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440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双方兵势,呈犬牙交错状态,参战的人马达到了十万之众。这是一场残酷的交锋,双方的损失都不小,辽军前后伤亡15000余人,汉燕军队的直接阵亡也有5000多人,而燕民的死伤,生产的破坏,这些损失是一时难以估量的。

  直到汉帝的北伐诏书传至北面行营,早已聚集到永清地区,并且得到了一定休整训练的汉军主力,正式在安审琦的统帅下北上。

  十数万大军一开动,在燕地同汉军纠缠的辽军残余部队,闻悉,果断缩了回去。

第219章 八月战争

  因为国家战略的问题,在乾祐前十年中,大汉有太多优秀的将领被刘承祐“闲置”在北边,杨业、马全义、韩令坤、董遵诲、李汉琼、罗彦瓌、王审琦、白重赞、李汉超……这一连串的将领军使,论能力并不差南征的汉将们,然而大部分人,一戍就是经年累月,如杨业、罗彦瓌者,更是以十年计。

  为大汉北面边防的稳固,这些将领确实牺牲不小,有鉴于此,此番动兵,河北的几万边军,是准备大用的,与其建功立业的机会。

  而这些压抑已久的将军们,就像一个个脱缰的猛兽,想要吃人。哪怕是底层的戍卒,对于军功也是多少有些期望的。将士皆有渴望功业之心,那便是战争的利好消息。

  发动如此大规模的一场对外战争,皇帝与朝廷的压力是很大的,最忌讳的就是百姓不支持,将无战心,士卒厌战。所幸,这些情况,在战争的初期,还算少见。

  而汉军的将士们的战斗欲望哪里来,最重要的还在于这些年,朝廷对于军队的厚待,不论是赏功还是抚恤,都从无吝啬。而这些年,大汉侦办的各类贪腐案件之中,唯有对涉及到军饷、军需,处置最为严厉,从无豁免减罚。

  以致于,有些文臣颇有微词,觉得皇帝对那些丘八太过厚待了,容易使其生跋扈之心。刘承祐也受到了一些谏章,虽然不好直说,但暗示的意思却很明显,就是提醒刘承祐,三代乱世,在于武夫当权,在于骄兵悍将……

  对于这些建议,刘承祐都接受,只是不做。有些人,永远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面,却往往有意忽视另一面。他固然厚待军队,但同时,大汉军法的严苛却没有放松过,并且逐步严肃完善,刘承祐所做的,不过“恩威并济”四字罢了。

  对于刘承祐而言,这些年对于军队的改造,最满意的地方,不是那些制衡将帅权力的措施以及收买军心的手段,而是构建了一套能够使上下将士接受的军事管理条例。

  再加上宣慰制度的建立,长年累月的洗脑,对于没有多少头脑的底层官兵而言,还是很有效果的。这些综合因素共同作用,方才成就了如今大汉将士的崭新面貌。

  要说大汉的诸多将帅之中,与刘承祐关系最为亲近的是何人,马全义。追溯过往,当年刘承祐还是北平王次子的时候,马全义就已经跟着他了,可以说,他是刘承祐发掘并收服的第一个将领。早年的时候,这种感情羁绊还不算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得越久,那份情谊越显珍贵。

  而马全义,倒也从来没有让刘承祐失望过,镇守永清八九年,从不以天子旧人的身份而张扬跋扈,恪尽职守是他对皇帝最好的回报。是故,对于马全义,逢年过节刘承祐都能想起,并且几次召他回京述职接见。

  前者,奉安审琦之命,马全义率领永清军北上作战,凡历大小11战,取得杀伤敌军1500多的战果。在辽骑大规模纵横,燕地局势恶化之际,也曾挺身而出。

  在8月12日的时候,碍于城池难攻,堡壁难克,幽州军民倾力配合,辽军开始转变进攻思路,干起了围点打援的事。

  当时受辽将韩匡美的建议,辽军汇师5000,围攻蓟州以南的新安堡,吸引汉、燕之军来援,并秘伏兵马四野。当时,大汉的骑兵主力未感到,还是马全义自渔阳主动领军出城,救援新安堡,果然陷入重围。

  面对辽军地突袭围攻,马全义表现得十分英勇,亲自率领随军的三百骑,冒死拼杀,左突右冲,反复数次,给步军结阵御敌时间。

  其后,身先士卒,在第一线指挥将士防御,身被数箭,而面无异状。辽军几度攻破军阵,都是马全义带人扑上去,填补窟窿,浴血抵敌,重新构防线。

  如此,永清军3500余步骑,硬是抵挡住三倍多敌军的围攻,足足一日。其间,新安堡的燕民见援军苦战,还主动集中了三百人出击,斩杀了不少辽军。不过,那个时候,辽军也无心关注那座堡垒,只遣一偏师击败。

  永清军血战一日,完全起到了以身为饵的效果,幽、顺、蓟州的汉、燕联军,相继赶来支援,其中有被拦阻于途中者,有就地与辽军厮杀的,还有突破至新安地区参与作战的。

  等汉军援军至,同样苦战已久的辽军,也渐有不支。而得知战况,滦平、遵化地区的辽军,也前来增援。

  围绕着新安堡,汉辽双方进行了一场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会战,汉燕联军步骑合计约20000人,辽军前后参战的也有24000之众。

  虽是会战,但更像一场混战、乱战,新安堡是主站场,战斗最为激烈,但主战场外,双方在支援、打援上的纠缠同样剧烈。甚至于,根本没有统一的指挥,西起香河水,东至玉田县,两军的缠斗区域超过上百里。汉军或依山,或傍岭,对抗辽军,而有些骑兵部队,更是对辽军发起主动进攻。

  最终结果嘛,以新安辽军的主动撤围而告终,至于新安堡战役的结果嘛,辽军最终伤亡在4000人左右,汉军也差不了多少,很多损失都是在援助的途中遭到辽骑的劫杀。

  不过,就从战略意义而言,汉军完胜。首先,挫败了辽军“围点打援”的阴谋,并对其造成大量杀伤;其次,汉军冒着重大风险救援新安堡的举动,大揽人心,使燕地军民之心更加亲近大汉,也振奋幽燕军民抵御辽军的决心;最后,这是汉军转守为攻的起点。

  至于自身的损失,说实话,在一场涉及几十万人的战争中,区区4000的伤亡,当真不算什么。以大汉的人力资源,迅速就能补充上。

  而在这场战役中,马全义发挥最关键的作用,当然,其他汉燕将领的功劳也是不容抹杀的。

  其战之后,休整了三日之后,马全义便率军,主动出击,东向进攻遵化城。在沽水以阳,再败辽军,斩首200余,使得遵化守军,龟缩其内。

  兵临之后,马全义选择了主动退却,虽然河北边军北上,同辽军战得甚欢,车马虽众,但真正的攻城巨械都没带,还不是强攻的时机。

  观燕南地形,军都、燕山在北,其间碍口众多,遵化就是其中一个,拔除了它,也就断了辽军南下的一个出口。

  事实上,哪怕燕山险要,尽在敌军之手,以幽州为中坚,辅以渔阳、怀柔、昌平,山北的辽军想要越过南下深入汉境作战,是很不容易的。

  相比之下,还是来自东面的敌军,更能威胁幽州,通过平原河水,几可直抵幽州。是故,在对辽的战斗中,汉燕的重点打击目标,就是自榆关入关助战的辽军。

  石城县,去幽州城近三百里,乃辽置,属滦州。在汉辽拉锯绞杀的一个多月中,有5次大小战斗发生在此处,2000多人曾在这片土地流血,1000余人的尸体化作了土壤的养分。

  在这8月秋高之际,第6场战斗正在展开,在3000汉军步骑与5000辽军之间进行。汉军的将领为马全义与马仁瑀,辽军为宿将高模翰。

  高模翰是辽国大将、宿将,以渤海人身份,得到几代辽主的重用,从耶律阿保机到耶律璟,皆是如此,在历次契丹对中原的用兵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此次亦然,高模翰以南府宰相的职位,统率辽东之师,入关作战。

  事实上,因关山之隔,道路艰难,信息传递不便,各路辽军因所属不同,再兼组织不够严密,在配合作战方面,屡有差错。这也是,胡人未尝不英勇,然鏖战下来,逐渐被汉军压制的原因之一。

  在永清的北伐汉军主力大部队北上后,主要活动于幽蓟地区的辽军,迅速缩回密云、居庸关,因为获息不及,高模翰的反应要慢一些,以致于被汉军纠缠上。

  高模翰自辽东带入关的军队,加上滦平营的守军,总计有两万余人,步骑混合,以少量的契丹人、奚人,辅以汉人、渤海人。不过,在汉燕军民的打击下,损伤近三成。

  而在石城县的战斗,也算一场追击中的遭遇战。高模翰确实是有不错的将兵能力,也有胆略,亲自带人掩护断后,并且边打边撤,不停在在后边收容被汉军击溃的士卒,随时填补上去。

  高模翰对战局有着清晰的判断,知道自己虽然人多,但装备训练都比不上汉军,而汉军虽然人少,但更其后,不知还有多少的追兵。

  高模翰不是没有考虑过集中兵力把眼前这支汉军给吃了,但是,又没有必胜的把握,新安堡战役的结果,让辽军再度认识到一个道理,结阵的汉军,坚不可摧。如果不做好付出两倍与之的牺牲代价的心理准备,并长时间作战,不要轻易尝试。

  是故,被三千汉军赶着往东跑,哪怕心里再憋屈,高模翰也只能忍着,憋着。

  所幸,他这一路撤退,距离县城也就不到十里了,只要退入城中,就可得到喘息。石城以东,还是辽国掌控的区域,汉军也不敢继续深入。

第220章 阵斩高模翰

  追击的汉军,底子仍然是永清军,不过补充了一些河北乡勇以及燕地壮士,战斗力并未下滑,毕竟骨干犹在,并且经过北上以来连番的作战,原本的训练完全转化为战斗力,铁血劲旅,百战之士,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穿着一身厚重的铠甲,全身都被甲片所覆盖,凤翅兜鍪下,马全义的表情十分冷漠,双目之中透着渗人地光芒。在他的瞳孔中,映照着的是汉军将士进攻辽军的场面,炽烈的杀声,飞溅的鲜血,构成一副惨烈而残酷的画卷,却无法使马全义有丝毫动容。

  在汉军的突击队伍中,作为箭头的,是近170余名全副武装,浑身包裹着战甲的重装步卒。所有人都拣自精锐,素质尤为突出,挥舞着战刀,就是一架收割机器,每挥动一下,都有斩获。

  而辽军斩在他们身上,往往只能产生一些火花,在缺乏有效制约汉军重甲手段的情况下,辽军根本抵挡不住。后续的汉卒,则接着重甲强悍的进攻能力,踵迹而攻,打得很从容。

  这些年,大汉在军事装备技术上,是投入了大力气的,而在重甲步军的训练武装,更是花费不菲。到目前为止,整个大汉军中,也只有3000人左右。

  而这些重甲,都是可以正面硬捍辽军重骑的,这么多年的南面作战,从来没有投入过,就是为了用来对付辽军。而永清军就分配了200人,也可见刘承祐对马全义的信任。

  在步军战场之外,两军的骑兵,也正在交锋着。也正在1500余辽骑的掩护下,高模翰方才有边打边退的底气,而辽骑几度想要袭击汉军侧翼,都被马全义率军死死地缠住了。

  高模翰手下的辽骑,以奚人为主,战斗力并不强,主要在于战斗意志薄弱。换做十年前,跟着契丹人南掠中原,抢劫杀人,吃肉喝汤,他们干劲十足,也能爆发出不俗的战斗力。但如今被征召来同汉军血战,总归不是那么乐意的。

  辽国治下,民族成分复杂,这人心的凝聚,就是一个重大问题。一直以来,辽国的军队,能够保持强大战斗力的,只有宿卫殿帐的皮室军以及契丹诸部的部族军。

  到如今,那些汉人伪军的战斗力,都要强过那些杂牌兵。而高模翰手下抵御汉军的主要成分,却是汉人。至于渤海的步骑,被他有意识地下令撤回滦州去了。

  当然,仍有一千渤海子弟兵,被他留下,这也是他能抵挡住汉军进攻的原因。永清军一路突击,辽军则逐步后撤,一路所过,流血漂地,伏尸连野。

  身处军阵之中,马全义观察着厮杀进展,表情却逐渐严肃起来。别看战场形势,汉军在压着辽军打,但并未取得决定性的突破。一在于兵力终究处于弱势,重甲攻击虽然犀利,但久战下来,已然乏力。

  而辽军那边,高模翰这老将起了表率作用,带着渤海军拼死抵抗,还在与汉军的激战中,习惯了那种节奏。兔子急了还会咬人,何况于人?

  并且,随着逐渐靠近石城县城,士气也有所回复,高模翰不断激励士卒,就是退到县城后,汉军就拿他们没办法,这也是马全义无法接受的。

  冷兵器作战,视野受限,十分狭隘,但透过枪林刀阵,幢幢人影,马全义仍旧能够看见,在箭矢纷飞间,那道老迈却有挺拔的身影,嘶声呐喊,鼓舞士气,昂首挥旗,指挥若定。辽军之中,并不乏宿将。

  北上以来,同辽东的敌军也交过好几次手了,他们给马全义的印象就是,勇则勇矣,但军纪不够肃整,且战斗意志不强。但此时,面对在高模翰率领下的这支辽军所展现出来的韧性,马全义很是感慨。

  但是,感慨并不能彻底击败他们,见着逐渐靠近的石城县城,马全义终于决定该改变战法,连下几道军令:“传令,重甲撤回中营休整。全军暂逐步与辽军脱离接触,重整军阵,趁机休整,尾进缒敌!”

  “将军,如果让他们退入城中,可就前功尽弃了!”跟在身边的一名营将向马全义道。

  “那也得他们退得进去再说!”闻之,马全义直接道:“打了这么久,这支辽军的志气已经打出来了,其之所以坚决抵抗,一是我们压迫过甚,二是城垣在后与其希望。我们暂时收一收,其士气必泄,待其争抢入城,我就不信,他们还能保持如此抵抗之心!”

  说着,马全义看了看另外一边的骑兵对决,两方人马缠斗在一起,人力马力皆已疲敝。见状,马全义不由怒声道:“派人去问问李将军的情况,催催他,加快速度,配合我们歼灭这支辽军!”

  “是!”

  就如高模翰所顾虑的那般,在永清军后,还有信安军使李汉琼率领的数千步骑。虽然汉军的主要精力,仍在西、北的辽军主力,但对于高模翰这支辽军,也没有轻易放其离开的意思。

  永清、信安两军,因为出发地点与追击时间的不同,这才造成一前一后的局面,不过,如此也能保证相互支援,规避风险。

  汉军这边闻令而动,放松攻势,并逐渐脱离交锋。辽军则压力大减,虽然不明何意,来高模翰的军事素质也确实不错,当即也抓紧时间调整,并带着人以更快的速度朝着石城县退去。

  等到靠近县城后,如马全义所预料的那般,那股狠劲儿泄去之后,辽军士气果然松弛了。见到不断后顾,张望城垣的士卒,高模翰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抬眼西望,紧缒于后,汉军已然重新摆好了阵型,一副随时可以发起进攻的势头。见状,高模翰暗骂汉将狡猾。也不敢带着人直接往城内撤,那样很容易给汉军机会,而是选择背城列阵,继续与汉军对抗。

  然而,在石城县前,打击士气的事情发生了。城门紧闭,没有表示一点接纳的意思,并且很快,土城上的几面辽旗倒下,重新树起的是一面汉旗,显然是临时制作的,白布作底,简陋地书写着一个“汉”字。

  在其后,30多颗契丹人的头颅被抛下,一名大汉在城上高呼:“滦州王璘在此,已杀胡人,迎接王师!”

  这一声爆喝,顿时使得城下的辽军兵心动摇,尤其是那些汉人士卒,四顾游移,蠢蠢欲散。对此,高模翰是目眦欲裂,他一路同汉军纠缠,底气就在这座狭小却可容身的土城,然而,此时的状况,却是前有追兵,后路断绝。

  更令他绝望的是,在永清军背后,汉旗猎猎,烟尘漫卷,紧赶慢赶,信安军终于赶到了。马全义这边,援军既至,又见城上异状,果断下令,全军向高模翰发起进攻,这回完全不留余力,他亲自提着刀冲杀在前。

  而同马仁瑀所率汉骑纠缠的奚骑见到这副场面,再不敢多留,迅速摆脱,朝东逃去,却是没有管高模翰的意思了。

  高模翰想要以汉、奚之军,给其殿后,没曾想最后却也获难于此。事实上,哪怕奚骑的战力再弱,凭着优势兵力,也不至于被马仁瑀完全牵扯住,带给汉军的压力也更不该只有那点。但是,种其因,得其果,如是而已。

  马仁瑀没有继续追击奚骑,而是调转兵锋,围攻高模翰的步军,紧跟着,等信安军参与战斗之后,三面围攻下,高模翰军的彻底崩溃也到来了。

  不过,用子弟兵来形容那些渤海卒,并不为过,伪军皆溃而投降,但剩下有三百多渤海士卒,死死地保护着高模翰。

  对此,汉军也没有劝降的意思,攻杀即是。最终,还是马仁瑀这员骁将,亲自带人往里突,连杀5人,冲到高模翰面前,扬起战刀,大好头颅落地。

  马仁瑀的刀,已经砍得有些卷刃,钝刀子只砍断了高模翰半截脖子,而他最后的意识,只有剧烈的疼痛。

  石城一战,辽国南府宰相、开府仪同三司、南面统军使高模翰,被阵斩杀,这是北伐以来,汉军所斩辽国身份最高的将领,虽然是渤海人。

  花了一些时间打扫战场,并且粗略的战果统计,很快出来了,除了逃走的奚骑之外,剩下三千多辽军步骑被全歼,投降被俘的伪军就有1500余人。

  对于高模翰的兵力配备,马全义有些好奇,待审问完俘虏之后,方才搞清楚原因。马全义不由感慨道:“这高模翰,也算辽国一代名将,为保存实力,以汉奚之兵消耗断后,终为所弃,大好头颅,成为我们的斩获,却也正得其果!”

  “可惜,厮杀这么久,死伤终以汉人居多!”马仁瑀叹道。

  闻之,马全义也稍显愤愤,说道:“传令,先将这些‘汉人’看押起来,把他们的军官都挑出来!”

  “是!”

  “走,进城休整,也见见石城的豪杰们,此番得以竟全功,他们还是有大功的!”

第221章 名将团队

  石城只是座小邑,辽国置县于此,也只是设一立足点,增扩滦平的影响力,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掌控。郭小城矮,兵寡人稀,起义的王璘,乃是当地的豪强,其祖父曾是桀燕刘守光属下军校,其在后唐期间也是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下属的军官,在同契丹作战的过程中阵亡了。

  等后晋建立,割让燕云,随同赵延寿降辽,一直到如今。可以说,这王璘是幽燕地区典型的汉族军官地主阶级。此番汉辽大战,不论如何,对于这些辽国治下的汉人,尤其是有一定地位的汉族官僚军校,造成了事实上的冲击。

  时势汹涌,风云变幻,人心思动,似王璘者,选择了叛辽归汉,并且在关键时刻捅了高模翰一刀。集聚本地豪杰,麾下汉卒,杀掉契丹军官,最终造成一代辽国大将,身首异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44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0/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