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538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啪”的一声,刘承祐直接把他装模作样阅读着的书摔在桌案上:“当地的御史在做什么,河东布政使司又在做什么,如此重大事件,一不见调查,二不见上报,他们想干什么!武德司在河东的探事又在做什么,也无察觉?

  这安守贞好大的胆子,他以为,昭昭天道之下,能容他欺瞒朝廷?”

  原本以为,河中有谎报灾情的情况,没曾想到查到最后是瞒报。同样是欺瞒朝廷,性质相同,但引起的后果却要更严重,因为饥荒之下,官府如此反应措施,百姓自然受苦颇多,最终使天灾酿成人祸。

  刘承祐一番质问,针对面极广,几乎把所有相关具备监察职责的部门都给骂进去了。也可以理解,总有人喜欢跳出来挑战他的底线,他不是不允许地方上有事,愤怒的原因是下边的官员懈怠,甚至像这般欺瞒他。

  面对盛怒的皇帝,李崇矩自然是告罪,不过表情很平静,因为他也知道,皇帝不会真的因此事而责罚他。武德司的情报网固然严密而庞大,但是天下这么大,也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他们监察不全抑或顾及不到的地方可多着了。

  “死了多少人?”情绪平复下来,刘承祐问道。

  “尚不知晓确切数目,不过据报,当地饥民多图自救,又有地方贤达赈济乡梓,因此,虽然开仓的时间晚了些,但饿死的人不多!”李崇矩这样答道。

  “朕一日不食,就饥饿难耐,迟误赈济近一月,河中饥民是怎么熬过来的,可能想象?”刘承祐冷冷道。

  看着李崇矩,刘承祐直接吩咐,让他将武德司调查的关于河中饥荒案件移交政事堂,并唤来一名通事前往传达谕令,由宰相们论处此事,并责成三法司对此案过程中渎职怠政的有关人员进行一次清查。

  可以想见,这又将是一场政治地震,不只是性质恶劣,还牵扯到安氏,安家可是大汉的顶级豪门贵胄了,河中知府安守贞乃是襄阳王的安审琦的亲侄子。或许考虑到这层关系,也就可以理解,河中府之事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发展状态,很多人似乎都失去了视觉、听觉一般。

  安守贞这种做法,刘皇帝怎么都无法理解,欺瞒朝廷,隐匿灾情,对他究竟有什么好处。如果因为灾害后果严重,怕影响仕途升迁,他又不是那种无根无萍的寒门。

  再者,以往的事例表明,面对灾害,如果应对及时,处置得当,使百姓得安,这可是加分项,毕竟危急时刻是最考验人能力的。

  当然,刘皇帝是不可能去揣摩安守贞的心理了,他现在只看结果。比较理性的是,刘皇帝也没有听信武德司的一面之词,而是交与有司继续调查审理此事,但是,朝廷本就在进行调查,如今却直接由武德司移交详情,也是对监察部门的一种警告。

  另一方面,河中府可是一个大府了,素来富庶,土产甚多,每年刘皇帝都会尝一尝当地凤栖梨,又有盐池之利,可谓宝地。

  只是这些年,灾害频发,地震、水灾、旱蝗、雨霖,这些常见的灾害几乎都有过。讲道理,经过这么多年这么多轮的考验,怎么都不至于引起像此次这般大的饥荒,由此可见,祸不在天而在人。有这种考虑,也可以想见,对于那些官员的处置,绝对不会留情。

  “你方才说,河中百姓自救,如何自救?是上山打猎,还是下水摸鱼?挖野菜,啃树皮?”沉吟了一会儿,刘承祐已然彻底恢复了平日里的沉静,看着李崇矩,说道:“地方贤达,赈济乡梓,总不会是无偿的吧?纵然有这样兼济的良绅,还能散尽家财?能够救得了所有饥民?”

  面刘皇帝这一连串的问题,李崇矩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不过,很快刘承祐就吐露出他真正的关注点:“听闻每逢灾荒,都是地主豪强,趁机兼并土地的良机,百姓为活命,不得不贱卖土地,栖身富户,河中的情况如何?”

  “臣会安排人调查!”李崇矩禀道,对于不了解的事情,他从不妄加发言。

  “其他还有什么事?”刘皇帝的心态调整得很快,又问。

  见状,李崇矩微躬了一下身体,继续道来:“襄阳王府上家奴,与其姬妾私通,为人举告,通奸男女,为其私刑处死!”

  听到又与安氏有关,刘承祐眉头不由轻微地皱了下,瞥了眼李崇矩,今日当不会是专门来给安家人上眼药的吧。

  不过对此,刘皇帝却只淡淡地笑了笑:“襄阳王一世英雄,能驭将士以安阃外,守四方,在治家方面,却也乏力,竟出了这等伤颜面的丑事,可见,人无完人啊!”

  可以想象的是,安审琦已经年近七旬的,不能满足姬妾,欲求不满,以致私通,倒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关键在于,安审琦持家不善,管御不严。

  安审琦的事到此为止,怎么也不可能去揭堂堂郡王的丑,至于私刑私罚的问题,该忽略,就得忽略。人命案件是大案要案,但很多情况,在很多人眼里,一些无足轻重的人,其性命真的算不了什么,贱如草芥。当然,那对狗男女,也是取死有道。

  “禁军李继勋、党进、韩令坤等将,常与荣国公交往,本月已有两次聚会痛饮,饮则必醉!”李崇矩又道,声音几乎不带任何感情。

  闻言,刘承祐面色稍阴,很快又轻笑道:“朕知道了!既然荣国公爱吃酒,朝野尽知,这几人不是故朋就是酒友,无甚大碍。抽个时间,朕也该上门讨几杯酒酿……”

  “英国公途经洛阳,入家门,不足一个时辰即出,径来京师,据说,是与其父因家风问题,言语冲突,英国公不喜其父在洛阳的招摇张扬,用度铺张。”

  听到此则消息,刘承祐莞尔一笑,道:“柴老太公该有七十岁了吧!英国公对老人,也太过苛责。”

  话是这般说,但对于柴荣的这种表现,还是很满意的。刘承祐直接问:“可知柴荣到哪里了?”

  “算脚程,已入开封境内!”

  “喦脱!”刘皇帝直接朝外喊了句,内侍头子赶忙前来候旨。

  “你带着朕的车辇,去祥符驿,在那里等着,待英国公到了,直接把他接到琼林苑来!”刘皇帝吩咐道。

  “是!”喦脱不敢怠慢,立刻应命。

  从刘皇帝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此前的风波,那些莫名的非议,只是一种自然的“震荡”,英国公柴荣,在大汉皇帝心目中,仍旧是柱国重臣,享受崇高的待遇。

  “你也辛苦了,厅内准备有冰镇的瓜,享用完就去办差吧!”面对李崇矩,刘皇帝又显露出和颜悦色。

  “谢陛下!”

  李崇矩,这个侍卫出身,从军转政,担任武德使,掌握庞大的情报监察机构,已经快十二年了。

  不提其他,能够让刘皇帝始终没有更换他的想法,就可见其不一般之处了。

第64章 回鹘汗之死

  在琼林苑这皇家会所等待柴荣抵京之前,刘承祐还接见了一人,甘州回鹘可汗景琼。早在甘肃地区基本平定之后,景琼就作为被征服的君主,押至东京献俘。

  同样是被攻破国门,沦为俘虏君主,比起前辈们,景琼所享受的待遇完全没法比。一路兵丁看守,槛车押送,没有任何优待,反而吃尽的苦头,等到了东京,唯一的安排,也是被下放到理藩院的监牢里,许久无人过问。

  差异之大,原因也很简单,大汉西平甘肃,打得不痛快,上下多有不满意的。比起其他战事,收复河西的伤亡总得来说,并不算重,但是那种被“冒犯”的感觉,总是令人不快的。

  自身的原因找了,还得看对手的表现。如果一切都按着制定的战略以及大汉君臣期待的方向发展,或许又是另外一种说法。毕竟,从计划的本身来讲,不算光明正大。

  但偏偏是不甘心沉沦的甘州回鹘,倾力一击,给汉军一闷棍,并差点成功,让大汉蒙受重大损失,给河西局势带来更多的变数。

  当然,世上没有不允许别人反抗的道理,兔子急了还咬人,甘州回鹘的行为客观地来说可以理解,但是世间也没有那么多理性与客观。

  强权才是硬道理,并且这硬道理掌握在大汉朝廷手中,因此,甘州回鹘偷袭汉军的举动,就是不臣,就是叛逆,就该口诛笔伐,严厉惩戒。

  帝国统一了,强大了,也产生了一种毛病,大国病,一种近乎傲慢自负的情绪在滋生。虽然儒家思想讲究中庸,德行,礼仪,但也要看对谁,哪怕是帝国内部,都没有多少贵族、士大夫能够做到礼下庶民的,况于四夷。

  对于回鹘汗景琼,刘承祐本没有接见的兴趣,刘皇帝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介俘虏面前的耀武扬威,那也无益于他的逼格。

  之所以见他,只是因为,景琼在临死前想见他一面,想亲眼看看灭了他甘州回鹘的大汉皇帝究竟是什么模样。没错,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激烈的讨论,景琼得了个处死的下场,不是异国之主,而是大汉叛臣,双标得厉害。

  而刘皇帝呢,则大发仁慈,决定给景琼一个机会,让他见见破国灭家的罪魁祸首。

  甫一见面,景琼还挺傲,所经苦难,已然消瘦不少,凭生白发,但是面对刘皇帝,却不肯下拜,不过,他的两腿显然还不够硬,在卫士的友好帮助下,那对膝盖还是地落地,匍匐在大汉天子面前。即便如此,景琼仍旧大胆直视,似乎要把刘皇帝的样貌铭记心底,带下地狱,带去来生,转世复仇……

  刘承祐同样打量着景琼,年纪看起来不小了,但身材高大,体魄强健,一看就是个壮士,听闻被俘前,还骑马亲自斩杀了五名汉军官兵。迎着其目光,复杂的目光中分明饱含着刻骨仇恨,刘承祐倒感觉像个高高在上的大反派了。

  就冲着他这强烈的仇恨情绪,也只有死路一条。

  “回鹘与朝廷交好十多年了,何以心生歹意,背反朝廷,悍然集众偷袭我西进兵卒?今沦为阶下之囚,斧钺加身,可曾懊悔?”刘承祐主动开口。

  闻问,景琼声音低沉地反问一句:“西征的汉军,当真是为去救西州吗?”

  “自然!”刘承祐脸不红心不跳,淡淡然地说道:“西州与朝廷友好通往十数载,不下与甘肃,使者仆勒,历经千难万险东来求援,泣泪以求,朕心中怜之,为其忠诚感染,故而遣军救助!”

  “说起来,你们同西州回鹘同出一源,也曾求援于你,只可惜尔不念前谊,拒绝其请!”

  面对刘皇帝这番说辞,景琼几乎斥之以鼻,不过反应倒没多大,只是冷笑着道:“听闻中原乃礼仪之邦,大汉天子更是口含天宪,一言九鼎,如今说出这等诳言,竟不觉羞耻吗?”

  “大胆!”喦脱不在,但听这胡虏如此冒犯天子,随侍的一名太监忍不住了,仿佛遭受了了不得羞辱一般,怒斥之。

  刘承祐则摆了摆手,并不在意的样子:“没想到,回鹘可汗,竟然也有这样一张利口,还知口含天宪,还知一言九鼎,了不得啊!”

  “汉人的书籍,我也读过,汉人的历史,我也听人讲过!”景琼始终昂着头,继续以一种讥讽的语气道:“朝廷名为西援高昌,实为图我甘肃,这等粗浅计谋,瞒得住谁,真当我回鹘人都是无知愚夫?”

  “看来是朕小瞧你们了!”刘承祐还是微微一笑:“不过,你既然也读过汉家典籍,可曾知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你是承认对我甘肃的图谋了?”景琼恨恨地道。

  “是又如何?”刘承祐淡淡然的,一副我摊牌了的样子。

  “既然如此,我聚兵对抗,是为保家卫国,延续我回鹘的基业,有什么好指责的?”显然,经过朝廷的“审判”,对大汉朝廷的那种高傲的态度与思想,景琼显得很悲愤。

  呵呵一笑,刘承祐道:“结果呢?”

  “就因为你的偷袭之举,使得河西血流成河,甘肃生灵涂炭,这就是尔等保家卫国的初衷?”刘承祐语气仍旧平静。

  提及此,景琼的双目顿时就红了,他可是亲眼见到过汉军犯下的杀孽,他的女人被凌辱,亲人被杀害,若不是有卫士看护着,又带着镣铐,只怕他就要暴起,尝试一下同刘皇帝同归于尽了。

  仇恨的目光几乎化为实质,景琼近乎嘶吼着,对刘承祐道:“汉军素诩仁义之师,却悍然对俘虏,对平民,滥行杀戮,在我看来,与河西禽兽,并没有什么区别,早晚必遭报应!”

  “所以,朕再问你,可曾后悔?”刘承祐还是同样平静的语气。

  “何悔之有?”景琼咆哮了一声。

  见状,刘承祐叹息了一声,然后有点意兴阑珊地说道:“你极力要求见朕一面,朕也满足你了。既然无悔,可以无牵无挂地去赴死了吧!”

  说着不待其再说其他什么,挥了挥手,对卫士吩咐着:“发还有司,处决了吧!”

  刘承祐是看出来了,这家伙要见自己,完全是想质问一番,发泄一番。对此,他只觉得,内心毫无波澜,最主要的,并不能感同身受,失败者的辛酸,亡国者的苦痛,在刘皇帝这边,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

  同时也觉得,所幸西进得早,以这回鹘汗的表现,若是再拖得久些,没准真能让他搞出什么意外来,给朝廷添加麻烦。

  “这等胡虏,无礼之极,竟然冒犯天威,简直罪不可恕,官家您又何必接见,徒坏了兴致!”在刘承祐准备练习书法时,侍候的太监试探着说了句。

  闻之,刘承祐探手捋了捋笔尖,蘸墨的同时,淡淡地道:“对将死之人,给一份尊重吧!不论如何,终究是朕的手下败将,阶下之囚,胜利者,又何必在意失败者的咆哮与呐喊……”

  刘皇帝只是随口一说,继续研墨的内侍却觉惊喜,趁着喦脱不在,主动说了一句,竟然引得官家对说出这么一番话,有种荣幸之至的感觉。

  对于这些奴婢而言,皇帝哪怕多说一句话,都是对他们的天恩了。

第65章 君臣相宜

  因为在中牟县耽搁了一日,喦脱也在祥符驿多等了一天,不过还是顺顺利利地接到了。不过,面对天子以御辇接待的礼遇,柴荣没敢坐,礼遇归礼遇,心意归心意,作为臣子在面对这等恩泽面前,还是该表现出该有的谦恭。因而,柴荣与喦脱一道,护送着那架空车,前往琼林苑谒圣。

  如此,也取得一举三得的效果。天子对功臣的恩遇敬重体现出来了,作为臣下面上同样风光,并且再度烘托出皇权的威严,以及天子的至高无上,御辇岂是一般人能够乘坐的。

  “臣柴荣,参见陛下!”

  “柴卿快快免礼!”对于柴荣的归来,刘承祐显得很是喜悦,脸上的笑容几乎能够暖化人心。

  “自你远赴西北,我们君臣二人也有近两年未谋面了,去岁大典,你不在京,共享盛会,朕这心里也空落落的,甚觉遗憾啊!”刘承祐亲自将柴荣扶起,引其落座。

  对此,柴荣也十分感慨,配合着露出笑容,开口就是恭维之辞:“臣虽远在西北,对朝廷之事却也有所耳闻,陛下励精图治十五载,终于扫平割据,一统天下,再造太平,功德之高,直追三皇五帝,堪称千古一人,令人敬仰。

  臣虽未逢盛会,却如大汉亿兆子民一般,为陛下歌功颂德,为大汉强盛祈福……”

  “打住!赶紧打住!”刘承祐伸手,笑吟吟地道:“柴卿如此夸朕,朕都要脸红了,不敢当,实在不敢当!”

  “臣都是肺腑之言!”柴荣微讷,随后也不由笑了,不过表情迅速恢复了庄重。

  说实话,对柴荣这番表现,刘承祐还真有些意外,什么时候,英国公开始说出这番百般逢迎、千般吹捧的话了。过去,君臣相交,柴荣也不是没有赞扬过刘承祐,却也不像这般。

  功盖三皇,德高五帝,虽然在刘皇帝看来,三皇五帝真算不得什么,但在当世人眼中,那仍是帝王功德的典范,这是崇高的赞誉了。因此,听得柴荣的夸耀,刘皇帝还是很开心的。

  这溢美之词,还是看谁来说,像柴荣这样大臣,猛得来这么一出,还是颇有惊喜感的。

  二人一边饮着冰镇的西瓜汁,一解夏日的炎燥,看着柴荣,刘承祐说道:“河西的战事,打得漂亮,不过一月的功夫,尽复河西,使大汉旗帜再度插上阳关关城,张扬我大汉国威军威,朕在东京闻之,也不免心潮起伏,满朝无不欢欣鼓舞啊!”

  刘皇帝这番话,柴荣当然不会全听全信,但是天子表现出的这种态度,还是让柴荣安心不少。

  “总算未负陛下与朝廷重托!”柴荣重重地叹息了口气,道:“只可惜,与最初的筹谋相比,出现了不小的偏差与意外,以致波折,差点累及三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53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38/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