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417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是!陛下仁德,臣感佩万分!”

  未己,刘承祐先后收到了武德司与皇城司关于南城大火的情况,武德司这边汇报得很详细。

  其后,便有御史以南城火灾,弹劾侯益,请罢其职,治其罪。对此,刘承祐仅罚了侯益半年俸禄,作为回应。

第172章 川蜀定制,钟谟汇报

  “官家,唐使钟谟求见!”崇政殿内,恭敬的通禀声响起。

  “宣!”正在御案边阅览着对于川蜀地方官吏的安排,闻言,刘承祐随口应了声。

  自蜀乱平定后,川蜀大地仍旧一片狼藉,不过,大乱之后,必兴大治,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统治即将构建,纠乱安治、剿贼安民的措施有序进行中。

  政事堂议定,川蜀旧地,划分为三道。剑州以北,包括凤、成、阶及安康府在内的蜀北州县,设山南道,治汉中府(兴元府改名);剑州以南,设剑南道,包括成都平原及川南诸州,治成都府;遂州以东、夔州以西包括川东南地区,设川东道,治渝州府。

  比较符合刘承祐的构想,审议之后,快速通过,政事堂所拟道司大吏的安排,刘承祐也没有太大的意见,宋延渥、边光范、王明,分为三道布政使,三个他心仪的人定下了,其他的也就没有大问题了。

  宋延渥就不用说了,刘承祐的姐夫,皇亲国戚,文武双全,素有镇守之才;边光范此前总理屯田改制,百万屯民,安置妥善,政绩斐然;王明虽为落第士子,但起于地方,历任州县,清廉干练,又近二十年的治政经验,从襄阳府升迁为道政,也没什么不合适的。

  枢密院那边,也做好了镇守兵马的安排计划,并且下发,入蜀的北方兵马,将陆续北撤。原来的蜀卒,被彻底拆分,一部分精锐,迁入东京,补足禁军损失;一部分老弱,裁汰回乡,为吏务农;一部分携家小北迁,实边垦殖;剩下的,则编为地方都司驻军。

  并没有在川蜀大驻军的意思,按照枢密院的安排,将逐步削减,剑南道最终留两万,除了盆地的镇守外,以弹压川南的蛮、獠杂夷为主;山南道六千,主守备各险关、要隘;川东一万,驻守夔、渝要地及弹压下属州城治安。

  而镇守蜀地军队,由怀威军辅以一部分关中士兵为主,辅以收编的蜀卒。两支蜀籍汉军,怀威军被撤销,怀德军并其家属移驻陇西,用以巩固王景所复三百里土地,设立军使,由郭进担任。像郭进这样杀性重的将领,边陲是他们最佳的施展用武之地,展其所长,定边制夷。

  至川蜀三道都司,暂拟由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担任。不过,在此之前,三人还需回一趟东京,川蜀之乱的总结赏罚,还需走过一场。

  在刘承祐就川蜀的事务进行深入综合的考量之时,钟谟已然入殿。似曾相识的环境,再加那个闲坐御案令他记忆深刻的汉天子,钟谟趋步以向,大礼拜倒:“臣钟谟,参见陛下!”

  放下手中的章程,刘承祐抬眼看着钟谟,仪表得体,一抹小胡子修饰得十分精致,礼节到位,估计比觐拜李璟要真挚得多。

  这些时日,刘承祐单独抽出时间,将来东京参加大典的各国、各族及诸方势力都接见了一遍。辽国、吴越、南粤,包括泉、漳的清源军,夏、绥的定难军,瓜、沙的归义军,以及延州、凉州还有回鹘、吐蕃、大理等异族,嗯,还有浮海而来的高丽使者。基本上,内外周边与大汉有所牵扯的国家及势力,都交流了个遍,就像一次统一建交。

  至于为什么将南唐留在最后,显然另有深意。

  “免礼平身!”刘承祐嘴角扬起一道公式化的笑容,伸了下手,道:“钟尚书,我们有快六年没见面了吧!”

  “陛下记忆灵敏!”钟谟起身,恭声应道:“臣是乾祐五年夏回金陵,距今确实已快六年了!”

  “还要恭喜钟尚书了,回金陵后深受重用,平步青云,荣华满身!”刘承祐道。

  “臣始终记得陛下宽纵之恩,陛下的恩德,臣永生铭记。臣身在金陵,每逢佳节,都焚香沐浴,北向祷告,为陛下与大汉祝福,就是不敢忘怀陛下对臣再造之恩……”钟谟一番衷心陈情。

  听其言,刘承祐笑声异常欢畅,直言道:“有钟卿这样的忠义良臣,朕何愁江南不平?”

  这些年,在南唐当着高官,心里却向着大汉,每年朝着北边传递了大量内部消息。北汉对南唐的军政情况了若指掌,除了历十载构建的谍报网之外,就属钟谟的功劳最大。

  并且,沉浸在金陵的氛围中,钟谟还以“诗会”为名,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亲友,成为托庇于议和派之下的投降派,随着天下局势的明朗,国力的此消彼长,影响日益扩大。

  可以肯定地说,只有汉军攻克金陵,凭着钟谟那些人,就足以组织起一个新的统治秩序。当然,或许并不是刘承祐想要的,可以参考蜀乱的原因……

  汉帝的话里,充斥着对江南国土的野心,而听闻之,钟谟没有丝毫不适,当即说道:“陛下已打算南征?”

  “早晚的事!”刘承祐也不掩饰,略显狂傲地扬了下手:“川蜀既平,只待整兵休养,屯粮积械,江南弹丸之地,能当天兵锋芒?”

  “江南子民,渴望王师,业已数年,向能如此,臣等必于金陵,翘首以待王师渡江!”钟谟一脸大义凛然地道。

  摆了摆手,刘承祐说道:“朕得密报,在这冬春之交,金陵可是风云迭起,波澜不大啊!朕有闲心,你这个当事知情者,可与朕讲讲,就当听故事!”

  “是!”钟谟作一揖。

  “坐着讲!”看他仍毕恭毕敬地站着,刘承祐又道。

  “谢陛下!”

  落座之后,钟谟将上个月南唐发生的政治动荡,侃侃叙来:“去岁12月14日,晋公李景遂在洪州为人所刺,消息传至金陵,满堂惊疑。国主悲伤过度,几至昏厥,举丧的同时,也下令彻查。并且很快就将怀疑的对象放到了太子李弘冀身上,拘拿其身边近臣,鞠问得悉,确为其秘授杀叔之意。

  国主闻之大怒,即将之囚禁于东宫,证据确凿之后,祭高宗庙,以其残忍恶逆,废除其太子之位,圈于旧邸……”

  “这废太子的事,李璟可没有上奏朝廷,便自行其事啊!”刘承祐嘀咕了句,似乎在考虑这个借口合不合适用以伐唐。

  钟谟则道:“子弟至亲,骨肉相残,国主悲痛神伤不已,是以未能顾及礼制!”

  “朕听闻,那李景遂颇有声名,性情谦和,又主动退身,这李弘冀怎么就敢弑叔呢?”刘承祐问。

  钟谟感叹道:“臣以为,正因其名望高重,得人心,被示为威胁,乃有此祸。臣观李弘冀,为人忌刻,刚烈狭隘,器浅视短,故而生起残忍杀叔之心,并悍然为之!”

  “李弘冀的名声也不小啊!”刘承祐玩味地说道:“这些年,不是一直鼓捣着,要率师北伐,收复故土吗?”

  “不识天数,皆狂言耳!”钟谟摇了摇头,道:“不过,李弘冀确是宗室之中,少有的知兵者,在军中也有一定威望。他被废,对于江南持抵抗态度的军队,是个不小的打击!”

  点了点头,刘承祐忽然饶有兴趣地问道:“李弘冀被废,李璟将以何人为嗣?”

  钟谟应道:“国主诸子,自李弘冀以下,多早夭亡,最长者只有楚公李从嘉。不过,臣观其人,器轻志放,无人君之德,更少典事之才,不足以承国家之重,更遑论为大汉之敌了!”

  刘承祐露出了点笑容,知道钟谟说的,就是那“千古词帝”了。

  “哼哼!”哼唧了两声,刘承祐淡淡然地道:“纵使是那李弘冀,又能如何,还能翻转这天下大局吗?”

  “陛下豪情盖世,所言中矣!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所能挽,更何况一短才?”钟谟恭维道。

  注意着皇帝平淡的表情,钟谟继续把后续的情况道来:“经此大变,国主悲怆,哀伤过度,身体不堪,竟不能饮宴,避养于宫中,将国事尽委于冯延巳兄弟等近臣。”

  “听说韩熙载被罢官了?”刘承祐轻笑道。

  “正是!”钟谟禀道:“冯延巳等人,以韩熙载平日与废太子往从过密,弹劾于他,国主接受劾书,罢免其职,仅保留俸禄。如今,金陵国政,悉出于冯氏兄弟,对于韩熙载制改政策,大作整改废除,徐铉、毛文锡等臣遭到打压,以致政局动荡,民生不安……”

  “这个韩熙载,可怜可悲啊!”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刘承祐发表感慨。

  “韩公遭此打击,似已心冷,志气不复。臣离开金陵前,听闻他终日居于府中,饮宴作乐,夜夜笙歌……”钟谟说道。

  笑了笑,刘承祐看着钟谟,对他道:“听钟卿一番话,朕所得颇多,你对朕与大汉的忠心,朕也明白了。此番可在东京多待几日,再行返程,南归之后,一如既往即可!他日,必不相负!”

  “是!”钟谟面色一喜,起身拜倒。

  “另外,朕命人准备些补品,届时你一并带回去,送给李璟,就当朕的回礼吧!”刘承祐说道。嗯,些许补品换得车船满载之金银财货,这交易很值。

  “顺便,替朕表示一下慰问之情,希望他保重身体!”顿了下,刘承祐玩味地说道:“希望有生之年,朕还能见他一面……”

  “遵命!”

  又考虑了一会儿,刘承祐表情忽然变得严肃,悠悠道:“钟卿可知川蜀之乱?”

  “臣有所耳闻!”钟谟有些纳罕。

  刘承祐道:“听说你联络了一些向汉的金陵勋贵及官员,这是好事。不过,对于川蜀之乱,朕希望你可以多想一想,就当是朕的告诫吧……”

第173章 阔别多年的东京

  离开汉宫,再度站在城阙前,回望,汉皇城仍旧是那般巍峨壮丽,除了城前拆迁平整出了块巨大的广场外,几乎没有更多的变化,只是那股镇压天下的气势似乎更加雄厚了。

  钟谟不由回想起了六年前,当年的潦倒境遇再度于记忆中闪现,当时也是接受皇帝的召见,离宫之时,也是驻足回望,只是身着古旧麻袍,怀里揣着分量很实的赏钱。

  追忆往昔,心中生出了无限感慨,尽数在表现在脸上。

  皇城东南侧,设有一片“停车区”,按照品阶分置好,毕竟能够乘车入皇城的,只有寥寥几人,并且基本都已亡故。边上还有一处马房,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坐车,大汉尚武的风气很浓厚,许多文武职吏,都喜欢骑马“上班”。大汉战马虽然不算多,但驽马、道马已然不少,北面的契丹对于军马以外其他杂马,交易管控也没有那么严格。

  在车林之中,找到自己的车驾,车夫正在打盹,但嗅觉似乎十分灵敏,钟谟一近前,不待出声,就立刻醒了过来,并麻利地取出矮凳,以供钟谟登车。

  其后又紧做收拾,尤其把地上马粪的痕迹再给清理干净,这才驾车离开。大汉对于城市牲畜的管理,十分严格,卫生便是其一,按照规定,城中马、驼等畜,所产粪尿,主人自清之,有违者,民罚款,官则还另需记一过失。

  据说,有一次皇帝巡开封市,见街道之间,畜粪遍地,污秽密布,臭气熏天,当即指出问题,后来就出台了一份东京卫生管理条例,城内牲畜的卫生管理就脱胎于其中。

  另外,还有牲畜如失控,窜行街道者,畜捕而杀之,主人罚款,如有造成官民财产损失,主人赔偿,如有伤人乃至致死,主人亦当其刑。

  “钟尚书去哪儿?”车帘放下,外边传来车夫的问询声。

  闻问,钟谟考虑了一会儿,说道:“先回宾馆,待我换身行装,再往街市一游!”

  “是!”

  这名车夫,并不是钟谟的随从,而是到东京后,请礼宾院雇佣的本地人,赶车技术要好,知晓东京的规矩,熟悉道路。东京如今是日新月异,但规矩也多,管得更严,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外乡人就能走得通了。

  如今,有侨人入京,稍有资财者,都要雇一个向导。若是小民,字也不认,路也不识,受骗上当是小事,一不小心触犯了禁令就是灾祸了。

  东京,虽不乏升斗小民,但真不是普通黔首能够生存的,尤其是外来者。

  车驾内,钟谟微闭目,儒雅的面容间,浮现了少许凝沉之色,只有他独处之时,才会表露出来。他的脑中不断回响的,是告退前汉天子关于川蜀之乱的话,从离开崇政殿后,就一直在思考。

  “告诫”二字都直接说出来了,也就由不得钟谟不慎重了,沉下心来,脑中反复地琢磨着。钟谟此人,是很聪明的,经历过大起大落,也使得其心境越发平稳。

  汉帝的话与他所知的关于川蜀之乱的一些传言及情况,不断在脑海中交集缠绕。背后具体的情况如何,终不为人所知,但当在抛开那些浮面上的消息,从结果来看,就会发现,川蜀之乱不管起因在谁,收到重大损失,遭到严厉打击的,就是孟蜀的那些贵族、官僚及豪强。

  想到这点,钟谟的表情越加严肃了,也不免带上了忧虑,也大概猜到了汉帝的意思。他钟谟在南唐,就是属同样的阶层,家中虽算不得巨富,但锦衣玉食也是基本,家里所拥田地、产业同样不少,亲朋也多有财产。

  若仅是他一家,也就罢了。即便是川蜀那样的大清理,主要针对的也仅是中上层的勋贵、官僚以及作乱的官吏、豪强。两百多州县的地方川蜀旧吏,虽然也被清算了一些,但只要老老实实地顺服朝廷,接受大汉的统治,如今也都活得好好的,做官的氛围虽不似孟蜀那般宽松,但家人财产都保住了。比起那些家产被抄,田亩被分,全家全族被迁出蜀地的旧朝权贵,可要幸运多了。

  钟谟觉得,以他与皇帝的联系,再加对朝廷的功劳,结果断然不会那般。那皇帝所针对的,应当就是那些他在金陵笼络的那些勋贵、官吏了。

  一虑及此,钟谟忽而悚然一惊,如果他没有猜错,将来川蜀的事情将在江南复现。并且,照汉帝的态度来看,他所联合的那批“顺汉派”,将来或许成为隐患,甚至可能牵连到自己。

  想得再多些,自己的动作,会不会让汉帝觉得自己是在结党营私,要知道,南唐的党争也算是闻名在外的,贯穿历史,始终是其朝堂上的主旋律……

  等钟谟回到礼宾馆时,整个人已然想开了,他决定,回金陵后再不复联络。以如今天下形势,以大汉的实力,如若南下,实则真不需他多尽力,只需在合适的时机做出适合的配合决定即可。

  再者,毕竟还属唐臣,还是注意一下嘴脸,并且,若是做得过了,别汉师未来,已自招杀生之祸。该低调,还得低调。

  礼宾馆距离皇城并不远,周遭官舍林立,装饰布置十分大气,乃开封大修之时重建,有礼待四方国宾之意。

  此番来开封的各方势力使者,都还未离去,形形色色,诸服诸相,皆逗留于此,想要多享受一番东京风物。

  行走在整洁雅致的宾馆内,听着起伏胡语方言,钟谟心中不由浮现感慨,如今的大汉,虽然远谈不上四方诸夷万族来朝,但帝国的崛起,对四境的影响力却在显著提升。

  一阵愉悦的交谈声自廊道间传来,循声望去,那是个身着绸衣的青年,操着闽地口音,清源军留从效的养子留绍基,此番奉其父之命,潜然北上入贡,以输臣诚。

  显然,即便地处泉、漳的清源军,与中原隔绝,亦能感受到天下局势的变化。说起来,留从效虽然割据泉、漳也十来年了,但名义上还是南唐的臣属。

  但是,这南唐臣属,如今也毫无顾忌地,直接向中原朝廷纳诚了。对此,作为唐臣的钟谟,当作没看见,也不上去打招呼,免得尴尬。

  回到唐使下榻的房间,钟谟换了身常服,稍做休息,即带着两名随从,在车夫的向导下,往东京街市一游。北上东京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不过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宾馆,精力也多花在与汉廷官方的交流上,对于阔别多年的开封,也一直没有游览过。

  “今日之开封,日益繁荣,其雄壮,远迈当年啊!”行走在南市的街道上,钟谟不由慨叹道。

  旧的市坊格局被打破,并不意味着原来的市集没落,相反,更加繁荣,每日的人流量一点都不小。以原北、东、南市为基础,慕容彦超当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规整扩建,由官府新营建的店铺、楼肆,就有1500余间,除了留为官用、回报捐款的“义商”以及补偿占地之民外,余者售卖,还为开封府创收了。

  市场的规划分布,也越发合理,肉行、鱼行、米行、面行都是分片划区,集中管理,一改早年的乱象。诸类铺面,也是十分有条理,纵目所见,皆是秩序井然之象。

  漫步在贯通南市的干道上,眼帘中是人流如涌,喧声如潮,宽阔的街道,足可容六车并行。经历过当年开封道路之狭窄拥塞,见着眼前景状,那种对比感尤其强烈。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41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7/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