉稳,韩和温雅,都是士族中难得出色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人没有涂脂抹粉的习惯。

  魏悬新婚刚过,具体点来说,他新婚刚过四天,魏家主也没想到姬越说的真就那么实诚,说等魏悬新婚启用他,就真的等魏悬新婚完就启用,魏家的流水席还没撤呢!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算是极大的脸面了,魏悬不是那等不知事的人,匆匆整理了一番仪容,就准备去领官牌上任。

  而在韩家,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韩阙整个人都精神了,让人把韩和叫来,满眼热切地看着这个家族里最漂亮的年轻人,一把抓住了他的手,殷殷交代,仿佛韩和不是去宫里陪王伴驾,而是要上战场。

  这是当然,和魏家最貌美的二郎君争锋,怎么不是上战场!

第35章 残忍

  晋宫占地广, 姬越从前出入都是骑马, 后来改换成乘坐御辇, 但普通官员没有这样的待遇,出入还是靠两条腿。

  姬越平日里多在明光宫处理公务,接见下臣, 明光宫和开朝会的承天宫一样, 属于前朝,而居住是在北宸宫, 属于后宫, 姬越搬到北宸宫之后并没有迁移原本居住在后宫的妃嫔,只是封了两侧的道路, 让妃子不能像从前那样随意进出。

  明光宫有两个侧殿,左殿是媚娘在用, 姬越就把右殿空出来留给两个侍读官,平时让他们在侧殿里负责勘校奏牍,主要是把一些无意义的歌功颂德和姬越不想看到的奏牍筛选出来, 事情重要也不重要,还分担了一点媚娘的工作,但在姬越看来,这两个侍读官最大的用处,还是读奏牍。

  少年人根骨还没长成,不适合久坐, 姬越当皇帝之前还有时间练习步伐和习剑, 射御也会一些, 但当了皇帝之后,基本上没怎么好好锻炼过了。

  经过几天的磨合,魏悬韩和两个人慢慢适应了明光宫的生活,虽然这里没有什么内阁的概念,但这样的机会还是让两人心中澎湃难言。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2页  当前第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女皇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