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同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_分节阅读_第133节
小说作者:墨尔玉   小说类别:同人小说   内容大小:537 KB   上传时间:2023-08-03 12:36:22

  苏轼摸着自己保养极好的大胡子,乐呵呵地望着天幕,还对天幕之前放的诗文意犹未尽。满脑子都是“筛石灰呀筛石灰。”

  他性格乐观,平生也最爱看乐子。不管是乾隆还是张将军,都让他笑个不停。

  等到天幕说印章,他才回过神:“啊,后人这么喜欢盖印章吗?在下基本上从来没有在书画上盖过印章。

  书画清清白白,方才尽显真味。添上印章、题跋和落款岂不喧宾夺主?”

  “这乾隆皇帝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这么喜欢盖章,不仅没有赢得美名,反而赢得了骂名。”

  至少在苏轼的时期,文人们还没有这种臭习惯。

  他找出自己的《寒食帖》,上面几乎干干净净,留白很多,让他非常满意。

  他看向弟弟苏辙:“对了,子由,这是我之前在黄州写的,还没来得及给你看呢,写得怎么样?”

  苏辙自然是一顿彩虹屁,同时有些担心:“哥哥的书法写的这么好,不会遭到那乾隆皇帝的毒手吧?”

  苏轼倒是开朗:“其实我写的也就一般,又比不上颜柳,应该不至于吧?”

  谁知紧接着,天幕就开始播放那些被乾隆疼爱过的书画。第一副,赫然就是他的《寒食帖》。

  爱看乐子的苏轼:"……"

第78章 让我们请出下一位受害者

  【据说,乾隆的章分为很多种类,第一类是人名章。

  他当太子用的时候是“皇四子印”等等,当皇帝之后开始用”十全老人“等等。

  七十岁开始用“古稀天子之宝”,八十岁开始用“自强不息”,让位给儿子之后开始用”太上皇帝"。*

  第二类是地名章,有"重华宫“”养心殿“”避暑山庄"。

  第三类是发表心情的鉴赏章。

  所以,乾隆每次盖章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先:先拍照发个朋友圈,底下配上定位,再美美写上文案,这就算一次打卡。

  三十岁拿出来打一次卡,四十岁可能再来一次,五十岁又来一次。他越喜欢哪个,往往盖得越多。

  但这样还不够,印章毕竟太小了,没有办法完全表达他的心情,他干脆在空白处写点评或者打油诗。

  让我们请出今天的第一位受害者,苏轼《寒食帖》。】

  【这幅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造诣非常高。更重要的是,这是苏轼苏东坡流传下来的唯一手稿,是他在人间最美的留墨。

  所以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

  紧接着,天幕放出了《寒食帖》。

  其实这幅作品流落到纳兰性德手里,纳兰性德也噼里啪啦盖了很多章。

  乾隆一看,纳兰性德都敢盖这么多章,自己这个皇帝哪能输啊?

  他于是毫不留情地盖了一堆,足足有三四十个。"弘历之宝“”古稀天子"……数不胜数。

  书法表面全是红盖印子,宛若红彤彤的牛皮癣,突兀极了。

  而且乾隆并不满足,亲手在后面写上一大堆心得体会。

  他又想到苏轼在黄州的东坡雪堂,为了表现自己书读得多,在上面题了四个大字"雪堂余韵。"乾隆惆怅地想,人们只能通过这篇《寒食帖》,看见那东坡的余韵了。

  众人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盖章和题跋,能清到乾隆得到至宝的高兴。可他们一点儿也没有办法和乾隆感同身受!

  尤其是苏辙,握紧拳头,手上青筋直冒:"我竟分不清这是哥哥的作品还是乾隆的作品,他居然敢如此糟蹋

  哥哥的书法!真是可恨极了!"

  他比苏轼还要气,恨不得来到乾隆身边,把他那些章子都毁了。

  苏轼倒是看得开,不就一幅书法作品吗?大不了再写一副就是了,犯不着为这点小事生气,不值得。

  但是他看着弟弟这么生气,自然顺着来。他左怼王安石,右怼司马光,从来没怕过任何人。

  “昔日,楚国有人请门客画蛇,有人画得好好的,偏偏最后添了足,导致本该得到的赏赐飞了,乾隆此举不亚于画蛇添足。

  他写诗是强说愁,品鉴书画也是如此,真是不知所谓!"

  乾隆此举也惹到了无数苏轼的粉丝。

  苏轼原本就是大宋的超级明星,经历过天幕事件之后,名气直接爆了。

  一时间,无数人骂骂咧咧。

  天幕继续火上浇油:【让我们请出接下来的受害者。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

  这三位都出自琅琊王氏,书法水平非常高。

  乾隆得到这三样宝贝之后,爱不释手,觉得自己的书房都配不上这三件宝贝了,于是为它们开辟了新的书房,叫做三希堂。】

  天幕放出了乾隆最爱的三件宝贝,其中,王羲之最为惨烈。

  最爱的作品当然得配最爱的印章。他掏出自己巨大的传家宝”“乾隆御览之宝”,嚼里啪啦一通盖。

  据不完全统计,王羲之写了二十八个字,乾隆却盖了一百七十二个章。

  他越看越觉得王羲之厉害,于是提起笔在上面写了一个巨大的"神"。比王羲之写的字还要大!

  不仅如此,他还想写心得,可是王羲之的书法,篇幅太少,不够他写。他干脆接纸,畅快地写心得体会。

  到最后,王羲之的原帖不到整个篇幅的十分之一。要不是古青青画图标注,很多观众都不知道哪部分是王羲之写的。

  如果说乾隆对苏轼的作品还算保守,那么现在就无比奔放。

  华夏的书画讲究留白,可是乾隆一点都不管,恨不得霸占每一块空白,跟书圣贴贴。

  王羲之忠实重量级粉丝*唐太宗李世民深深破防了。

  他气不打一处来,额头青筋直冒,难得这么生气:"朕每次观看书圣的大作,都要沐浴净手,不敢有一点儿懈怠,从没有如此亵渎他的大作!"

  “竖子尔敢!”

  唐朝文人还没有养成盖章题跋的习惯,连作者的落款都要藏在隐蔽的地方,唐太宗也不会在书法上盖章。

  他快步回到书房,找到王羲之的真迹。他手上的书圣作品还干干净净,没有沦落到浑身牛皮癣的地步。

  他心里稍稍舒服了:“呵,朕把书圣的大作都陪葬进昭陵,应该就不会被他亵渎了吧?”

  王羲之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上榜了,他正在书房废寝忘食地练字。不一会儿肚子饿得咕咕叫,方才想起要吃饭。

  他于是拿起大饼,蘸了蘸汤,胡乱往嘴里塞。然后接着写字。

  他的儿子王献之在院中看天幕,现在惊讶不已,快步走进书房。

  “阿父,您快来看看,你的《快雪时晴帖》被……”

  这时王献之像是看到了什么,愣在原地,一时没了声音,他的父亲居然满嘴是墨。

  直到王献之提醒,王羲之才回过神,他以为自己蘸的是汤水,结果居然是墨水。

  他倒也没在意,含笑说道:"这下可好,一肚子墨水了,下笔应该会更加顺畅吧。"

  王献之无语:“阿父,你还笑得出来。对了,天幕提到了您……”

  王羲之从儿子嘴里得知了前因后果,好奇地走出书房,微微抬头,便看到了乾隆的大作。

  有些书呆子的王羲之一时间迷茫了。

  如果乾隆不喜欢,为什么要盖章?如果他喜欢,又为什么要盖章?

  他真是搞不懂了。

  另一位王羲之的粉丝梦白也有些动怒:"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他如此对待右将军的书法,这幅作品还哪有潇洒可言?”

  他直接拔出剑,剑光森冷,恨不得穿越到乾隆面前,让他不要瞎盖。

  他倒也不是替乾隆说话,就是不想让李白这么生气以至于伤身。毕竟乾隆是一千年之后的人,他们鞭长莫及。

  他还想让李白多活几年呢。

  结果这时,古青青接着说:【让我们请出今天的第三位受害者,李白《上阳台帖》。】

  【跟苏轼一样,这幅作品是李白留在世间的唯一真迹。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幅作品写得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透过这幅作品,看到更多的东西。

  李白不是虚拟的人,不是虚拟的符号,他直正地来讨人世间.

  尤其是,这幅作品,还写得很好。和李白的诗

  一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伟人也非常赞叹。】

  紧接着天幕放出了博物馆收藏的《上阳台帖》。

  宋徽宗在上面写了评语,瘦金体很好看,但给天下人开了坏的先例。后来的人有样学样,写的题跋一个比一个多,几乎都是李白写的两倍。

  到了明代墨林居士项元汴这里,他看这么多人都在上面写了东西,觉得自己多盖点章也不过分吧?

  他于是噼里啪啦盖了几十个章,几乎把李白的书法围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这上面有六十三个章,大部分都是他盖的。

  时间来到清朝,乾隆一看,不好,他来得太晚了!这上面给他发挥的空间太小了!

  他只好避开前人盖的章,见缝插针地在字里行间盖章,比如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古稀天子”。

  他盖完之后,还觉得自己没吐槽完,所以又在后面写题跋。

  特别有意思的是,乾隆给其他作品写评语的时候,往往会写几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文采。可面对诗仙的作品,他老老实实地写评语,并没有写上几首打油诗。

  这一回,他好像有自知之明了。

  杜甫:“……”

  杜甫从李白手里抢走剑,狂砍旁边的树,好像是把这树当做乾隆。

  他胸口剧烈起伏,好像被糟蹋的不是李白的作品,而是自己的。

  “太白兄你说得对,乾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等到了地府,他必须给你脱靴研墨,方才能解这恶气。”

  他再也不会承认这个徒弟!

  之前是李白劝杜甫不要生气,现在反倒是李白劝杜甫消消气。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9页  当前第13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3/16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