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105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这句话倒直接问住了刘承祐,他若真有意于此,恐怕早就下诏了,又何必在这儿与冯道扯这些。冯道,大抵也是猜到了刘承祐这点心思。

  “陛下,李守贞潜蓄异志,乃慑于朝廷强势,恐致祸患,故心不自安,以求自保。”冯道慢悠悠地向刘承祐叙说道:“朝廷只需诏以绥抚,可安其心,不致生乱。”

  听其言,刘承祐嘴角咧开一点讥诮:“绥靖可也,却不可求苟安!”

  闻言,冯道很是自然地变了口风,道:“然今岁以来,李守贞于河中,完城郭,缮甲兵,昼夜不息。其不轨之心,已是昭然,远逾为臣规制,朝廷必不可姑息之。”

  刘承祐就这么看着冯道,看他怎么圆过说法。

  只听其言:“河中异状,于朝廷已为肘腋之患,心腹之忧,必须清除。然此事,宜缓不宜急,还需另寻良机。时机至,则发动雷霆之击,根除此患!”

  刘承祐稍微换了个姿势,好奇地看着冯道:“冯卿所言良机,所指为何?”

  “精甲兵,足粮饷!”冯道答。

  “具体时机!”刘承祐问。

  “或可于今岁夏收之后……”冯道略显犹豫。

  闻其答,刘承祐极其缓慢地点了下头。李守贞之事,此前刘承祐甚少与冯道商量,但其建议,与刘承祐所想,却甚为接近。这大概就是在大势上的,殊途同归,不谋而合吧。

  “西巡之前,李守贞致书于杨邠、史宏肇,布求保证,明无异志。卿觉得,他此举何意?”刘承祐问。

  冯道不假思索:“也许,是想要麻痹朝廷吧。”

  嘴角挂上点哂笑,刘承祐一甩手道:“他欲麻痹朕,朕还想麻痹他!”

  转过身,刘承祐干脆地对冯道说:“朕此番,不仅不治其罪,还要褒赏之,加其官,进其爵,荫其子。还要赐其丹书铁券,免罪金牌。还要派大臣出使,以作安抚,表朕之心迹!”

  刘承祐说这话,可是杀气凛然。听在冯道耳中,可是有些发寒,天子小小年纪,究竟哪儿来的如此深的城府。少年天子,锐气藏于胸,忍常人之不能忍,真非常人。

  “冯卿,可愿替朕去河中走一趟?”刘承祐突然问道。

  闻其言,冯道面浮恍然,这下明白刘承祐召他扯这么多的真正目的了。有些犹豫,河中如今可是个是非之地,天子让他去,也不可能真的只是让他去走一趟。出于“天赋”,他有点不想去。

  但是,最终还是点头应下:“陛下若不嫌臣年老迟暮,愿往,为陛下加恩。”

  “李守贞鄙夫,河中也不是什么龙潭虎穴,卿不必担忧,就当去游览一趟,越放松越好……”大概是知道冯道在顾虑什么,刘承祐出言安慰道。

  冯道对此,倒以为然,已在思虑着,到河中之后,该如何行事。他与李守贞,还是有过一段交情的,倒不虑性命,只恐,万一陷进去了呢。身负绥靖之使命,暂消其凶顽獠牙直态,这其间如何把握,冯道却得好好把握了。

  京兆、潼关、晋绛、陕州几路兵马,再加冯道一行,对河中,刘承祐是恩威齐加,手段尽出,只求暂且稳住其人,给刘承祐半载的种地时间。

  然后,按照刘承祐的想法,等时机到了,李守贞不反也得反。就如去年的杜重威一样,类似的事刘承祐已经做过了,这一次,完全由他操刀以对,只会更加得心应手。

  对河中之事安排既定,刘承祐这趟西巡,也就宣告结束了。

  壬申,刘承祐诏下:三月甲戍(二十五),銮驾还朝。洛阳将吏,集体松了一口气。

  不过,在东还开封之前,刘承祐还有最后一个安排。既是临时起意,又似早有谋划。总之,结果看起来,耐人寻味……

第34章 史卿,朕还有重任相托

  “不知陛下,召臣何事?请直言!”史宏肇声音很大,语气中透着点不耐烦,直刺刺地问刘承祐道。

  奉命入宫觐见,面君,然而与前番对待自己的态度相比,今日这天子的态度,让史宏肇觉得有些愣。刘承祐但坐龙床,不说话,面无表情,就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目光淡漠地审视着史宏肇,让他颇觉难受。

  刘承祐瞥了眼杯中茶水,不过半盏茶功夫,便耐不住了,史宏肇的性子,似乎没有任何改善,在他面前,仍显骄狂。

  “朕这里,有些东西,想要给史卿看一看。”刘承祐终于出声了,朝侍候在旁的中书舍人范质示意了一下。

  范质双手捧着一叠奏章,上前递至史宏肇面前。

  见状,史宏肇粗犷面容间的不耐稍稍散去,反生犹疑,瞥了御座上的刘承祐一眼,接过便翻开起来。

  然后,史宏肇的表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了,几乎是暴起:“此皆污蔑构陷,小人造谣,陛下万不可轻信。”

  气急而起,情绪激动之下,史宏肇遒劲的胡须直打颤,瞪着刘承祐:“陛下不可听信谗言,上书的之人都是奸佞,都该抓起来,处以极刑。”

  “史相,陛下面前,不可失仪。”见范质在旁,朗声提醒了一句。

  史宏肇甩都没甩范质一眼,犹自激动着,目若铜铃,与刘承祐道:“陛下若明察秋毫,必不可轻信小人中伤,寒忠良之心!”

  也不知,史宏肇哪里来的脸,能说出这等话。

  十几份奏章,都是弹劾史宏肇。欺君罔上,中饱私囊,滥杀无辜……总之,史宏肇所犯之事,都有提及。并且建议刘承祐拿下处置,以肃军纪,正国法,也难怪史宏肇如此跳脚。

  刘承祐一副淡定的模样,任史弘肇发挥了一番,方才悠悠开口:“对史卿,朕自然是相信的。但是,所谓三人成虎。一人言之,朕断然不信,甚至还要拿其问个会毁谤大臣之罪。”

  “陛下何不——”刘承祐话说到一半,史弘肇就忍不住出声打断。

  “听朕说完!”刘承祐则一抬手,语气十分严厉,目光漠然地看着他:“然而这么多人同时上表进言,就由不得朕不多思考了。前番问罪于苏逢吉之时,其也有提到史卿——”

  “陛下!”史弘肇再度急躁地开口:“苏逢吉乃罪臣奸佞,他的话,岂能相信!文人心思歹毒,惑君乱政,当诛!”

  “这些奏章,何以涂抹上奏者,不显其名,可想而知,都是一些见不得光的小人,对臣暗施冷箭!如不然,敢与臣当面对质否?”史弘肇形色俱厉,盯着刘承祐。

  史弘肇猖狂,接连打断自己说话,刘承祐似乎也怒了,急声道:“西京勋佐——”

  话出口,刘承祐意识到了问题,当即改口,沉声说:“史卿,容朕把话说完!”

  史弘肇两眼一亮,却是抓住了机会,急声说:“陛下,是否乃西京这干前朝旧臣?哼,如此臣也就明白了,分明是前番臣奉命整治,彼辈怀恨在心,刻意诬告于臣,欲行报复!”

  这下,刘承祐沉默了。史弘肇的分辩声尚且隐隐回响在空旷的殿中,刘承祐踱了几步,叹了口气,对史弘肇说:“对奏书上的弹劾之言,朕自然是不怎么相信的。史卿乃大汉元臣,开国功勋,在军为帅,在朝为相,辅弼于朕,肩负重任。又岂会违法乱纪,行此祸国殃民之事?”

  刘承祐说这话时,注意着史弘肇的表情,果然有点不自然之色。

  “不过!”又是一个转折,刘承祐继续说道:“既有人上表,朕为天子,处事当公允,不便徇私,对此,自该有个说法。”

  “朕召史卿来,也非问罪,只是例行察问,做个过场罢了……”

  见刘承祐语气间,软化下来,史弘肇也是松了口气。讲实在的,别看方才他反应激烈,在刘承祐严肃起来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发虚的。对自己干了什么事,他心里怎会没个B数。嘴角扬起点笑容,史弘肇拱手道:“陛下英明!”

  “范质。”

  “臣在!”范质提袖应道。

  “将这些奏章拿下去,给朕烧了!”刘承祐吩咐着。

  “是!”

  “对了,后日返京。”再度引史弘肇坐下,气氛似乎好了许多,刘承祐仍对史弘肇保持的“敬重”,以一种商量的语气,说:“史卿,朕有一事相托……”

  好熟悉的感觉,心间滑过一丝异样,不过没多想,史弘肇应承道:“请陛下吩咐!”

  “西京留守李从敏上表,言其旧病复发,不堪政务之累,请求告老!”刘承祐解释道:“朕已御批,同意其以本职致仕!”

  “大汉两京并重,洛阳为天下中心,控伊洛之要地,不可不遣能臣守之。朕几番考虑,欲加史卿为西京留守,替朕守洛阳,控八关!”

  若按史弘肇的本心,自然是不愿意的,洛阳虽然不差,留守更是大权在握,但哪里有东京来得富庶舒坦,为禁帅,相朝堂,这些可是洛阳享受不到的。

  但是此刻,在刘承祐那稍显玩味的眼神下,史弘肇几度张口,终究拱手应道:“臣遵命。”

  “史卿果真大汉栋梁!”刘承祐表情彻底舒缓下来:“朕即刻下制,史卿前职不变,另任以西京留守,加太傅,封郑国公!”

  这番恩赏,也算十分厚重,史弘肇心情稍微好了些,起身拜道:“谢陛下!”

  “朕知史卿性刚烈严毅,然理政不似典军,还需注意方式方法,凡事切不可操之过急。与民休息,勿作侵扰!”

  刘承祐又简单地叮嘱了两句,方才令其退去。

  史弘肇几乎是寒着一张脸告退出宫的,毕竟算是“流放”出朝堂了,心里哪里能好得起来。

  眼神中的戾气,几乎化作实质,史弘肇却是彻底记恨上了那些上书弹劾他的“小人”。既为留守,可想而知,在史弘肇秉政掌权的日子里,西京的那些勋臣官僚,会有怎样的下场。

  这大抵也是刘承祐以其为守洛阳的原因之一吧,他在洛阳,终究只能镇一时,史弘肇则不然,与其说是让他治洛阳,莫若说是治豪强。

  另外嘛,离了开封,纵使让他挂着“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又如何?这,才是刘承祐眼下最在意的。

  刘承祐这边,待史弘肇退后,范质立刻拟好了任命制书,呈给刘承祐看,文笔简练,就是一篇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矫饰,读起来很舒服。

  刘承祐阅览了一遍,斜了眼,问:“范质,你觉得,朕当如何处置苏逢吉?”

  范质闻言稍微愣,天子手里拿着史弘肇的任命状,嘴里问的,怎么是苏逢吉?

  不过他反应很快,未假思索,态度谨然地答道:“以臣愚见,当依律定罪论处,以正国法,倘陛下念其开国元从之功,或可另行赦除降罪!”

  “以苏逢吉的罪过,还能赦免?”刘承祐淡淡地说。

  范质不说话了,左右建议已经提出来了。

  刘承祐也没就这个话题,扩展开来,亲自用印盖在制书上,交给范质:“着人出宫传制吧!”

  “是!”

  二十五日,天气良好,御驾正常起行东还。

第35章 东归

  河中府,府治曰河东城。

  在刘承祐西巡的这段时间,整座城池显得很紧张,军丁巡逻,兵甲不歇。既怀异志,李守贞对朝廷的向,自然是严密关注者。甚至十分怀疑刘承祐西巡的目的,尤其在他拒绝东去洛阳觐见的情况下。

  事实上,做贼心虚之下,李守贞已然做好了起兵的准备。当然,这里的准备,指的是心理准备。刘承祐在潼关设潼安军,已使之成为惊弓之鸟,但又投鼠忌器。

  装饰奢贵的府堂间,乌烟瘴气的,一名身披袈裟的僧人,正紧闭双眼,嘴里念念有词,似在“发功”。观其面相,庄严肃重,倒有种高僧的气质。良久,缓缓地睁开了那双泛着智慧光芒的明亮眼睛。

  此僧号“总伦”,长于占卜,出入于节度帅府,被奉为上宾,把李守贞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法师,如何?”见状,候在一旁的李守贞赶紧凑上前问道。

  很有气度地酝酿了一番,总伦捋着胡须,慈眉善目地冲李守贞淡笑道:“使君勿忧,有惊无险!”

  闻言,李守贞表情一松,脸上也跟着带上了释怀的笑意。

  该是巧合,有心腹幕佐匆匆来报:“启禀节帅,洛阳来信!”

  微讶,李守贞快速地拆开阅读,很快,哈哈大笑起来,很是畅快。

  边上,正支使着弟子收拾法器的总伦,走上前来,施了个佛礼,说道:“看来,是洛阳传来好消息了。”

  李守贞扬着手中的信纸,脸上洋溢着一些得意之情:“小皇帝离开洛阳,还往开封去了。吾不奉诏觐见,他非但不降罪,连申饬都不敢,反而要给我加官进爵,并派宰相冯道亲自前来河中宣诏。这是,怕彻底逼反了我,想要稳住老夫啊!朝廷软弱,由此可知,天下节度知之,定然轻视,如此怎能守住江山?”

  “朝廷定然是慑于蒲军之利,惧使君之威。”总伦在旁边附和道。

  “果如法师之言,天命犹在我!”李守贞笑道,说着,语带哂意:“他欲稳住我,我正欲迷惑住他。等我联络好盟友,定然给小皇帝与朝廷一个教训。”

  “使君大业可期。”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10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5/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