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194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玄辉公,何以请辞啊?”冯道常道老退难迈,小跑起来却也敏捷,追上赵莹,低声问道。

  看向苍髯华发的冯道,赵莹苦笑,目光斜向崇政殿方向,叹道:“天子乃大有为之主,锐意进取,志在天下,非在下这一愚夫老朽所能追随。退避地方,治学著书,求个晚年吧!”

  言罢,佝身缓缓而去,冯道在后驻足,凝视其轻下台阶,渐远之背影,若有所思。

第26章 郭枢密过相州

  乾祐三年冬末,塞北的寒气尚且残悬于河北大地上空,处将散未散之际。

  相州,安阳,南祠。

  祠堂清寒,烟气萦绕间,环境肃静,气氛庄重,相州自节度使刘铢以下数十名职吏军校俱在,又有州内大族豪右数十,齐聚于此,祭祀缅怀当年安阳屠杀死难的百姓。

  当然,相州将吏并非主角,居中领头的,乃是朝廷枢相、邢国公郭威。

  当年契丹灭晋,肆虐中原,对大河南北百姓犯下了无数罪行,又犹以“安阳屠城”最为骇人,最为深刻。

  是故,安阳之殇已成为大汉子民经历那场苦难浩劫的象征,为铭记国难,刘承祐继位之后,特意下诏相州官府,修建祠堂,用以纪念死难的百姓。地方官府与百姓,时时祭拜,刘承祐当初北巡之时,也不忘亲自赠上几炷香。

  郭威途经此地,自然也不会忘记此事,遂让相州将吏组织,亲祭。

  去岁冬,郭威是奉君命,以枢密使、河北观察使的身份,代天巡视河北,视察边备,检查兵防,慰问士卒,体察军心,观察内外形势,与戍边将领们就边防御备做详细的交谈。最北,一直走到永清。

  时下,已是巡边完毕,恰在归途。

  祭拜结束后,谢绝了节度使刘铢酒宴的盛情邀请,郭威打算继续南归,邺都那边需要再去拜谒一下符彦卿,澶州那边自家养子郭荣也当会面叮嘱一番。

  “郭枢相,刘某迎奉是否有不周之处,何以匆匆南下?难道嫌弃我那府衙简陋,遂不愿落脚?”相州节度刘铢脸色有些不好看,拦着郭威的车驾,逼问道。

  “刘公言重了!”面对刘铢的无礼拦道,郭威脸上洋起和善的笑容,道:“郭某实有急务在身——”

  刘铢又很不客气地打断郭威:“郭枢相北来,不是奉陛下之命巡察河北吗?有什么事务更急于此?何以过我相州而不停留,竟是何意,莫非我相州军政,不堪入目?”

  这个刘铢,说话端是难听,直白且大胆,即便以郭威的城府与涵养,也不免心生愠怒。迎着其目光,郭威压下心头不快,朝车驾一指:“刘公勿生疑忌,郭某实无他意,还请车内叙话!”

  刘铢眼神一斜,双手有力一抱拳:“请,恭听郭枢相教诲!”

  在大汉的元老宿将中,是有刘铢一席之地的,早年与刘知远有旧,在河东节度之时,表为内职。刘知远也向亲信之,常言其勇断类己,深为遇之,恩厚不下与郭威。

  北汉立国之初,有从定中原之功,累迁汴、洛之职,移镇青州,后来在刘承祐移镇换防之时,与相州节度郭瑾互调,一直任职至今。

  刘铢这个人,面相严酷,一看就不是个好相与的人,故时下面对之,郭威也有些无奈。

  上得马车,落座之后,郭威方才平静地对其道:“刘兄与郭某,皆乃河东旧臣,从高祖定中原,立社稷。晋阳之时,虽未深交,但我也素知刘兄之能才。今日既相逢于此,有些话,我且说之,公且听之,若不中听,勿怪!”

  听郭威这么说,刘铢脸色方才好看了些,不过仍旧透着股凶恶的气质。

  郭威手指轻抬:“我知刘公向来立法深峻,令行禁止,在军中自是无可厚非。然驭民终非治军,不可太过严苛。吏民有过,事当问其轻重,刑当依其条律。相州百姓,前以兵燹,遭受重创,民生民气,至今未复,敛赋劳役,实不宜过重……”

  刘铢此人,向来惨毒好杀,手段狠辣,性格固执,受不得忤逆。当初还在青州的时候,治政驭民,颇为严酷恣意。

  每亲事,小有忤旨,即令倒曳而出,至数百步外方止,肤体无完者。每杖人,遣双杖对下,谓之“合欢杖”;或杖人如其岁数,谓之“随年杖”。

  调任相州之后,也将他在青州那一套,尽数移植过来。是以当政不过两年,凶名远扬,部民无有不畏者。

  郭威这番提醒,也算是交浅言深了。但刘铢闻之,脸色比起之前在车驾下更加难看了,闷着头道:“看来郭枢相,果真瞧不上我相州之政啊,难怪,是欲以方才数言,上报陛下以罪我吗?”

  刘铢此言一出,郭威其眉立刻皱了起来,目闪晦光,脸色冷淡下来,与之对视。

  冷场几许,郭威淡然一笑:“郭某实无此意!”

  态度愈加温和,又道:“当然,瑕不掩瑜,刘公在相州任上功绩,也是无法抹杀的。国初朝廷财政艰难,相州岁入,输送东京,从无短缺延误。境内盗贼匿迹,匪类不兴。天子御临以来,所兴之政,所立条制,悉从诏制颁行,略无遗漏。这些情况,郭某有所闻,陛下也甚嘉之……”

  听郭威如此讲,刘铢急问:“此言当真?”

  “绝无戏言!”郭威认真道,注意到刘铢仍旧闪动的目光,含笑道:“方才郭某所数之言,只一家之见,如今天下未定,分属乱世,公用重典,以定秩序,亦算不得过错!”

  郭威这般言讲,刘铢方才舒服了……

  摆脱刘铢之后,郭威一行,便从速向南而去。马车之内,郭威的脸色十分难看,良久,方才恢复。一丝讥笑挂于唇角,很快又化作一缕叹息。

  摇了摇头,嘴里呢喃道:“这刘铢如此刚戾难制,能保一时,岂存一世?我与他多废那些口舌,只怕非但难警其心,反倒得罪了他。不智啊!”

  原本,郭威数刘铢酷政,后边还有些劝告之语,冀望他能有所改正,不过观其态度,自觉枉作好人。在郭威看来,刘铢的作风若不改,行事如不变,他日势必难得一个好的结果。

  郭威却是不知道,刘铢的酷毒是深到骨子里的,那里是容易改变的。在原本的历史上,奉命族诛他一家的,正是这个刘铢。

  继续南下,过邺都,郭威收拾好心情,拜谒符彦卿,在元城度过了乾祐三年最后一夜。

  重新起行,一路奔澶,未及与养子郭荣相会,便收到了来自东京的坏消息。至少对郭威而言,不是个好兆头。

第27章 郭威病了

  十里开外,遥对濮阳城,郭威一行,暂歇于道左,两百余龙捷军士(侍卫军马军)巡卫于周遭,进食喂马。

  郭威看着自东京发来的密文,老眉高耸,一抹阴云罩于额间,神情严肃异常。

  “你此来辛苦了,先下去休息吧!”稳住心神,郭威朝飞马北来的信使说道。

  “是!”

  “枢相,发生什么事了?”见郭威脸色不对,身旁一名三十来岁的下属不由问道。

  下属名为王赞,位卑而气质出众,少为小吏,原本为濮阳一刀笔吏,郭荣迁镇宁军节度之时,发觉其能,认为此人处事干练,明析律令,是个难得的人才。

  后以郭威身边乏人(郭威原本的班底,快被刘承祐挖干净了),向其推荐。郭威纳而察之,果以为贤,用以枢密院郎官,充秘书之职能,两年下来,已倚之为心腹。

  迎着王赞好奇的目光,郭威将密信递给他,旋即朝边上一名亲校唤道:“李审!”

  “在!”亲校应道。

  “十丈之内,不许有人靠近!”郭威厉声吩咐。

  虽有些迷惘,但那亲校李审没有丝毫犹豫,应声过后,便安排起随行护卫来。

  王赞这边,看完信,与郭威作相似的表情,甚至还大吸一口凉气。信上所书,言简意赅,就是刘承祐对魏仁浦的任命以及划分权力的决策。

  看着背手而立,表情漠然的郭威,王赞忍不住道:“枢相,陛下此举,名为改革职官,实为分枢密院权柄,是为了制衡枢相啊!”

  郭威直立的身形很稳,只有随风飘动的胡须与衣袂衬托着他心中的波澜。

  “老夫早有所预料,却没料到如此突然,如此方式!”郭威感慨道。

  “当今天子,也算是发于行伍,非养于妇人之手,知兵马之重。这几年来,放逐老将,提拔后进,分割侍卫司,无不是加强禁军控制。而今禁军基本操之于手,全国军务收归枢密,以天子心性,又岂能容枢密一家权大?”

  “魏仁浦几乎从立国之初,便被安排在枢密院。后王峻调任枢密副使,分明也是制衡于我。王峻调任侍卫司,这不及半载,便有削权之举……”

  听郭威这番感慨,王赞沉声道:“军政分制分司,确是利于皇权君威的巩固,然于此时国家,并非有利无弊。枢密院耗费三年之功,方使大汉内外军令畅行,通达于边塞。此番又进行如此大动作,必然引起混乱,军队,是万万不能乱的。而况,公身为枢密主官,陛下越过枢相执行此事,如此做法,实在……”

  实在什么,王赞没有说下去,但语气间很明显替郭威不平。

  “如今想来,天子让我北巡之时,便已存了此心思!”郭威晃了晃头说道:“我们这个皇帝,虽然年轻,但其手段,有的时候是不得不让人佩服啊!”

  王赞以一种提醒的语气道:“只是,陛下越过枢相而为此事,落入朝中有心人眼中……”

  “我明白你的意思!”郭威说。

  那是一种,郭威即将失宠失权的信号,就怕有人趁机落井下石。这些年来,河东元臣中,就属郭威最受刘承祐看重,父子二人,皆为重臣。在中央独树一帜,声望日隆,向受人羡慕与嫉妒。

  而郭威在大汉代表的,可不只他郭氏一族,悄然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军队、官僚,盘根错节。一旦郭威倒了,那必然影响一大批人的前途,比如,眼前的王赞。

  当初苏逢吉、史弘肇、杨邠倒台的时候,可牵扯了许多文武臣僚,去职夺爵,下狱流放,甚至丢掉性命。

  “枢相打算如何应对此事?”平静下来,王赞问。

  “事已至此,还能如何?”郭威终于偏过头,看着王赞问。

  王赞想了想,深吸一口气,拱手,下意识地将声音放得更低:“陛下做此决策易,落实难,想要平稳过渡则更难。枢密在任多年,朝中军中威望不低,一旦不配合,甚至抵触,其事势必陷入困境。倘若引起机务政令之混乱,有碍上情下达,军队生乱,或可使陛下妥协,改弦更张亦未可知……”

  王赞的话,让郭威表情凝重不已,竟生不愉。

  不过,还未待郭威给出反应,王赞又兀自苦笑着,补充了一句:“只是如此,后患无穷,不可取也!”

  见状,郭威神色这才缓和下来,闭目凝神良久,一睁眼,却是恢复了平日的从容:“军队,是没那么容易乱了。魏仁浦之才,我也知之,纵事务繁杂,只怕也难给其造成多少麻烦。与其逆上意而行,莫若顺势而为……”

  说着,郭威呵呵笑了几声,声音中竟带有几分凄然:“开国元老,辅政之臣,苏逢吉、史弘肇、苏禹珪、杨邠、王章,乃至诸多军中老将,或贬、或罪、或隐,我郭威何德何能,得以独善其身?”

  “罢了,识时务者,还是不要与天子对着干!他要改制,他要收权,由他去,郭某还是退避三舍,勿缨其锋芒!”

  “枢相打算韬光养晦,以退为进?”王赞问。

  郭威摇摇头,淡淡然道:“徒自保也!”

  西南向遥望,伫立良久,冬春之际的凤,仍旧彻寒侵骨,但此刻却也不及郭威心寒。

  “传令下去,加速南下,回东京!”郭威对王赞吩咐道。

  王赞一愣,询问道:“枢相不见郭使君了吗?”

  “这等时候,我父子,还是不要见面的好!”郭威如是说道。

  就这般,郭威带人,过濮阳而不入,视养子而不见,绕过城池,直向渡头。行色匆匆,冷肃的面容,反衬出他并不平静的心情。

  在傍晚时分,踏上黄河南岸之时,郭威却作恍然,兀自呢喃道:“我何必如此急于回京,那岂不是给人家添麻烦?”

  言罢便朝左右吩咐着:“今夜暂宿于渡头,明日再行赶路,慢慢走,不必急躁!”

  自黄河口至东京,不过两百多里的距离,随行又多为马军,车马齐全,在郭威有意的控制下,硬是花费了十日,方才回到开封。

  进宫,向刘承祐述职巡边之事,所察之问题,上呈整改意见。

  回府之后,郭威便病了,言车马劳顿,风寒侵体,亟需休养,向刘承祐请假休沐。

第28章 史弘肇赴边

  河南平原之上,一支上百人的官军队伍,夹有几辆马车,顺着谷水道,缓缓西行。这是大汉新任朔方节度使、郑国公史弘肇一行,从洛阳出发,远赴西北边塞。

  随行之众,除了史弘肇的奴仆之外,便是一些追随多年的部曲扈从,另外,刘承祐还特意降下恩典,从东京禁军中又抽调了几名史弘肇的旧部,供他差用。这样的结果便是,郑国公在大汉禁军中的印记又淡了一层。

  自收到移镇朔方的制命之后,史弘肇的心情便一直不佳,主要是心头的落差太大。

  开国之初,他可是统管禁军的侍帅,军队一把手,那时是何等权势,何等张扬。乾祐元年被下放至洛阳留守,当时史弘肇便已然不忿了,不过尚能自我安慰,毕竟掌握西京军政,封疆大吏,权力也不少,比起在开封上有小皇帝,下有诸辅臣,至少能快意自在些。

  是故,在洛阳,史弘肇也是快活了三年。但如今,朔方是个什么地方,远僻西北,不毛之地,就因为西京那干苍蝇臭虫嗡嗡几句,就把他史公发配朔方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19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94/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