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_分节阅读_第34节
小说作者:易中天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9 KB   上传时间:2015-04-04 14:36:59

  大小门阀如袁绍者流,也只能去做军阀。

  这样的军阀当时很是不少。其中既有朝廷派到各地的州牧、刺史、太守,也有被称为“豪霸”和“豪帅”的土豪劣绅。他们有的在地方上称雄称霸,有的建立起自己的私人武装,有的利用官职实施割据。比如袁绍和袁术,就是门阀兼军阀;刘表和刘焉,则是宗室兼军阀。

  袁术字公路,是袁绍的弟弟,司空袁逢的儿子,当然是门阀。刘表字景升,刘焉字君郎,都是鲁恭王之后,当然是宗室。他们也都招兵买马占地为王,当然是军阀。

  实际上刘表和刘焉也都是州牧。刘表是荆州牧,刘焉是益州牧。朝廷把他们派到这两个地方,原本是希望保卫中央的,结果却被他们经营成了独立王国。30

  关东联军中的各路诸侯也如此。他们的起兵,名为讨董卓,实为抢地盘。因此加盟以后,或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或醉生梦死得过且过,或心怀鬼胎混水摸鱼,或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没有一个当真救国。

  比如冀州牧韩馥(读如腹)。

  韩馥本是袁家的门生故吏,因此袁绍逃出京城就直奔冀州。然而韩馥却派了兵去监视,害得袁绍动弹不得。直到关东联军成立,袁绍才得以行动。

  其实韩馥对于是否参加联军也举棋不定。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三公名义的书信传到时,韩馥居然问部下:我们是应该帮袁绍,还是应该帮董卓?谋士刘子惠说:我们兴兵为国,讲什么袁绍、董卓!弄得韩馥面红耳赤。31

  这样的货色,怎么会去打董卓?

  其他人也不会。

  结果是什么呢?是那边西北军还在肆虐,这边关东军已经火并。先是兖州刺史刘岱杀了东郡太守桥瑁,后是勃海太守袁绍干掉了冀州牧韩馥,然后再是袁绍和袁术互相拆台。袁术的做法,是联络北方的公孙瓒钳制袁绍;袁绍的办法,则是联络南方的刘表对付袁术。双方都使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而他们居然还是兄弟。

  这下子,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帝国变得更加动荡,门阀的天下也变成了军阀的天下。董卓,这个其实并不想当军阀的军阀,让很多人成了军阀。

  国难当头,民不聊生,被民脂民膏养肥的那帮家伙却还在鹬蚌相争,这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于是,有一个人终于站了出来,决心以一己之力担负起天下的兴亡,高举义旗,讨伐董卓,匡复汉室。

  我们知道,他就是曹操。

  曹操出手

  曹操其实是最早起兵讨伐董卓的人,时间是在董卓废立皇帝之后三个月(中平六年十二月),地点在己吾(今河南宁陵),人马五千。当然,这是因为他散尽家财,并得到陈留孝廉卫兹的赞助。32

  然而关东联军中,却没有他的一席地位。

  这并不奇怪。曹操不是士族,反倒出身于士族最憎恶和蔑视的宦官家庭,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他也不是军阀,五千人的小部队实在不足为道。他甚至没有一官半职,奋武将军的头衔是袁绍所封,还是代理的。33

  所以,关东联军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只有济北相鲍信另眼相看。鲍信对曹操说:当今之世,能够总揽英雄拨乱反正的,就只有足下了。足下是受天启的啊!34

  鲍信没有看错,曹操的胸襟、眼光和谋略都远在袁绍之上。袁绍怂恿何进召董卓入京时,曹操就笑着说:宦官成为问题,责任本在人主。即便要治他们之罪,也当诛杀元凶。这是一个狱吏就能办到的,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于是曹操说:我断定袁绍会失败。35

  结果,不幸而言中。

  不过在联军组建之初,曹操仍抱有一线希望,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他们出兵,甚至不惜以身作则,亲自率领小部队与董卓军作战,差一点就战死沙场。幸亏堂弟曹洪把马让给他,这才得以脱身。

  然而怎么样呢?

  曹操回到酸枣大营,却只见关东军十几万人日日酒会夜夜笙歌。曹操悲愤地说:我等以道义起兵,却迟疑不敢前进。如此失天下之望,我为诸君感到羞耻!36

  可惜还是没有人听他的。

  当然,也没人感到羞耻。

  盟主袁绍却在与韩馥谋划另立皇帝,选中的人是幽州牧刘虞。这就跟董卓没什么两样了,因此被曹操严词拒绝。曹操说: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幼主微弱,正待救援。诸位尽管北面(幽州),我自西向(长安)!37

  刘虞自己也严词拒绝,袁绍和韩馥这才作罢。

  鲍信则对曹操说,袁绍简直无异于另一个董卓。既然力不能制,那就避其锋芒,另谋发展。38

  曹操也终于明白,世家大族徒有虚名,门阀根本就斗不过军阀。只有自己强大,才能实现理想。因此,他决定先把自己变成军阀,然后再来收拾山河。

  那么,曹操又是怎样实现这一目标的?

  略地,募兵,屯田,招贤。

  地盘当然是打下来的。第一块是东郡,第二块是兖州。有了东郡,曹操就是太守;有了兖州,曹操就是州牧。地盘也有了,官位也有了,事情就好办了。

  然而代价也很惨重,因为兖州牧的职位虽然由地方士绅推举代理,地盘其实却是从黄巾军手中夺过来的,为此还搭上了鲍信的一条性命,连尸体都没能找到。曹操只好用木头刻了鲍信的形象,痛哭一场安葬。

  意外收获也有,就是原本聚集在青州,现在投降的黄巾军。曹操选其精锐编成队伍,号称“青州兵”。

  与此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也摆在了曹操面前,那就是军粮和军饷。袁绍等人的做法,是“饥则寇略,饱则弃余”,也就是饿了就抢老百姓,饱了就把粮食乱扔。结果是什么呢?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如此难题,对曹操是一个考验。

  曹操的办法是屯田。

  屯田有两种。一种是军士和降卒耕种,叫军屯;另一种则是招募失地农民耕种,叫民屯。但无论哪种,都是军事化管理,土地的产权也都属于国家,耕牛和农具则由政府提供,同时收取五到六成的地租。

  这并不成问题。由于连年战争,许多土地早已成为无主田亩,曹操便将其收归国有。耕牛和农具则是从黄巾军那里收缴来的。黄巾军是一种奇怪的组织,队伍当中除了战士,还有随军的家属和农民,生产工具当然自带。

  显然,所谓屯田,就是居住军事化,耕作集体化,农业生产国营化。这就等于建立了军民合一的新社会,耕战合一的新军队,可谓最早的“生产建设兵团”。

  曹操的军政府变成了农场主。

  这是一笔极其合算的买卖。土地没花一分钱,可谓无本生意;地租高达五到六成,可谓牟取暴利;这支队伍平时能干,急时能战,既是粮库,又是兵源,可谓左右逢源,战士和农民从此有饭吃,大家也都愿意。由此,又解决了令人头疼的流民和治安问题,岂非一举多得?

  实际上,就在曹操的军民丰衣足食之时,袁绍的士兵却在河北吃桑葚,袁术的士兵则在江淮吃河蚌,桑葚和河蚌都没有的就吃人,又岂能争锋争雄?39

  这可真是高下立现。

  代理兖州牧,就有了根据地;收编青州兵,就有了战斗队;实行屯田制,就有了大粮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曹操神闲气定,好整以暇。

  更重要的是,他也有了人才库。

  第一个来到曹操身边的重要人物是荀彧,时间在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年龄二十九岁。当时袁绍已经夺了韩馥的冀州,待荀彧以上宾之礼。荀彧却从袁绍那里出走,投奔了还只是东郡太守的曹操。

  原因很简单:度绍终不能成大事。

  曹操则喜出望外,说这就是我的子房(张良)啊!

  荀彧也不负厚望。他后来担任汉侍中,守尚书令,在皇帝与曹操之间居中持重,成为曹操的总参谋长。到建安十七年被逼自杀,荀彧为曹操鞠躬尽瘁二十一年。40

  郭嘉、荀攸和钟繇,也都是荀彧推荐的。

  思贤若渴的曹操马上给荀攸写信:现在天下大乱,正是有劳智慧之士费心之时。先生袖手旁观,不觉得太久了一点吗?荀攸便立即来到曹操身边。41

  程昱(读如预)也很有趣。兖州刺史刘岱请他当骑都尉,他说自己有病。曹操来到兖州,他却一叫就到。他的同乡问他为什么判若两人,程昱笑而不答。42

  郭嘉却实话实说。

  天生奇才郭嘉也是从袁绍那里出走的。临行前,他对袁绍的谋士辛评和郭图说:是聪明人,就得为自己找一个好老板。袁公未知用人之机,要想跟他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可是太难了!

  这一年,曹操四十二岁。43

  从首倡义兵帅军讨董,到屯田备战广纳人才,四十二岁的曹操已由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成长为胸有成竹的政治高手。相反,他那些当年的战友,现在的对手,却很少有什么出息和长进。天下将是谁的,已毋庸置疑。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尽管有准备未必一定有机会。但,如果既有准备又有机会,那就是天助了。

  曹操就是这样的人。

  而且那机会也说来就来。

  

  第二章 魏武挥鞭

  

  动乱中挺身而出的曹操讨黄巾,擒吕布,败袁术,降张绣,击刘备,灭袁绍,奉天子以令天下,彻底打乱了历史的日程表。

  迎奉天子

  董卓死了,是吕布杀的。

  吕布杀董卓,当然并非为了貂蝉。貂蝉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吕布跟董卓的侍婢偷情,董卓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拎起手戟扔向吕布,都大约确有其事。1

  于是吕布向王允诉苦。

  王允是士族,而且是名士,在董卓执政时成为朝廷的二号人物。董卓换了皇帝以后,又迁都长安,还一把火烧了洛阳,弄得天怒人怨,朝野一片混乱。结果,外官以袁绍为首起兵讨伐,朝官以王允为首策划暗杀。2

  暗杀的障碍是吕布。吕布原本是首都卫戍司令丁原的亲信,后来被董卓高价收买,便谋杀了丁原,成为董卓的贴身保镖。吕布对董卓不满,王允大喜过望。

  王允毅然邀请吕布参加他们的行动,担任杀手。

  吕布却犹豫:我与董公的关系就像父子,奈何!

  王允说:将军本自姓吕,与董卓并无骨肉之亲。如今自己的性命都无暇顾及,还说什么父子!

  吕布就在董卓上朝时把他杀了。3

  这件事当然大快人心。据说,董卓死后横尸街头,看守尸体的人在他的肚脐眼上插了根灯芯,把董卓充满肥油的肚子变成了一盏灯,而且一点就着,通宵达旦。4

  然而胜利之后的王允也犯了跟董卓相同的错误,那就是大开杀戒,株连无辜,大学者蔡邕也被诛杀。据说,杀蔡邕时,很多人表示反对。王允却说,当年孝武皇帝没把司马迁杀了,结果留下一部诽谤之书。现在国运衰落,岂能让一个奸人拿着笔站在年幼的天子身边?5

  结果是逼得董卓的旧部铤而走险,杀回长安。王允暴尸街头,吕布则从武关杀出,到南阳投奔了袁术。朝政落到西北军阀李傕(读如觉)和郭汜(读如四)手里,可怜的汉献帝刚刚脱离虎口又进了狼窝。

  更糟糕的是,这两只狼还要窝里斗。李傕把皇帝抢到自己营里,郭汜则把百官抢到自己军中。直到他们打得筋疲力尽,两败俱伤,死者数万,兴义将军杨奉和董太后的侄子董承等人,才得以护送汉献帝还京洛阳。

  这一去就是一年的颠沛流离,天子又变成了浪子。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皇帝终于回到洛阳。面对被董卓烧毁破败不堪的京城,汉献帝欲哭无泪。

  如此混乱的局面,对国家和民族当然是不幸,却给了争霸的关东诸侯一个极好的机会,同时对他们也是一次严峻考验,既考验他们对国家民族是否忠诚,也考验他们能否抓住机遇发展壮大。

  事实证明,曹操集团考试合格。

  实际上早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代理兖州牧的曹操便与谋士毛玠(读如介)有过一番长谈。这番话,奠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曹操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的基础,堪称“毛玠版”的《隆中对》。

  毛玠指出,董卓之乱以来,社会动荡,国本动摇,经济崩溃,灾难流行,可谓国既不泰,民也不安,确实需要有一个雄才大略的人来收拾局面,成就王霸之业。可惜袁绍和刘表之流貌似强大,却目光短浅,不知根本。

  根本是什么?一是正义,二是实力。实力当中,又首先是经济实力。有了正义的旗帜,就师出有名,也就能克敌制胜,这就叫“兵义者胜”。有了经济的力量,就财大气粗,也就能进退自如,这就叫“守位以财”。

  总之,有了这两条,就进可攻,退可守。

  因此,毛玠提出三项建议,即奉天子、修耕植、畜军资。奉天子是政治战略,修耕植是经济战略,畜军资是军事战略,可谓“纲领性文件”。6

  曹操立即采纳了毛玠的建议,并派使者前往长安联系朝廷,却被河内太守张杨拦住,不得过境。

  这时,一个名叫董昭的人出来帮了大忙。7

  董昭原本是袁绍的人,由于袁绍听信谗言对他产生怀疑,只好离开袁绍去洛阳,半路被张杨收留。董昭看出曹操才是当今天下的英雄,便说服张杨与曹操合作,又自己掏钱以曹操的名义给李傕和郭汜送礼。从此曹操跟朝廷有了来往,并被正式任命为兖州牧。

  汉献帝回到洛阳后,曹操立即派堂弟曹洪前往洛阳拜见天子,却遭到董承和袁术的拦截。董昭帮助曹操的办法是去找杨奉。因为他发现皇帝身边那些如狼似虎的军阀中,杨奉实力最强而根基最浅,很希望得到外援。

  于是董昭自作主张替曹操写了一封信,开出的政治交易条件是:杨奉出兵,曹操出粮;杨奉主持朝政,曹操做外援。董昭还替曹操信誓旦旦: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杨奉欣然同意,举荐曹操为镇东将军,并承袭父爵费亭侯。正好这时董承跟别人闹了矛盾,也派人请曹操出兵洛阳。迎奉天子的障碍一一扫除。

  八月十八日,曹操进入洛阳,拜见了汉献帝。

  曹操带来了皇帝久违了的问候,也带来了皇帝许久不见的粮食和酒肉。他万万没有想到,至尊天子的饮食起居竟然形同乞丐。皇帝也没有想到,在这混乱的年头居然还当真有人惦记他,尊奉他。君臣相见,都感慨万分。

  于是天子下诏,授予曹操符节和黄钺,录尚书事。授予符节,就有了军中执法权;授予黄钺,就有了内外指挥权;录尚书事,就有了最高行政权。

  曹操今非昔比。

  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因为这时的皇帝,其实被捏在兴义将军杨奉手上。曹操要在别人的地盘上,依靠并没有权威的皇帝行使权力,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9页  当前第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4/4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