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566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宣!”

  刘煦玉带博冠,从容入殿,行礼问安,随同他一同入殿的,还有两个人,又黑又壮,虽然穿着朝廷的官服,但总有种不伦不类之感。当然,别扭的不是人,而是带有的那种剽悍野性的气质。

  刘皇帝的注意力也不在长子身上,打量着跪倒在殿中二人,这二人,显然是第一次来到帝都,第一次进入皇宫,在如此雄伟的宫殿,见到如天神一般的大汉皇帝,匍匐在地,似乎就有种抬不起头,直不起腰的感觉。

  “这是播州刺史杨部射以及黔州刺史黑定!”刘煦向刘皇帝做着介绍。

  刘皇帝也并不意外,抬手含笑道:“二位免礼平身!”

  “谢陛下!”两个西南地区的土司,官话说得不错,虽然夹杂着浓重的口音。

  “朕听过二位,这些年,西南得以宁定,还有赖像二位这样忠顺开明之公协助!”刘皇帝说道。

  闻言,两个人都眉开眼笑的,虽然还是不敢直视刘皇帝,但见天子态度如此和善,胆子也壮大不少。毕竟,过去也是西南地区的一方土豪,初谒天子的紧张感过去,也都从容了许多。

  杨部射,乃是当代播州杨氏的掌权人,此时既激动又敬服地说道:“臣等虽僻处于蛮荒,却世为中国之人,心慕王化,能为圣天子与朝廷效力,乃是我等的幸运,能被朝廷接纳,更是我等的福分!”

  “哈哈!”这杨部射还挺会说话,刘皇帝开怀不已。

  “自唐末以来,西南局势糜烂,几欲脱离,杨氏坐镇播州近百年,抚部民,剿不臣,于国于民,皆是大功。”刘皇帝言语中,满是对播州杨氏的认可。

  “这都是臣等该做的!”杨部射也表示道。

  杨氏世任刺史,并不能算是大汉所行土司制度下的产物,却推行之后,西南地区,实力、影响最大的一个土司势力。

  而在大汉对西南进行土司化的过程中,杨氏也确实积极迎合朝廷的政策,在协助朝廷对西南诸蛮的剿抚中,出了大力,当然,趁机扩充势力、提升影响也在情理之中。至于黑定,则是原阿永蛮酋长,也是西南地区一大族,自然也得以赐官,授黔州刺史。

  看着二人,刘皇帝以一种勉励的语气,笑道:“今后,西南的秩序治安,还需朝廷与诸土官共同维护,卿等不负朝廷,朝廷定不负卿!”

  闻言,二人当即表示,永远效忠朝廷,效忠大汉。对此,刘皇帝欣然接受,只是心中不会当真。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耕耘,西南地区新的统治秩序,已然基本确立,而作为其中得了大实惠的土司们,自然会悉心维护。

  黑定则一脸慨然道:“西南诸族,如有敢叛朝廷者,臣定率族中儿郎,进击讨灭,把他们的头颅,都斩下!”

  杨部射则趁机道:“陛下,如今黔中地区,虽则大部臣服,但仍有一些人,实怀二心,尤其是的罗闽人,其拥九溪十八洞之众,屡生衅端,蔑视朝廷权威,不服统管,实不利于西南稳定,还请朝廷当有所防备!”

  闻之,刘皇帝笑了笑,当即表示道:“有杨卿如此替朝廷着想,朕亦可安心西南之治了!”

  话是这般说,却没有对其所请有正面回应。杨部射口中的罗闽,指的是生存在西南地区的彝组人人,播州杨氏与他们,矛盾很深,过去屡生攻伐,积怨很深。杨氏三代,都有讨平的志向,只是一直未曾实现。

  到如今,那些彝人,自然也臣服了大汉,同样被分化为大大小小的土司。只是此次,没有代表入朝,杨部射呢,也是趁机上点眼药,如果将来再有冲突,好赢得支持。

  而以刘皇帝精明,又岂能看不出其用心,朝廷对西南地区的治理,分化是目的,矛盾冲突可以培养,但要直接下场拉偏架,也是不可能的。

  如今西南好不容易进入一种相对安宁和平的局面,岂会轻易去打破。至于杨氏同彝人的矛盾,看着就好,只要不影响西南整体的稳定局面,其他的事情少掺和。

  再者,彝人中确实有叛服不定者,但播州的忠诚,又岂是全心全意的?有些话,听听也就是了。

  这一回,还是西南土豪,头一次有人入朝,觐见皇帝,也是朝廷对西南治理进步的一种表现。就像当年湖南苗瑶首领入朝一般,刘皇帝对二者,从头到尾都是笑脸相迎,临了,还留他们一起吃了顿饭。

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

  “叫爷爷!”宫苑之内,一座八角亭内,刘皇帝戏弄着自己的长孙刘文渊。

  皇长孙还不满两岁,尚属牙牙学语的阶段,被摆在石桌上,因为天热,穿得比较清凉,露出的小手小脚肉嘟嘟的。

  两腿岔开,开裆的部位正对刘皇帝,胖乎乎的小脸上,似乎带着些疑惑,但是很“聪明”,知道要讨面前这个男人的欢心,含糊不清地唤了声爷爷。

  这段时间,刘皇帝似乎又开始进入放权休闲的时光了,过起了含饴弄孙的日子。或许是由于隔代亲的缘故,刘皇帝对自己孙儿的宠爱也更加明显,当然,也是因为如今只有这么一个孙儿。

  “这孩子聪慧,就和你小时候一般!”架着胳肢窝把长孙抱起,刘皇帝对毕恭毕敬侍立在一旁的刘煦说道。

  对此,刘煦自然表示谦虚:“爹过誉,童稚小儿,何谈聪慧?”

  闻之,刘皇帝冲刘煦呲牙一笑:“当初别人夸你们兄弟的时候,我可开心着,如今,我夸的可是你儿子、我孙儿,你还谨慎起来了?”

  面对刘皇帝这么说,刘煦一时有些不知道怎么接口。所幸刘皇帝也没为难他,抱着长孙又逗弄了一会儿,再捏了捏小脸蛋,将之交给儿媳白氏。

  转过头,看着刘煦,笑容敛起,说道:“我召你入宫,主要两件事,一看看孙儿,二嘛,有个差事有意让你去做!”

  闻言,刘煦立刻打起了精神,拱手应道:“您吩咐!”

  “本来,我有意于今岁出巡,不过你们都相劝阻。入夏以来,朝廷又西迁洛阳,上下纷扰,也不便离京,但是对地方上的事务,还是不放心,必须得亲眼去看看……”刘皇帝悠悠然地说道。

  刘煦是聪明的,皇帝老子一开口,立刻便有所领会,等其说完,也就主动请示道:“您想让我去两湖视察?”

  “不!”有些意外地摇了摇头,刘皇帝说道:“西北!”

  “西北地区,民族众多,矛盾严重,情势素来复杂。虽然这些年,因朝廷权威,而维持着稳定,但我始终难以心安!自定难军削除,也有几年来,党项人仍一大痼疾,我想让你代表朝廷,去走走看看,体察军政民情,也安抚一下那些杂虏……”刘皇帝解释道:

  “大汉要安定富足,西北是个永远也避不开的问题,西北若不稳,整个帝国都难得安稳,因此,不得不虑,不得不加以重视!我也有西巡之心,这一次,就当你替我先探探路!”

  得知刘皇帝的意图,刘煦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严肃地说道:“儿这两年在理藩院,对大汉境内诸戎狄夷蛮,也有所了解,西北诸虏,剽悍凶狠,尚武好战,儿年轻德薄,代天巡狩,只怕难以服众,恐为人轻视!”

  听其言,刘皇帝直接反问“你当真是这么想的吗?”

  问这话时,刘皇帝目光似乎带有一股强劲的力道,直击刘煦,看得他略显不自在。很快,又收回了目光,刘皇帝以一种平淡而不失霸道的语气说:“你是大汉的皇子,此去代表的也是朕,谁能敢轻视!”

  “是!”似乎是内心的骄傲与荣耀被激发了,刘煦的腰也不自主地挺直了起来,郑重地应道。

  “儿何时动身?”刘煦又问。

  “天气尚热,待到入秋吧!”刘皇帝吩咐道:“另外,朕让东平王随你一同去!有他给你护驾,可安心否?”

  “谢陛下!”虽然是在私下里,但刘皇帝认真起来后,刘煦也格外郑重地回应。

  “届时,刘昉也同你一道去,我家的雏鹰,也读了好几年书了,可以放他出去了……”

  ……

  烈日炎炎,阳光烘烤着大地,将“赵庐”清幽的环境气氛破坏了个干净。土路小径,难以供御驾通行,刘皇帝干脆改骑马前来。

  随驾的,除了身着便装的大内卫士之外,还有太子刘旸。默默观察着周边的环境,刘皇帝评价道:“赵普选的这地方,很一般嘛……”

  看了看跟在身边的刘旸,刘皇帝问:“你是不是觉得,我亲自来拜访赵普,还带上你这个太子,对赵普过于礼遇了?”

  闻问,刘旸回了回神,摇头道:“爹对大臣,素来礼遇,如此也是向天下展示您对贤士的重视。赵公乃是旧臣,对西南的安定也立有大功,闲赋半载,不闻不问,亲自探访,并无不妥!”

  听刘旸这么说,刘皇帝则道:“朝中对赵普的非议可不小,可少有人以其为贤才名士!”

  “如非贤士,何以得到爹你如此看重?”刘旸反问。

  “你这回答,取巧啊!”刘皇帝微微一笑,而后似叮嘱一般,说道:“你记住,赵普此人,才过于德,却是帝王最喜欢的一类大臣,有什么事,有什么问题,交给他,一定能给你一个满意的解决结果。治国也一样,只要与他施展的机会,他也定然不会辜负!”

  “您对他评价如此高?”刘旸是真的意外了。

  刘皇帝笑笑,道:“你不是在观人,今后,有的是机会观赵普!”

  沉吟了一会儿,刘皇帝问:“你觉得,赵普回朝,该授予什么官职?”

  对此,刘旸陷入了一阵思索,迟疑了下,道:“当以宰相相授?”

  “具体何职?”

  这下刘旸干脆了许多:“尚书仆射如何?”

  “你倒是大方!”刘皇帝道。

  政事堂诸宰相,如果要论职位、论权力,必然是总领诸部司的尚书省主官权力最大。因此,到如今,朝廷也还未授予过大臣尚书令,有也只是追赠,连早期的一些虚衔都废掉了。而不至于此,连尚书仆射都没有与人。

  目前,政事堂中,魏仁溥这个首相就是以中书令的职位,总领朝政。而如果将尚书仆射的职位给赵普,显然有些过重了,哪怕再看重他。

  “您说给赵普足够的施展机会,尚书仆射岂不正合适?”面对刘皇帝的说法,刘旸先是这么答道。

  不过,他还是反应过来了,又补充道:“若尚书令过重,莫若授以尚书左丞同平章事?”

  这下,刘皇帝没有继续开口了,但可以猜测,这就是他的态度了。

  当刘皇帝驾临“赵庐”时,竹厅之内,赵普正袒胸露怀,喝着自然凉茶,摇着蒲扇,在那里看书。看的不是什么闲书杂书,而是政论、史册,都是这些年新编的。

  在刘皇帝的时代,对于文化事业的推动,也是下了大力气的,尤其一些官方的著书,更是有大量的成品。

  从《三代史》到《新唐书》,到三代帝王实录,以及十国世家,以及仍在编修的国史、国家类书。

  过去是没有时间,如今是难得有空,认真地研读一番。

  看得入神,当刘皇帝一行抵达,见到赵普这等形象,都不有愣了一下。而赵普呢,尴尬了那么一瞬间,迅速反应过来,慌忙起身迎驾告罪。

  当然,这点失礼,刘皇帝不会在意,赵普也不会在意,迎奉之余,赵普也难以掩饰双目之中的振奋。皇帝与太子亲自到这僻野拜访他,这意味着什么,赵普岂能不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都不需要多说些什么……

第124章 目标大理

  庐外岗哨林立,厅间君臣三人落座,赵普继室和氏亲自奉茶,刘皇帝还很有礼貌地表示感谢,这样的态度,自然让赵普心头生出些火热。

  别看赵普已近知天命之年,但功业名利之心,远未放下,甚至汲汲于此,想要继续干一番大事,而皇帝的态度如何,对他自然极为重要。

  “你选的这个地方,很好啊,岗上翠庐,茂林修竹,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颇有隐士高人的风采啊!”刘皇帝睁着眼一通说瞎话,面带笑意。

  边上,刘旸嘴角都不禁抽动了两下,方才刘皇帝才表示,这地方一般。赵普呢,不知其里,表表现得谦虚恭敬,应道:“陛下谬赞,愧不敢当。臣居于此,不过三件事,守孝、读书、育人……”

  “朕听说了!”刘皇帝露齿一笑:“你这个教书先生,做得倒也闲适自在!”

  闲侃几句,刘皇帝表情变得认真起来,话题也转向正事:“卿巡抚西南多年,奔走诸方,协调军政,川蜀得以安定,卿的贡献堪称卓越!”

  “陛下付臣以权柄,托臣以重任,臣自当勤恳致事,不负君恩!”赵普当即道。

  “你我君臣之间,就不必说这些谦虚客套之辞了!”刘皇帝则抬手打断他,道:“川蜀平定之初,朕看中的三道之宁定恢复,秩序重建,典制推行,这些你与三道主官做得不错,尤其是财税的整顿。

  近年来,朕更关心西南诸夷,偏僻之所,蛮夷横行,叛服不定,治安往往是个大问题。西南的民族形势,虽不如西北那般严重紧张,但同样复杂。

  开通吐蕃商道,以茶货易马,渗透诸族,拓地数百里,这开疆辟土之功,也多仰仗卿之操持。至于土司的推行,朕更加满意,前不久,朕还接见了播、黔二土司,效果不错……”

  “你在西南的辛苦成绩,朕都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刘皇帝语态间流露出的,尽是肯定。

  听刘皇帝细数自己的功绩,赵普自是一阵心热,也生出一种感动的情绪,拱手郑重道:“得比陛下信重如此,臣感怀之至!”

  见他拘礼,刘皇帝拾起茶杯,向他表示敬意,饮罢,方才道:“西南的情况,这么多年,地方汇报,钦差视察,朕也算了解。到如今,朕仍有一事,还需请你指教,听听你的看法!”

  闻言,赵普立刻拱手,试探着问道:“陛下是在为征伐大理之事疑虑?”

  “卿果然机敏啊!”刘皇帝露出了点笑意。

  赵普则坦然道:“王老将军坐镇黔中地区,磨刀霍霍,前后已近十年了,南征之志坚决,臣也是了解的。如今,西南局势安定,诸蛮臣服,吐蕃来附,能让陛下迟疑难决者,想来也只有此事了!”

  听其言,刘皇帝点了点头,直接道:“前几日,朕又收到王全斌的奏表了,其言南征时机已至,请命攻伐大理,一举消灭段氏,收复南诏旧地!”

  说着,刘皇帝也不禁发出几声感慨:“王全斌戍西南十载,长处蛮荒,与洞溪密林为伍,任劳任怨,朕思之也颇为感动。这十年间,朕收到他关于大理及西南兵势的奏章,也有好几十封了,始终未予正面答复。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5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66/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