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443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另一方面,则需要进行一定的整军训练。辽国军队中,论军纪之严明,训练之有素,只有宿卫殿帐的皮室军可与中原相当。而由于军队来源广泛,在军纪军令的申明,作战的配合方面,确是要做些准备,毕竟此番面对的也是精锐尽出的汉军。

  同时,汉军的动向,需要探明而后动,对于这一仗如何打,也需要拿出个章程来。

  有些巧的是,当年世宗耶律阮也是率大军行经过于文德县,意欲东出居庸关,入寇幽燕,南侵大汉。只是因为耶律察割之乱,丢了性命,虎头蛇尾。

  火神淀那边,兵变的遗迹仍旧残留着,既至此地,耶律璟还是带着随行宗室、文武进行了一番祭拜。然后,便以此为鉴,加强了对从征兵马监视与掌控力度。

  殿帐之内,随行宗室、大臣俱在,气氛有些严肃,这已经是南下以来,耶律璟举行的第四个军事会议了。

  不过此次,耶律璟先是发表了一番振奋人心的演讲,然后对在石城县阵亡的高模翰进行了一番追思致哀,并给其盖棺定论,追封为安丰王,大荫其子嗣。

  事实上,高模翰的阵亡,对于辽国的影响,远比汉军想象的要严重。在汉军看来,只是攻杀了一个辽高官大将,还是一个渤海人。

  然而,就是这个渤海人,早已成为辽国的一面旗帜,助其安抚渤海人心,统治其地。三十年的时间中,渤海故地,不只是辽国的粮仓、纵深之地,还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兵源。

  辽国的各类军队中,包括御帐亲军,都活跃着渤海遗民的身影,在辽国的扩张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巩固边防与对外战争中,卓有功勋。

  而高模翰,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只本身能力出众,资望隆重,且对辽忠诚,他本人就是一面吸引渤海人为辽国效命的旗帜。

  如今这面旗帜,在汉辽大战之初,就意外地阵亡的,这对辽国的打击,不可谓不重。渤海人中,有像高模翰这般对辽国尽忠者,同样的,暗处对其统治不满,阴怀复国意图的野心家,也不少。

  高模翰的死,影响巨大,就如耶律璟所说的,他不伤心石城一战损失的数千兵马,唯独痛惜老将高模翰之死。了解过具体战况之后,耶律璟当即下令,将弃高模翰而走的那两千奚骑中的主将斩杀,为其殉死。

  不过,就目前而言,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摆在耶律璟面前:“安丰王不幸殁于战阵,如今当以何人,统领辽东诸军,对付卢龙汉军!”

  面对此问,北院大王耶律屋质说道:“陛下,如今滦平营三州,主事者乃辽兴军节度高勋,其人性情敏捷,为人勤勉,通达军政,又负责汉务多年,这段时间,已整合东路诸军,抵御汉军,不若以之统管榆关道大军!”

  高勋也是中原名门出身,是后晋末年,少数坚持投靠辽国,并为之效力的人。事实上,一直以来,对于汉族的名门子弟,才学之士,辽国君主都还是很重视了,从不吝啬高官重爵厚待。

  像正史上,贯穿整个契丹兴衰史的韩氏家族,如今已然在辽国国内生根发芽,与国休戚。前边提到的韩匡美,制定并执行“围点打援”计划的那人,就在檀州当统军使,协助萧思温御备。

  不过,此时听耶律屋质的建议,立刻就有契丹大臣不乐意了,向耶律璟道:“陛下,臣听说,安丰王兵败身死,皆在于石城汉人的背反,否则不至于此。而被俘虏的汉族军,全部投降了汉军,转而进攻大辽。由此可见,用汉兵尚需小心,而况付以大权,还望陛下另委良将!”

  事实证明,在一部分契丹贵族大臣中,仍旧对汉人势力保持着戒备与忌惮。而耶律璟闻之,眉头也不禁紧皱而起,他倒不是担忧汉人的背反,而是这种胡汉猜忌,着实不是个好兆头。要知道,此次,辽国动员的大军中,各路乡丁伪军就占有四五万人,这不是个小数目。

  不过,经过慎重考虑,耶律璟还是没有选择将东面事务交给高勋,而是看着耶律屋质:“可还有其他人选?”

  闻言,耶律屋质又想了想,说:“南枢密副使耶律绾思,尚在中京,以其南下统军如何?”

  闻之,耶律璟想了想,说:“可以!”

  耶律绾思并不是个名气很大的人物,不过这是契丹宗室,并且有个在“宋辽战争”中大名鼎鼎的儿子,耶律休哥。如今耶律休哥还年轻,不过已经有些名气了,少年从军,并且在几年前平定室韦的叛乱中,立下军功,进入了耶律璟的视野。

  “以耶律绾思为东南招讨使,高勋为副使,统领卢龙及辽东之师,自榆关道,威胁汉军侧翼!”耶律璟做下决定。

  而后看着耶律屋质等大臣,拿出了一封书信,扬了扬,道:“汉帝派人给朕送来一封信,说知道朕喜好畋猎,想要同朕会猎于塞北,你们觉得,朕该如何回复?”

  闻之,安平王耶律敌烈当即道:“今大军在此,何惧汉军,岂容其猖狂,或可领军出关,与其会猎于燕南,以作答复!”

  对于血气方刚的耶律敌烈,耶律璟直接忽视了,还是征求于耶律屋质的意见。这些年,虽然对耶律屋质的权力有所打压,但事到紧急,每决大事,最看重的,还是此君。

  对此,耶律屋质也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陛下,南朝此番,大举动兵,来势汹汹,兼取幽燕军民,前番鏖战之中,又多有胜绩,其势正盛,兵锋正锐,不可与之正面交锋。

  臣以为,莫若暂时稳守关城,俟其来攻,消磨其士气,以待反攻良机。汉军已有分兵动向,陛下则集精兵于一路,一旦其露出破绽,则发起致命一击,以求破敌!”

  对于耶律屋质的建议,耶律璟基本保持认可态度,但是,不免发问:“汉军会主动进攻吗?”

  “汉军此来,必然立足于进攻!”耶律屋质很肯定地应道。

  而就在这场会议过后没几日,耶律璟就收到了来自居庸关的消息,汉军果然大举北上,兵分两路,进攻密云以及居庸关。

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

  乾祐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在汉帝驾幸幽州的第六日,大汉架设在幽燕的战争机器再度开动起来,露出锋芒,向辽军发起进攻。

  按照汉军一贯的战法作风,为了组织起这波进攻,事前做好了异常充足的准备。檀州方向,动用军民计十三万,以小底、护圣、河北三十指挥以及燕军二十指挥为主力进攻部队,由慕容延钊亲自督战。

  居庸关一线,则由安审琦亲自率领十万之众,奉国、兴捷为主力部队,配合燕军及辅卒、乡丁,出昌平,直逼居庸关,不为作战,只为逼迫、监视。

  就如柴荣等人所计划的那般,发起此番攻势,基本目标,只是檀州,只要把这颗幽南大地上的钉子拔除了,战争的主动权,将彻底落入汉军手中,而那四万辽军,汉军是打算一口吃掉的。

  面对汉军的主动进犯,辽军同样没有选择缩首以待,被动挨打,有三万多休整的辽骑再度出击,意图袭扰,迟滞汉军,打击辎重线。

  不过这一回,供辽军施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了,汉军这边早防着这一招。集中了三万五千余骑,连御营的铁骑军都派出去了,在高怀德、郭崇威的指挥下,截击辽骑,双方在温榆河阳的平原上,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骑兵会战。

  结果并没有分出个绝对胜负,因为在汉军的大股部队合围之前,辽骑主动后撤了。汉骑趁胜追击,斩获不小,征召的西北蕃骑,更是不管不顾,冲到居庸关下,被辽军打了个伏击,折了一千余骑,若非老将郭崇威亲自带人解救,损失还要更大。

  此番征召的西北蕃骑,由温末、回鹘、吐蕃、党项及河西遗民构成,数量不少,受到朝廷雇佣,只是草草地编练一番,便跟着汉军北征了。

  但是,这些人作战的积极性很高,主要还在于朝廷的恩赏。当日,这些人抵达东京的时候,就为东京的繁荣与大汉的强大所折服,同时朝廷调拨了大量的犒赏军之资,并且允诺,参与北伐,伤亡之士,抚恤一与汉军同等。而此番冒进追击的蕃骑,就是凉州土豪折逋家的人。

  温榆河之战,汉辽双方没有打到底,以双方死伤近万而告终。不过,从战术目标而言,又是汉军成功,占据了主动,缩回两关的辽军再不敢轻出,而汉军的主力则更加从容地北上向辽军发起进攻。

  檀州密云,乃是燕山与平原的交接地,三面环山,一水贯通,唯西南一个豁口,是连接塞南塞北的一个重要通道,也是幽州的重要门户之地。

  在幽州丢失的情况下,这些年里,辽国对于密云的军事,也没有任何放松,并且在逐步加强。尤其在南枢密使萧思温亲自坐镇的几年中,对其武备有了大量的修缮更新。

  萧思温其人,乃契丹国舅部人,与皇族联姻紧密,若说其有什么经世大才,也不至于,只是素来给人一种持重谨慎的印象,稳如老狗。

  这几年,萧思温虽掌兵事,坐镇檀州,但日子并不算太好过。一方面是有来自南面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两个女婿,都参与了谋反篡权的活动,而他在其位,也实在担忧被牵连。所幸,耶律璟并没有株连到他,反而一直让他身处高位,统管军政。

  此番,汉军大举北伐,萧思温的表现,也算是中规中矩,并且在第一时间,就上表耶律璟,言汉军来势汹汹,所图非小,请他亲征。没错,萧思温是第一个建议耶律璟亲征的辽国大臣。

  密云城南,汉军连营十数里,依山据水,封锁了诸处要碍,把密云城池困得死死的。而城中的辽军,在萧思温的统领下,早已严阵以待。

  密云城,在萧思温的打造下,是十分坚固的,城高池深,粮丰械足,城中的储备,足以供其军民固守半年。对于这座坚城,并且做足了死守姿态的辽军,慕容延钊这边没有任何的迟疑,也没有选其他战法,就两个字:强攻。

  而在攻城之法上,汉军可谓经验丰富,具得其法,修车橹,具器械,踊土距郭,首先便以数千袋土石,填其沟壑,使汉军卒械,可直抵城垣。

  其后,便是各种犀利的攻城器械,摆上台面。虽然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但大汉自皇帝刘承祐以下,对于战争之法,都有一定的认识,破城拔寨,虽然以用谋为上,但总有必不得已之时。

  而在攻城之法上,这些年,大汉是花了大功夫的,除了士卒的训练,就体现在各种装备上。霹雳炮、床弩、云梯、飞梯,乃是常备。这一次,攻密云,仅霹雳炮就准备了一百五十辆,除了提前准备好的三千枚火油弹,更令人采山为弹,得上万颗石弹。

  而在密云城下,汉军也提前进行了大量的土木工程,大肆改造地貌,立土垣,广设距堙,取土堆埠,以为叠道。又架木为棚,设皮笆,以避免锋石。

  一切做法,都是在尽量避免城上敌军的打击,通过这些工程,来减少军队在攻城过程中的损失。事实上,汉军的这些做法,是十分消耗人力的,如果每一仗,都这么打,损耗太严重。不过,在密云城下,汉军最不缺的就是人,随军有近八万的辅卒民夫,就是用来干这些事的。

  密云城内,原本就等着汉军强攻,然后予以杀伤的萧思温等人,见到汉军的这等做法,是感到了肉眼可见的威胁。别的不讲,就那一具具防御型的进攻器械,落在眼中,就像一头头皮糙肉厚,但爪牙锋利的恶兽,密云虽然坚固,却也没有底气保证不被啃食干净。

  面对汉军的备攻进程,萧思温与韩匡美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在第一时间便放弃了一味死守的想法。不得不派人出城袭扰,想要捣毁汉军的攻城器械。

  然而,汉军对此,早有准备,你若缩在城中,我则按部就班攻城,若是出城野战,那更是慕容延钊的求之不得的事情。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辽军连续出击十余次,都被汉军打退,前后损失达三千余卒。效果还是有的,杀伤了不少民役,捣毁了一些器械,但对于汉军而言,这点损失不足为道。

  密云的辽军,一切的应对与挣扎,都显得疲软,仅作徒劳。到九月二十三日,除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攻城设施外,足足四座木道土山,在辽军的眼睁睁的注视下,于密云城前堆设而起,汉军登之,弓弩可以直接打击城上。

  攻城准备做到这个份儿上,密云城内的辽军,士气直接被削弱了几成,虽然汉军还没有正式攻城,但其展现出的那种强大无匹的气势,就震慑住了他们。哪怕最普通的辽军守卒,心中都萦绕着一种无力感,就是无力。

  事实上,当汉军大股部队,推进到密云城下时,这场城战,就基本宣告了结局。在城池攻防之上,汉军有足够的自信。

  秋风呼啸,战鼓擂动,随着慕容延钊一声令下,汉军正式对密云发起进攻。霹雳炮、床子弩、弓弩几乎一齐发动,铺天盖地的火油弹、石弹、弩箭、弓矢,无差别地朝着密云南城打击而去。

第227章 强势破城

  深秋高日的光芒显得异常素淡,瑟瑟秋风,呼啸不断,似乎在为密云城的攻防助威。在汉军远程武器的打击之下,飞石、箭矢、火弹,密不透风,持续创伤城郭,由外及内,满目疮痍。

  在半个时辰之内,汉军向密云城投投射了1500颗火油弹,2500颗石弹,500支铁镞,弓弩箭矢150000支。这样的攻击模式,对于守城的辽军而言,可谓灾难,原本就不甚高的士气,又被剥夺几成,消减至更低。

  在汉军发起进攻之初,辽将还下令以弓矢对射,但很快就被彻底压制住了。城头的守卒,大部分只能躲避在女墙之后,冀望于坚固的墙体,能够庇护他们。

  面对汉军这种铺张的战法,缺乏准备的辽军,也确实找不到什么有效的应对办法。萧思温命人准备了大量的木牌木盾,以作防御,但是,这挡得住箭矢,却挡不住石弹的冲击,挡不住穿透力强劲的床子弩,更是爆裂开的火油弹燃烧的养分。

  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城上防御,便显得支离破碎,士卒惊慌而走,将校约束不止住。事实上,汉军战法的目的,除了摧毁防御设施之外,并不在于杀伤多少敌军,着重打击其士气,震慑其军心。

  在这样无差别的打击之下,总免不了倒霉蛋,被火油吞噬,被石弹砸死,被铁镞穿透,惨烈的死法,所造成的冲击,足以将守卒的信心摧毁,使其本就不怎么牢固的信念崩塌。而关键更在于,汉军有种予取予求,而他们连象征性的反击应对都难以做到。

  南城外,护圣军尉将张琼早早地拔出了战刀,盯着城头,铜铃般的双目中,透着股凶残的光芒。城上的惨状,可以想象,不时回望,希望能够看到中军突击的命令。

  去岁从征川蜀,攻城拔寨,张琼始终身先士卒,先登之功,就有三次,回朝之后,调入护圣军,担任尉将。对于张琼这样的厮杀汉而言,驭兵指挥非其所长,唯有厮杀,才是其展示自己武功、实现自己价值的事情。

  身后,是2500名护圣军士,这是慕容延钊选派的攻城战卒。哪怕列阵,张琼都选择站在最前方,是以,其性情虽则粗鲁残暴,但在战场上,部下都愿意跟随他冲击,刀山火海,生死无惧。

  在护圣军后,设置的霹雳炮,已然换了一轮,此车虽然犀利,但磨损也大。而负责操控的士卒、民勇,则换了两批了,汉军的这些攻城器械,无不是需要大量人力操纵。此番,仅仅负责霹雳炮的者,就专门配备了3000人。

  当然,这比起早年汉军的抛石车,可省人省力多了,那时候,想要用抛车发射一颗石弹,需要数十乃至上百人经过训练的人配合拉拽。作为配重式的抛车,霹雳炮的优势,一目了然。

  火油弹、石弹,仍在发射,破空的声音,有刺耳之效。密云城上,已然看不到辽军的人影了,却是辽军主动缩到城厢内,以免继续这种无谓的伤亡。

  隔着约两里地的距离,乃中军所在,架设起了一座高约十丈的将台,大纛迎风飘扬,慕容延钊登临其上,督战指挥。

  战场形势可纵览无遗,距离有些远,对于城头情况不甚清晰,但总能察觉其状。身边,几名随军将校,也陪同观战,别说是辽军了,哪怕这些汉将,对于此等攻势,都目瞪口呆。对于汉军升级换代的攻城战法,他们有所预料想象,却也没想到彻底展现出来,竟是如此的犀利强大。

  孙立喃喃地道:“换作是我等,面对这等打击,如何御之?”

  事实上,攻城之法,哪有无法应对的,只是辽军缺乏准备,以致于仓皇无措。而别看这半个时辰内,汉军进攻,声势之大,足可使天地变色,当实际效果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想要夺城,还得靠攻城士卒建功,器械再坚利,决胜还需靠人。

  而辽军如果能习惯这等阵势,鼓足勇气,冷静应对,那汉军也不过徒废器械罢了。当然,那对于守将守军的素质要求,却也过于高了。

  “都帅,面对此雷霆打击,辽军已然震恐,仓皇无措,末将以为,可以进攻了!”慕容延钊身边,步军都监卢怀忠向他建议道。

  对此,慕容延钊的儒和面容间一片淡定,只是平静地吩咐道:“传令张琼、慕容延卿出击!换一批弓弩手,登土垣,自由射击,掩护城战!”

  “是!”

  随着军令一下,攻击改变,早就蓄势待发的汉军,当即朝着密云城进攻而去。当然,不可能是扛着竹梯、木梯一窝蜂得往上冲……

  汉军的进攻,也是极具备章法的,左右各五架厚重云梯,被推向城墙,每一架,都由250名苦力推动,呼号整齐,留下密集的脚印以及几道深陷的轮印。

  而踵其后,汉卒们,在军官的带领下,或执盾,或抗牌,或隐于木棚之下,保持着阵势,稳步推进。

  密云瓮城内,辽军是一片凄惨忙乱的景象,空气中是血腥味与焦臭味,城上城下,是燃烧着的建筑,有人在救火,有人运尸,还有未曾停息过的痛苦哀嚎。

  为了鼓舞士气,萧思温是亲自到南城的,此时他也躲避在城厢内,面目紧皱在一起,不复平日里的从容风度,微颤的双手,显示着他内心的紧张。

  “早闻汉军攻击强大,锐不可当,却未料,其器械之精,锋利至此!”萧思温的语气中,竟透着些哀叹。

  “枢密使,汉军器械虽精,但想要以此攻破城关,还远远不足。此之后,必然迎来其战卒附城攻击,还当做好城战迎击的准备。”在一旁,一名中年武将,语气严肃地对萧思温道:“如今,将士皆恐,人心不稳,枢密可不能畏惧,还当安军心,准备接敌!”

  这名中年武将,就是韩匡美,辽国韩氏家族的核心成员,正史上辽国著名权臣韩德让的亲叔父。虽然已是秋末,但额间汗水却不断地淌下,不知是被火烤的,还是精神过于紧张。

  闻其言,萧思温稍定其心,看着韩匡美,当即道:“将军之言有理!御敌之事,有劳将军,我在后,组织人手,全力支持将军!”

  事实上,密云的防御,多仰韩匡美之功,再加上守城辽军中,有大量的汉卒,萧思温也敢于放权与他。

  二人言罢,在城上,便传来守卒近乎凄厉的示警声:“汉军进攻了!”

  顿时色变,韩匡美不假思索,当即走出城厢,驱策着一批人,拿着武器,登上已经被烤得有些发烫的城楼。登上城楼,已顾不得看城上破坏严重的环境,只见得,那一座座战争巨兽,伴着大量汉军,缓缓迫近,甚至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些汉卒杀气腾腾的脸。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44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3/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