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402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回头看了看奉节城,又注意到混在一起的蜀军,庞福诚老脸顿时没了血色,到此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蠢事,怎么会想着亲自带人出来接应?

  顾不得多想,庞福诚迅速地下令,准备接敌。他不敢下令撤回城去,那样很可能被这支汉军尾随入城,即便规模很小,但他感觉很危险。

  然后,就在奉节城下,刘光义领军,就像切豆腐一般,把接应的蜀军给败了个彻底。庞福诚虽奋力呼吁激励士卒抵挡,但哪里挡得住,在这种情况下,溃败是必然,挡住才是奇迹。

  老将,被汉卒摘了脑袋,武守谦逃得快,成功回到城中,但刘光义随其后抢占得吊桥城门。另外一边,张永德攻取夔门堡后,也不清剿残敌,简单地整军后,也跟着浮梁过江。抵至北渡头,发觉奉节城前的情况,大喜,感叹刘光义胆略的同时,动作也不慢,立刻率众,支援上去。

  奉节,这座夔州重城,宣告陷落。

  后边,得知张永德与刘光义不只扫清了南边的蜀堡,还趁势北渡,一举攻克的奉节,赵匡胤也难免惊愕。赶紧察问具体战况,悉之,不由感慨:“蜀军将校,莫不是嫌城池丢得不够快?”

  认真地来说,奉节的陷落,带有一些戏剧性,蜀军昏招迭出,汉将则紧握战机!

  七月二十七日,奉节失守的第二日,上游八十里的云安县,一支八十余艘船的蜀军船队赶至,停靠渡头休息。这是蜀枢密副使韩保贞所率援应之师,他奉命东来,已经是紧赶慢赶,于沿途州县调集了五千余士卒,装船驰援。

  然后,得知奉节陷落的消息,如遭重击。

  “夔州的守军在做什么?汉军才动兵多久,连奉节都丢了?”韩保贞有些气急败坏。

  他自成都出发,甚至比赵匡胤西进还早几日,已经算是有先见之明了。奉命东来督战师,而今军队已丧,城池已丧,门户已开,他来督什么?

  督个锤子!

  未己,军卒急报,一支高挂汉旗的水军溯江而来,离云安已不足十里。韩保贞脸色剧变,汉军的速度,太快了,完全让人无措。

  紧接着,便是震恐,他这五千余人,可不是水军,要是被堵在云安,危险的空气,几乎令其窒息。

  在韩保贞陷入忙乱之时,受赵匡胤先遣的水师也得知了云安县蜀军的大概情况,张彦卿当即下令加速,就像一头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兴冲冲地朝之扑杀而去……

第144章 两月灭蜀?

  东京,汉宫,崇政殿。

  还是几张老面孔,天子刘承祐于文武们安然在座,各个意态从容,气氛轻松,毕竟前方又来了捷报。李处耘站在两川舆图前,向天子及诸公通报着前方的战情。

  “北路军于23日,将金牛栈道修复至金山寨,24日奉国军都将王全斌拔之。25日,向都帅军至小漫天寨,安营下寨,调度准备进攻。

  与此同时,高都监率军,走米仓小径,成功绕过漫天岭之险,迂回至小漫天寨东南,并与向都帅取得联系。

  27日晨,向都帅即遣怀德军及西南诸军,轮番向蜀寨发起强攻,血战两个多时辰,在战斗最激烈之时,高都监引军突袭小漫天东南防御弱侧,敌寨遂破。

  攻破小漫天岭后,向都帅即以高都监、王全斌、王仁赡三将,率领怀威、奉国、汉中营军士,顺其岭倍道南下,遭遇敌深渡之军,战而胜之,并顺势抢夺其深渡浮梁。

  后高都监与二王于深渡稍作整军,即兵分三路,直趋蜀漫天南岭大寨。王全斌以一小部精锐,佯作深渡败军,赚得大漫天寨门,一举突入。三面齐攻之下,鏖战半个时辰而大破之,蜀枢密使王昭远引残军南撤。

  在大小漫天岭激战之时,排阵使郭进也趁隙,突袭利州州治绵谷。其城仅有蜀知枢密院事伊审征所率三千卒守备,其人才薄少备,面对郭进神兵天降,未加抵抗,即领一部南逃,我军得以全绵谷而下。

  伊审征走绵谷西南桔柏津渡嘉陵江南逃,焚毁浮梁,王昭远与蜀将赵崇韬亦欲走其道,然南逃路绝,于当夜被郭进及王全斌全歼。

  经过初步统计,利州一战,我军前后共歼灭蜀军两万余卒,杀伤6000余卒,俘虏12000余人,自王昭远、赵崇韬以下数十将校,尽为所虏。缴获兵甲、军械、车马、粮秣无数,蜀军于绵谷城内屯粮三十万斛,尽为我军所有,大解后方输粮之苦!”

  李处耘一番战情梳理,让在座重臣不由喝彩,眉开眼笑的,对于伐蜀,朝里朝外,军前军后,信心都很足,但只有实实在在的战绩传来的,才能让人稍微松一松神经。

  “这一仗打得很好,知己知彼,准备充足,决策果断,正面接敌与迂回之师配合默契,战机把握到位!”柴荣平静地评价道:“战果可称大获全胜,利州既陷,蜀军北面军中足用者尽丧,将帅除了狼狈南逃的伊审征外,尽数受缚。再其后,只余剑阁,能阻我军!”

  “如不出意外,向训已然领军,攻剑阁而去。剑阁虽称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战局发展至此,绝难抵我兵锋!”柴荣自信地说道。

  微微颔首,刘承祐笑着对赵普吩咐道:“拟诏,嘉奖向训及北路有功将士,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再建功勋,破了成都!”

  “是!”

  “那王昭远被生擒了?”刘承祐问。

  柴荣应道:“在桔柏津渡口受缚!”

  刘承祐顿时以一种调侃的语气道:“这个大名鼎鼎的蜀中奇人,朕倒想见见他!”

  闻之,群臣皆笑,李谷轻摇着头,说:“王昭远其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长于口舌,而短于行为,蜀主以其统帅大军,守御边防,岂能不败,焉能不亡?”

  “今王昭远被俘,无其领军,岂非增加我军南进的困难?”刘承祐继续调侃道:“蜀军毕竟尚拥剑阁,若是突然冒出一名后起之秀,良将干才,稍作收拾,发挥其险要地利……”

  柴荣则摇摇头,将他这种推演否定:“如今北面蜀军,地位军职最高者,只余伊审征了,此人岂能保剑门?”

  听其言,范质忍不住开口了:“伊审征如此鄙薄,蜀主还能用之为帅?”

  “蜀主之昏聩,怕是超出相公的想象!”赵普轻笑道:“再者,利州之败,王师兵锋在前,也没有时间给蜀主选出一个能堪大用的将帅之才!”

  “好了!”摆摆手,刘承祐看着李处耘,说:“喝口茶,润润嗓子,再说说夔州的战事吧!”

  “是!谢陛下!”李处耘拱手。

  因为交通的缘故,夔州那边的捷报,比起利州还要先到一步,但也相差弗几,赵匡胤汇报得要慢一些。

  “赵都帅在连夺蜀松木、三会、巫山等寨后,跨过巫峡之险,于26日,引师西进,直趋奉节,于石门遣张永德、刘光义二将领军弃舟登岸,水陆并进。

  张、刘二将,连克南岸蜀堡,并成功抢夺横江浮梁,涉渡北岸,蜀军错乱,应对无序。刘光义以数百人,连续以寡敌众而胜之,并趁机占得奉节城门,会同张永德一举夺取奉节,夔州遂下。

  27日,赵都帅又以江陵水师,先遣西进,恰逢蜀枢密副使韩保贞引援军东来,停泊云安。水军都将张彦卿即率师击之,大破之,生擒韩保贞,余众尽降。”

  相较之下,夔州的战斗,看起来轻松顺利,没什么复杂的算计,就是一路平推,看起来没有太大波澜。但论及战果,同样辉煌,甚至看起来战果更丰,代价更小。

  李处耘继续道:“夔州一战,至云安韩保贞兵败被擒为止,我东路大军历时十日,前后共歼蜀军水陆25000余卒,俘虏两万余,缴获大小战舰、舟船245艘,米粟20万斛!

  夔州既陷,东路入蜀门户大开,且东川地区,再无蜀军重兵驻守,自夔州以西之万、忠、渝、泸、遂等广大地区,都将唾手可得,行军接收,传檄而定!”

  听其言,在座诸公,都不禁颔首,两路凯歌,两路大捷,灭蜀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发兵伐蜀,至今也不过月余,照此情势,只需两个月,即可兵进成都了!”刘承祐说道,这样的进展速度,哪怕有所准备,仍旧出奇意料。

  “依臣看,或许用不了两个月,大汉战旗便可立于成都城头!”慕容延钊忽然开口,出惊人之语。

  看向他,刘承祐好奇道:“卿何出此言?”

  慕容延钊轻笑道:“陛下,臣在殿前司时,与赵元朗共事数年,深知其胆识韬略,东路入蜀,十日而下夔州,可见其才。夔州以西,两千里州县,无可当着,以臣看来,他不会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一州一县地打过去。

  此番西征,调集了大量船只,再兼缴获。臣以为,赵元朗会拣精锐登船,舟师开道,越过川东州县,跳跃作战,充分利用江水交通之便利,直趋成都。

  蜀中或还剩些军队,但战力堪忧,绝对无法抵挡。只要成都拿下,两川可定。自夔州至成都,哪怕只日行八十里,二十日左右,亦可抵临!”

  慕容延钊言罢,柴荣想了想,也接话道:“赵元朗乃难得的帅才,当年在淮东,便多有出奇之举,屡屡克敌制胜,此举他做得出来。或许,他的进兵方略的奏章已在道上。如今已是八月十日,或许他距离成都已不远矣!”

  听二枢密对赵匡胤不胜溢美之词,刘承祐眼珠子转悠了下,洒然道:“朕既委其东路主将,自有临机决断之权,朕与诸公,坐观表现,静待捷报即可!”

  闻天子之言,赵普不由恭维道:“陛下之襟怀,足以囊括四海啊!”

  直接免疫其夸奖,刘承祐形容微肃,环视一圈,说道:“综合的如今的情况看来,铁蹄所向,灭蜀容易,如欲治蜀,却不可大意。两川僻处西南,山高路远,割据数十载,自成一系,如何将之彻底、完全纳入朝廷的统治,这是接下来朝廷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陛下虑事深远,不以兵胜,而生骄心,臣敬佩之至!”范质起身应道:“臣以为,覆灭孟蜀之后,当行善政以求治安。其一,安民,务领伐蜀诸军,严肃军纪,不得行侵犯之举,另,伐蜀之前,两川民情纷扰,成都有粮匮之忧,地方有盗匪滋扰,皆需抚定;

  其二,抚军,伐蜀战事至今,所俘蜀军,已有两万余。发兵之前,蜀境有兵十数万,待到灭蜀功成,俘获当更多。所受之蜀卒,该当妥善安置,否则蜀乱难已;

  其三,善待蜀国君臣,进入成都之后,对于宫室、衙署不得侵扰,其主臣不得欺侮,蜀境州县官吏,可暂留任,以安其心。”

  听范质谏言,刘承祐的表情平静地有些异常,似乎另有意见,不过,嘴里还是对其褒奖道:“范卿所虑,老成谋国,政事堂及枢密院,可就此三条,拟些详细的善后条陈,以咨行施!”

  “是!”

  “另,朝廷这边,也当提前准备好,调派入蜀的职吏!”顿了下,刘承祐又吩咐道。

第145章 蜀中之弊

  “赵普,青莲居士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尽道其险狭,山高岭峻,强关重重,可见其地势形胜,然历代以来,凡大军入蜀,往往功成。远者可追西晋灭蜀汉,近者可见后唐伐蜀,如今我大汉进军,同样是摧枯拉朽,大局将定。你以为,这是什么缘故?”叫上赵普,在宫室之间漫步,刘承祐以一种探讨的语气问他。

  闻问,赵普来了兴趣,他挺享受与天子纵论时政与古今兴衰的。稍微思虑了一会儿,赵普侃侃道来:“臣以为,缘由有四。

  其一,川蜀乃偏安之地,崇山峻岭,连绵险道,固然是其仰赖保国的屏障,同样也阻其进取之心,难以扩张。蜀中虽然称天府之国,纵使养民数百万,甲士十万,又何以与中原、河北相提并论?待天下归治,中央强盛,发兵取蜀,恰如泰山压卵,非蜀之国力,所能抗衡!

  其二,外军入蜀,往往处蜀国力、军力疲弱之时。恰如今时之孟蜀,政治混乱,军事孱弱,日暮西山,摇摇欲坠。

  其三,蜀盛之时,国力甚至强于大汉,但中原雄主既出,屡施打击,消磨其志气,是以汉愈强而蜀愈弱。蜀中富庶,亦多腐其志,蜀主孟昶治政二十年,堪称有为之主,然至于后期,耽于享乐,放纵臣下,昏聩至厮,岂能保国?

  其四,则是天下治乱循环,由乱归治,乃是大势。陛下雄立中原,有吞吐天地之志,兴师灭蜀,归于统一,乃煌煌大势,非人力可能阻挡!纵有螳臂当车者,也终将灰飞烟灭,化为齑粉!”

  听其言,刘承祐不由呵呵一笑,对赵普说:“有见识如赵普者,能有几人?”

  皇帝的评价,可是不低,赵普受之,嘴带浅笑,表现谦虚:“只些许愚见,不敢当陛下如此盛赞!”

  “你就不用谦虚了!”刘承祐扬了扬手,道:“如若你赵普无其才,朕岂能倚你为近臣,主持崇政殿事?”

  漫步在宫室之间,各处弥漫着节日的气息,将至中秋了,有不少宫娥、内侍在指挥下,张灯结彩,准备过节。

  见了,刘承祐召来一名内侍都知,指着那些装饰用的锦缎彩带,直接吩咐道:“通知下去,此次中秋,宫中不许铺张浪费,只在崇元殿及慈明殿稍作点饰即可!”

  面对天子的吩咐,内侍头子不敢怠慢,当即应道:“小的遵命,这便传达官家谕旨!”

  等刘承祐二人走后,手上还拿着一个彩灯的小太监,走到内侍都知面前,愣愣地道:“这如何处置?”

  都知瞪了这小太监一眼,微斥道:“还能如何?官家有谕旨,岂敢违背!都给我撤了!”

  刘承祐这边,一路往宫苑而去,与赵普继续着川蜀的话题。刘承祐问道:“方才在殿中,关于蜀中善后事宜,范相的建议,你觉得如何?”

  骤闻此问,赵普下意识地看了眼刘承祐,但哪里能够从他平静的表情中看出什么。脑海中浮现出皇帝方才在殿中的反应,琢磨了一会儿,试探着问道:“陛下似乎有异议?”

  “是朕在问你,还是你问朕?”刘承祐淡淡然地说道:“你只管说出你的想法!朕要广采群议,兼听众章嘛!”

  皇帝这么说,赵普心里反倒有底,皇帝果然另有想法。毕竟是出使过成都的人,对蜀国的军政民情,要比范质熟悉得多。

  又沉吟几许,赵普拱手说:“范相之言,实乃稳妥之法,如能成行,却可在短时间内,使用川蜀归于朝廷治下,这是毋庸置疑的。”

  听其言,刘承祐淡淡道:“你这言犹未尽啊!难道时间一久,蜀中还能脱离朝廷吗?”

  摇了摇头,赵普说道:“以大汉之强盛,朝廷之威严,蜀若降服,必归其治,焉能脱离。只是臣以为,蜀积弊已深,倘如范相之言处置,无异于朝廷接收其弊。那样,朝廷或可遽得蜀地之安,但同样将隐患埋下!”

  “你是意有所指啊!”刘承祐嘴角扬起一道弧度,道:“说说看!”

  赵普道:“范相所拟几条,其中安民、剿盗、抚军,皆可施行,并且当速行,此大利于蜀中治安。”

  “看来你觉得,不当善待蜀君臣了?”刘承祐轻笑道。

  赵普还是摇摇头,说:“对蜀主一家,稍加礼待,以彰陛下仁德与宽容,并无不妥。只是对蜀之官吏、权贵,还当区别以对待。臣尝出使蜀中,稍察其弊。

  常年以来,因孟昶对臣下宽待乃至放纵,使得蜀国权贵、官吏大肆敛财并土,这几年尤甚!自宰臣以下,骄奢淫逸,贪图享受,其财产何来,都是通过榨取百姓,吸吮国力。此乃痼疾,这些人,如不趁灭国之际,经纶构造之初,加以甄别整饬,而一概接收,长此以往,朝廷之蜀地,与孟蜀之国何异?”

  赵普的话,算是说到刘承祐心坎了,望着御苑秋景,捡起一颗碎石,丢入湖间。刘承祐说道:“这两年,武德司与军情司关于蜀中军政民情的汇报,朕也看了不少了。成都天府之国,蜀中富庶繁荣,但其财富,多集中于何人之手?权贵、官僚、地主、商贾!近年来,蜀国匮粮,但其境内,真的缺粮吗?如果不缺,粮食又在谁的手里?

  多年以来,贫者小民,虽不至于无立锥之地,且得益于国势平稳,故有其安宁。然其安宁被大汉打破之后呢?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流民滋生,治安恶化。当权者,无不逞其凶而掠民产,夺民田,是以蜀中有今日之乱象也!

  朕取蜀地,如不改弦更张,消其弊端,异日必受其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40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02/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