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429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听耶律璟这么一番话,在场的几名大臣,都不由陷入了沉思。耶律屋质抬头,注意到辽帝神宇间的凝重,起身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远见,剖析在理,臣拜服。然正因如此,大辽才正该积极采取主动,打击南朝。诚如陛下所言,辽汉之间,必有一战,并非图一时争霸,而为百年国运,毫无回旋余地!”

  “大辽罢兵休养多年,国力逐渐复苏,如非局势所迫,臣等也愿再育养生民十年八载。然我欲待之,然天下形势并不待我!”萧海漓也站了出来,说出他的看法:“早晚要对付南朝,与其等他尽取江南,全力对付大辽,莫若趁机打击,阻止其统一,消耗其国力。如此,大辽可始终占据此优势!”

  “南院大王负责南面事多年,对汉事务当更加熟络,你也说说看?”耶律璟又看向耶律挞烈。

  耶律挞烈态度也很明确,说:“陛下,原本臣视汉为大敌,却也不建议匆忙动兵,然北院大王说得好,如为争取国运,就当果断进取。南朝欲为之事,我朝必阻之。

  再者,与其待他平定江南之后来攻我,莫若我们主动去打他,把战争引入汉境。并且,汉军长年动兵,其军民财力,想来也疲竭,可以伐之!”

  “诸位意见一致,看来,辽汉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了啊!”耶律璟突然站了起来,环视一圈,满脸释然的表情,轻笑道。

  扬了扬手,耶律璟语气平淡中透着坚定,下定决心一般道:“那就议一议,如何动兵?”

  “陛下,大辽已经多年未经大规模战争,汉军则不然。臣以为,如欲对汉作战,还当做更充分的准备,再行南征。”耶律屋质说道。

  显然,似耶律屋质者,虽然敌视大汉,建议战争,但仍旧保持着理智,不欲操之过急。

  耶律挞烈则道:“臣以为,大辽可秘做战争准备,或可在南朝动兵江南之时,突然发难,使其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境!”

  对二者的建议,耶律璟颔首表示认可。

  不过这个时候,萧护思出声了:“陛下,臣还有一要事相奏!”

  “说!”耶律璟看了他一眼。

  萧护思四下看了看,露出一副迟疑的表情,见状,耶律璟当即道:“在座都是大辽的辅政大臣,事无不可说者,直言无妨!”

  “回陛下,臣北归之时,路过昌平,燕将赵思绾主动联络到臣,臣秘赴与之约会!”萧护思说道。

  其言一落,君臣都是两眼一亮,耶律璟意态稍微振奋了些:“赵思绾,燕王麾下的第一大将?说说看,具体怎么回事?”

  萧护思当即将赵思绾联合辽国、共谋大事的对话情况给详详细细地汇报了一遍,有这么一档子事,辽国君臣们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发散了。

  “赵思绾之请,诸位有何看法?”

  还是耶律屋质,老眼中难得地露出些兴奋色彩,说:“陛下,看来燕军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啊!如果真能够利用赵思绾,击破燕军,夺取幽州,那真是大辽的大幸!

  幽州及燕军,乃是汉朝北面防御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大辽铁骑南下,必受制于此坚城。如果能复夺之,那么将来对汉战争,大辽必当出于主动地位,甚至占据地形地胜,几可立于不败之地!”

  耶律挞烈也跟着说:“臣以为,对汉战争,不在于卒灭之,而在于杀伤其军队、子民,掠夺其财货,破坏其生产,疲软其国力。而幽州,则当是我军必克的目标之一。

  幽州在我,则大辽可全据燕山之险,幽州在敌,汉军则可立足于此,北向抗衡大辽。倘若汉燕始终齐心,我朝欲拔之,难上加难。

  若能以一叛将,内乱燕军,给我军取幽州的机会,万不能错过!”

  对于幽州的重要性,耶律璟显然也有一定的认识,扭头盯着萧护思,吩咐道:“既然赵思绾联系了北枢密,那便由你负责与他联系,答应他的所有要求,一定要坚定其决心。有此野心之辈,是天助大辽啊!”

  “是!”应命的同时,萧护思又露出了一抹迟疑。

  见状,耶律璟问:“有什么顾虑?”

  萧护思拱手,以一种谨慎的姿态应来:“陛下,臣观赵思绾此人,野心勃勃,无忠义可言,骄狂跋扈,行事或有不密。臣担忧,倘若此事迁延太久,赵思绾那边会出问题……”

  萧护思的话,立刻引起了重视,耶律璟看着他:“你的意思是,建议现在就动兵?”

  “如果只为夺幽州,臣以为,或可一试!”萧护思答道。

  闻言,耶律璟凝思几许,看了看大臣们,又瞧向萧护思,冷静地说道:“既如此,那就试一试!休息一晚,还烦劳你秘赴檀州,与赵思绾联络,全权负责此事。同时,朕让萧思温全力配合力!”

  “是!”被委重任,萧护思当即道。

  真正做决定的时候,耶律璟看起来并没有再听取建议的意思。

  考虑了一阵,耶律璟又看向耶律挞烈:“汉人兵法有声东击西之说,幽州事起之前,或可在西边动一动?”

  “陛下何意?”耶律挞烈问。

  “朕听你说过,雁门的汉将杨业,乃是汉帝的心腹,是个不俗的战将,麾下多精兵。朕有意遣一师南下,既吸引一下汉、燕的注意,也试试汉军战力。都说汉军强大了,朕要看看究竟如何!”耶律璟说道,双目之中迸发出明亮的色彩。

第198章 转折点

  在场大臣,不乏知兵者,对于耶律璟的意见,稍加考虑,由南院大王耶律挞烈起身说道:“自应历以来,大辽再无与南朝500人以上的战斗,双方战力、实力究竟如何,也确需试探检验。

  陛下考虑,已有出奇之效,或可起迷惑南朝的效果。同时,我军若突然发难,南下叩关,想来汉人也不会有所准备。

  只是,河东地区,地势复杂,关口艰险,不利于大辽骑兵施展,又有汉国精兵强将镇守,如无大兵,想要有所建树,取得突破,并不容易。

  当然,若只是为了策应在幽州的行动,亦可一试!”

  耶律挞烈这番话,将他对于发兵雁门的见解都给说了一遍,从其所言,也可知多年南镇南,对于南面汉军的情况也有一定了解。总结来说,就是可以尝试,但不要抱太大希望。

  而在耶律璟这边,显然也没有一举破之的欲望,还是试探的想法居多,是以对于耶律挞烈的分析也表示接受。直接问:“何人可领兵趋雁门?”

  耶律挞烈请命道:“臣自认对雁门地区还算熟悉,愿领兵南下!”

  看着耶律挞烈老迈却颇为强健的身体,耶律璟有所意动,但是顾及他年纪,又难免迟疑。毕竟已经是快60岁的人了,若在战场上出了什么差池,他可会后悔。耶律挞烈可契丹贵族中,难得文武双全、见识卓群、可负大事者,这些年在云州,抚育军民,积牲屯粮,也有莫大的成绩。这样的柱国大臣,用作偏师试探,有些大材小用了。

  还不待耶律璟犹豫完,皇弟耶律敌烈站了出来,神情踊跃地道:“何劳南院大王亲自上阵,我愿率一支兵马南下,与汉军较量较量!”

  注意力被吸引过来,耶律璟眉头顿时就皱了皱,看了看年轻的弟弟,直接说:“你没有打过仗,对南朝敌情又缺少了解,岂能独领一军?”

  耶律璟这么一说,耶律敌烈自然不乐意了,硬着脖子大声道:“我契丹男儿,成年便是勇士,大辽男丁,15即入兵籍,我身为宗王,更不例外,当为表率,为大辽建功。我平日追逐围猎,亦是指挥作战,演练军阵,此次南下,我就当行猎罢了……”

  耶律敌烈一番话,除了声音响亮之外,倒也显得豪情万丈,踌躇满志,这幅自信的面貌,还是很能感染人的。

  不过,耶律璟的眼睛却稍微眯了起来,打量着这个弟弟,若是他的情报没有出错,近来可与有些人走得甚近。

  耶律德光总共五个儿子,长子自然是耶律璟。老三早年在耶律阮时期,参与谋反,年纪轻轻就被诛杀了。老二在耶律璟应历三年,意图谋反篡权,被流放到西北地区。老五年纪还小,老四就是这耶律敌烈了,同为太宗之子,这长大了,似乎也有些不安分了。

  看着耶律敌烈积极请缨的踊跃表现,耶律璟稍微犹豫了片刻,说:“你既有心建功,那朕就给你一个机会!”

  “谢陛下!”闻言,耶律敌烈顿时大喜,跃跃欲试。

  “别高兴得太早!”耶律璟严肃道:“有几点你需要记住,第一,此番南下,乃为牵制试探,不可与汉军死战。第二,你没有单独领军的经历,朕当遣宿将辅助,你当听取他们的意见。第三,汉军非弱旅,汉将非庸才,不可轻敌大意!”

  “是!我明白了!”面对皇兄的谆谆教诲与叮嘱,耶律敌烈稍微过了下脑子,答应地很快。

  又看了耶律敌烈一眼,耶律璟想了想,继续吩咐道:“云朔两州不是有诸多南戍部族对南朝不满吗?那就征召5000部卒,再调3000州军,一并给巴速堇统帅南下!”

  耶律璟冲着兴奋的耶律敌烈说:“朕再以皮室详稳耶律撒给率2000皮室军,随同你南下,辅助于你,你要和他好生配合!”

  “是!”

  如此,耶律璟算是给了耶律敌烈一万人马,尤其两千皮室军的调动,更显其对此次行动的重视。辽国的皮室军,与大汉的禁军性质相类,并且在倚重性上更胜于中原禁军。动用皮室军了,也从侧面反应了,此时的耶律璟,对于汉辽之间的关系,已经下定了最后的决断。

  当然,那两千皮室军,除了给耶律敌烈兜底之外,也未必没有监视的意思。对于这些宗室皇亲,耶律璟实则也有些头疼,在南有大敌的情况,他并不愿意内部反叛不断,但总有人要冒出来挑战他的帝位与权威。

  对于其他人,他手段硬些,狠辣些,但对于亲兄弟,他还是希望能够兄弟一心的。

  耶律敌烈领命,兴冲冲地退下,去做出征准备。大帐内,耶律屋质起身,略带迟疑道:“陛下,安平王毕竟太年轻了,让他独领一军,是不是……”

  耶律屋质话不说透,并且有种马后炮的意思,但迟疑的态度也表达得明白。闻之,耶律璟扬了扬手,说:“朕二十岁时,也已经领军随征。巴速堇此次南下,朕并不关心成败。雏鹰想要展翅翱翔,也该放出去,经历风雨的磨砺!”

  辽帝都这么说了,耶律屋质也不好再多谏言,否则就有离间皇亲的嫌疑,并且如果传到耶律敌烈耳中,怕也是个麻烦。

  说完,耶律璟看向萧护思:“北枢密,河东这边,朕让巴速堇闹出个大动静,接下来幽州那边,就看你们的手段了!朕将增精兵5000,秘发居庸关,配合于你!”

  “臣必当全力以赴!”萧护思郑重道。

  “好!”耶律璟笑道:“朕就待在云中,等候你们的捷报!”

  安排完,耶律璟又转而露出一副异常郑重的表情,说道:“幽州的谋划,不论成功与否,战端一起来,汉国必然反应剧烈。时局的变化,或许不会依照我们的想法,但是诸公,从今夜起,大辽要开始备战,准备全面对汉战争了!”

  “是!”皇帝这般严肃,几名大臣当然也是郑重以对。

  谈完重要的军政大略问题,耶律璟又不由伸了个懒腰,对几臣道:“今日又是狩猎,又是喝酒,又议了这么久,朕也乏了,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看耶律璟一副我想要睡觉的意思,耶律屋质等人也都识趣地退下了。

  对于他们而言,今夜这场的殿帐会议,目的已然达到,皇帝的态度表明,国家的下一步战略确定,这对整个大辽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事实上,这场辽国的君臣会议,意义巨大,这是两国关系的转折点,代表着辽对汉的战略政策的变化,代表着汉辽之间和平的终结,代表着两个东亚强大帝国之间的碰撞的开端。甚至于,关系到未来几十上百年东亚秩序,乃至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

  如果从表面来看,只是因为萧护思出使了开封一趟,北归之后,就遽然而变。

  这一夜,耶律璟难得地失眠了,他想了很多事情。

  有对燕的谋划问题的思考,能否成功,赵思绾是否可信,燕军如果有预警怎么办?如果成功了,汉朝的反应会如何,他们的反击又会从何处发起?如果失败了,辽汉之间的此次冲突,将以什么方式收场,又或者因此而直接进入全面战争阶段?大辽真的准备好了吗?部族、百姓们会支持吗?

  汉辽战争,契丹未来,一系列的问题,在耶律璟脑海中反复纠缠……

第199章 雁门大将

  代县以北,勾注山上,强关耸峙,险塞依旧。因北通云朔高原,南达忻代盆地,雁门古道素来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虽则地势险峻,却也时刻吸引着北方民族,毕竟,只要突破那几十里山隘,就可趁势经忻代直抵太原,而略晋地。

  然而,这区区几十里山隘,就如天堑一般,始终阻遏着契丹人南下的野心,高居勾注的雁门关,则像一道铁闸,忠实履行着其职责。

  契丹人与雁门关,是有些渊源的,对于雁门古道也并非一无所知。20多年前,契丹军队就曾经此而过,南下晋阳帮石敬瑭建国。10多年前,契丹与晋国战,也曾动兵欲走河东,不过被当时还是北平王的刘知远击败,斩获甚多。

  再近些,就是乾祐初期,杨业戍代的那段时期,围绕着雁门险要,汉辽之间,几度争锋,虽然没有大规模的交战,但500人以上的交锋也有数次,并且,小部队的角力厮杀,同样残酷血腥。

  一直到乾祐四年,汉辽议和,局势方才逐渐缓和下来,当然,要说相安无事,也是不可能的。契丹的部卒有装扮成盗贼劫掠汉商汉民的,汉军也有化妆马匪到塞北草原“大草谷”的。

  为了保护商道、庇佑子民,汉辽双方的官军也与匪盗之徒斗智斗勇。当然,很多事情,都是心知肚明,但都未戳破,也都不肯服软,双方这种默契的斗争直接持续了七八年。

  从乾祐元年冬季,奉诏北上戍代,已经快十年整了。十年的时间,杨业从青年步入壮年,成为父亲,也成长为一个真正成熟的戍边大将。长戍边地,一城一关居十载,杨业可以说将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在了雁门。

  这十年中,杨业最大的功勋,就是在雁门旧关的基础上,辅以沿山十数隘口,构建了一套以雁门关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并训练出了一支步骑精锐。

  雁门东陉关内,东南校场上,一支700余卒的汉军正在操练,杨业亲自于阵中指挥,挥舞令旗,假士卒循令而东,变化阵势。整个场面,显得严肃有序,运转通畅,阵势严谨,浑圆一体,几无破绽,显然这批将士对于兵阵的训练已然到达一定境界。

  此番操练的,乃是初唐战神李靖所创的六花阵,发展了几百年,已然十分成熟,当然到了杨业这边,又根据现时军事的发展,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变化,变得更加简单,尽量减少繁复的配合。

  对于普通的士兵而言,当然是越简单的配合,越少变化越好,对于将军亦然。而六花阵的创立,本就是用尽量少的兵力,完成更稳定的阵势,达成最有效的效果,并降低指挥难度。

  杨业所统定襄军,兵额4000,这些年,他除了日复一日地巡视诸隘防御,勘探塞北敌情,其余精力都放在了对麾下军队的训练上。到如今,麾下步骑,已经可以做到如臂驱使,运转如心。

  虽然六花阵主要在于防御,但杨业操练之,在战略上却是立足于进攻,他已经在提前考虑塞北无关城依仗的作战了。这也是大汉朝廷内部,一些高级将领在考虑的事情。

  圆阵变方阵,曲阵变锐阵,假想敌情、地势,攻防转换,一直操练了两个多时辰,方才结束训练解散。

  “爹爹!”将台上,一直观看着军士操练的小童朝着杨业行了个军礼。

  快十岁的小童,自然是杨业的长子延昭了,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军事天分了,从六岁就开始识文习武,并跟随杨业进出军营,巡视兵塞。

  杨业如今已经有三个儿子了,但唯独对这个聪颖的长子喜爱异常,当作继承人,从小开始培养。

  “大郎,肚子饿了吗?”杨业笑问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42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29/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