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化宋_分节阅读_第244节
小说作者:九州月下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24 MB   上传时间:2023-02-01 12:33:24

  “怎么?”赵士程回头看她。

  “若是将丁税摊入田税中,是不是要重新清查田亩啊?”李姑娘问。

  “那是自然,”赵士程笑道,“但这事不会那么快完成,我能给他们一年的时间,把需要藏的土地藏好了。”

  “这……”小姑娘实在没忍住,主动上前,给官家倒了一碗水,讨好地问道,“为何呢?难道不是土地越多越好?”

  “因为要尽可能地少些动荡,”赵士程也不卖关子,“这事,本就不是查一次就能查得清,我与他们,本就是在互相拉扯,以后日子还长,许多事情,不必急于一时。”

  他准备用五到十年的时间,一州一县地慢慢梳理。

  这事光有宗泽不够,还得把王洋招回来,如果能将土地流转起来,工业生产将会更加健康。

  唉,要是周围的邻居们再富有一点就好了。

  “谢谢官家指点。”小姑娘懂了,起身回到原位。

  “好好学。”赵士程微微点头,去工作了。

第331章 站出来给我看看

  皇帝陛下要动国之税本的消息并没有刻意封锁, 很快便传得尘嚣直上。

  而中下层官员俸禄调动的事情,也成为许多官员讨论的焦点。

  更让人无语的是,陛下私下透露, 决定把田税截留一部分, 做为各地官府的用度。

  也就是说,将来田税不但会成为各州县官府的考核标准, 还会成为他们的经济来源——因为按大宋祖制,各地田赋是要直接上缴中央,支出再由中央调拨。

  这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大讨论。

  朝廷里各种劝诫、支持的奏书堆积成山。

  赵士程让人将这些分成支持和不支持的, 把前者多看了一些的, 后者随便挑选了两本看看。

  两边都没有什么新意,反对者扯祖制说国本, 反正就是这样的做天下不宁,还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旧事拿出来说。

  支持者当然就是愿意给官家带头冲锋, 想要在这一波大势里得到信任,获取高位。

  -

  八月,朝廷进行了人事调整,六十多岁的张叔夜以使相的身份被封为燕京宣抚使,他的族弟被调往太原,成为河东节度使,而宗泽则卸任被调动回京城。

  还有一些反对的朝臣, 因为反应太过剧烈, 已经上升到抵制的程度,被剥离了实职, 暂时保持着官阶, 去角落里冷静冷静。

  剩下的反对者则还在的位置上没有动弹。

  朝廷里的人都明白, 这波调整下来, 已经没有人能阻止官家的行为了,如果不想被官家冷落,那只能选择站在他这一边。

  至九月中旬时,宗泽带着一身风尘回到东京,被提拔为参知政事,这是丞相位,一时无数人羡慕。

  要知道和前几朝一次两三个甚至五六个参知政事同时在任不同,今上一朝,丞相十分值钱,前几年便只有张叔夜一人,如今终于换人了,有人私下里说,今上的丞相,只要不犯大错,必然是能一起配享太庙的。

  更让他们高兴的是,这位宗泽年纪已经六十五岁了,这把年纪,也当不了多少年的丞相,让壮年派官员们充满了遐想。

  而这位让他们羡慕的老人,如今正在接受官家的召见。

  “……金国大将娄室,多次攻打蒙兀部,此部去而复叛,反复数次,去岁草原上暴雪为灾,金国掠劫甚重,许多草原部族西迁南迁,意图内附。”

  花园里,一缕轻烟缭绕,宗泽正在为赵士程讲述草原局势变动,虽然纸上也有记述,但终不如面对面交流来得便捷。

  赵士程的对地改税的事情已经有了一个的大略的想法,但他到底不是基层出身的官员,十几位就已经登上皇位的他有对大势的把握,有对未来的规划,可细致到税改,他一个人是做不好的,必须要宗泽这等从县令做到知州,且在地方上沉浸了数十年的官员才能做出一套不脱离实际的东西。

  更让他看重的是宗泽的人品,不是谁都能到了地方上就踏实地做事的,宗泽不但能做事,还能不畏强权,在知州时,就敢不受荒宗朝廷的牛黄摊派,宁愿官途受阻,这样的品行,才是做事最重要的。

  如果不将民生放在第一位,那改起来,便又是一个青苗法,抱着“先苦一苦百姓”态度做事的人,哪怕初心再好,也是做不好事情的。

  他将自己的计划讲给了宗泽。

  宗泽听罢,竟怔忡许久,才缓过神来。

  “此事甚难。”宗泽沉吟之后,清楚地分析起其中关键。

  人丁税和田税是大宋税收基础,收税的小吏已经与朝廷形成了一套熟悉的惯例,骤然修改,必然会引起一大波小吏反对——去大户收税,和去小户收税,首先在难度上不相同。

  其次是各地大户必然分家,将仆役也加入户籍之中,比如常见的“认干亲”,便是民间为躲避“禁止蓄奴”的法令而来,从而摊平税本。

  再次是隐匿田亩……

  他为官三十余年,对这些小手段十分地清楚将其中的猫腻一一厘清。

  赵士程静静地听他讲解。

  听完之后,宗泽看他陷入深思,便也沉默不语。

  数息之后,赵士程倒是笑了起来:“老宗这是觉得,我会畏难而止么?”

  宗泽满是风霜的老脸也一瞬间舒展开来:“官家说笑了,论及迎难而上,这世间,无人能出您左右。”

  他当然是愿意做成这样的壮举,但也要陛下全心全意才行,否则若半途而废,反而是给民间徒增负担。

  “这事不可一蹴而就,”赵士程思索道,“不如便以京畿路附近土地为本,做以改进,以示天下人。”

  “这……”宗泽有些迟疑,“这京畿路附近,是否,太难了些?”

  京畿路便是东京城周围的土地,这素来是朝中权贵最喜欢圈占的土地,全是权贵大户之地,早就没什么平民了,若是在这里推行,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正是因为这里的权贵势力最大,才最有效果,”赵士程微笑道,“若有谁愿意冒头,正好能被拉出来,为大家做做警示。”

  其实他的看法和宗泽相反,以东京城交通、位置,附近的土地在推行新政后,必然会被更多人改做工业、商业之用,还能降一降土地价格。

  至于那些不听话的、想要冒头兔子,一旦撞到他手里,他笑纳便是。

  宗泽秒懂,一时恭敬地垂手,心悦诚服。

  ……

  新政的事情便就如此定下,次日在朝廷里,虽然有小规模的反对,但在听说只是先在京畿路附近试行后,反对的声浪瞬间就小了下去。

  毕竟天塌下来有个高个顶着,按理来说,没有比京畿路的地主们更高的个子了。

  而京畿路的大户们固然有在朝廷中身居高位者,但在官家温和中带着一丝鼓励的眼神下,纷纷心中发寒,不但没有开口反对,反而悄悄退了一小步,避免自己进入官家的视线。

  土地?土地再重要,那也没有自家的官位重要啊!

  再说了,官家只是让他们多缴一点税,又不要强抢,多大点事?

  见众卿皆不发一语,赵士程眸中有些失望,不由开启了点名模式:“种卿,你家在郑州有良田,觉得如何?”

  老种家是他的舅家,在京畿路有大量良田,这是他可以确定的。

  种师中恭敬地上前,表示:“回禀官家,老臣家中有田两千顷,今日便全数清点,缴纳新赋,以做表率。”

  赵士程表扬了这位老臣的忠心,目光一转,正准备再点一个名。

  没想到种师中这一句话,仿佛打开了什么开关,立刻便又有一人上前,禀报自家有良田,不但愿意配合清查,官家心怀天下,他十分钦佩,愿意捐出一百顷做为官田,以做支持!

  一百顷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赵士程高兴地表扬了他,但同时让他不要勉强,捐田不必,好好交税便是最大的支持。

  这下朝上便成了一个请愿大会,一个个京畿路的有田的官员们立刻卷了起来,愿意捐的数额也开始飞快上涨,从一百到两百再到两千,到后边愿意捐全部身家的也纷纷出现。

  赵士程听得头疼,挥手止住他们这如团建一般的活动:“行了,后边再说捐田的,我可都连前边的一起当真了。”

  瞬间,准备继续说话的官吏们哑了火,他们说自己捐便罢了,要是让前边吹牛的也一起兑现,那可就是犯众怒了。

  如赵士程所料,至少表面上,朝廷的官员们都表现得十分支持,剩下的,便要看宗泽去操作了,他毕竟居于深宫,每天有处理不完的国家大事,不可能时时盯着。

  好在,老宗是他遇到过最有执行力的项目经理,自己需要做的是在官场上给提供足够的支持,剩下的事情,可以充分相信他。

  -

  宗泽入相后,自然需要提拔一些能用的臣子,这些人是不缺的,以他如今的地位,只要他点点头,便有成千上万的选人到他面前争取机会,在职的也不会少。

  赵士程看他选中的人,皆是能吏,便不再追问。

  在田赋改革的同时,他又悄悄颁布了另外一项法令——天下胥吏,可以参考神霄院等的杂科。

  这个消息刊登在大小报纸上,并不显眼,朝廷中有许多臣子还是按例提出了反对意见。

  要知道,吏员只是官府中的收税跑腿的杂役,按理,杂科考来的进士也是能当官的,而按理,胥吏按理是不能当官,更不能考杂科的。

  太宗年间,有小吏参加了杂科中的周易,以第一名取士,当时的皇帝赵光义大怒,说,科举之设,是为得名士之流也,岂容走吏冒进,窃取功名?

  随后剥夺了这位小吏的功名,严厉警告后,并下令严禁吏员参加科举。

  如今皇帝这个法令,明显是违背祖宗的规定的。

  但……

  如今大家都在绞尽脑汁处理田赋的事情,实在没有太多精力分给这小吏们,再说了,只是算术之类的杂科,于是众臣惯例上书一番后,便将此事抛之脑后了。

  赵士程对此十分欣喜。

  李凝有些不解,悄悄问道:“官家,为什么允许小吏参加杂科便那么开心呢,杂科有什么重要的?”

  “杂科,才是民生之本,自然是重要的。”赵士程微笑道,“经义文章,无数读书人皓首穷经,但吏员代代相传,家中虽可供读书,却无法科考,如今我开了口子,便是给杂科汇入新血。”

  等过些年,正科和杂科,怕是要转换过来呢。

第332章 好好干

  八月十五, 钱塘大潮。

  数米高的潮水上,整个江南水性最好的弄潮儿们赤着胳膊,高举旗杆, 借潮势踩水而上,保大旗不湿。

  两岸观潮者众, 处处可见欢呼之声。每年大潮, 都是钱塘盛事,今年, 除去本就有的弄潮表演,还额外增加了水师演练, 新建的海船借水势而起, 在湍急的潮水中迎水来去, 相互之间险之又险地擦身而过。

  岸边的观众们呼喊得嗓子都哑了。

  商人大户,甚至是有点闲钱小民, 都争相将钱财送到打赏弄潮儿们的银箱之中。

  盛典过后, 弄潮的渔家子们去领赏赐——大潮之中, 一个不慎便是身死之局,但赏金也极为可观, 尤其是在最近这几年,赏金看涨之外,还有录入水师的机会。

  尤其是今年格外不同, 朝廷准备组建东海水师,他们这些弄潮儿将有可能被录为东海水师的下海教官,对于清贫且困苦的渔家子来说, 这简直是一步登天的机会, 为了这次弄潮, 他们都使尽了浑身解数。

  以至于筹备水师的官吏在看到他们手中大旗时, 一时分不清哪个更厉害。

  一滴没沾是不可能的,但也仅仅只是有些湿润而已,并未全湿透,在海风之下,连水痕都看不到多少。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78页  当前第2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4/27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化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