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化宋_分节阅读_第215节
小说作者:九州月下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24 MB   上传时间:2023-02-01 12:33:24

  于是又勾起了刘氏的怒火,她只觉得委屈,她虽然赔本花了家里的钱,但先前赚到钱也没有亏待家里,可是二老就是觉得儿子既然已经当了官,她已经是官夫人,再出门抛头露面不好,要她跟着随军。

  她不想东奔西跑,但家里二老已经对她很有意见了,只能随军,可是走到半途,发现有了身孕,一路车船劳顿,吐得天昏地暗,几乎就没下过床,真真是遭了大罪。

  而到了驻地,见此地只是一个小城,没有半点汴京繁华,没有井水、没有戏班子、没有各种精致好吃的果子,更没有那些混熟的姐妹,心

  中怨念便越发重了。

  岳云看着委屈母亲和无奈的父亲,不懂他们在吵什么,只是习惯性地爬床去闹母亲,被母亲烦躁地瞪了一眼,有些害怕地躲在了爹爹身后。

  岳飞无奈道:“如今天寒地冻,你身子重,若真不想待在这,等孩子出生,养好身子,我送你回去便是。”

  刘氏神色稍霁,还是抱怨道:“这燕京有好大夫么,若是在东京城,只要花上百文不到,便能去陈氏的医馆接生,那里的女大夫医术精湛,在这里生,让我怎么放心。”

  岳飞思考了一下,温和道:“信王也在此地,你若不放心,我便去寻他家的大夫,想来以信王与官家兄弟情深,必然会有太医院的医官跟随。”

  “这还差不多!”刘氏神色终于好了些,“去,让伙头给我杀只鸡,做些肉羹,我饿了。”

  ……

  安排好妻儿,岳飞又牵着马匹,巡视他即将接手驻地的巡逻路线。

  据信王所说,这里常会有流民,小规模地袭击城外村落,这些流民大多是一些流亡的契丹军卒,不愿意搬货赚钱,也不愿意去军中打仗,人数不多,却很烦人,需要经常巡逻清剿。

  按官家的要求,今后他与韩世忠、李彦仙、刘琦等四部,会轮流驻守大辽的幽州边境,防卫金人南下,其中三支是常驻燕京北方的抚州、东方的平州和西边的居庸关,剩下一支会在三个月后换防,替代一部在于燕京休整。

  当然,如果哪里有危险,他们这只驻守后方的部队就会上前线支援补充。

  可以说,在金人没有退去之前,他们三五年内,他们基本不会有回乡的机会。

  这里将会是他们的另外一个家。

  他仔细地审视着这座小城,燕山府边的小城是依托煤矿建成的,周围许多的农户家家养着羊和鸡,菜市上并不少肉,只是如今冬季,能吃到的菜便只有葵菜了。

  听说这里的建成不到三年,但看这城的扩张规模,哪怕在大宋,也有些州城的气势了。

  街道上,有缝补的摊子,有修鞋、锔瓷、补锅、的匠人,各种铺子在有些凌乱的街道上开着,米面粮油一样不少,不时有穿着补丁的平民进进出出,背着米粮口袋出来时,就算眉头的沟壑再深,也会舒缓许多。

  布料店铺里没有什么贵重的绫罗绸缎,但厚重的麻布、毛线、毛布卷、葛布却是垒得极高,买的人也很多,他在沿途看到,许多人用装米面口袋改成衣料,装入羊毛,用针线细密地缝上几圈,便算是一件能越冬的好袄儿。

  路过一个小摊时,他看到有老妇人专门把已经压成毡子的毛料重新梳开,用热水泡后烤干至蓬松,塞到鞋面里,给一个脚趾冻得青紫肿胀的妇人穿上。

  路过一个卖鸡子小摊时,他想到家中妻子有孕,便准备买些回家。

  那小小鸡蛋摊子正好在街道的拐角边,能挡些寒风,他们旁边有一个正在读报的读书人,许多人围在他身边,听着他读着南方的小报。

  报纸的内容有些早了,是六个月前的,写的是金国要求与大宋盟约的消息。

  “怎么在读五月的消息?”岳飞轻声问那卖鸡蛋的妇人,“没有这两月的么?”

  “能有消息听,已经是天大的幸事,怎么还敢想这些,”老妇人麻利地的点了二十枚鸡子,“咱这里不像你们大宋,听说每个州县都有公学,每家每户都有个识字人,这边打了十几年,又遇到好些年的天灾,能活着就不错了。”

  “对!”旁边一个听消息的力夫一拍扁担,插话道,“咱以前不知道大宋的好,就觉得能活就好,但这信王来了,总算知道什么是人过的日子了!”

  “谁说不是!”正好读报的年轻人说得口干了,用身边竹筒喝了一口水,用一种钦佩的目光看着岳

  飞和他身边的马,“这位壮士是宋国新来的敢勇吧,不知你们何时出兵燕山府啊?”

  岳飞一时惊讶到语塞,数息之后才道:“这话有些不妥……”

  这还是大辽国土吧?怎么能把引邻国大军灭国说得那么理直气壮?

  “哪里不妥当!”那年轻人不以为然,“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今朝廷上下何曾将我们这些燕山人当成人,加以重税,竭泽而渔,前些日子,还带人搜刮走了所有牛马,说是去送军需,我等早就不堪其扰,就等宋军一至,便举大事也。”

  岳飞被这过于直接的话惊到了:“这,大宋与辽有十年之约,如今才过三年……”

  “我等早已度日如年!”年轻人甩袖道,“哪还能再等七年,只求大宋圣君发慈悲心,早日使我等脱离苦海,只要大宋愿意,我愿登高一呼,便能让燕京百姓赶走辽人,奉还幽云!”

  “对!”

  “我等愿与韩公子一同,反他娘的!”

  一时间,气氛十分火热。

  但旁边一个正好路过、穿着草原打扮的契丹人冷笑道:“尔等也就能在这城里叨叨,上次尔等在信王那处以血上书,信王理会过尔等吗?”

  这话一出,空气瞬间安静。

  下一秒,许多力夫高喝一声,拿着扁担就冲了过去,那契丹人也极为熟练,拔腿就跑。

  岳飞看完,忍不住摇头,给买鸡子的妇人付了钱,提着草编的口袋,继续巡逻。

  心中不由感慨,他从军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最佩服的,便是当今官家的治国之道。

  无论是辽东还是太原,又或者是这一处小城,他总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

  能把大宋那最难的财政轻易梳理开来,废除各种杂税,让越来越多的人安居乐业。

  朝廷众臣以为能伺候官家为荣,在太子时就想尽办法希望今上快些当政。

  而如今在这辽国之地,居然都能不战而屈人?让异国之人愿为臣民。

  突然间,他便有了些危机感——想在陛下面前争功的人,实在太多了。

第296章 我可不是坏人

  腊月, 燕山府。

  做为辽国如今的都城,这里如今是肉眼可见的凋敝。

  雪花飞扬中,一名裹着羊毛披风的年轻人提着一坛酒, 在寒风之中,左顾右盼数息, 敲响了一处两进宅院的后门。

  门很快打开, 老仆见来者一喜:“大公子,您回来了,快、快进来。”

  年轻人应了一声, 飞快进门,老奴左右看了一眼,见无人,也关上了后门。

  穿过狭小的弄堂, 年轻人轻声问道:“最近朝廷下发俸禄了么?”

  老仆无奈道:“没呢,从都六个月没有发俸禄了,家里开销, 全靠夫人的嫁妆撑着,咱们这些本地户有些田产还好些, 听说老爷那位泰州的同僚,如今沦落到去给人题字补贴家用了。”

  “爹爹不过是个少府少卿,管理宫廷用度, 可是宫中哪还有什么宫廷用度, ”年轻人忍不住笑道,“以前还能混点俸禄,如今连俸禄都不发, 我听说许多朝臣都已经逃了?”

  “唉, 如今朝廷就燕山府这么点地方, 哪撑得起那么多官职,又要供应军需……那些逃亡过来的外官,可不就得挨饿么,”老仆摇摇头,把内屋的门推开,“公子快进去吧,老爷叨念你许久了。”

  进内屋之后,他见儒雅的老父亲端坐桌后看书,便熟门熟路地提着酒水走到老爹面前,把酒往地上一放,恭敬地叩首:“爹爹,孩儿回来了。”

  他父亲将手上的书本一放,重重地哼了一声,旁边的母亲已经热情地把儿子扶起来:“地上凉,你这孩子,那么多礼干嘛,他就你一个儿子,还能把你怎么地?为娘看看,哎,看你这瘦的,在外边吃了不少苦吧。”

  “你回来干什么,继续在那小镇里聚敛匪类,反了朝廷啊!”他爹韩昉冷笑道。

  “看您说的,儿子是那么不知轻重的人么?”韩公子上前狗腿地给老捶背,一边道,“先前好些流寇被朝廷打散,躲到那宋镇里,我这聚几个人说说,那是多小的一点事情啊。”

  说到这,韩公子不由冷笑道:“至于朝廷,爹你倒说说看,如今朝廷里,还有谁会管这点小事?是那耶律余睹,还是那萧干,又或者是那位太后娘娘?”

  韩昉不由叹了口气。

  “如今朝廷里那些大臣,谁不是仗着兵马在手,可尽收刮咱们这些本地人,”年轻人手劲不自觉地重了起来,恨恨道,“他们都想着法儿往南边跑,又或想在大宋得一官半职,哪里得空去寻那些‘反贼’,不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么?”

  他们这些燕京本地人,对归金还是归宋本无所谓,但金国兵马悍勇,且掠劫成性,还会将本地人掠为奴隶,因为,他们对大宋来接管燕地,都是颇为期待的。

  尤其是这两年来,大宋的货物救了不知多少流民百姓,虽然也少不了克扣和以次充好等事情,但好坏都是比出来的。和辽国那些从流民里捡选出来的“瘦军”相比,大宋军队至少不会抢掠,相反,因为有他们镇守,宋镇那边少有流寇,治安不是一般的好。

  韩昉把儿子的手拍开:“就你满肚子歪理,我已经收到消息,大宋今后也会有在燕地开科举州学,你有那功夫,不如多读读书!为父是状元,若你考科举,我也不为难你,有个进士,便可了。”

  “爹,”韩公子顿时不高兴了,“你这还不是为难我?你考的是大辽的状元!大辽的文制能和大宋的比么?大辽整年考进士的人都没大宋一个福建路多,你这才学要放到大宋,能入三甲就不错了!”

  韩昉顿时大怒:“逆子胡言!看我今天不家法伺候。”

  顿时一番鸡飞狗跳,费了好些时间才平息下来。

  熟练地打完儿子,韩昉这才和颜悦色地拿出一套足有一尺厚、带着油墨香的数十书本,放在桌上,

  温和道:“我已经打听过了,大宋皇帝有意在朔州、大同府等地开设‘恩科’,招考十人入朝,这事朝臣已在商议之中,如此,若是将我燕山府收回,必是也要开恩科的。”

  说到这,韩昉无视儿子发青的脸色,语重心长地道:“这是仅有机会,咱们燕山府的文教,肯定比不过宋国那些沉浸此道多年的学子,但这恩科不同,这些年燕京兵荒马乱,大多人都荒废学业,为父这几年虽对你放松了些,但你底子还在……”

  他越说越兴奋,还拿起大宋那可以加分的“杂科”书籍,分析其中哪些可以加分,以及给儿子准备的多段补习……

  韩公子听得面无人色,头皮几乎都要炸开了:“爹爹啊,孩儿我实在不是那块料,我觉得,要不然您再考一次,至于儿子我、我还不如我多在那宋镇立些声望,没准便进了哪位州官的幕僚里呢……”

  “一派胡言,这是天大的机会,若有了进士身份,将来便是名正言顺天子门生,将来有机会进入馆阁,为宰辅之臣,为父我若是入仕,便是贰臣,能有什么前途……”

  “爹啊,不试试怎么知道……我,啊!娘,我饿了,好几个时辰没吃东西了!”

  在韩夫人的插手下,一家人终于艰难地达成协议,小韩同意认真苦读,但老爹可以督促,不能动家法,同时他如果有事出门,不能阻挡云云。

  ……

  大宋,东京城。

  腊月依然在认真工作的赵士程伸了个懒腰,将笔放到一边,手上笔是他命工匠特制软毛头水笔,笔杆里有用橡胶草制的胶管,可以加墨水,不用频繁蘸墨,分量很轻,不用悬腕,大大提高了他的工作效率。

  唯一不太好的就是看他这些小字批文的老臣们如今几乎人手一个放大镜,张叔夜有一次旁敲侧击,提醒陛下这样写不太正规。

  赵士程的回复是送了他一支笔。

  然后张叔夜便把腰间鱼符袋换成了笔袋,喜欢在各种场合拿出来,给别人提个字什么的。偶尔与宗泽王洋陈行舟等人联系,也用这个笔写信,还特别喜欢告诉别人这是陛下赏他的。

  再然后便是舟儿第一个抱怨,自己在辽东苦寒之地,还拿着普通笔,手生冻疮,但为了陛下,这是小事,但他想念陛下,希望有个念想,比如陛下用过的笔什么的……

  赵士程立刻去信,答已经让人送了过去,是自己用过的云云。

  这个头子一开,他的手下们便暗示明示地表示他们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没有,陛下您怎么能只赏两个人!

  再再然后赵士程便在宫中开了一家钢笔铺子,每天一支换着用,笔上有他的宫廷印记,哪个用得顺手,便用来送人。

  唉!

  赵士程看着这支新笔,忍不住笑了起来,这都七老八十的人了,一个个怎么还和小孩似的,争这点气?

  起身走动了一下,舒缓了下筋骨,想着最近天冷好像没锻炼了,得抽点时间多练练身体才是。

  随后,他又坐回去,命人召见了辽国使者。

  如今辽国的人心越来越散,萧干和耶律余睹虽然掌握了军政大权,但燕山府就那么点地方,很难供应起几万大军的开销,搜刮已到极限,若不是他支持一些军需,燕山府人说不定已经遍地反旗。

  这位使者是耶律淳的儿子撒改,过来是请求大宋再送粮十万石,供应辽国朝廷近期的开销。

  赵士程对此没有讨价还价,一口答应送这十万石粮食,只是如今北方封冻,只能暂时让河北路均一万石粮食过去,剩下的,需要明年开春,渤海和运河解冻,才能送到。

  耶律撒改十分感动,拜谢这位大方的宋国皇帝,两人说了些官方的问候话。

  耶律撒改告诉皇帝陛下,他已经在东京城的外城买了一处宅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78页  当前第21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5/27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化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