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314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而高怀德这边,领军逼近梁泉东城,稍微观察了一番城防,难掩失望之情。原本他考虑,若是蜀军人心涣散,守备稀松,纵然没有重型攻城器械,他也要尝试尝试一举破之。

  然而,城上明显有所准备,他也不会为了个人功绩,不顾形势,消耗将士的性命。一边派人抢占城外道路、隘口,一面立阵结寨,作防御状,等待后续大军。

第260章 慕容郡王

  乾祐七年的秋季,还剩个尾巴,东京内外,萧瑟秋风下,难掩市井之繁荣。前后历时两年,开封内外新城,终于修葺重构结束,内外焕然一新。前后征调民夫七万,国库调拨及民间募集钱粮,以百万计。

  新建的开封城,可容人口七十万,基本将原本的市坊界限打破,既与士民以便利,也为东京商业的持续繁荣注入一针强化剂。

  当然,仍旧一成未变的,还是大内皇城,在刘承祐的意志下,仍未扩张重修,以伐蜀战事以及黄河泛滥之故,与崭新的开封内外城可谓格格不入。

  流传到民间的,当然是天子的好名声,百姓多赞之。当然,这并不是刘承祐刻意作秀,维持朝政运转的诸部司衙署,都在皇城内,在外有征伐,内有水患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军政的稳定运行,自然不会对皇城大动工程。要知道,按照设计蓝图,对开封皇城可不只是简单地翻新一下。

  崇政殿内,一张崭新而清晰的开封布局图挂在侧边,图上细致地勾画标注着开封城的街道、宅邸、市行、寺庙、官署、兵营、仓廪……

  “皇叔,这两年,呕心沥血,勤勉操劳,为朕,为大汉建造出如此雄伟壮丽的一座都城,辛苦了!”抬起手指,刘承祐对恭立在背后的慕容彦超说道。

  “陛下以大工委臣,是臣的荣幸!”慕容彦超咧着嘴笑道,露出一口白牙:“如今,只差皇城了!”

  “朕还是那句话,皇城之事不急!”刘承祐摆了摆说。

  慕容彦超也未再固请,而是取出一叠书册与奏章,双手呈与刘承祐,表情有些郑重地说:“这是此番前后所费钱粮的详细账目、征调民夫籍册、涉及贪污谋私的职吏,请陛下过目。”

  “皇叔做事,倒是越发细致了!”刘承祐扫了两眼,淡淡地评价道。

  让张德钧接过,刘承祐翻了一下,抽出那份事涉贪污的职吏名单,简单地浏览了一会儿。涉事职吏不算多,但牵扯的事记载却很详细,而第一个名字,就是常思了。

  “水至清则无鱼啊!”合上名单,刘承祐幽幽地叹了声,看着慕容彦超,问:“皇叔,听说你这前后,也处置了不少人,为何屡禁不止啊?”

  “钱帛毕竟动人心!”慕容彦超摊摊手:“总有人心存侥幸,稍有权柄,便借公谋私,故禁之难绝。”

  “这个常思,扣掉其捐资,算下来,他居然还有得赚!其贪吝,朕是见识过,也警告过,仍不知悔改啊!这样的人,朕奈其何?”刘承祐的语气中,透着感慨,问慕容彦超:“皇叔觉得,朕当如何处置他?”

  闻问,慕容彦超想了想,说:“陛下,常思贪财吝啬的秉性,河东元臣皆知,那几乎是天性。对于这样的人,即便是按律处置,也难使其痛彻心扉,有所悔悟。常思之聚敛贪渎,无非是仰仗职权,臣以为,莫若夺其官职,使其回乡归养,再将他历任聚敛所得,尽数抄没国库。如此,多年聚敛竟成空,让他晚年在乡里反思,尝其痛楚……”

  慕容彦超建议说完,刘承祐就不由瞥了他几眼,目光中带着玩味:“皇叔此言,倒也带有几分情分啊!”

  慕容彦超嘿嘿一笑。

  想了想,刘承祐叹道:对于常思,就照此办理吧,开国元臣,逐渐凋零,至今也不剩下几个了。常思之贪渎,朕早已闻之,但以一时糊涂,仍以要职与之,给其权位,宽纵其不法,此亦有朕的过失,就不为己甚了。再者,以常思的高龄,也是过一日,少一日了,让他回乡归养吧!”

  “陛下仁慈!”慕容彦超当即恭维一句。

  话方落,却又听刘承祐以一种淡漠的语气,说道:“至于剩下的人,皇叔既然都已调查清楚,犯事罪证确凿,移交刑部,给朕从严从重办理,不得有任何枉纵!”

  事实证明,刘承祐并没有那么宽容。

  嘴角抽搐了下,慕容彦超又请道:“时下,因改建之故,迁居城外的士民,已然陆续迁回城中,各分有新宅,以偿其损失。不过,城外两处临时安置点,两年下来,已成聚成集。开封府有意,置新镇,陛下以为如何?”

  “可!甚好!”刘承祐的反应就三个字。

  回过头来,刘承祐看着慕容彦超,一副动情的模样:“皇叔啊,眼见你身形都消瘦不少!这两年下来,也确实不容易,以你建城之功,朕意欲与皇叔封王以酬之!”

  刘承祐话音刚落,慕容彦超又糙又黑的老脸上,绽开一道惊喜的笑容,满带殷切又故作矜持地说:“仅以筑城之苦劳,岂敢奢求王爵?”

  注意着其神态,刘承祐轻轻地笑了笑:“叔乃皇考亲弟,而今更是宗室长辈,封王也是彰我皇室之威严!”

  略作沉吟,刘承祐说道:“稍后,朕即下诏授册,封郡王,以昌黎为名!”

  “臣拜谢陛下!”慕容彦超闻言,这下是干脆地拜倒了,情绪有些激动,老眼中竟然含着地泪花。

  别看一直以来,刘承祐一口一个皇叔地叫着,但不管怎么样,他都姓慕容。朝野之外,难免有些不中听的话,如今,刘承祐给慕容彦超封王,于他而言,却是一种程度更深的认可。

  “这两年,皇叔一心扑在城建事务上,对开封府的公事,难免有所些懈怠,朕也是可以理解的。”封赏结束,刘承祐转而又道:“但是,开封府毕竟大汉京师,天下首府,辖下诸县,管理着数十万士民百姓,怠慢不得。这样,封王之后,皇叔可先于府中休养一段时间,以解身心之疲乏。至于开封府,朕另遣干吏继之!”

  听刘承祐这么说,慕容彦超脸上的喜意逐渐凝固,但见着皇帝侄儿那一脸温良谦和的笑容,心情大感复杂。

  “臣多谢陛下关怀体谅!臣这两年,也觉自己在开封府颇不称其职,陛下的考虑,臣十分认同!”深吸了一口气,慕容彦超朝刘承祐拱手拜道:“不过,臣有一请,望陛下应允!”

  “说!”刘承祐摆了下手。

  慕容彦超道:“开封新城,每一条街道,每一段女墙,每一座城门,几乎都有臣的心血。然陛下以国情之故,停罢皇城之扩建,臣以为憾。只愿陛下重启工程时,仍以臣监之,必不负使命,也算酬臣以愿望!”

  “朕允了!”听其言,刘承祐大方地挥动了一下袖袍。

  “谢陛下!”

  待慕容彦超告退之后,刘承祐回身,自御案上拿起一封武德司的密奏,上边所书,是在此次修城中,慕容彦超趁机赚取之资。折合铜钱约以五万缗,款项数目不算小了,却也不算骇人听闻,至少与以往慕容皇叔的作风相比,他算是克制的了。

  这世上,就没有不偷腥的猫。在初期,慕容皇叔自然是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了,但到后期,终是没能忍住,借机牟了些利。不过,对此刘承祐倒也未表苛责,他的皇叔可比常思那老儿聪明多了,没做那种直接贪污的蠢事,更重要的是,开封城的修建,他完成得确实不错,也值得容忍。

  “陛下,梁泉大捷!”

第261章 大捷

  喜气洋洋而来,向刘承祐禀报的,是名身着绯袍的壮年官员,蓄着抹短须,面相端正,气质出众,虽为文士,却明显少书卷气。此人,便是赵普了。

  刘词所辟从事幕僚中,以赵普与楚昭辅最为出名,受其重点推荐,刘承祐也只接见了这二人。楚昭辅年逾四十,以才干著称,办事能力突出,治政经验丰富,刘承祐察问之,应对也颇为敏捷,即拟制用印,拜其为沧州知府。

  至于赵普嘛,哪怕就冲着其在历史中留下的偌大名声,刘承祐都高看他一眼,与其给事中的官位,就职崇政殿,侍奉御前,参赞军政。

  能于漫漫历史中,闯下那般名声的人,都是每个时代的精英,而赵普俨然是其中出类拔萃者。并且,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刘承祐发现,此人虽非博学鸿儒,读书也不求甚解,但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不墨守成规,极通权变。

  如此,给刘承祐以一种“新奇”的感觉,要知道,眼下大汉朝堂上的宰相、官僚,多保守顽固,并且接触地越久,给刘承祐的感觉越强烈。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宰臣范质了,这两年以来,在施政、断事、决策方面,屡有与刘承祐意见相左,并且固而争之的表现。

  赵普则不然,进宫任职以来,每与之谈,总有所得,且多畅达,君臣之间,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

  事实上,刘承祐继位以来的许多改革政策,都有效仿原历史中赵普为赵匡胤所谋。是故,谋国定策方面,二者意见往往相同相近,赵普对刘承祐的励精图治、施政驭军,也给了极高的评价与认可。二人共事不久,却有种君臣一体,志趣相投的感觉。

  入仕不到半年,上下皆知,庙堂之上,又将添一位新贵。

  这段时间,刘承祐操心的是黄河水患,挂念的是秦凤战事。此番,赵普是奉其命,去枢密院察问最新军情,结果带来喜讯。

  “战事有结果了?”刘承祐凝眉舒展,看向赵普。

  “陛下,大胜!”赵普兴奋地禀道:“向都帅设谋大破蜀军,前后歼敌五万有余,蜀国精锐敢战之卒,几乎一战而丧!”

  “总算给朕等来了!”刘承祐抬手握了下拳,神宇间露出一抹振奋:“向训终不负朕望!”

  “去,通知诸宰臣及各部司院主官及两衙统帅,崇政殿议事!”刘承祐朝着张德钧吩咐了句,又看向赵普:“给朕讲讲,详细情况。”

  “是!”

  喜悦的情绪,迅速收敛起来,刘承祐的神情,转而化为一种释然。

  未己,崇政殿上,文武高官齐聚,各自面露轻松,都收到了西南战事突破,取得大捷的消息。包括李涛、范质等文臣,也都不自禁地有种欣慰,面上有种释愁的意态。

  “……十八日,蜀军主动出击,两路进击,一路三千卒,进屯白涧,一路五千卒,在蜀将韩继勋统领下,出击黄花谷,意欲断我粮道与后路。

  为西南将帅所觉,速下决断,以内殿直厢将石守信,统军退敌。石守信分兵两路,一路袭唐仓,一路抢至黄花谷口设伏,当日傍晚,痛击来犯蜀军。韩继勋败走唐仓,为袭占镇寨的尉将韩重赟所拒,投降。黄花谷、唐仓一役,我军斩杀并俘虏三千余人。

  其后,石、韩二将合兵休整北上,威胁白涧蜀军。其先闻败讯,后路既绝,军心动荡,一战而破,半数投降。

  十九日,都部署向训以火攻击威武城,发霹雳车五十架,尽火油弹两千四百颗。其时,威武城内外草木茂密,气候干燥,火起而迎风高涨,蔓延数十里,鸟兽皆绝,至夜方以秋雨而止。大火之下,蜀军急撤出关,退守梁泉城,城寨、道路遗尸四千余具。

  二十日,大军以龙栖军为前军进击,追击蜀军,中军循其后,迫临梁泉,合围蜀军。

  二十一日,蜀军新败,又遭新围,军心动荡,战意低落,胆气尽丧。大军全力攻城,半日而破,龙栖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指挥部下,先登入城。

  梁泉之战,三万余蜀军,伤亡五千,降一万两千,走失无算。蜀将高彦俦受伤被俘,主帅李廷珪与都监赵崇韬率军突围,退往马岭寨。城中米粟十五万石及诸仓甲胄、军械、钱帛,皆为我军所获。

  二十二日,我军趁势追击,王全斌率兴捷军连战而破马岭寨,王仁赡率所部,绕道而袭固镇,欲断蜀军余卒归路。

  二十三日,李廷珪退守青泥岭,意欲负隅顽抗,闻王仁赡军动向,弃寨而走,途中又遭我军截击,最终,李廷珪集合残部,撤往成州,只余兵卒三千。

  至此,凤州蜀军五万余,悉为我军所破,凤州全境,复归大汉。”

  政殿之上,听完枢密院承旨李处耘的一番讲述,群情皆悦,毕竟打了一场胜仗,还是大获全胜。这段时间以来,以凤州战事,久战无功,靡费颇多,朝臣不免微词。及至近来,黄河水患,又有复发征兆,以李涛、范质为首的一干朝臣,连番上表,请求撤还大军。

  虽然被刘承祐强势地压制下去了,但是一味的强势,总之不利于君臣的关系,造成了一定朝堂和气的不稳。不过,现如今捷报传来,胜利者,仍旧是皇帝,西南将士用事实结果证明,皇帝强势得有道理。

  “李承旨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尽述军情,口也渴了。来人,给李承旨上一杯茶!”刘承祐语调轻松,支使着内侍。

  “谢陛下!”李处耘恭敬一揖。

  “凤州一战,我军大获全胜!此战过后,蜀军兵力大损,国力大减,为我军南下汉中、川蜀,奠定了基础!”郭荣出列,朗声振奋道。

  刘承祐微颔首,目光落在李涛与范质身上,悠然笑问道:“李卿、范卿,此捷报,可能解二位心中忧虑?愁绪可解?”

  闻问,李、范二人对视一眼,李涛脸上露出一抹尴尬,躬身道:“陛下,臣目光短浅,且杞人忧天,竟欲阻陛下大计,西南大捷。臣羞愧难当,请陛下降罪!”

  范质表情严肃如常,不过也向皇帝服软:“陛下高瞻远睹,目光敏锐,洞察战局,臣愚鲁,固执己见,言辞激烈,妄谈撤军,请陛下治罪!”

  “好了!”见二臣做出这番姿态,刘承祐也表现着他的宽宏,轻轻地一抬手:“二卿不必自责,朕知道,你们也是一心为公,为国家着想。况且,朕素不因言问罪!”

  “陛下圣明!”二臣躬身长拜。

  “而今西南,高奏凯歌,对于接下来的战事,二卿可还有异议?”刘承祐又问。

  李涛作为首相,当先进言道:“臣等必定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全力支持西南大军作战!”

  范质看起来,要矜持些,但观其神色,显然不会再唱反调了,至少在西南战事上面,不会再表异议。

  “颁诏,嘉奖表彰此战有功将士,一应人员功劳,尽数记录在册,以备战后策勋议功。遣使前往凤州,慰问将帅!所损失之粮秣、军械,有司当迅速补全,不得怠慢军情。”刘承祐高高在座,吩咐着:“另,宣慰司当就此战,宣传天下!”

  “是!”

第262章 赵普议蜀

  崇政殿的会议,更像是一场胜利通报,用捷报振奋人心,统一思想。散议之后,刘承祐特意将李涛、郭荣、魏仁溥、符彦卿以及慕容延钊这几位军政大臣留了下来。

  “诸位入座!”指着内侍们摆上的宫椅,刘承祐做出一副君臣坐而论道的姿态,而后徐徐发问:“梁泉大捷后,敌军覆灭,险阻破除,对于接下来的战事与秦凤形势,诸卿有何看法?”

  已经扶正枢密使郭荣,直接拱手应来:“陛下,经此一役,凤州西南之成、阶二州,已然空虚,根本无法再对我军进取造成多少阻碍,甚至可传檄而定,轻松而下。至于秦州,蜀军早困于愁城,坐以待毙,今凤州既下,其再无久持的道理,用不了几日,捷报就当传至东京!”

  对于郭荣的看法,在场的文武,显然都持认可态度。魏仁溥点头,接着话道:“秦凤的形势,如郭枢相之言,照此进展,略无偏差。只是此番鏖兵已久,数日之间,又连经大战,战果虽丰,难免将士疲敝,军器之消耗尤巨。以臣之见,当暂收兵锋,稍作休整,观敌动向,再作进兵!”

  “魏相太过谨慎了!”魏仁溥言罢,郭荣当即说道:“值此大胜,自当乘势而进,犁庭扫穴,一举夺还四州。迁延一日,就是给蜀军一日喘息的机会,难免不生佗变。若以粮械之故,梁泉城中缴获颇丰,足可支撑持续作战!”

  郭荣还是这般,锐意进取,刘承祐却看向老丈人符彦卿:“卫王觉得如何?”

  符彦卿是精神矍铄,姿仪伟秀,闻问倒有些意外,想了想,应道:“臣等远在东京,前线情势如何,终究不若军前将帅了解。陛下既委向训以全权,他自会因势而为,伺机而动。以臣之见,不管如何,秦凤之地,已为陛下囊中之物!”

  “卫王说得好!”刘承祐龙袍一挥,以一种理所应当的语气说道:“秦凤四州已为囊中物,探手可取!”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31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14/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