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513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

  随着朝廷平南战争胜利,天下一统的消息向各方各道扩散,在乾祐十五年即将结束当口,全国各地却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奇异现象。

  比如,洛阳上奏,嵩山少室山深处,突有山壁裂,有清泉流出,其味甘甜,饮之神清气爽;

  又如,河东道上报,晋阳潜邸有龙吟之声,全城皆闻,作为大汉的龙兴之地,似乎在对大汉建立的功业做响应;

  再如,兖州上报,泰山有九道五色彩霞绽放,持续半个时辰,方才消散,消息传来,又有人向刘皇帝重提旧事,封禅泰山;

  还有,关中也上奏,长安城曾经驻跸处,有奇异兽音,如龙凤和鸣……

  陆陆续续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汉各地是祥瑞不断,异象频传。上一次,大汉朝廷像如此这般规模“喷发”,还是刘承祐初继位之时,当然那时候背后有人在推动,为刘皇帝造势,营造一种顺天应命的假象,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迷惑且稳定人心的作用,巩固其皇帝宝座。

  但这一回,刘皇帝可以摸着他的良心发誓,他并没有刻意再去整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然而地方上的官员们却不乏聪明人,不乏投机者,有人牵了个头,效仿者就接踵而至了。以刘皇帝的眼界与见识,他当然知道这些异象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初时,刘皇帝并没有太大反应,只是象征性地做“知道了”的回应。有些祥瑞吉兆,也并非什么坏事,四海归一,天地同乐,千百万子民也许能够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自信与认同。

  只是,随着各种奇景异象,纷纷上奏,给刘承祐一种各地官府都把精力热情投入到发掘“祥瑞”之上的感觉,刘皇帝自然感到不满了,觉得该杀一杀这股歪风了。

  “这世间何来的这么多的祥瑞?还都集中爆发于这满目凋零的深冬寒月?还是,朕如今取得的成就,当真能够感天动地了?”崇政殿内,轻轻地放下又一封奏本,刘承祐忍不住怒气了,直接表示其不满,扭头就冲吕胤吩咐道:“拟一道诏书,发告天下道州,祥瑞福兆,如为天赐,任其自然。让各级官吏,还是把心思放在治理户口,解民疾苦上!”

  “是!”吕胤当即应道。

  事实上,就算刘皇帝不下这道诏令,吕胤都要进言一二了。凡事过犹不及,这点道理,虽然浅显,但能看破之并时刻保持理性的人,并不多,所幸,刘皇帝心里有谱,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刘皇帝打心里是不相信那些东西的,听多了只会觉得厌烦。

  “还有武行德历来稳重,他怎么也搅进来了?”刘承祐似乎还不解气,说道:“关中今岁旱、蝗波及严重,他这个主政长官,不思抚养百姓,还能分心他顾?”

  在当政的这些年间,大汉的军政体系之中,是诞生了不少“楷模”的,武行德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并且,其经历也多受人传颂与羡慕。

  原本这只是晋军中的一个并不出名的普通军官,趁着契丹灭晋,中原大乱的机会,兴义举,率众抗辽,并且十分有眼力地投靠了当时初兴的大汉,并且一跃成为一方藩镇。

  而一直以来,武行德所秉持的为政之道,就两点,上则竭忠侍奉朝廷,下则怀仁安养百姓,居有善政,响应国策,大干实事。到如今,能做到这些的,已经不算出奇了,但在大汉立国早期,在武夫当道,藩镇势力仍有余晖的大环境下,却是一股清流,十分难得。而最难得的,武行德是个地道的武夫出身。

  乾祐初期,国家财计困难,武行德穷河阳财税,以供应东京;乾祐新政,丝毫不打折扣,全力听从朝廷制命,推行国策的,仍旧有他。

  过了这么多年,武行德始终保持着这种为政习惯,而一桩桩表现,可完全落在刘承祐眼中,对于武行德也多有好感。当然,武行德也得到了该有的回报,十多年下来,累历多方,从河阳到徐州,从许州到蔡州,再从淮北到关中,一直都是封疆大吏。并且,对其家族也不乏恩赏,封妻荫子是应该的,其弟武行友也是一方将领。

  而接替寿国公李少游担任关中布政使,则是他仕途更进一步的体现。要知道,细数当今大汉各道布政司使,以旧藩臣而主一道之政的,可只有武行德这一人而已。

  因此,对于武行德,刘皇帝还是很欣赏的。当然,此时教训两句,也只是稍微发泄一番罢了。而提及关中的灾害,刘皇帝关心起来:“此冬关中诸州,民情如何?经此灾年,可有冻饿而死之事?”

  闻问,吕胤答道:“陛下免了受灾州县百姓两税,又调拨钱粮赈灾,据关中上奏,武使君于十州设立赈济所,并亲自巡视,并未有冻饿至死之事上报!”

  “看来,武行德还是那个恤民的良臣啊,该当予以褒奖!”刘承祐露出了些许笑容:“待明岁,当召之还朝述职!”

  因为灾情的缘故,武行德并不在此番各地封疆大吏的召还之列。

  不过,一想到灾害的情况,刘承祐又不禁叹了口气。在他当政的十五年里,虽然改弊革新,制定了不少养民的政策,并且隔几年,就会减轻一些民众的负担。

  然而,就事论事,大汉百姓的生活仍旧谈不上幸福,就两税的征收上,负担仍旧很重,并且,越穷的地方百姓生计越艰难。虽然有一座最繁荣富庶的开封城,却难以掩盖各道州仍有大量处在温饱线以下的百姓。

  刘皇帝花了十五年的时间,南平诸国,北逐契丹,屡次对外征伐,使得战争成为了乾祐时代的主旋律,是什么支撑这些军事行动?谈及本质,还是靠对黎民百姓的压榨……

  刘皇帝所领导的大汉朝廷,聪明的地方,在于始终有一个度,维持着一个底线,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国家社会管理体系。当发现国力、民力跟不上时,也果断停下脚步,做好休养恢复。

  整个过程中,虽然大汉在不断前进,社会活力也在增长,但是,若让大汉百姓谈一谈“幸福指数”,没有多少人会觉得满意。

  皇城司与武德司有针对京内外民情的调查关注,刘皇帝得到的反馈是,税收太重,负担太重。在经历了十五年相对和平安定的生活之后,大汉百姓已不是简单地给他们一个不受战乱祸害的安定环境就能满足得了的了。

  北方的百姓尚且如此,而况于承平已久的南方黎民。就如刘承祐此前就意识到的那般,到如今这个阶段,新一代的民众逐渐成长,成为大汉社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追求,他们想要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至少,原本还可以接受的税收、徭役,如今也显得过时,显得过重了。

  乾祐十五年间,灾害也算频繁,虽然在刘承祐的督导下,每次都全力应付,积极救治。但是,即便到乾祐十五年了,只要发生规模大一点的灾害,就有流民,就有饥荒,就需要朝廷去救助,为何,家无余粮罢了……

  因此,在了解过大汉的实际国情、民情后,刘皇帝也就知道,下一步的治国方向了,不管什么手段、政策,目的只有一个,减轻百姓的负担。

  然而,这又会带来财税的问题,民众负担减轻了,朝廷的收入定然减少。这必定给国家带来财政上的压力,然后,又如何将国家的税收维持在一个合格的水平,又如何减轻财政压力,这或许又将带来朝廷内部的改革,制度的完善,国策的更新……

  可以想见,问题会一个套一个,一个接一个,但是,大的方向,刘承祐心里坚定了的。

  毕竟,时代不同了。

第3章 姐夫的汇报

  “过往谈起蜀中,往往以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来形容,臣在成都这些年,也确感如此。不过,在臣看来,蜀中之大利,主要有三,其一盐,其二茶,其三蚕!这几年,臣等治蜀,养息民生,所用之政,大都与此三者相关!”崇政殿内,赶了数千里路返返回东京的驸马宋延渥向刘皇帝侃侃而谈:

  “张美非止有调度补给、供馈军需之能,更有理财才干。孟蜀时期,为事奢侈,加强军备,除了增加赋税之外,更重征于盐、茶,以此获利颇多,然境内盐户、茶农,生计艰苦,怨气甚众。

  经张美一番整顿,废除苛敛之法,惩治不良墨吏,打击不法奸商,提高购入价钱,制定合理出价,到如今,盐、茶售卖气象,已焕然一新,一切进入正轨,民怨已消,而感朝廷恩德,生民归心。

  往者贫富之不均,于蜀中尤为突出,矛盾尖锐,蜀乱之后,豪强外迁,无地之民,因之授田,穷困之家,生计有望。臣与赵普所为,不过明令强纪,严于治吏,宽以治民,虽不敢自夸,却也敢说无负于陛下所托……”

  看着自信的姐夫,刘承祐心中暗赞,都是快满四十的人了,还是这般风度翩翩,气度折人。嘴里则轻笑道:“姐夫与赵普、张美等臣工的成绩,朕也是有所耳闻的,能在四年之内,就使蜀中大治,人心依附,都是你们的功劳啊!”

  “陛下谬赞,臣不敢当,这都是在陛下与朝廷的教导下,循制而行事!”宋延渥又谦虚道。

  见状,刘承祐摆了摆手,呵呵轻笑道:“都是一家人,姐夫也不必如此拘束!”

  显然,宋延渥虽然在刘承祐面前保持着他的风度风采,但实际上,还是很小心的,举止很矜持,不敢真的把刘皇帝当小舅子看待。外戚之中,论及政治智慧,宋延渥是排得上号的。

  在平定孟蜀之后,治蜀功臣主要有五个人,宋延渥、赵普、张美、边光范、王明,宋延渥是剑南道布政使,张美是主管整个川蜀财政大权的转运使,赵普则以巡抚之职,协调诸事,可以说,是在这三人的通力合作之下,方才在这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到如今,每年川蜀地区给朝廷的输送的税收,折合铜钱已达五百万贯,这与孟昶时期的最高收入相比,有不小的差距,然而若考虑到那些年蜀地经受的祸乱与折腾,再算上那些急征繁赋,苛捐杂税,就可知道,能在四年之后达到现在的成就,有多不容易。

  刘承祐琢磨了下,问道:“依你之见,朝廷对川蜀的两税税额,可能再增加?”

  闻言,宋延渥露出了一抹意外之色,但注意到刘皇帝认真的表情,想了想道:“陛下,恕臣直言,川蜀当今之局面,已趋于稳定良好,但川蜀百姓所承受的负担并不轻松,照此趋势,若再得一定时间的恢复,无灾害相祸,则朝廷可逐步进行调整,但此时,臣不建议增加税额,以免生差池!”

  见状,刘承祐也很快收起了那点期待的表情,说道:“观川蜀情况良好,朕且试言之,既然姐夫觉得不合适,那边算了!”

  听刘承祐这么说,宋延渥则不由好奇问道:“敢问陛下,莫非朝廷财计有困难?”

  “北方灾害,统一战事,平南犒赏,功臣大赏,再加国策调整,大汉接下来,需要花费的地方很多啊!”刘承祐感慨着。

  宋延渥却提出疑问,道:“江南、两浙富庶,朝廷既取之,难道还不能弥补?”

  刘承祐笑了笑,说:“富庶是不假,收获也颇丰,但终究不能拿来就用,在李、钱的治理下,弊病颇多,还需改兴之,刷新其政,使其归治,再图后事!”

  嗯,刘皇帝前者还在考虑减轻黎民百姓的负担,这番又开始动起对蜀中加税的事宜了。当然,这并不矛盾,南方道州,承平多年,底蕴深厚,川蜀、与江浙并称富庶,局部为整体做出些牺牲,既归入大汉统治,自然该发挥出其优势,为朝廷提供足量的钱粮。

  “罢了,还是说说川蜀之事吧!”刘承祐又以一种轻松的语气说道:“姐夫此番回京,朕打算留你在朝中任职,川蜀之事,你觉得何人可继之?”

  闻问,宋延渥略感诧异,这些年来,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的影响控制,像这等封疆大吏的委任,素来由中枢讨论任命,从来不为地方左右,再加皇帝主见坚定,怎么问起他的想法了。也是宋延渥常年在外为官,对刘皇帝并不熟悉,没有表面上亲戚间紧密的联系,也没有那么了解。

  对于刘皇帝的认识,只能通过自己的观察,乃至一些传闻来判断。做皇帝的亲戚,可并不轻松,享受富贵荣耀的同时,也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需要小心翼翼。因此,像归养的那些外戚,安心地享受人生,未必不是好事。

  不过,此时刘皇帝既然问起了,宋延渥还是决定回答,并给了个肯定的答案:“陛下,臣以为最适合者,莫过于赵普!赵则平乃治国大才,能力出奇,长于实务,臣也自愧不如。治天下则游刃有余,更遑论治区区川蜀!”

  “你对赵普的评价倒是很高啊!”见宋延渥对赵普的吹捧,刘承祐笑了笑,觉得这也是在讨好自己,毕竟,赵普是从自己身边放出去的人,从成都平定后,赵普也在川蜀的安抚治理上承担了最重要的一个角色。

  “臣只是实言罢了!”宋延渥倒是一脸坦然。

  而后,向刘皇帝禀道:“这些年,赵则平广派使者,与川西吐蕃部族联系,加强交通,来附者甚众,同时,意欲通过盐茶粮布等物产,与之交易牛马、毛皮,而今已渐有成效,已重新打通了数条通往吐蕃的商道……”

  闻之,刘皇帝眉头微扬,这似乎就是那“茶马古道”了?

  注意到刘承祐的神态,宋延渥继续道:“吐蕃分裂,相互倾轧,按照赵则平的计划,依此形势发展下去,通过贸易、渗透、收买、招徕,大汉西南疆域可取得不小的开拓……”

第4章 西南事务

  “怎么,你们一个个的,都想谋取这开拓之功?”听宋延渥之言,刘承祐不由说道。

  宋延渥则道:“褒国公(王景)经营陇右,为大汉收复故土,拓地千里,人臣无不敬仰,志士无不向往……”

  “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还是值得鼓励的!”刘承祐以一种肯定的态度,点头表示赞许,尔后说道:“不过,开拓故地,本该支持,却也不可操之过急,当缓图之,吐蕃、大理情况,与陇右之地终究有所不同。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

  听刘皇帝的感慨之语,宋延渥不禁笑了笑,说:“王老将军,又向朝廷请战了?”

  “就算要平大理,表现得如此明显,不是令其警惕吗?再者,西南地区,山高林密,道路不同,诸蛮也未彻底平服,贸然深入大理作战,其风险岂能不考虑?朕相信王全斌的能力,也赞赏其勇气,但军国大事,不可大意,还需准备充足,审慎而为!”刘承祐说道。

  “陛下决事,素以国家大局为念,谨持重,实为大汉天下之福啊!”宋延渥不由道:“不过,老将军毕竟已经快五十五岁了,有此建功之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朕当然理解!”刘承祐轻笑道:“也正因如此,朕才希望此事能够完美些,准备充足些,勿使老将一腔热血,因一时急切,而产生什么遗憾!”

  闻言,宋延渥的脸上露出一种感佩的表情,拱手拜服道:“陛下这番苦心,实在令人动容啊!”

  “朝中大臣们的顾虑,不无道理,大唐与南诏之间的战争,不可不引以为诫,而今天下初定,一切当以稳定为先,先把家里收拾干净了,再图外举!”刘承祐说道:“川蜀之事,以黔中为例,诸族林立,土蛮遍及州县,如不能安治之,保证后方无忧,又如何能发兵大理?”

  “陛下考虑甚是!”宋延渥应道:“西南地区,汉夷杂处,如欲治之,境内诸族,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孟氏治蜀,对蛮夷部民,多以羁縻、纵容为主,从而导致,多有反复,当年獠人叛乱,其势盛时,几乎威胁成都腹地,可见其猖獗。不过,这几年,臣等用文,王老将军用武,恩威相济,剿抚并用,始得初安!”

  “朕了解!”刘承祐说道:“你们在西南的作为,所取得的成效,朝廷也是很满意的。关于民政、民事,以你们的能力,朕也是素来放心的。而如你所言,想要西南长治久安,不为祸患,诸蛮诸族,则不得不加以重视。”

  “朕已决定,于四境正式推行土司制度,就从西南开始,川蜀就从来黔中开始!希望能开个好头,也相信赵普当不负朕托!”刘皇帝道。

  “臣也了解过朝廷制定的‘土司制’,臣以为,如此足可大收诸蛮之心,并且,划分地盘,分赐土官,也是对诸族的一种分化,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财富、权力、地位,必然只有靠近、依附于朝廷。只消推行下去,西南地区必可取得长久安定,而无使朝廷无忧!”

  对于宋延渥的分析,刘皇帝实则只认可一半,笑了笑,说道:“这世间,哪有长治久安,百世不移的政策。朝廷强大,四夷总能臣服,国家若衰弱,再小的蛮夷,都敢挑衅。不过,对于土司制,朕还是寄与一定期望的,至少,可给西南构建一套可长久持续的统治秩序。只要秩序不崩溃,那么纵然有所反复,也无伤大雅!”

  说实话,西南山高皇帝远,林深路遥,民族众多,中原帝国对其统治难度很大,控制力薄弱。但不得不说的是,西南地区对整个帝国而言,也谈不上什么威胁,纵使有乱,也不过疥癣之疾。

  值得警惕、值得忌惮的威胁,永远在北方,因此,在西南推行土司制度,刘皇帝是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的,哪怕给他们足够多的权力,至少在当下的时代,于西南的环境而言,这项制度是比较先进的。

  闻刘皇帝的阐述,宋延渥当即表现出一种叹服的姿态,说道:“陛下之才情、胸襟、见识、远略,臣拜服!”

  “哈哈!”刘承祐开怀大笑,虽然一直尽力表现得谦虚些,但当被这般恭维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心情喜悦。

  再加上,在乾祐十五年即将结束的当下,刘皇帝也将正式踏上他人生的一座巅峰,他的职业生涯正式进入一番新的天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刘皇帝再像往常一样,保持一个古井无波、无悲无喜的心态,维持着以往那种镇定、冷静乃至冷漠的人设。

  熟悉刘皇帝的人,都能发现,近来他的表情丰富了许多,情绪高涨许多。想要让他从这种心态中走出来,只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事实上,刘皇帝能在基本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时刻,迅速找到下一个长远的目标,对他个人,对大汉帝国而言,也确实是件好事。否则,长久沉浸于功业,过度享受荣耀,说不准未来会发生什么。

  大笑一阵,又很快收敛起来,表情略显矜持,毕竟“土司制”也不能算是刘皇帝的原创……

  “姐夫一路辛苦,回来了,就好生休息休息,接下来,朕还有大用,大汉还需你出谋效力啊!”刘承祐看着宋延渥,说道,这话也代表着此次谈话基本结束了。

  “多谢陛下信任!”宋延渥拱手应道。

  刘承祐摆了摆手,继续道:“这些年,姐夫一直替朕镇守各方,十余载长为藩篱,确实不易!让太后与姐姐常年母女分离,不得会面,太后也时表思念,哪怕是为了太后,朕也不好再把你外放了!”

  “正欲去问安太后!”宋延渥当即表态道。

  对这个姐夫,刘皇帝还是很满意的,点了点头,又道:“对了,朕收到消息,王全斌已过洛阳,也将至东京,到时候,姐夫代朕去迎一迎老将军!”

  “是!”宋延渥没什么好多说的,下意识地拱手应命。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51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3/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