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百媚千娇_分节阅读_第67节
小说作者:三春景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571 KB   上传时间:2022-08-13 23:20:00

  眼下之所以是这副拉胯的样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蜀国内部问题严重——没有这些内部问题,高溶也不敢托大,在对北面用兵之后,想靠着分兵拿下蜀中啊。

  所谓‘趁你病,要你命’,这就是了。

  燕国大军入蜀非常容易,一路遇到的关隘很少有需要强攻的,一小部分自己就投诚了,另一部分则是有蜀国内部的‘投降派’配合、说服,半打半不打的,也就拿下了。

  最关键的是,在燕国大军的‘表演’下,成都这边更是人心浮动!大家这下是真认为蜀国要完蛋了!值此之际,不少人考虑的就不是保全蜀国,而是要考虑下家了,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原本不是‘投降派’的人。

  好处不能叫主合派那些人全占了!处于这种想法,‘里应外合’这种事蜀国内也要抢着做了。事实上,一旦转换了立场,原本支持抗燕的人,这会儿接纳燕国‘纳土’是最积极的。

  除了少数不认可天下一统的人,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反抗之心。

  认可天下一统的话,那迟早就会有人来统一天下,或许是燕国高氏,也有可能是以后哪一门。相对来说,蜀中孟家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眼下这种大势下,若不是孟家死忠,大家其实没有太大的理由抗拒燕国来接手蜀地。

  关键就是‘大势’,大势不到,大家是不服你的,凭什么你坐皇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是要打过再说!也就是燕国本就势大,如今又收复燕云成功,搞定了北面这个隐患...不少人已经认可高溶会成为重新统一华夏的皇帝了。

  有这种大势在,再逢着蜀国国内心不齐,才造就了如今这般顺利的局面。

  最后索性,也不用等燕国大军来了,一批人在有心人的煽动下决定发动政变,获得禁军支持,直接抓住蜀王,请他写下退位诏书——这件事一做,那些半真半假的抵抗也不用做了,蜀地本身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还能在新朝算‘大功一件’!

  于是之后数日,就能见到蜀宫内乱,以及各处衙署的喊杀场面。

  搞事情的人有成的,有不成的,不过就算不成也没什么,反正大势已经偏向的很明显了。搞事情的这边,心气越来越高,哪怕失败一两次也不放在心上,相反,另一边就算胜利,士气也早就降到了低点。

  大致控制住蜀王宫之后,蜀王孟钊被人发现换上了内宦的衣服,在几个心腹护送下出宫!就在最后关头,被人拿住了!

  众人也没有多做什么,只是将退位诏书,以及臣服于燕王的私信写下,‘请’孟钊用印,然后将这些送到该到的地方。

  成都的事情没有瞒着的意思,孟钊退位,令蜀中将领停止抵抗——除了极少数‘自行抵抗’的将领,其他的收到消息之后就非常识时务地做出了选择。

  就这样,蜀中的事慢慢进入了收尾阶段,大军开到成都接手一切,从孟氏的财富,到蜀地的统治。前者还好,一部分留在蜀中,用于蜀中的发展,另一部分紧俏物资,以及奇珍异宝,慢慢运送出去就行。

  后者就是个慢活儿、细活儿了,大军完成初步占领和威慑之后,还要等后续派来的文官慢慢收拾。

  而等到蜀中事已初步了结的消息传到高溶手中,他和大军已经快走到洛阳了。

  一时之间,双喜临门。一喜当然是收复燕云,之前消息早就传回了没错,但高溶人没回来,就是庆贺都是收着的——此战最大的功劳在天子,你们这提前庆祝了,是安的什么心?难道想说功劳是别的谁的?

  另一喜就是平蜀中了,纵然大家都知道平蜀中没费什么力气,但费的力气大小,和功劳大小本来就没有绝对关系。对于燕国来说,拿下了蜀中,剩下的就只有南吴了(南吴之外还有南梁,但那一向不被放在眼里,不只是因为南梁国力弱,还因为南梁国主数代荒唐,实在叫人看不起)。

  南吴相较于原本的燕国,已经是弱国了。现在一年时间不到,天下大势又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消彼长之下,没人觉得南吴能抵抗燕国...现在能做的就是等,等燕国休养生息,重新积攒出用兵的本钱。

  至于燕国,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好。

  洛阳这边也很快接到了蜀中的消息,为着这‘双喜临门’,又增添了一重忙碌——原本为班师回朝准备的庆典,需要再提高规格。

  这种计划外的事,对礼部考验最大。然后宫中也有庆贺,因此六局二十四司也忙乱了一回。

第81章 整个宫里都因为……

  整个宫里都因为御驾亲征的高溶归来而忙乱的厉害。

  不只是六局二十四司要准备一连串的宫宴,真要是那样的话,忙的也就是尚食局、尚仪局,其余四局或许会增加一些工作,但也有限的很。而现实却是,六局二十四司通通都很忙!

  蔡淑英就与杨宜君说道:“这几日,便是我司闱司也比往日更忙出几倍。平日里宫规严谨,出入自有方,寻常也不会太过走动,平白惹事...最近不同了,走动的人多,还有不少要司里在下钥之后行方便。”

  “哼哼,行方便,一个个倒是想的很美!这等方便是能行的么?”蔡淑英看起来是挺有怨气的。

  这一点杨宜君倒是能够理解...宫里事多,需得小心谨慎,不然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惹上事儿了。所以安分守己的,往往如非必要,都不会离开自己平常活动的一小片地。平常尚且如此,等到各处落锁,除非拿了特殊许可,否则不能通行时,那就更谨慎了!一般来说,蔡淑英她值夜班,几天也遇不到一个要她们开门的。

  从这来说,走动真的挺少的,这也给司闱司省事了。

  至于说‘行方便’,那肯定就是没拿到下钥后行动许可的人,不然何必‘行方便’呢?

  这种方便,偶尔也有司闱司的人敢行,但多数司闱司的女官是不敢做这种事的,实在是太犯忌讳了...这有点儿像是杨宜君在《红楼梦》里的情节,大家族都是非常重视守紧门户的,不能让人随便几道门之间乱串。

  像是有一段时间,贾府之前管事的人都因为这样那样的缘故管不成了,下面的丫鬟婆子就松懈了。夜间看管门户什么的不上心,不过是虚应故事,一个个放着门户不管,且赌博吃酒呢!

  贾母作为家里的大长辈,有经验,一看就知道这是大大的不好!立刻就让人把这件事抓紧起来。

  大家族门户尚且如此要紧,宫廷之中就有过之而无不及了!一旦门户松弛了,各种不妥当之事,譬如私相授受,等等等等,全都会冒出来呢!

  不过,贾府那样的大家族,依旧有司棋和表弟潘又安园中私会之事,依旧有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虽然那只是王熙凤报复贾瑞调戏自己,实际上两人并未私会,但贾瑞能上钩,本身就说明了门户管理上是有漏洞的)......

  所以,偌大宫廷,司闱司时不时有那么一遭事儿,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管的再严,也有人钻空子。

  “淑英到底是在司闱司,再忙也有限,哪有我们尚功局如今忙碌?”说话的是分到尚功局去的新人女官,大家都是一批的女官,还都是外面来的,所以只要不是彼此有过节的,平日里都愿意聚一聚、耍一耍。

  尚功局忙碌是真的忙碌,前脚刚应付过彻查账目的事,这会儿又得面对后宫大小妃嫔们的‘订单’。

  其实就是官家回来了,妃嫔们都忙着妆扮起来,想要得到天子青睐,争宠而已。

  一般来说,尚功局平日里攒造首饰、缝制衣服,都是按照季节、节日来的,除了‘份例’上的,只有官家、皇后、太后能直接开口命令。但具体来说,事情又不是这样了,嫔妃不是不能差使尚功局,只不过她们不能让尚功局白做。

  哪怕是宠妃,首饰衣服也得自己出材料,尚功局只不过是不收工本费而已...当然,有的妃子正受宠呢,尚功局巴结还来不及,主动送东西尚且要花心思,更别提人家自己来尚功局定做东西了,材料什么的少收,甚至不收,就没什么了。

  眼下就是妃嫔们排着队让尚功局打造首饰衣服,首饰就不必说了,虽然自家都有首饰,但眼下要见官家了,还是得新做一些新鲜别致的啊。

  至于衣服,虽说身边的宫女也多能做女红,理论上说,缝制不用绣花的衣裳并不会比尚功局的宫女差到哪里去。但实际上可是差远了!如果说专门训练没用,那尚功局训练宫女女官缝纫织绣之事,那是为什么?闲的没事做了吗?

  “尚寝局也终是抖擞起精神来了...”说起这个,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一边脸红一边笑。

  她们到底是新人女官,若是宫女出身的还好些,若是宫外征召来的,那都是十几岁的清白小娘子,谈起这些自然有些不自在。

  尚寝局有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四司,其中司舆掌管舆辇、伞扇、羽仪等仪仗之物——其实杨宜君一直不太懂这司舆到底算是怎么回事儿,管的东西不是与尚服局的司仗重了么?不过仔细又一想,又觉得这没什么。大户人家管着琐碎东西的下人也常有重合的,比如这个管餐具,那个管银器,是不是有物件既是餐具,又是银器?

  类似的问题,宫廷中肯定也有。至于说发现了问题,然后对局司进行裁撤、合并什么的,那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重大问题,不然这种事都是‘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已经在那里的编制,还想收回去?那岂不是要少掉一份利益,一份权能了?

  不行,真的不行。

  司舆之外,司苑负责园苑之事,直白点儿说就是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的种植归她们管。这倒是个正经活儿,只是杨宜君怎么也想不通这一司归在尚寝局是个什么道理,和尚寝局挨着么?

  还有司灯,掌灯烛膏火。用灯用火在宫里宫外都是大事,寻常富户还要用丫鬟专管着吹灯灭火呢,宫中为了防着火患,这点上就更加重视了。然而,说到归到尚寝局,也没什么道理啊!

  最后是司设司——尚寝局算是一司独大的典型了,其他局,别说是尚功局这种四司都很强的了,就是尚宫局有司记司、司言司二司力压,那也是‘双雄会’。只有尚寝局,整个其实就是围绕着‘司设’来的。

  司设司名义上说,掌管的是帷帐、茵席、洒扫、长设之事,看起来很普通,实际往深里想一想,不就是皇帝临幸之前和临幸之后要做的一些事么?

  尚寝局中心位,实至名归。

  从去岁秋收时节官家离开之后,尚寝局除司设司之外的三司倒还好,司灯、司苑的事儿,官家在不在都是一样做的。司舆司的活儿少了一点儿,但太后偶尔还能用上司舆司,也就不算没事做。

  唯有司设司,真的闲的发霉了......

  而司设司还是尚寝局当之无愧的中心,这种清闲就越发难以忍受了!也难怪这回官家回宫,大家一边高兴,一边也抱怨劳累,只有尚寝局,哪怕劳累,也是精神抖擞,满心欢喜的。

  主要是官家一不在,司设司存在的意义都没有了。不像别的局司,还能运转,还有要做的事。

  天子回宫,如何大摆仪仗,有着这样那样的典礼、宴会、仪式要做且不去说,总之就这样忙忙乱乱了一个多月,六局二十四司才算是歇了一口气。然而这会儿还没歇够呢,杨宜君就听说了一件让她怔忡的事。

  “掖廷有一批宫婢进来呢,听说是蜀宫女眷。”蔡淑英沾了带她的掌闱的福,这种消息永远是最灵通的。

  “蜀宫女眷?”杨宜君下意识重复了一遍。

  “对啊...蜀地已经平了,蜀王原本要押送来京的,结果蜀王自己自尽了,这也好,省的将来为难呢...不过蜀王后宫还有很多宫人,其中宫女都叫放往民间嫁人了。宦官没处去,便叫去织坊做工。只有那些蜀宫后妃、公主、太妃,不能轻易安排,被平蜀的将军送到了京里。”

  成都多的是官营织造坊,让着些宦官去那里做事,也是个路子。

  “大娘娘发话了,那些蜀国的太妃们年纪都大了,便叫她们有子女的子女领回去,没有子女的就落发出家。至于妃子、公主什么的,只叫掖廷安排就是了。”

  妃子、公主安排进掖廷,就是叫做宫婢了...这倒不是赵娥故意羞辱,而是唐末之后乱世,各方势力你来我往,胜利者得到女眷之后习惯如此安排,一般不会重新放回民间的。

  眼见得天下有逐渐统一之势,但人们的很多思维方式,还是乱世式的。

  “蜀国王后也在掖廷了?”杨宜君问道。

  “该是如此才对...”蔡淑英当然不会特别问一句蜀国王后有没有一起安排在掖廷:“杨姐姐怎么了,怎么打听起蜀国王后来了?”

  杨宜君想了想,觉得这事儿也瞒不过。她进宫的时候,身份什么的都是入档了的,就算大家一时没有联想到,后头也会知道的。所以当下索性自己说了:“蜀国王后出身播州杨氏,乃播州侯嫡女。”

  “播州杨氏...是唐末时太原杨氏入播......”蔡淑英也是个博览群书的才女了,不然不会被征召入宫,最后还被留下了。所以杨宜君一说播州杨氏,杨氏,加上播州,她慢慢就想起了唐末故事。

  杨宜君轻轻点头:“...我也是播州杨氏之女。”

  “啊......”蔡淑英惊讶地看着杨宜君。

  “我与蜀王后平辈,她是我堂姐...姐妹中她行十五,我行十七......”

  这下蔡淑英是真的说不出话来了,她倒不是觉得杨宜君的身份敏感...事实上,天下是这个样子,多的是大家族分子弟到各国效命,各个王宫中都有自己女儿也不是稀罕事。这种情况下,有个做蜀王妃的族姐,属于听起来有点儿敏感,但实际上也就那样的事。

  相比之下,杨宜君出身于能出王后的家族,这才比较让蔡淑英惊讶。杨宜君甚至提到了族中排行的问题——蔡淑英相信,这绝对不是整个家族一起排的。作为播州杨氏正支的蜀王后,能和她一起序齿,杨宜君应该也是非常嫡系的一脉了。

  来头这么大的吗?

  蔡淑英其实不太能把握播州杨氏到底是个什么地位...要说洛阳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家,她还能说出个一二三,但要说远在西南边陲的杨氏,那可真是不知道了。她只是本能觉得,能让自家女儿做王后,那必然不简单呐!

  虽然早就了解到杨宜君进宫做女官是完全自愿的,她崇拜旧唐的宋家姐妹,决定‘誓不从人,愿以艺学扬名显亲’...但了解到她‘出身显赫’,是真正地方大豪强人家嫡脉之女。如此还抱有那样的想法,她也不由得和一些女官一样,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杨宜君有些‘迂’了。

  读书读太多,都痴了。

  心里闪过许多念头,最后蔡淑英犹豫了一下,还是劝说杨宜君:“杨姐姐,你可别想着那是你堂姐就动念头搭救...咱们这些人,说是女官,实则不过就是宫女头子罢了。姐姐在司言司,倒是有机会出头,可真要说‘权势’,也得是出头之后再说。”

  杨宜君一下就听明白了,蔡淑英是担心她一时犯傻,坏了规矩。

  摇了摇头:“你不必担心...我不过是问问罢了,我与我那堂姐在家时便有些不睦。虽不至于彼此之间打生打死,但要为了她冒险,那也是不能够的。眼下说这个,也不过是事情到了这份上,总该问一句,不能装不知罢。”

  蔡淑英见她不像是在说谎,也放下心来了...堂姐妹之间,有十分亲近的,也有关系不好的,这也没什么好说的。

  与此同时,她也更确定杨宜君家在播州杨氏应该属于嫡支。不然的话,嫡支正脉的嫡女,你能和她关系不睦?

  蔡淑英想了想,低声道:“杨姐姐你要去见见蜀王后吗?”

  “倒也不用...”杨宜君考虑了一下,慢慢道:“虽说蜀王女眷都放入掖廷为宫婢了,但她是王后,不可能真的磋磨她,那般反而失了大国气度。既然不会受磋磨,我又何必去见她?我一不能救她,二连安慰她都不能。”

  从杨宜君本人来说,是对杨丽华无感的。在播州时她合杨丽花的关系极其恶劣,杨丽华甚至有过要害死她的举动,而她也不客气,遇到这种事当即还以颜色...姐妹都做到这个份上了,要说姐妹情,那就是笑话了。

  所以她对杨丽华在掖廷的事并不关心,此刻问一句不过是为了回头见家人时有个交代而已——可以想见,下一次见家人的时候,家里人肯定要问问杨丽华的事。爹娘关不关心侄女她不知道,但哪怕出于那份血缘,有些事也是要做的。

  再者,杨宜君说的也是大实话了。她救不了杨丽华,杨丽华是以蜀王王后的身份被没入掖廷的,哪怕在乎她的人不是那么多,要把她弄出去,动用的力量也不是小打小闹。

  如果给她时间,辛苦布局、苦心算计,过个两年,这事儿或许能成,但她为什么要为杨丽华如此这般?她是犯贱吗?

  她救不了杨丽华,还去见杨丽华...杨宜君可以想象,到时候杨丽华会是什么反应。她才不会有见到自家姐妹的安慰,只会觉得恼怒难堪,觉得杨宜君是去看她的笑话的而已。

  蜀王王后的事儿说到这里就算打住了,蔡淑英也觉得这个话题挺尴尬的。很快她转了话题,说道:“这几日往来于各宫之间的娘子越发多了,也是阳春时节,最好踏青采风。”

  杨宜君明白她的意思,也是微微一笑...她们身为女官,不好太过议论贵人,所以谈论这种事都是藏着掖着的。蔡淑英说起这个,不外乎就是在说宫里的妃嫔们都在争奇斗艳。听说前几日有人在御花园‘偶遇’了官家,几句话讨了官家的好...大家跟着学呗。

  别管怎样说好才能讨了好,至少‘偶遇’先制造起来。

  “杨姐姐,你如今每日在值班房应事,有见过官家吗?”蔡淑英有一点点好奇。

  “官家回宫那一日,内宫女官也有行大礼参见,你不是已经见过了吗?”杨宜君不明白她怎么说这个,但还是道:“并未见过呢,官家又不来值班房?平日就算呈递、商议奏疏事,也只叫二位尚宫回话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5页  当前第6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7/9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百媚千娇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