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506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脸上露出一抹笑意,刘承祐说道:“还要带给你一则好消息!”

  “什么?”折娘子意外地看着他。

  “岭南的军报送达枢密院了,潘美已经拿下番禺,南粤主刘鋹已为大军所俘,岭南距离彻底平定,也不远了!”刘承祐说道。

  折娘子是聪明的,闻之,当即问道:“四郎呢?他怎么样了?”

  “莫担心,正欲同你说,他一切安好!”刘承祐轻笑道:“在潘美身边,出不了什么差错,潘美也说,刘昉表现很好!”

  潘美显然是个聪明的人,在汇报军情的同时,也不忘提两句四皇子刘昉。

  “唉!”虽然松了口气,但折娘子还是少有地抱怨了一句:“行军打仗,生死搏命,是壮年勇士都不敢不慎的,他一黄口小儿去做什么?战阵凶险,岭南艰苦,又至寒冬,军旅之劳,也不知他是怎么能承受得过来的?”

  注意到折娘子幽怨的语气,刘承祐讪讪一笑,刘昉上战场,虽然是主动请命,但说道底还是他这个父亲先同意了。能够体谅折娘子的爱子之情,刘皇帝只能善加宽慰:“就潘美的汇报,刘昉在军前,甘为卫兵,毫无骄气,坚毅冷静,勇而好学,虽未有尺寸之功,但已显风采,不枉他走上一遭!”

  “经过此番磨砺与锻炼,必然成长许多,你这个做母亲的,也该为他感到高兴!”刘承祐笑道。

  闻言,折娘子脸上却没有什么笑意,而是微垂下头,低声对刘承祐道:“四郎果毅而有壮志,但是,我却不希望他有什么大志啊!”

  听她这么说,刘承祐微微愣了下,但很快反应过来,再抚了抚她的手,从折娘子的话中,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态度。刘皇帝的心中有种感慨,后宫的女人中,论深明大义,只有符皇后与折贤妃了。

  “刘昀呢?兄弟病了,他跑哪里去了?”刘承祐问,也算是转移一下话题。

  折娘子也不由说道:“他呀,去太医院了,说要学医,给弟弟治病!”

  “这小儿兴趣广泛,就是没一个长久坚持的!”想起那个明明聪明却素来慵懒的五子,刘承祐不由道,但是嘴角还是翻起些笑意。

  ……

  等离开秋华殿后,刘承祐又被叫到瑶华殿了,高贵妃有请,见天色已晚,也就决定,今夜下榻瑶华殿。

  “十一郎病情如何了?”寝殿内,贵妇人殷勤地侍奉着刘皇帝,玉手轻柔而到位地在水盆中替他捏着脚,嘴里还关心着刘晓。

  “伤寒高热,症状暂时稳定住了!”刘承祐说。

  “唉!这孩子也是可怜,小小年纪,就要受这等苦楚!”高贵妃美丽的面容间,也露出了一抹怜惜的表情。

  看着她,刘承祐问:“你叫我来,有什么事?”

  闻问,高贵妃也不啰嗦,直接道:“还是三郎的事!”

  一直以来,高贵妃最关心的除了他这个皇帝就是三皇子刘晞了,对于这点,刘皇帝也清楚。此时闻之,不由问道:“刘晞?他怎么了?”

  “太子与大郎到江南犒军了,四郎也在岭南历练,刘晞你却让他去飞龙厩任职,去养马,我听说他,整日游荡,策马嬉戏……”高贵妃显得有些不满。

  “这是他自己请求的!”刘承祐说道。

  “那也该对他多约束些!”高贵妃说。

  看着他的爱妃,刘承祐叹道:“刘晞也日渐大了,你还想整日管着他吗?你终究是管不了他一辈子的啊!你也不必担心,我却觉得,他要是真能养好御马,养成心得,也不失为一次成长!”

第365章 枢密军政

  时辰尚早,枢密院内,仆侍们小心地更换火烛、清扫堂庭,当值的属官已然交接好,随着天色大亮,诸房僚属也陆续到岗办公。因为南征事,这段时间枢密院很是忙碌,军情纷传,不过却一直处在一种紧张而又喜悦的气氛中。

  赵匡胤慢悠悠地来到枢密院,路过之时,注意到李处耘已然坐在书案后,埋头处理着公文。年过四旬的李处耘,正处在年富力强的阶段,担当枢相的这些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为刘皇帝所称道。

  在负责军务的这些年中,李处耘表现出了十分出色的办事能力,向朝野证明他足以独当一面,并非依靠皇帝的厚拔而跃居权位,在诸公之上。

  在长达十五年的军政改革调整中,大汉的中枢权力,已然形成了以国政、军政、财政为主,并相互制衡的体系,而论军政权力,除了皇帝,就是枢密使了。

  因此,仅以职权而言,李处耘是大汉朝廷中的权势最重的几个人之一。不过,相较于开国以来的杨邠、郭威、折从阮、柴荣等人而言,李处耘不论是功劳还是威望,都是远远不及的。

  就如而今担当计相,主掌大汉财政大权的三司使雷德骧一般,资望浅薄,却位高权重。雷德骧也四十多岁,却是乾祐初年的进士,却已先大部分同科,一跃拜相,哪怕到如今,朝廷也多有人以其“平庸”,觉得他不配当三司使。

  而李处耘,早年更只是受折从阮的提拔,而直接进入枢密院任职录事,虽然常年参赞军机,同皇帝谈论当世之务,但从没有单独带兵打过仗,也没有真正能让那些将领丘八认可的功绩。

  然而,刘皇帝仍旧重用雷德骧与李处耘者,除了他们本身有一定的才干外,更主要的,还是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

  这一点,似李处耘,心里也清楚,但这同样也是给他一个展现自己才干的机会,李处耘也深感知遇之恩,悉心回报。这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而平南则是他执掌枢密院后由其主导制定、落实的大业,因此在此事上尤为忧切。

  “正元兄,还是如此勤勉啊!”赵匡胤上前作揖,笑呵呵地打着招呼。

  这几年,李处耘既表现出了他精明强干的一面,同时在私事上往往表现大度,但在公务的处理上,却历来态度强硬,屡有专断行为,与同僚相争,因而在朝廷里人缘不算太好。当然,这其中不包括赵匡胤。

  在刘皇帝这边,赵匡胤没有什么不能被包容的,唯有这喜欢同人称兄道弟的习惯,不怎么喜欢。让他这个功勋大将担任枢密副使,既是对禁军将帅的一种安抚,同样也是制衡李处耘,效果显然没有起到,因此,刘皇帝已经有打算给赵匡胤换个位置了。

  赵匡胤笑脸相向,李处耘也回了个礼,道:“南方大局虽定,但军务尤繁,还不得放松,需要警惕,以免生出什么疏漏啊!”

  “又有什么好消息传来?”注意到李处耘手里没有放下的奏本,赵匡胤问道。

  李处耘清瘦的脸上也露出了笑意,回道:“两江地区已尽为大军掌控,刘光义兵进剑州,慕容承泰接连收取惠、梅、潮三州,崔彦进也兵进钦州,江南、南粤二国,可谓彻底灭亡了!此番平南的初步目标,已然达成了!”

  闻之,赵匡胤不由大笑几声,说道:“痛快啊!自九月中旬,诏令平南,而今才初入十一月,已然抵定金陵、番禺,进兵之速,其势之雄,令人叹为观止啊!江南若定,我等畅饮一番,以祝凯歌啊!”

  赵匡胤爽朗的笑声在堂间回响,在这冬晨显得十分清晰,忽闻一声问话:“是什么喜讯,把毫国公的酒瘾都给勾出来了?”

  人未到,声先至,正是刘皇帝。自高贵妃那边早起后,刘皇帝直接到枢密院了,踏足其间,李处耘与赵匡胤赶忙相迎:“恭迎陛下!”

  “二卿免礼!”刘承祐抬手示意,笑眯眯地道:“朕来得也算巧了,听元朗方才之言,南方又有军情了?”

  “回陛下!江南、岭南已基本大定!”李处耘答道,将手里的奏报呈与刘承祐。

  “比起平蜀,还要快许多啊!”刘承祐也不禁眉开眼笑的,看了看赵匡胤,然后沉吟道:“以此前的形势来看,倒也不出奇,不过,两国平定之后的军事安排,也该提上日程了!”

  “是!”李处耘拱手应道:“臣等已在商讨,不过具体如何安排,还需待各地的详细情况陆续汇报上来,再做调整落实!”

  “嗯!”刘承祐应了声,脸上的喜意也逐渐隐了下去,一副有心事的样子。

  落座,看了看李、赵二人,刘承祐说道:“二位都是负责军政的重臣,南方虽则大部平定,然而东南尚有缺失。到目前为止,算上招降纳叛,数十万大军在南,是否趁势进驻吴越、漳泉,一举荡平东南?

  朕实有心毕其功于一役,漳、泉陈洪进反手可定,唯有吴越,既是姻亲之国,又素来恭敬朝廷,此番还派兵助战。如果疾急于收取吴越,只恐天下非议!”

  听刘皇帝这么说,李处耘道:“陛下,统一之势,实不可逆,按照此前计划,平定江南之后,本该根据形势,继续进取吴越。今一切顺利,未受固阻,大军完全有实力拿下东南,完成统一,陛下何必迟疑?如若顾虑非议,只需将来善待钱氏与两浙百姓即可!”

  李处耘呢,对大汉的实力,是很了解,也很自信的,因而,直接提议,继续荡平东南。相较之下,还是赵匡胤持重些,道:“陛下,三年前,吴越王进京,就曾主动提出献地,陛下虽不纳,已显双方情谊。如今,江南、岭南既定,唯余两浙,吴越王岂能不知顺应大势?臣以为,进兵大可不必,还是再邀请吴越王入朝吧!”

  “如此,可能于今岁岁末之前,彻底平定南方?”刘皇帝这么问了句。

  对此问,赵匡胤沉默了,也明白皇帝的想法了。

  在刘承祐原本的预期中,平定两江与岭南,要花个半年的时间,其后在政治、军事攻势,双管齐下,拿下吴越。没有想到的是,江南与南粤太不经打了,发兵远未到两月,两国便已悉数平定,进展顺利地出奇。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承祐的心思也就跟着起变化了,想着在今年之前就完全平定南方,然后率领一个统一的华夏,迎接新的一年。

  这是种急躁的表现,江南、岭南之地,如今只能说是军定,距离政治、民生的安定,还差得远,如果此事就急于求成,一口把吴越也吞下,吃相难看倒是其次,就怕给撑到了。刘皇帝唯一顾虑的,就是此点,因而没有直接下达进军江浙的命令。

  当然,想法终究只是想法,双手插入龙袖中,考虑了一会儿,刘承祐道:“罢了,此事再议,军事上,先以为弹压抵定两江、岭南为主!”

  “是!”

  “辽军什么动向?”刘承祐又提了句。

  “暂时还未有新消息,不过按照此前澶国公上报,辽军西征,当选择自金山南击高昌回鹘,路途遥远,消息传递不便,具体形势如何,非我朝所能把控啊……”

第366章 辽军西进

  自从汉辽双方再度议和之后,大汉忙着调动兵马,转运粮草,辽国那边也没有放松,也在同期进行。而从实际上来看,辽国的备战已足有两年,并且,在落实的过程中,已不只是为了西征,还趁机对辽西北地区的部族力量进行一次整合。

  一直以来,由于辽国的统治核心地区在东部地区,这就使的北面以及西北诸部,虽然臣服,归顺统治,但实际上辽廷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很薄弱。尤其是,在前次汉辽战争中,辽国遭受重创,国再加内乱,国力大损。

  弱肉强食是草原上生存交往最基本的准则,辽国中枢强大之时,他们接受统治,缴赋上贡,是心悦臣服。然一旦有衰落迹象,臣服的狼狗,也会毫不犹豫地露出獠牙,反口咬之。

  当然,就辽国而言,也没到那个地步。但是,在这几年耶律璟忙着戡乱平叛,安政抚民的过程中,西北的部族也确实有离心倾向。再加上有一个太平王耶律罨撒葛,在那里收容部众,潜图异志。

  有鉴于此,耶律璟几次西狩,并加强辽西北地区的军力,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他显得十分有耐心,都是循序渐进,逐步进行。为了安抚其弟耶律罨撒葛,耶律璟还特意允诺他,由他为主帅,统领大军西征,打下西域之后,只要一半的财货,然后再把西域以及金山地区正式封给他。

  对于耶律璟的许诺,耶律罨撒葛相信了,并配合进行征召部卒。到乾祐十五年秋,辽国的西征准备已经基本做好了,自达旦、室韦、乃蛮等部族中征召了两万部卒,再加上从上京派来的五千人,以及西北地区的镇戍军,合计三万余骑,在燕然山以东的招州集中训练。

  其后,在誓师出征之前,耶律罨撒葛被突然拿下,押解回临潢府。为了辽国内部的稳定,耶律璟是失信了,其后在耶律罨撒葛的怨骂之中,辽国皇室中的后起之秀耶律斜珍被拜为西征主帅,以西北路招讨使的名义,率军西征。

  如论动兵的时间,辽军还要在刘皇帝下诏平南之前,而动用的军队,也以西北部众为主。以邻为壑,用战争转移国内的矛盾,是个屡试不爽的办法。并且,于耶律璟而言,是件风险不大的事情,胜则大掠西域,扬其军威,振其国力,固其统治,哪怕失败了,于辽中东部的统治没有太大影响,反而削弱了西北诸部族的实力。而在作为统治核心的地区,仍旧保有一定的实力,也足以防备不测。

  由于相隔太远,加上封锁,等辽军西进的消息传到灵州之时,已经是九月底了,等再传到开封,平南大军已在南方战场上,攻城拔寨,节节胜利了。

  而对于辽军西进的事情,刘承祐虽然关注,但实则是望洋兴叹。过了这么久,其进展如何,没有有用的消息传来,而一想到这些,刘皇帝见着占据甘肃地区的回鹘人,就觉得格外碍眼……

  朝廷上下已在为天下即将归于一统而兴奋,刘皇帝却也忍不住去想,西海未定,河西未复,哪里谈得上一统?

  “辽军若侵入西域,必然引起动乱,东西联络断绝,商路受阻,其情况如何,必有体现!”自个儿思考了许久,刘承祐吩咐着:“以枢密院的名义,给柴荣去书一封,让他切切关注!”

  “是!”

  “赵卿,你曾巡视西北,对于西北事务也算熟悉了,如今辽军果真进行了,你说说看,辽军西征对大汉会有什么影响,会对西北边境产生多大威胁?”刘承祐心中隐忧,问赵匡胤。

  类似的话题,此前刘承祐君臣是讨论过的,此时再度提起,赵匡胤的看法反而愈加明确了,说:“陛下,臣以为不必过于忧虑。西域距离我边陲三千里之遥,中隔归义军、回鹘,即便被其攻破,其想要自西向东威胁大汉边境,也是万难。

  再者,契丹的统治区域,以其上京、东京为主,位置太过偏僻,东西两边相隔万里,如何能够并力南侵,如今大汉关山尽固,纵使其能造成一些麻烦,也不过是疥癣之疾。

  另外,当即西北的形势,吐蕃四分五裂,陇西诸族归附,真正可以为患者,唯有定难军及党项人,如今也被朝廷牢牢地钳制着。朝廷在西北地区,已然经营十多年,安民、抚戎、强军,有足够的实力,维护其稳定。

  因此,大汉西北边防,纵然谈不上毫无破绽,在朝廷有所防备的情况下,辽国如欲自西北取得大的突破,也非易事!”

  “赵卿此言,莫非是在安我心?”听其一番评述,刘承祐露出一抹释然的笑容,问赵匡胤。

  “臣只是据情势而答罢了!”闻问,赵匡胤拱手,道:“陛下,待平定南方,尽土地、百姓,得财税丰足之地,届时以大汉国力之盛,军力之强,北固关山,西控河朔,纵契丹之大,又岂能真正威胁到大汉社稷?相比之下,该是契丹更需担忧他们的安危,岂有中国强盛而容北狄猖獗者?汉武之匈奴,隋唐之突厥,可都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赵匡胤这话里,透着一种浓烈的自信。刘承祐闻之,竟有种惊奇感,想了想,两眼也焕发出一些神采,感慨着道:“赵卿此言,甚是有理啊!朕也早该扭转固有之观念了,这么多年富国强兵,南平诸国,北复关山,早该有足够的底气应对任何挑战!”

  ……

  刘承祐是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离开枢密院的,径往广政殿,提前受了吩咐,以宰相魏仁溥为首的一干中书大臣,已然等候着了。

  入殿落座,环视一圈,就如往常,刘皇帝毫不废话,直接道:“朕刚从枢密院过来,江南、江西地区,已彻底占领,岭南战事,也只余广西少许蛮州尚未收复,可以说,对江南、岭南的战事,已彻底进入收尾巩固阶段。

  军事上的任务,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如何安抚,使其充分纳入朝廷治下,可就要看诸公的了!江南以及岭南,大小六十余州军,几乎又是一个川蜀,且地域之狭长,民情之复杂,更甚于川蜀,想要实现安治,是个不小的挑战啊!”

  刘承祐言罢,作为首相的魏仁溥主动道:“陛下,臣与诸僚,针对江南、岭南之情况,已粗拟几条治策,还请陛下过目!”

  示意了下,孙彦筠赶忙上前接过,躬身呈与刘皇帝。事实上,在经过荆南、湖南、以及川蜀的攻略后,对于如何接受州县,安民治政,朝廷实则已经很有经验了。既有前例可循,那做起来,倒也不是特别艰难,只要宏观上把控好,具体落实阶段,以当下大汉官僚的执行力,还是值得信任的。

  而魏仁溥所拟,要说新意,也确实没有什么新意,像旧官留任,北官南调,推行汉制,颁布汉法,废除杂税等,都是有经验可循的事。川蜀地区当初的政策,如今只需挪过来,稍加更改便是了。当然,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殊性,但大方向是相通的。

  因此,对于魏仁溥所呈条陈,刘承祐直接表示认可:“可照此颁布!”

  “是!”

  当然,刘承祐召集重臣前来,可不是只走这样一个流程形式的,端正身体,轻描淡写地说道:“听闻江南勋贵、土豪甚多,朕有意挑选豪右,充实各州!”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50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06/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