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192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谨记父亲教诲!”

  “儿有一问!”安守忠突然道。

  “讲!”安审琦来了兴趣。

  “如天子昏聩无能,抑或大权旁落,面对此制,父亲又会如何反应?”

  闻问,安审琦不由笑了,语气异常自信:“倘若真如你所言,马楚内乱之际,朝廷有无余力插手,都是问题。即便有相同的制命南来,那东京朝廷,又有什么值得老夫敬畏?”

  若有所思,安守忠拜道:“儿明白了!”

  他的假设,根本不存在……

  父子一番对话,颇为尽兴的样子。安审琦想了想,越看其子,越是欣喜,忽然道:“你叔父审晖目疾犯了,正在东京休养,我有意让你代我北去探望,之后便留在东京,在禁军中谋得一职。听闻天子喜用少壮,我儿之才,足入其眼!”

  “儿听从安排!”

  “对了,北去之后,记得少与佛门释宗之人来往,那等避世颓废思想,要不得!”

  “是!”安守忠有些尴尬,他对佛门,向来是心存同情的。

  “启禀节帅,邓城来报,澧州防御使曹胤已过境!”一名节度属吏,快步入内禀报。

  与安守忠对视了一眼,安审琦起身,淡然道:“来得不慢呐!按其脚程,也当至襄阳了!传命节度府内在职将吏,陪老夫去迎一迎这曹使君,给面子,就给到底!”

  “遵命!”

第22章 史公镇洛:民怨四起

  荆南与襄州的情况,迅速地传回东京,上报天子,顺利地让刘承祐都大感意外,若非头脑始终保持着清醒,他都有种四海臣服的错觉。

  “齐国公真国之元老,南天一柱,忠诚可嘉,忠诚可嘉啊!”刘承祐两眼眯成一道喜悦的弧度,嘴里夸着安审琦。

  范质恭立在殿中,说道:“齐公严明无翳,宽简自居,善知奇正之谋,备熟孤虚之法,以之镇襄州,譬若长城,陛下可安!”

  刘承祐点了点头,愉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听闻其子安守忠,也是少年俊才,在襄州广有其名。齐国公有意让其入朝为将,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有此良才,朕岂能不笑纳之?”刘承祐指着侧边一名侍候的官员:“传命枢密院,安守忠到东京后,军职安排,因其能妥善安置!”

  “安守忠的名字,也取得好啊,齐公之心迹,一片赤忱啊……”

  “是!”

  奉命的官员名叫王著,文质彬彬的模样,嗯,王溥南下去宿州上任了,皇帝身边又换年轻人了。

  乾祐三年大汉科举开常举,礼部尚书赵上交仍知贡举,这一次的纳才规模,空其前,诸科取士上千。而这王著,乃进士及第,名次前列,并且,非常幸运地被天子“抽取”,官拜右拾遗,侍奉御前。

  对于“王著”这个名字,刘承祐脑海是有点模糊印象的,有的时候,名臣勇将的姓名经历容易遗忘,某些“小故事”里的主人公,却能长期保持着记忆。

  故事大概是,宋太祖赵匡胤设宴,王著在席,酒酣,思念后周故主,大声喧哗,赵匡胤不罪,命人扶下休息。王著不肯,掩于屏风失声痛哭。有臣子上奏,请赵匡胤治其怀念前朝之罪,赵匡胤展示其宽宏大度,说一书生酒醉,又知其脾性,不足为怪……

  后来,王著是暴病而亡的。

  是故,在诸多名次前列的进士中,刘承祐就挑中了王著这个有“眼缘”的,到如今,他已不需要仅盯着“历史名人”了,没必要……

  “陛下,就南平王所请,馈粮给饷之事,当如何答复?”范质请道。

  提及此,刘承祐不禁乐了,笑得略微含蓄:“这高保融,吝啬的脾性倒也从其父,反与朕讨论起价钱来了!”

  范质常年严肃的脸上,也隐现笑意,说道:“臣却看到,南平王对陛下与朝廷的敬畏!”

  沉吟一会儿,刘承祐说道:“派人答复高保融吧,就说朕同意他的请求了,屯澧之军,就由他馈粮三月,之后的,由襄、安、郢三州输送!”

  说着看了范质一眼,刘承祐语气中甚是感慨:“荆南对朝廷如此效顺,其有困难,朕也当理解,否则传将出去,让天下人怎么看待我大汉君臣,不可过于霸道啊……这样,诏赐高保融丝绸五十匹,算是朕一份心意吧!”

  “是!”

  此番在荆湖的布置,刘承祐之意,除了谋算南唐之外,又岂仅在于那点兵马,那点钱粮上。

  这是自乾祐元年,却孟蜀,平河中之后,刘承祐再度对外露出爪牙。这是也一次尝试,并且效果喜人,事实证明,如今的大汉中枢对地方的影响比刘承祐想象得要大得多。

  一直以来,鉴于建国以来的艰难困厄,苦于时势国情,刘承祐一直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而此后,无论治政用兵,他觉得,自己都可以更大胆些了……

  “陛下,近来中枢收到不少西京留台官员的上奏,都是弹劾西京留守史弘肇的!”范质提起一事:“政事堂不敢自专,还请陛下垂训!”

  “唔……只怕又是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吧!”刘承祐轻描淡写地问道,浑不在意的样子。

  自史弘肇外放洛阳,以其强势地不讲道的作风,将西京官僚、勋臣、豪强、富商,炮制得可谓“欲仙欲死”。其当值期间,一直伴有弹劾、诋毁之声,源源不断传来,若有一月,没有收到西京的举告奏疏,东京这边,反倒不习惯了。

  只是,由于腹黑天子刘承祐的缘故,对于史弘肇在洛阳的工作,他心里是很满意的。西京那么多吸大汉血财的勋臣、豪富,正当史弘肇这样的恶人去磨一磨。

  故,再闻范质提起关于史弘肇的弹劾,刘承祐并不意外,只当寻常。

  不过,范质显然另有想法,提醒着说道:“陛下,此次情况有些特殊!”

  “嗯?”果然引起了刘承祐注意:“怎么回事?说!”

  “因陛下前核查全国土地、丁口诏,史弘肇命属下职吏、官兵、差役于洛阳境内进行全面清查。这本是奉诏命,然下面的职吏行事太过恣意,大汉官员、勋臣多于西京置田产,设庄园,未登记在册者,甚多。史弘肇依旧籍,按图索骥以核之,不在籍册者,尽数收缴。”

  “如此一来,西京上下,因此而破家失地者,数不胜数。民怨由此而积,竟生仇恨,有人聚财合资以雇游侠刺之,为史弘肇尽数擒拿虐杀。后又派兵,于西京城内大肆缉拿主谋,逮捕数十人,严刑审问,不加查证,亦未上报东京,便悉数弃市!”

  “陛下,而今西京,士民官商,无不因史氏之政而怒,怨愤之声,足以载道……”

  听完范质的汇报,刘承祐表情也不禁严肃了许多,凝眉说:“郑国公按朝廷诏命行事,有何过错,民怨何来?”

  说着,瞥了范质一眼:“土地乃民之根本,衣食所依。那些连田阡陌者,为何不早报官府登记,其间缘由,朕岂不知?这些年,西京所招徕屯垦复耕之民,军功赏赐之地,可曾被侵扰?范卿嘴里所言之民怨民愤,究竟所指何人?”

  虽然并不是针对范质,但天子连问,落入范质之耳,却让这向来沉稳严肃的大臣心中惴然。

  观刘承祐面色冷硬,仍欲维护史弘肇的模样,心中不由默默叹了口气:“陛下……”

  不待其话说出口,刘承祐又道:“然而,郑国公一介武夫,素来强硬,行事过激,处置不当,也是不该。恣意逮捕,悍然杀戮,有草菅人命之嫌,更是不该!”

  这番表态之后,刘承祐看着范质:“范卿以为,当如何处置此事?”

  天子之问,显然有回心转意的迹象,不过范质保持着沉稳,态度谨慎了些:“郑国公在洛,素以厉刑峻法御政,治虽井然,民实不安。臣且问,西京士民,上得街市,行色匆匆,私言交谈,声不敢扬,百二市坊,竟无一丝笑语。郑公在任,西京百姓不得安居,商贾不得乐业,且其积愤甚多。尤其此次,处置过于失当……”

  数落了一通史弘肇的不是,范质想到了什么,又改口:“不过,这些情况,皆是奏章与风闻而来,实情如何,还需陛下派人查证。西京留守毕竟国家重职,郑公又是开国元勋,具体如何处置,还请陛下圣裁!”

  听完范质这一番话,刘承祐深吸了一口气,问道:“史弘肇在西京任职多久了?”

  “差四月,即满三年!”范质答道。

  “那就让他挪挪窝吧,政事堂可议一议,当迁何职,是调回东京,还是移往他镇!”刘承祐直接吩咐着。

  调离史弘肇,刘承祐其实早有此心,再让他镇压下去,洛阳恐怕要废了……

  “是!”

  范质告退之前,刘承祐突然语气平淡地问:“被郑国公清缴土地者,可有你范家?”

第23章 老臣凋零

  在汉廷布置,紧锣密鼓进行之时,湖南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氏兄弟之间对抗三载,一直没有结果,却在这三冬月里,分出了胜负。

  长沙城坡之日,潭州大雪,平地四尺,而楚王马希广扔衣僧服膜拜求福。而长沙城破得,也很轻松,守军大惧,兵无战心,又内外勾结,马希萼的朗州兵与蛮兵合军击,一触即溃,望风而降,长沙遂落于马希萼之手。

  综观其局面,真有种人心归朗的样子。事实上,湖南士民,何人不知,马希萼之不堪,然而为何那么多人都愿意跟随他,助他夺取政权。实在是,楚王马希广太过无能。

  很多时候,宁跟恶人,不随好人!

  长沙一下,马氏兄弟之间有了胜者,湖南局势也就有了结果。当然,也只是初定罢了。

  拿下长沙后,马希萼便自称天策上将军、武安、武平、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楚王。以希崇为节度副使、判官府事,湖南要职,悉以朗人为之。

  同时,在长沙进行大规模的打击报复,脔食节度幕佐,手段残忍,纵兵掠民,发府库,以满足对蛮兵的承诺。战乱消除,长沙愈受其创。

  楚王马希广,没能逃得了一个殒命的下场,毕竟马希萼可没有“不忍害弟”的仁慈。讽刺的是,临刑之前,马希广仍在口诵佛书……

  而北汉所派屯澧之军,在防御使曹胤的统率下,借道江陵,补充给养,再添舟楫,再行进军。

  就像王溥举荐之时所形容的那般,曹胤统兵,沉稳持重,喜大呆仗,虽失之灵活,但胜在稳妥。尤其此次,率军屯飞地,则更加小心了。

  并未急匆匆南下,一路从容,勘察路线,探明地势,看好退路,且因兵不识将的缘故,曹胤是一路磨合南下。

  如此导致的结果便是,汉军未至澧州,而湖南“局势已定”。这种情况下,便体现出魏仁浦此前所作考虑的先见之明,早请得天子授意,不论湖南形势如何发展,径占澧州,在所不惜。

  没有政治上的顾虑,仅从军事上考虑,曹胤行事便要轻松得多。早早地从荆南那边得知了澧州的情况,又提前派人探查。

  朗州的精兵猛将,都被马希萼带去打长沙了,剩下的少量兵马还得驻守朗州这个老巢,对于靠北的澧州则近乎放弃,只有数百老弱病残。

  要是荆南兵来攻,或许还另有些说法,曹胤率汉军兵临城下,澧州举旗便降,都可以用喜迎王师来形容。

  汉军卷甲入城,不费吹灰之力。入城之后,曹胤便迅速地占据诸衙署、府库、兵营,手书上报东京,征发百姓修缮城池,操练官兵,以作御备,进入角色很快!

  东京这边,收到关于湖南的奏报,也没有过度反应。按刘承祐之意,中书门下共发两制。

  一制发往长沙,问罪马希萼,严厉质问他杀弟害民、僭越自之事。

  另一制则发往澧州,表彰曹胤进取之功,着其善守之,以为大汉州城。

  对马希萼的态度很强硬,将之打为叛逆,在北汉君臣这边,已故楚王仍是正统。

  一般来讲,当站在胜利者一方。但刘承祐本就包藏祸心,他这般做,是为了继续解南唐君臣戒心。看吧,北汉朝廷与马楚交恶,两不相容,赶紧抓住开疆拓土的良机。

  湖南的局势,犹待发酵,其精华之地,虽因兵燹破坏得很严重,六畜不兴,人心动荡,但犹存一点实力。在马希萼将点实力继续败光之前,尚能保持一种脆弱的稳定。

  接来当如何发展,汉廷这边也不打算再多做动作了,需知过犹不及,一切只看马希萼,只看南唐如何抉择。

  ……

  在乾祐三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刘承祐在东京,收到一则哀讯,汝州防御使刘审交卒于任上。

  在汉兴之初,天下动荡,人心各异,刘家父子之所以能得天下,除了天假其利便,河东兵强马壮之外,也有赖于诸多老臣宿将的支持。

  比如,冯道、白文珂、扈彦珂、史匡懿、刘审交……而就刘承祐而言,给他感官最好的,只有刘审交。

  最初的时候,还因其助魏王刘承训郑州屯田而有所疑忌,但接触过后发现,这是个做实事的干臣,有老骥伏枥之志,经世致用之能。最重要的,还是眼缘了。

  郑州屯事,井井有条,渐入正轨,汝州近辅,号为难治,刘承祐以其充任,也没有丝毫不悦,敬听吩咐。卸任前还向刘承祐举荐了景范这个干臣,接任郑州期间,政绩斐然。

  在汝州任上,尽去烦弊,无扰于民,劝课农桑,发展经商,百姓歌之。这两三年内,近畿州县,论民生恢复发展程度,北郑州、南汝州,二州并称。

  以其治政之功,肉眼可见,刘承祐甚敬之,时有顾念,逢年过节,宫中赏赐,也总能想到老臣。

  年初的时候,刘审交体衰染病,卧于榻,刘承祐闻之,原有意让其致仕,颐养天年,为其所拒绝,直言汝民未安,不忍弃之。

  为了照顾老臣的意愿,刘承祐下诏奖誉之,同时赐与名医良药,也算续命,又令汝州僚属,分担政务,务致其劳。对于天子的恩遇,即便以刘审交之老练,也不由感激涕零。卧病期间,面对探视之人,常动情而叹,说自己古稀之年,犹得明主,虽不逢其时,此生亦足。

  就像相互配合一般,刘承祐与刘审交这对少老君臣之间的深情厚谊,被宣传得很厉害,流传甚远,广而誉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19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92/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