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化宋_分节阅读_第34节
小说作者:九州月下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24 MB   上传时间:2023-02-01 12:33:24

  赵士程总算明白为什么宋朝军队打仗时都会要赏钱了,这要是不要赏钱,那自己死了妻儿咋整?换位思考,遇到要拼死打仗时,想想身后事,有几个人能站得住?

  遇到西夏精锐都那样了,想想靖康时遇到整个时代最牛逼的金军铁骑,很多将领都直接望风而逃,这怪得了谁啊!

  赵士程叹息道:“那正好,小镇新建,缺人,你让家里找些品行不错的,还有几分战斗力的伤兵老兵过来,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点抚恤吧。”

  种彦崇大力点头,又道:“我还知道一些困苦的孤寡之家,你要是不嫌晦气,我把她们也招些过来,如何?”

  赵士程不悦道:“这哪里晦气了,你让他们来便是!”

第47章 声望崇拜

  九月初的海风带着燥热和咸气, 吹拂在这片巨大的工地上。

  如山的木料堆积在码头,力夫们两两一组,将一根巨木推上轮车,捆紧之后, 一人拉一人推, 艰难蹒跚地走在坡道之上, 每个脚印几乎都印入了泥土,有汗水渗入。

  工地上的木匠们正挥汗如雨,锯木、打卯、抛面,不远处,石匠们将一根根铁锥打入岩石, 敲出平整的石片, 整个工地硝烟弥漫。

  直到开饭时,他们才纷纷放下工具,涌到挑着几担炊饼的厨子那里, 每人抱上三四五个, 拿竹筒打上一份汤水,蹲在路边,大口吞咽。

  汤里飘着几块蛤蜊肉, 算是在海边工作时难得的荤腥。

  一名年轻人灰头土脸地拿起一个炊饼,在一边细嚼慢咽。

  他的外表文弱, 肤色甚黑,相比其它工人, 他有一个小马扎可以坐着吃, 显示着不同的身份。

  “王管事, 今天的进度有点慢了, 北边的沟渠那里都是石头, 耽搁了时间,要不要让他们在夜里多做一会?”一名工头坐在他旁边,一边吃一边问。

  “不可,夜间做活容易出事,回头看哪个队先做完,能不能抽些时间来做,多给他们点工钱,把工期抢回来。”王洋把嘴里的炊饼吞下去。

  “昨天那些为了煤渣打起来的工人,怎么处理?”

  “每人罚款二十钱,那些剩下煤渣,用完了么?”

  “没有。”

  “把那些捡起来,到日照镇换些麻油,拌在咸菜里,回头给他们加菜,免得又闹出事,以后其它的杂料,不打起来没事,打起来了,就同样处理。”王洋一边吃一边交待。

  工地大了,总会有些杂料,如混在煤渣里、没有完全燃烧的煤块,锯木后剩下的木灰,石料里剩下的碎石,卖不上几个钱,那些匠人捡了,也就能挣个零花钱,王洋平时对这些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为这个打起来,那就不行!

  “我去安排。”工头又道,“刚刚又码头又到了一艘船,是赵家的船,说是要建窑的材料。”

  “行,我等会去看看。”王洋应道。

  那工头便离开了,王洋喝完最后一口汤,便匆忙过去,和赵家的大船接触,给他们指引施工位置,还给这里匠人打好招呼,忙了一个多时辰,才略有空隙。

  一天之后,在临时修出的简易木屋里,王洋点着灯,给今天的工作写下记录。

  最近的工作,让他得到无数的成长,让他知道先前那读死书的自己,何等浅薄,而见过了这些勤劳的匠人,他才知道,自己若是主官,一言一行,都关系到的无数人的生活。

  他已经对先前的笔记,有了更深的理解。

  然后想了想,又提起笔,写了一封信。

  一别七月,父亲大人身体安健?儿一切安好,今于知州宗泽麾下丛事,暂未潜心科考之事……

  他在写里写和宗知州相识数月,得了对方赏识,关于那些自己想不通的问题,知州帮他问过后,交给他一封信,信里,他那几个想不通的问题,对方都简单地回答了。

  而对方的回信,让他整个人的想法都得到了升华,他已经准备写一本书,当然不指望你二程张载那般惊世,只是一家之言,但等写好了,他希望父亲也能看到。

  -

  种彦崇现在的状态并不是太好。

  赵士程正在给几个小弟上几何课程。

  点线面,这些简单的东西,都很容易学会,但到后来的证明三角形两个角三个角,平行和垂直时,就开始让这些没有接触过“概念”这个抽象思维的小弟们头痛起来。

  种家舅舅做为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个,比较想跑了,但直接走肯定是不可能的,于是便忍不住问道:“学这些蛮夷之学有什么用,既不能科考,又不能领兵打仗。”

  赵士程皱了皱眉头,放下手中的粉笔,也觉得直接学这些将来肯定会受到阻力,只能又重新开一堂课:“那我们就来说一说,为什么要学这些蛮夷之学。”

  于是几个小弟们纷纷来了精神,只要不讲这种纯理科,小公子的课还是很有趣的。

  赵士程首先问:“先问一个问题,自春秋论语书成,至如今,有多少年了?”

  这个问题可把在场诸人问倒了,众人面面相觑,无法回答。

  “一千六百年,而我手上的这本书,也几乎是西方的先贤,在同一时代写出来的。”赵士程拿着手中那出炉不久,由自己修改过的翻译版本,“所以,我们的学科,在久远程度上,是差不多的,那么下一个问题,儒学的作用是什么?”

  “当然是经世济民,教化天下,今天子以德治世,让天下安宁,百姓乐业。”说到这个,种彦崇可就不困了,这是他学了十几年的东西。

  “那么,如今以德治世,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天下可有大的改变?”赵士程又问。

  中国古代的科学大多是实用科学,九章算术里也多是各种关于切割、换算之类的应用,儒家经营下的社会,最优秀的人才,都去文科了,能在数学上有所建树的,那纯粹是爱好在支持。

  然而,在宋朝的几位理学大家出世后,几乎已经将这门人文科学推到了巅峰,从半本论语治天下到底只是吹嘘,事实是,它治不了天下。

  种彦崇呆了一下,随后绞尽脑汁:“自立儒术以来,天下安宁,虽有王朝兴衰,但却也未曾更坏,再者,自开国来,朝廷取士公平,天下百年承平,这难道不是儒、儒家之功么……”

  “我说的改变,是燧人举火、有巢筑屋,苍硕造字这等改变。”赵士程补充道。

  种彦崇忍不住笑了起来:“虎头,你这不是为难人么,那是三皇五帝才能做的功绩,真有人能做出这种改变了,那、那——”

  他说到这里,霍地想到什么,脸色大变,看着自家老大,一时间吞吞吐吐,语无伦次起来。

  赵士程翻了个白眼:“放心,我现在做不到这种改变。”

  种彦崇猛地吐了口气,看虎头的眼视就充满了哀怨:“我觉得总有一日要被你吓死。”

  赵士程不理会他,继续道:“儒家的好处,咱们都有背,我便不多说了,它可以指导人的德行,而西方夷人,他们的书记,不指导德行,而是指导公理。”

  “什么是公理呢,就是把一些无法改变的规律总结起来,构建一个完善的、可重复的体系,并且用这些做为工具,探索自然中更多的规律,举个例子,”赵士程拿出之前的地图,“舅舅,我画图时用过的三角定位法,你学了很久,总是出错,对不对?”

  种彦崇轻咳了一声。

  “这就是三角定理最基本的应用,它可以用来建屋、做船、还有军械、木匠甚至一切的生活相关中,依靠几何,西夷在数百年前,就可以修出十数米的大穹顶,我们却依然需要在大殿中以木柱支撑,这就是区别。”赵士程认真解释道。

  “可是,这和做官有什么关系?”

  赵士程叹息道:“如果做官都不学这个,那普通的民家子,会学吗?”

  种彦崇皱起眉头,若有所思:“这,不会。”

  赵士程点头:“这其实才是儒家最为不智之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它的行业都是低贱,唯有读书最高贵,可是舅啊,如今朝廷的冗官,还好么?”

  种彦崇轻嘶了一声:“不好,不管是王荆公变法改制,还是蔡京的八行取士,都没办法处理,这四十年来,不但没少,反而多了一倍有余。”

  “那为何会如此呢?”赵士程反问。

  “因为六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推举家族子孙入朝做荫官,还有朝廷每年取士量太多,”种彦崇无奈道,“如今已经多到不得不给道观宫廷都安排上一个‘宫观使’来安置,尤其是神宗陛下变法,为了安排旧党,每个宫观都不限官员名额,照给俸禄,这能不多起来么?”

  这些大家都知道,都门清,但这要怎么改?

  把那些没有职责的官员都遣散?人家也是寒窗苦读正经录取上来的,至于荫官,天啊,人家的父亲亲戚朋友老师至少是六品官起步啊,你要敢动这个,满朝廷官员一起发力,就算是蔡京也得立刻卷铺盖滚到海南去,一辈子都别想回来,要是朝廷皇帝敢搞这个事,不说谋反,那一个“清君侧”也绝对是免不了的。

  “所以,你觉得这是荫官和录取太多的原故?”赵士程问他。

  “当然!还能有什么原故?”种彦崇理所当然地道。

  “这些都是表像,”赵士程微笑道,“本朝文风兴盛,州有州学,县有县学,成绩优异者可免除学费,便村里稍有薄田的农户,也要挤出一个机灵的子嗣前去求学,可是如此?”

  “不错,这是我大宋百年教化之功!”诗词文学,这算是大宋最值得说道的颜面了,种彦崇朗声道,“辽夏倭国,高丽交趾,哪个不崇敬我大宋之文教!”

  “是啊,可是如此多的学子,朝廷有那么多职位来安置么?”赵士程问。

  种彦崇顿时呆滞。

  “朝廷大兴文风,可是却没有那么多的职位来安置这些十年寒窗,饱含家人期待的学子,”赵士程看着小舅,平淡地问,“当年张元在朝中屡试不中,穷困潦倒,一怒之下,投奔李元昊,好水川一战剿灭宋军数万,助其建立西夏,至此,朝中开了特奏名,收罗那些考了几十年不中的学子,免得他们投奔国外,可对?”

  张元这事,种彦崇当然知道,自然哑口无言。

  “人读了书,便有了野心,若朝廷没有足够的出路,他们便会自己去寻出路,”赵士程淡然道,“这才是朝廷冗官的根本原因,明白了么?”

  种彦崇恍惚半响,突然道:“所以,你要让人读书后,不只是只能做官,而是要有其它的出路,所以才会推行这夷书?”

  赵士程其实还想给他普及科技的重要性,但今天已经讲的很多了,其它的,可以下次再说,便点头道:“差不多吧,你想,若要学习这个,才能为官,是不是就可以给更多学子出路?”

  种彦崇怔了许久,突然俯身一礼。

  “您说得对。”

  是他太蠢,这么长时间,竟然只把虎头当成是奇人,惋惜他不是皇子。如今想来,那位皇帝,若成了他的父亲,才是耻辱。

  他不是奇人,他会成为大宋,成为整个天下的圣人。

第48章 我心中的第一

  九月初六时, 日照镇工作的人手又多出了六十余户。

  这些人来自河北路的邢州,因为那里的黄河水又决堤了,许多流民无家可归, 加上土地淹没后, 两三年都会减产, 无法生活的佃户们,也被宗泽找办法聚集起来, 一起打包到了这新的镇里。

  这里边有许多老弱, 但依靠着青壮们每天上工, 再去海边捡些海货, 钓些小鱼, 也能堪堪维持一家人的最低生活。

  但这引来一些麻烦, 王洋发现那些上工的青壮们总是偷拿炊饼给家人, 导致一些没有家人在旁的工人们极为不满。

  王洋于是规定不得将炊饼带出工地,同时,他给那些老弱之家分了些轻省活计, 让她们去和泥、挑捡煤块,给工人们浆洗衣服, 同时也给少许薪酬。

  一名妇人也想跟着青壮们挑泥, 被王洋拒绝了, 她急得给王洋跪下磕头,王洋于是表示,她如果跟得上最弱的工人一天的工作量, 他就会把她收下去。

  让王洋意外的是,这个妇人挖渠的速度能排到前几位去, 挑起担子来也十分麻利, 一点都没有拖后腿。

  王洋于是同意了她的加入, 但没想到这口子一开,有十几个妇人都要闹着加入,王洋略后悔,但还是硬着头皮,让通过考核的妇人加入了。

  然后就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也闹着要来,王洋头大如斗,最后无奈之下,直接按工付酬,想来的都可以来,挖多少框土,计多少钱。

  于是天下太平。

  就是每个月伙食量一下就上去了,尤其是那些十来岁的小孩,那是真能吃。

  王洋心痛得不行,但终究不忍心赶走那些孩子,只能每天绞尽脑汁,想着怎么降低成本,把伙食上的赤字给平下去,生活极为不易。

  不过也有好事,建筑这个行业,只要材料和人手足够,那修筑速度就绝对能让人满意。

  九月底时,这处小镇已经有了基础的黄土街道,七里坡的几处大窑都已经在修筑之中,正在安装试用,而几片连排的小屋,也已经修筑成功。

  这次的规划要比七里坡大,煤窑被过滤了三次剩下的煤气可以用来烧水做菜,炼铁的余温也可以用来烧水,大的澡堂被修起来,每个聚集区都打了两三口浅井,靠近河道,地下水可以很轻易地浸入井中。

  一些流民们悄悄地住进了这些小屋,被赶走后又很快住重新住进去,王洋驱逐了几次,正想和他们来真的时,种彦崇又送来了四十几户的军中老兵,他们大多身带伤残,拖家带口,但身上的煞气凌人,一来便把这些新筑的小屋占了,把流民们赶了出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78页  当前第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4/27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化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