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563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你是什么看法?”刘皇帝问。

  或许是早有想法,这回刘旸没有过多的思虑,从容道来:“儿以为,数万之众,远征安南,历一年方得竟全功,可见天南局势,以朝廷之力,也仅至于此。

  今安南故地尽复,过犹不及,当适可而止,留兵镇之,大军班师。将士征战已疲,如此,既合军心,也可缓和南方局势,使朝廷更从容地对安南进行善后处置事宜……”

  “你既然有此想法,就照此做吧!”刘皇帝的反应,让刘旸欣喜。

  太难了!终于有一件事,在他发言后,刘皇帝没有其他反应,只是让他去做,难得……

第116章 西南大案

  “走,陪我出去散散步!”刘旸仍旧沉浸在一派思索中,看着他,刘皇帝则将擦嘴的丝巾置于案上,朝他招呼道。

  “是!”见刘皇帝已然起身离席,刘旸立时回了神,躬身应道。

  寒冬腊月,与晴空万里,似乎也并不冲突。冬季的阳光多少显得有些暗淡,不过,照耀在身上,还是暖洋洋的。

  “这三九寒冬,能有如此日头,也算难得了!”沐浴在冬阳之下,刘皇帝的胡须都有些反光,嘴上则感慨着,一副很享受的样子:“憋得太久,人也快发霉了……”

  “儿陪您多走走!”刘旸道。

  父子俩就在万岁殿周边,顺着道路梯级,没有目的,信步而游。刘皇帝呢,实则也被勾起了对军政国事的热情。

  “前段时间,雨雪瀮,波及甚广,各地官民损失如何?”刘皇帝问。

  刘旸答:“此次雨雪,主要集中在京畿地区,甚大,所幸及时止住了,各地不乏冻伤者,却无死亡情况的上报,中书也曾行文让各地官府救助!”

  “伤亡情况,都核查过了吗?”刘皇帝直接表示怀疑。

  “已经派人前往了!”刘旸说道:“另外,郑、滑、陈、许等州,都上报,田亩庄稼损毁严重,儿与魏相、王相他们商议后,决定减半受灾州县百姓明岁夏收!”

  “可以!”刘皇帝颔首,说着,双眼中露出追忆的神色:“这场雨雪,让我不由想起当年,同样是深冬,大雨瀮,连绵不绝,冰天雪地,彻骨之寒呐!

  那应该是天福十二年,我与你皇祖起兵当年,大汉开国不足一岁,你还没出生,不,你娘都还没有嫁给我。

  那时,正逢讨灭叛臣杜重威,就是这样一场冬雨,官军民,死伤无数。如此,还不得不感谢上苍,降灾降得晚了些,否则,杜逆不定,叛事迁延,内忧外患之下,初定的国家或许就走向崩溃了……”

  听刘皇帝说起往事,刘旸也是认真倾听,见其感慨,也拱手说道:“关于大汉开国以及您秉政之初的艰难,儿也曾了解过,如今想来,也只有像爹您这样英明神武的雄主,方能在那等困境中带领臣民迈过难关,方能造就今日帝国之盛……”

  说这话时,刘旸不管是眼神还是语气中,都带有一种崇拜。对此,刘皇帝笑了笑,反问道:“你可曾想过,我究竟是如何走过来的,如何将大汉引领到如今的地步?所谓英明神武,太过笼统了,太过空泛了……”

  “这……”对此言,刘旸显然有些意外,认真地思索了片刻,面容之间仍不见轻松,反而越加严肃。

  见状,刘皇帝拍拍他的肩膀,轻笑道:“我也不要求你回答,得空之时,就好好想想吧,答案也留在你心中。薛居正写的那本《乾祐十五年》,也可以多看看!”

  “是!”刘旸听命。

  “说说看,近来朝中有何事?”下得梯级,有登上殿台,刘皇帝问:“简单地讲讲即可!”

  “都察院弹劾盐铁使张美强纳民女为妾……”刘旸说道。

  “竟有此事?”刘皇帝微微一笑,显得很平和的样子:“调查结果如何?”

  “确有此事!”刘旸肯定地道:“不过,根据调查,张美出游,借宿民家,见民女美貌,归府犹心心念之。后登门,表明身份求娶,只是那民女已许人家,其父迫于张美身份,不得已毁旧约而将女嫁入张府。

  因此,说他有强娶之嫌,并不为过。只是,儿以为,这同样可以换一种说法,民女之父,慕权势而背约卖女,以求富贵。”

  刘皇帝脸上,露出了明显的兴趣之态,说道:“准备如何处置?”

  “儿以为,此事不足入刑罚,但终由张美而起,私行有亏,不甚检点,有伤朝仪体面,故而罚俸半年,以示惩戒!”刘旸道。

  “张美其人,是个人才!”闻之,刘皇帝道:“朝廷之中,善理财者,并不多,能纵览大局,经营国家财政者,更少。当年,匮于算才,朕曾派了十多名计吏到各道州历练,最终只有张美表现最为突出,不负薛居正之荐。

  并且,熟悉戎事,辎重后勤,供馈无缺,长使将帅无忧。在西南多年,整顿财政,也多有建树,将他调回朝廷,也是看中他的理财能力。

  没想到……”

  闻刘皇帝感慨,刘旸说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您既然看中张美的理财才干,对这些许小节,难道还不能包容吗?只要他不曾触法犯罪,其才干能用于朝廷,您又何需多虑?”

  骤闻其言,刘皇帝头一次意外地看着刘旸,问:“这是你的看法?”

  刘旸应道:“您当初让儿观人,这么长时间下来,上至公卿宰相,下至郎官卫士,儿也默默观察了不少人。发现,不论何人,才干如何,多有其短,难有完人,儿也就明白了,用人,只需扬长避短即可,如执著其私德缺陷,那事情反倒办不好!”

  听他这么讲,刘皇帝点了点头,轻笑道:“你能有如此见识,我很欣慰啊,总归没被张昭的‘君子小人’之说给迷惑了……”

  闻之,刘旸讪讪一笑。有的时候,他也很奇怪,刘皇帝似乎并不是特别喜欢一些儒家学说思想,但自己平日也读《论语》,也让张昭这些饱学鸿儒教导他们这些皇子,显得很矛盾。

  “至于张美之事,就如此了结了吧!”刘皇帝说道:“另外,他不是喜欢美人吗,赐他一名宫人!”

  刘旸应命,他知道,刘皇帝是想以此告诫张美。

  “另外,成都知府赵玭上表弹劾西南巡抚使赵普!”刘旸抬眼看了刘皇帝一眼,说道,他可是知道,刘皇帝对赵普的信重。

  别看赵普是刘皇帝身边出去的人,并且坐镇川蜀,巡抚三道,掌握大权近十年。还是有人敢同赵普对着干的,比如这个成都知府赵玭。

  此人原为孟蜀的秦凤诸州观察判官,在朝廷攻取秦凤之际投降,后来为权凤、成、阶诸州事,为向训继续攻取汉中提供后勤人物力。

  秦凤战事结束后,调离原职,累为州府主官,一直到朝廷平定川蜀后,欲收治四川,派遣官吏。赵玭呢,以其履历,也得到了重用,后来更接替赵普,成为了成都知府。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两个同样姓赵的人,相看两厌,屡有不协。赵普是个强势的实干家,赵玭能力也有,但性情狂躁讦直,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也多忤之,根本不给赵普面子。

  一来二去的,二赵之间,矛盾重重。不过,赵普这个西南巡抚,可以算得上位高权重,但对成都知府这种实权州府要职,却也没有太大的约束力,管着他们的,还是布政使。而布政使,也不可能完全听有赵普摆布,再加上早些年主政者是宋延渥。

  于是,二赵之争,这种地位不对等,结果却轰轰烈烈的擂台在大汉政坛上打起来了,也有点类似当年发生在河北的道府之争。这些年,刘皇帝收到了双方之间的攻讦弹劾,也不少了,但都只是发文劝导,谋求缓和。

  对这种情况,刘皇帝能够容忍,也是看到了,这二赵相争虽然厉害,但是川蜀地区的恢复发展却没有落下,不管是成都府,还是其他地方。

  赵普自不必说,没那个能力,刘皇帝也不会与他权势。赵玭则算是个意外,此人性格或许令人讨厌,但治政典事的经验与手段也是摆在那里的。

  如此,方让西南政坛上的这一大矛盾,一直延续到如今。而一提赵玭又弹劾赵普了,刘皇帝的第一反应就是:“嗯?这二人又闹起来了?这回,又说赵普什么了?”

  “赵玭在奏书中报,陵州盐矿圮塌,毒气逸散,盐民死上百人!自刺史以下,及盐监,为逃罪责,瞒报矿难……”刘旸语气严肃。

  “这可是大事!方才为何不讲!”刘皇帝语气也跟着冷了下来:“自开宝年来,大汉可曾发生过一次死百人的如此事件?”

  “实是如何,尚未查明!”刘旸说。

  “这和赵普又有什么关系?”刘承祐凝眉。

  刘旸道:“陵州刺史王品、盐监郑良,都是赵普举荐……”

  “赵普怎么说?”

  “还未收到赵普的奏表!”

  “你有什么看法?”刘皇帝问。

  “还当待调查结果出来之后,再行决定!”

  “倘若事实确凿呢?”刘皇帝再问。

  “倘若如此,或许可将赵普调离西南了!”想了想,刘旸道。

  “我看呐,这个赵玭也不适合在成都府待着了!”刘皇帝冷冷道:“发生了如此矿难,人命关天,他就只知道借机攻讦政敌吗?”

  “还请您息怒!注意身子!”见他震怒,刘旸劝道。

  “此事,你亲自盯着!”刘皇帝叮嘱道。

  “是!”

  并没有等太久,来自赵普的奏章来了,陵州矿难,发生在几个月前,值太后丧期,而陵州官府也瞒报了足足几个月,才为人举报。

  得知其情况,赵普亲自前往陵州,调查此事,从官吏、盐工等人口中,还原其事,然后亲自写了一份奏表,向朝廷汇报,并以识人不明请罪。

  结果嘛,朝廷的处置也很干脆,刺史、盐监瞒报朝廷,罔顾生民,处以死刑,涉事官吏,大多贬黜流放,虽然陵州已是偏僻之所了。

  至于那些死难的盐民矿工,确认过后,官府悉给赔偿,而此事在西南地区造成的最大的影响便是,赵普与赵玭二人,相继被调离。

  赵普恰逢母丧,回乡丁忧。至于赵玭,此公脾气也上来了,得知刘皇帝流露出的态度后,干脆辞官,不伺候了。

第117章 新洛阳城,邙山隐者

  西京洛阳,前前后后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整葺工作也基本进入收尾阶段,财政司陆续拨款四百三十五万贯钱,用以工程所费,这已相当于大汉如今一年财税的十分之一了,除官配工匠之外,前后征召民役达十五万人。

  只是做一次“维修”,朝廷投入的钱粮比当初开封大修所费还要多,当然,这其中有物价上涨的缘故,更在于当初修开封,可狠狠地割了一波东京富商的肉。

  事实证明,在高标准、高质量要求下,建筑翻新的投入,比重新修建便宜不到哪里去,甚至还要更高,毕竟还涉及到一个拆除的问题。

  翻新的洛阳城,实则还是老样子,随处可见过去的影子,原本的格局并没有多大改变。论雄伟壮丽,隋唐洛阳城,可实在是隋唐建筑的巅峰之作,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经过此番修葺完善,后人或许就得称之为“隋唐汉洛阳城”了。

  洛阳的兴建,官府投入,主要宫城、皇城、外城,以及各公共设施上。官署、营廨、作坊、仓场、道路、绿化以及地下管道,都经过系统性的完善。

  许多老旧的城墙、城门,都是经过拆除重立,而慕容皇叔最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洛阳宫室的重建上。在开封引为遗憾的事情,到了洛阳得以实现,而慕容彦超操持建筑,核心思想就是要雄奇壮丽,布局要宏大,要显示建筑之美,要配得上当今的大汉帝国。

  翻新工程,有一点好处就是,许多原本的建筑用料,都可继续利用,如此也节省了不少木、石料费用。

  但是,有几座宫殿,却全新打造,所有东西都用新的。而新宫殿中,尤以宫城正殿最事铺张华丽。

  早些年,刘皇帝就曾表示过,觉得开封的崇元殿太小太矮了,而对建筑越发痴迷的皇叔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在正殿的修建上,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

  最终落成的洛阳正殿,长四百尺,宽三百尺,高一百九十二尺,其宏大壮丽,或许距离武周时代的明堂有所差距,但在当代,天下唯此一殿,并且没有那么多的宗教色彩,只为体现皇权威严,仅为朝会或者大典使用。紫禁城的太和殿与之比起来,或许只能用小巫见大巫来形容了。

  刘皇帝给落成的洛阳正殿,取名为乾元殿。花费了那么多钱,费了那么多人物力,造就奇观,一向提倡简单朴素的刘皇帝,不知觉间,还是变成了自己过去讨厌的模样。

  虽然他此前一再对慕容彦超叮嘱,要控制成本,节约钱粮,更要爱惜民力,但真正操作起来,可就难以尽善尽美了。

  仅款项的追加,就有两次,达到九十万贯,再加上洛阳及京畿道两税划拨一部分,累计支出方达其巨。而在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各种伤亡过千,因各项事故而致死者,就超过两百人,更有不少役使过度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中的御史言官,自然不会默不作声,针对洛阳工程而进言弹劾的更是数不胜数。

  闹到刘皇帝这里时,他头一次默然了。虽然,手书一道诏书,对慕容彦超进行了一番斥责,对工程之中钱粮浪费以及民夫奴役的现象大加责备,但更多的还是要求整改,处置那些急功近利的官吏,同时,责令对伤亡的民夫进行双倍赔偿。

  做到这一步,已经差不多是极限,像这种已人力为主的工程,想要不伤人、不死人,怎么可能,刘皇帝也没那么天真。只能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与加强监督,如此而已。

  而在官府对洛阳城大加工程时,城中的官民百姓,也跟进着,修缮自家的房屋,做到与官府所定格局协调。就如当初开封的兴建一般,对于民居民宅,听其自建,只是对建筑布局有统一的要求。

  慕容皇叔,似乎也是个有强迫症的人,造成的结果便是,如开封一般,洛阳的建筑布局,整体看来,也是等级森严,官民贵贱,层次显著。

  而随着新洛阳城的逐步完善,刘皇帝也于开宝六年(968年)春二月宣布,将西幸洛阳,以作视察。并且,以慕容彦超权洛阳府尹。

  ……

  邙山脚下,一个山水交汇处,绿树掩映间,结有一座竹庐,庭外水车借着风力转动,吱吱作响,庭前植有花木。门上立有一牌匾,书为“赵庐”。

  观周边环境,清幽闲雅,别有意境,好似居住了一位隐士高人。只是,这位隐士高人,隐居的地方,距离洛阳这俗世太近了些。

  竹庐之中,传出一阵读书声,声音稚嫩。一名高大的身影,手执书卷,在其间踱步,注意着坐着的七八小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5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63/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