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247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闻问,王朴张了张嘴,却按捺住了,说道:“陛下属意何人?”

  刘承祐表情间,流露出少许玩味:“前日,王峻向朕请命,说淮南新下,诸事未定,愿领军,为朕驻守,以安东南!”

  “陛下当没有同意吧!”王朴问道。

  “还没有!”刘承祐一摆手。

  见状,王朴松了口气,旋即表情严肃地说道:“陛下,淮南重地,断不可与人,当为中枢直辖,以臣治之,以将守之!”

  刘承祐嘴角微微勾起:“王卿的意思,是要朕在淮南,行军政分离?”

  “正是!”王朴直接点头,并且从卫士的背上下来,走到刘承祐身边,认真地说道:“陛下,唐季乱世之根源,藩镇权重,朝廷难制,干弱枝强,三代以来,虽然有所改善,陛下即位以来,更是不断加强中枢权威,但天下州镇,数目仍巨。

  陛下如欲改弦更张,革除旧弊,淮南之地新下,正可用以新制!”

  王朴的意思,刘承祐听出来了,就是让他将淮南,当作一个试行地,彻彻底底地进行军政之分离。

  轻轻一笑,刘承祐说道:“朕确有意改制,将淮南分为淮东、淮西两道,设布政使司,掌一道之政;设按察使司,掌一道刑名按劾之事;另置都指挥司,掌一道军事,管辖诸州防御、团练、乡兵,辅以禁军戍之。”

  刘承祐虽只简单地提了下,但已然让王朴两眼发亮。

  顿了下,刘承祐继续道:“具体细节,犹待还京后,众臣参议,定制。但淮南这边,落实履制之臣,朕已考虑好了。就以卿为淮东道布政使,统管政事,治扬州。北归之后,善后事宜,就尽数落于王卿身上了!”

  闻言,王朴没有多话,只是一副舍我其谁的郑重表情,拱手道:“臣奉命!”

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

  畅谈之间,探路警戒的卫士,如履平地般奔回,朝李继勋禀报着什么。刘承祐察觉到了,当即问道:“出了何事?”

  李继勋立刻过来禀道:“陛下,前方出了点状况!有一支军队,据险设卡拦道,起了些冲突,应当是清流关的士卒!”

  “哦?”刘承祐与王朴对视了一眼,微微一笑道:“未曾想,这野径僻道之间,也有守备!”

  “清流关守将是何人?能屡及此道,可谓尽职也!”王朴说道。

  清流关,北关城楼下,安守忠带着麾下,恭立于关前,未几,奉宸营卫冒头,众心捧月间,是刘承祐等人。

  望见一身黑袍,头顶幞头,腰缠玉带的威仪青年,安守忠赶忙迎了上来,拜道:“末将安守忠,恭迎陛下!”

  “免了!”刘承祐一摆手,扫了安守忠两眼,说道:“你这清流关守备,做得不错啊!”

  “陛下不是在县城吗?怎么绕到北关来了?末将初得消息,实在诧异!”安守忠恭声问道。

  “不过偶得闲暇,兴致所来,登山越野,以探小径罢了!”在安守忠的引导下,刘承祐慢悠悠地朝关内走去,说道:“未曾想,差点为你在山中布置的官兵所虏!”

  听此言,安守忠吓了一跳,赶忙道:“麾下冲撞御驾,当死,请陛下治罪!”

  “非但无罪,还当赏赐!”见其领会错了意思,刘承祐摆摆手笑道:“就为他们的尽忠职守。而今淮南已下,伪唐臣服,清流关已处后方,你犹能守备周全,未尝掉以轻心,难得!朕很高兴!”

  “谢陛下,末将等只是尽职事罢了!”安守忠说道。

  “走!带朕看看这清流关防备!”刘承祐道。

  “陛下请!”

  ……

  在北汉有序接收江北,并从容撤军的过程中,金陵这边的纷扰与喧嚣,非但未有抑止,反而甚嚣尘上,日益剧烈。

  朝野内外,无不对汉唐媾合之约,表示愤慨与不满,议论纷纷,大加抨击。与以往不同的是,妄谈国政,官府此番却没有管控与制止。

  韩府,韩熙载这回是真病了,心病。自媾和定议之后,他已然在府中待了十几日,足不出户,耳不闻府外事,从君命,尽心安养。

  府堂之间,有丝竹之声,两名姬妾,妆扮华丽,翩翩起舞,韩熙载侧卧于榻,拾勺舀酒而饮,面带醺意,双目迷离,手指还点在膝盖上,似乎伴着舞曲节奏,一副浪荡之状。

  未几,一名身着紫服的中年官员,在府中仆人的引领下,上得堂来。见堂间景,中年寡淡的面像间,流露出一抹不豫,径至韩熙载身前,轻咳了一声;“韩公!”

  韩熙载瞥了他一眼,顿时笑道:“是鼎臣啊!来,坐,你我共饮一觥!”

  来人名叫徐弦,官居御史中丞,是少有同韩熙载这些北来官员友善的江南士人。十岁便作文,素有才名,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与其弟徐锴并称“江东二徐”。

  见韩熙载那一脸醉态,徐弦直接将自己的不满表现出来了:“国家不幸,割地称臣,败师丧权,朝野上下,有贤之士,无不愤慨,公为大唐臣僚,不思报国,反于府中,意志消沉,饮酒寻欢……”

  说着,徐弦当即欲转身而去,见状,韩熙载酒当即便醒了,唤住他的同时,也命人撤去歌舞。

  亲自引导其落座,韩熙载苦笑道:“国家苦难,我岂能不知,为人臣者,又岂不痛彻心扉?然而,事已至此,呜呼又有何用?而况,我还待病家中,何日能出府,都还得等待宫中招旨!”

  听韩熙载之言,徐弦也不禁重重地叹了口气。思及这段时间的国事纷扰,韩熙载等臣的力主陈辞,也有种无力感。

  “而今朝中,是什么情况?”韩熙载问道。

  闻言,打起些精神,徐弦语气苦涩地说:“江北已彻底拱手让出,划江而治,江防军队,已陆续撤到南岸。眼下,朝廷正忙着筹集岁贡,征调人口,与汉军交换俘虏……”

  “我朝死伤之将校士卒,都尚未来得及抚恤,却要筹措钱货,以偿岁贡,呵呵……”韩熙载的语气中,难免忧伤。

  比较“同情达理”的是,以战事方休,国帑空虚,汉帝那边同意,今岁之贡,可先付一半。在江北汉军,还未大规模北撤之前,是当下南唐朝廷,最主要的事。

  徐弦则道:“付出了这般大的代价,方才求得罢战,而今所求者,便是不出差错。”

  “听闻外边,非议颇多?”韩熙载说。

  徐弦点头:“金陵朝野,上至公卿,下至庶民,无不以此为耻。朝中过半的官员,正在联合,冒死直谏,向陛下请命,诛杀李德明那卖国巨奸!”

  “和议未定之时,为何不死谏?”韩熙载却是颇为不屑:“到如今这个境地,却请杀区区一李德明,不是让陛下为难吗?”

  “哎!”徐弦则说了句实话:“签下此等败国之约,犯了众怒,民怨沸腾,总需一个宣泄的目标。”

  “当此之时,稳定人心,才是首要之事。安民抚军,还国家以宁定,复百姓以耕作!争端此事,只是废朝政,乱人心之举罢了!”韩熙载说,头脑看起来,仍旧清醒着。

  听其言,徐弦当即道:“韩公此言,识大体,顾全局,当进言陛下,使其降诏,消弭乱象啊!”

  韩熙载一摊手:“韩某正有过于陛下,足不能出户啊!”

  似乎明白了韩熙载的意思,徐弦告退而去。待其退,韩熙载坐于案后,沉思几许,默然一叹,吩咐着,继续起歌舞……

  金陵宫城之内,澄心堂。这段时间,李璟一直安养于此,不理朝政,几乎不见任何人。他是真病了,也是心病,思及这段时间以来的丧国辱权,摇尾乞怜,胸中郁结,心头感伤,难以言说。

  “陛下,冯相公渡江归来了,请求觐见!”内侍通禀。

  李璟强打起精神,让宣。冯延巳小步入内,一身风尘仆仆,不待其见礼,李璟急问道:“江北形势如何?北汉可曾撤军?”

  这段时间,冯延巳基本逗留于江北,与一些唐臣,协调江北州县城镇交接之事。闻问,冯延巳当即开口,以安其心:“回陛下,汉军已然北撤过半,其所征民夫,大部也已北返!”

  “还有一半汉军?”李璟说。

  冯延巳道:“臣南归之时,汉帝已巡至扬州,听闻,也做好了还都的准备,只待江南岁贡北输……”

  “给他,给这干强盗!”李璟有些激动,又有些畏惧,最后叹了口气。

  卧榻缓了缓,李璟看着冯延巳,说道:“冯卿,这些时日,朝中臣僚,屡次向朕请命,说李德明罪恶滔天,背君叛国,让朕杀了他!你如何,看待此事?”

  闻此言,冯延巳眉头稍微皱了下,注意了下李璟的神色。分明注意到,李璟语气虽则犹疑,面色沉凝,但目光闪烁,分明有些愤恨之态。

  稍微斟酌了下,冯延巳小心道:“臣归金陵,亦有所闻,时下朝野之间,可谓群情激涌,民愤滔天,上下无有不痛恨李德明者。陛下不如杀之,以平众怒,使国家朝政,重回正轨!”

  听完冯延巳的建议,李璟慢慢地躺下,一时没有作话,似乎仍在考虑。恰此时,有内臣来禀,说燕王李弘冀带人,将李德明抓起来了。

  这段时间,李德明在金陵,可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官署不敢去,宾客不敢迎,就躲在家中。

  听此讯,李璟似乎有些无力地摆了摆手,吩咐着:“传诏,将李德明斩首弃市,由燕王监斩!”

  事实上,和议达成之后,李璟这心头,若没有悔意,那是不可能的。自觉羞辱,思及前后李德明的表现,也不由得生恨,觉得自己是受此人蛊惑,才这般屈辱收场,早有杀心。

  “陛下英明!”冯延巳说道。

  “朕若英明,何以致国家,衰败至此?”李璟自嘲。

第134章 班师还朝

  扬州,江都行宫。

  旧时宫室,随着御驾东至,已成为了大汉天子的行宫。宫殿内,刘承祐伏于案上,手执一笔,在上边勾划着,留守驻军之安排,基本落于笔尖。指点江山,勾勒天下,莫过于此。

  “李德明死了?”听得李少游的禀报,刘承祐略感诧异。

  “正是!”李少游禀道:“就在昨日,李璟下诏,将李德明一家,尽数斩首弃市!陛下,唐廷此举,显然对于此次和议,心存异样,不可不防!”

  刘承祐想了想,则摆手道:“不必过于紧张,金陵此番,也算大败亏输,激进耻辱,若不让彼辈发泄一番心胸之中的怒气与怨言,如何了罢,接受现实?”

  “只可惜啊!那李德明虽少臣节,但和议前后,为我朝奔走,也算尽心尽力。不论其德,仅数其功,不算小,朕也得承他一份情!”刘承祐叹道:“原料想,北撤之后,留其于金陵,也算一颗不错的棋子!如今看来,却是朕未考虑周全了!”

  “那李德明,生不能尽臣节,死却能引陛下之惜叹,纵下得九泉,也是其福气了!”李少游说道。

  刘承祐问:“一家人皆斩?”

  “除一孺孙,因年纪过幼,发为官奴,其余丁口二十余人,皆斩!”李少游回答道。

  轻轻地抒了口气,刘承祐抬指吩咐道:“派人,将他孺子接到东京,朕要赐其爵位、府邸,也算酬其功,为其保留一点香火吧!”

  “是!”李少游当即应道:“陛下仁慈!”

  对于武德司而言,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江南那边,还有什么动静?”刘承祐问。

  李少游禀道:“时下,江南那边,正在积极筹措第一批岁贡财货,据报,我朝大军逗留于淮南,仍使其君臣不安。另,李璟遭此大变,意气消沉,又兼染病在身。唐宫中传出消息,李璟有退位之心!”

  “哦?”刘承祐来了兴趣,直起了身:“退位!李璟所立嗣,可是其弟李景遂啊!”

  见天子脸上异样,李少游当即禀道:“确是!李景遂为嗣,然此人性情庸懦恬淡,更甚于其兄,没有野心,早有隐退之心。而李璟长子李弘冀,个性乖张刚烈,好武用刚,此番又于常州击败吴越,立下战功,沿江攻防,此人为唐军副帅,也颇露手段,名望大涨。

  原本,这当是一场夺嫡之争,可趁机再乱其政。只可惜,以当下唐廷之形势,李璟真欲退位,李景遂绝无机会。”

  “若是让那李弘冀上了位,这么个激进刚烈之主,于我朝,可不是好事!”刘承祐嘴里念叨道。

  “另外!”李少游又禀道:“李璟似乎还有迁都之意!”

  “呵!朕看这李璟,已成惊弓之鸟啊!”刘承祐笑了,说道:“朕要是继续逗留于淮南,不知道此人,还会生出多少念头!”

  “金陵朝堂情况,无论继嗣、军政、党争,事无轻重巨细,武德司得给朕盯紧了!”刘承祐严肃地说道。

  见状,李少游赶忙道:“遵命!”

  “陛下,合肥那边传来消息!”李少游退下后,张德钧又前来禀报:“那唐使孙晟死了!”

  “嗯?”还在考虑着淮南善后处置的刘承祐又不禁诧异,问道:“怎么回事?”

  张德钧答道:“回陛下,据说,是那孙晟得知两国和约之后,大感悲愤,绝食而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2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7/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