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化宋_分节阅读_第159节
小说作者:九州月下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24 MB   上传时间:2023-02-01 12:33:24

  而他们最近已经发现,辽东的很多支持都来自大宋,他们希望大宋停止和辽国的贸易。

  这事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朝廷上下还是拒绝了。

  大辽余威尤在,满朝文武已经见识宋军的无能——倒不是说武官全是废物,实在是兵丁不堪,常常出现军官死战,士卒一哄而散的尴尬局面。

  要重新建立一支精兵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宋朝群臣对灭辽这事已经毫无兴趣,也不想再折腾,赵士程自然便顺水推舟了。

  当然,金人也没有白来,他们获得了大量的琉璃珊瑚等物做为赏赐,这些东西对于刚刚富起来,颇有暴发户气质的金朝上下很有吸引力,他们还给太子殿下带了几枚上品东珠,换得了一些珍贵的药物能洗羊毛的纯碱。

  等送走了金人使者,赵士程不由得又去了自己的军工厂转了转。

  如今他的工厂每天能生产二十支火枪,一门大炮,当然,合格率有些伤人,不过现在要解决的有无的问题,其它的再说吧。

  火枪已经从先前火门枪进化了一番,从需要主动点火的火门,变成一根绳子点火,绳子连接着一个S形的铁件,上边装着弹簧,用力扯绳,顶针撞上燧石,就能射击。

  这种设计是枪械史上的革命,他让射击手可以更准确地瞄准敌人,速度得到提升。

  废了匠人们不少功夫,这才做出了合格的器件,火绳枪的出现,让赵士程有了不少安全感。

  离他组建一支热武器部队的日子不远了,大约过完年,就可以看到。

  未来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第218章 分一杯羹

  在赵士程过着朴实无华的治国生活时, 工业的血液在他不知道的地方,正悄悄扎下根系。

  十余年来,密州的船舶厂在巨大资本和技术的支持下, 造船技术有了巨大提升——钢铁, 和船钉的出现,让造船速度碾压了沿海的船厂,海上贸易的扩大,又提供了更多的造船订单。

  如今,两广之地的海商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把一船船硬木拖在水中,一路向北,用来换取密州那珍贵的货物,来回几次,就能赚到一艘新船的钱。

  海贸的兴盛,自然也催生了庞大的水手产业,大宋本来就是商贸极为繁华的朝代,不限制土地兼并造就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不得在城市里挣扎求活,他们没有资本, 没有家宅, 只有一条性命与朝不保夕的生活。

  但他们拥有把一条性命拿来豪赌,挣一个未来的胆量!

  密州的商贸造就了大量的海商, 他们收拢着河北、江准甚至是辽国的贫民们, 将他们带上了大船,有些便扎根在风浪之中生活, 还有许多, 会在风浪之中奔赴南海之地。

  会有这样的事情, 是因为商人们发现了可以和密州进行大量交易的东西。

  和香料、象牙、犀角这些少量交易不同,赵士程在广西之地种的甘蔗林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生,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

  两广、海南都有大量的热带地区,极为适合甘蔗生长,而种甘蔗需要大量人手,两广的大户们除了在抓山蛮来种地外,也大量收纳北方人手前来开垦。

  甘蔗产量大,糖也是比盐价值更高的硬通货。

  一开始时,福建、两广诸咱的大户是看不上这点蔗糖的钱财的。

  但凡事不怕做,就怕比。

  当几家快要败落的小户靠着蔗糖赚到钱财,开垦出土地,变成新的大户后,在模范效应的引领下,哪怕反射弧再长,十几年过去,也反应过来了。

  没有人和钱过不去,钱不仅仅是代表着粮食、土地,还代表着人脉、权力,便是朝廷派到岭南的官吏们,也打起了精神,把这视为政绩,开始给出各种方便。

  但是岭南能开垦的土地实在不多,于是很多人便打起了夷州的主意,开始大量招揽人手,前去夷州岛开垦土地,种植甘蔗水稻,不过夷州本地的土著十分凶悍,去夷州的风险很大,去的人不多,大多是福建、江南一带的家族在以举族之力开垦——他们大多已经有了上百人的商船护卫队,能在夷州沿海建立据点,同时也拥有夷州的海图。

  当太子殿下开始监国后,并且发出勘海策、求取世间海图之后,岭南的大户们的动作便更快了。

  和密州交易了十数年的他们敏锐地感觉到,这位太子绝不是简单人物,以他对海上贸易的重视,将来的岭南,必然会有巨大的变化,他们想上这一艘船。

  ……

  “一艘海船在华亭搁浅,这种小事居然也上报我这来?”又是打卡上班的一天,赵士程一大早就被送来的奏折气了个倒仰。

  不是他上纲上线啊,而是这种事情如果都要上报,那他一天别说睡觉了,估计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不过,就算不悦,他还是打开了这封奏书,能当知州的都不傻子,能上这种事情,这船肯定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目十行地看完,赵士程少见地皱起眉头。

  这书中内容很简单,就是一船准备南下出海的的船在杭州弯搁浅,船上清查出近万贯铜钱,没有其它货物,再简单点说,这是一艘大宋禁止的走私船。

  大宋因为货币十分精致、份量十足,是周边国家的硬通货物,无论是西夏辽金还是东南诸国,都用大宋的货币,所以,大宋的货币外流极为严重,因此,朝廷严禁将铜钱贩卖到国外。

  奏书中还写道,自从海贸繁华开始,东南钱荒便十分严重,不仅如此,东南海贸引得沿海人口流失,每失去的人丁,都是国家税收来源,希望朝廷能对海贸进行更严格的管控,避免朝廷遇到更大的损失。

  赵士程看了一下这奏书的留名,是杭州的秀州的新知州,名为李光。

  钱的问题,好像也是时候解决一下了。

  大宋的钱币问题一直是大问题,因为钱荒,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朝廷出的办法,就是乱发货币,什么当十钱、夹锡钱害民甚重,大家会尽量把劣钱拿来用,保留好钱,以至市场上劣币反而驱逐了良币。

  大量良币,流向海外——因为海外的商户可不认劣币,这玩意只能欺负国内小民。

  所以,他如今需要做下的决定就是,要不要发行纸币。

  做镍铁币暂时不用想,镍矿都在甘肃,那里是西夏的地盘,金银的存量大宋也不太多——说来让人生气,银大多做岁供去了辽国,就算贸易赚回来,赚回来的也是大宋流过去铜钱。

  所以,要收刮外国钱财,纸币才是不二之选。

  他脑子里有一万种防伪的试剂,□□什么的,不是大问题。

  问题在于,纸币先前被蔡京玩坏了,用盐钞、交钞来回做废了三次,以至于商户之中,普遍产生了心理阴影,对纸币极为抗拒,强行推出,效果必然不会太好。

  赵士程思考许久,让人把张叔夜、山水、宗泽等心腹都叫了过来。

  这让众小弟们有些不安——太子殿下很少会把他们拉到一起,因为大家虽然表面和谐,心里却不是一团和气,总想分出个高低上下来。

  “我想,开一家银行。”赵士程开门见山地告诉他们。

  “银行?”众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赵士程给他们解释:“银行,与钱庄相差无几,放贷、存款,但我想像蜀中的十三行一样,发行交子。”

  “这……”张叔夜神色一松,微笑问道,“为何不让朝廷发行?”

  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不就是发行纸币嘛,蔡京玩了无数次的花样,弄得这么郑重,吓他一跳。

  赵士程摇头道:“不一样,这是有准备金的,钱这东西,不能乱发,乱发了,便也不值钱了。”

  他拿出自己查找钱库的档案:“大宋的金银储备还算充足,我准备发行六倍于金银储备的钱币,山水,这次需要你来推广。”

  山水明白其中道理,就是要她治下的集团愿意带头收这钱,便点点头:“殿下放心。”

  大家一番商量,宗泽是不太支持纸币的,因为先前盐钞几乎把山东江南一带的大户伤得破产,一个不慎,就又是生灵涂炭。

  张叔夜是支持的,因为国家运转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

  赵士程对怎么发行纸币也心里没底,如果不是海外贸易将来的规模必然会取代农业收入,到时必然会加剧钱荒,他其实是不想那么快发行纸币的,这事只能摸索着办了。

  他对货币的了解都来自于一些地摊文学,但有一点还是懂的,只要有准备金,不大规模超发,便是出问题,也只是贬值,不会有大影响。

  只要熬个十几年,海商能去南美刮金银了,钱荒自然就没有了。

  他需要做的,是把货币的信用维持住。

  赵士程托起脑袋:“这是大事,需要一个新的机构,你们有没有什么优秀的人物,推荐给我来主持此事。”

  张叔夜略一思索,想起一人:“两浙漕运使沈琯,总领江南漕运多年,为人谨慎,未出差错,可以用之。”

  赵士程点头:“行,回头让他来见我。”

  -

  钞票从纸张开始,赵士程就决定搞一件大的,纸是他亲手写的硫酸盐木浆来做,加入麻,让纸有着不输给布帛的柔韧性,钞票编号不能少,要有可以凸出的印漆,水印的化学试剂要分开调制,最后厂区只是组装印刷。

  选印一部分大额钞票,等上边流行了,再印小一点面额,要允许用钱与贵金属互换……

  花了十来天,在他亲自监工下,第一版纸币成功出场。

  这面额是一元,与这钱同时出场的,还有朝廷印的金币一元,重量是一两,这两种面额是可以互相兑换的。

  一般来说,有朝廷的信用托底,只要他不乱来,那么,只要随着经济发展,东南诸国、高丽、金辽、甚至是印度也愿意用这种纸币,积累起足够的信用,那么,这一张纸,就能承受海量的发行。

  因为它托起的,是整个世界的市场价值。

  当然,如果他在还没被所有市场认可时就乱来,就又是一个让世人抗拒纸币的残局。

  啊,感觉压力重大啊。

  但是没有办法,工业发展需要的货币量,不是现在的大宋铜产量承受的了的,印度大食那些地方黄金流入需要时间,只能先试试了。

  不过,如今这个时代,应该没人和人打货币战争,硬着头皮上吧。

  ……

  大宋朝廷表示要新发纸币时,朝廷上下并没有反对,因为收刮不到他们头上来。

  但当知道纸币会代替铜钱,成为他们的俸禄时,那叫一个沸反盈天,最后折衷下来,三分之一的俸禄用纸币,并且朝廷税收也收纸币,这才算是通过——官员们都有信心,可以在纸币废除之前,交到国税里去。

  至于大宋要新建立一座钱庄、不,是“银行”……众臣们都不反对,太子在赚钱这方面已经不是靠谱可以形容的了,说是天人下凡也不为过。

  甚至还有流言,说太子殿下要做的事情不一定对,但一定赚。

  他们下朝后悄悄打听起来,不知道能不能入股啊?

第219章 这天下啊

  每年七月八月, 正是宋辽河北边境贸易最繁荣的时候,因为天气将冷,远来的商人们必须在冬天到来前, 将牛马带回南边。

  同样的,牧民们也不愿意将要售出的牛羊马留下过冬,如此不仅损耗牧草, 万一遇到白灾,冻毙的牛羊也就再也卖不上价钱。

  不过, 今年,榷场的马匹和牛羊却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 让北上的大商户们十分难受, 牛羊居然涨价了。

  原因是大辽下了新的命令, 国内牧马牛者必须十取其一, 将牛马送给东路军,用来对抗金国以及国内此起彼伏的叛乱。

  加上近半国土都已经在金人治下,辽国的牛马贸易萎缩得不成样子。

  “唉, 要是能有一艘海船, 去辽东榷场就好了。”一名商人在酒楼里猛灌黄汤, 捶胸顿足,“那边的金国人俘获了无数牛马,在辽东榷场出手,凡是去那里海商, 无人不是大赚。咱们如今就守着这旧商路, 怕是要被别人越了过去。”

  “这也不一定, ”旁边一位商人缓缓道, “听说山水商行最近开了海上货局, 你们可知晓?”

  此话一出, 不但对面的商人睁大眼睛,周围吃食的大小商户都忍不住竖起了耳朵。

  “大哥,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可否细说?”对面的商人恭敬地给好友倒了一杯酒,小心地问。

  “以前要跑海商,都得自家买船、招揽水手、寻找船长,还得等船造好。这么一串事情下来,没个三五年,根本办不下来,”那位大哥笑道,“所以,山水商局开了新的铺子,专门跑海货。他们只管在一地将货送到另外一地,收取船钱,买家卖家可以在船上押运货。如此,咱们就算没有大船,照样可以跑海商。”

  “竟有这等好事!”对面的小弟惊讶了,“可是海上风险甚大,要是船沉了,货没了,该如何是好?”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78页  当前第15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9/27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化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