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592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于是,铁骑出营向西,刘皇帝亲自带着人,往设好的围场奔去。及至围场,耶律璟这个打猎狂人,早按捺不住,率先抵达了。

  在两国皇帝二度会见的同时,罗彦瓌则把负责围场护卫的将领叫来,严厉地训告,务必保持高度警备,严密地盯着契丹人的动向。

  对于罗彦瓌而言,两国皇帝会猎,他不管什么场面、过程、结果,只关注刘皇帝的安危,至于其他,完全不在乎。

  同样,御营那边,在刘廷翰的率领下,也是兵不解甲,刀不离身,严肃以待,随时准备出击,以备不测之变。

  因此,相较于昨日的故角峥嵘,争锋相对,今日会猎的气氛虽然缓和不少,但“友好”交流的背后,闪烁的是几乎不加掩饰的刀光剑影。

  这样的背景下,也没有人能对此次“皇帝的会见”抱有过多和平友好的期待……

  双方约千人的队伍,在方圆三十里的草场之内,纵横追逐,比拼射猎。耶律璟也把他亲军中最精悍的勇士带来了,论马上的各项技术,胡人有其先天的优势,毕竟是马背上的民族,拼硬势力,哪怕不妄自菲薄,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上大汉的骑士们并不能压过。

  当年北伐之时,在幽州的几次正面骑兵会战对决中,汉军的伤亡明显大过辽军。想要仅靠骑兵胜过辽军,那时候的汉军是不如的,最终能够在对辽战争上取得胜利,还是靠着筹谋得当,也及整体上的优势,没有让辽军骑兵的优势彻底发挥出来。

  当然,如今十年过去了,大汉骑兵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果要拼马上作战,搏命拼杀,那考量的东西可就多了,汉骑装备上的优势也是明显的。如要论胜负,还得真正打过才知道。

  与耶律璟兴冲冲的,无所顾忌地带着契丹骑是驰骋逐猎,刘皇帝自家人知自家事,表现得很佛系,为免丢脸,也并不逞强,只是骑着马在围场中溜达,闲适而自在。

  “赵卿,方才看到了吧,马上功夫,不如人家的地方,还得承认,虚心学习!”刘皇帝与赵匡胤谈着话,聊的东西还是避不开两国军事。

  “陛下说得是!军械再犀利,也需要将士的武勇去发挥,对骑兵的训练,还当继续强化!”赵匡胤当然是顺着刘皇帝的话说:“且臣观辽国甲械之精,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粗糙!”

  “赵卿或许不知,这些年,辽国国内在冶炼、锻造上也是有技艺的,军备打造,他们可从来没有的懈怠过!”刘皇帝语气幽幽,说出一些秘闻:“过去的几十年,契丹收拢的汉人工匠、各项技艺,对其军备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汉军对辽军,在军备上的优势是存在的,但要说有压倒性的优势,那就是吹牛了。大汉更大的优势,质量上有所体现,但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规模上。

  “听闻辽国又重新武装起了一只重甲铁鹞子军,堪称辽军战力之巅,可惜此番并未随辽主前来,不得一窥其貌!”赵匡胤说道:“异日交战,不得不防啊!”

  “根据辽国内部的密探,那支新铁鹞子军,足有五千人!”刘皇帝表情严肃了些,说道:“他要是带来了,那朕就不得不多添几分小心,怀疑其用心了!”

  或许重骑有其缺陷与弱点,但这并不掩饰其强悍的攻击能力,正面对决,就是大杀器。因此,汉辽双方,在重骑的培养上,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

  而大汉这边,在感受过当年那支辽军的那支铁鹞子的威力后,也大了在这上面的建设,不过还是困于战马,到如今,也只有七千骑。

  “我们的重骑,仍需加强了,至少要一万人!”刘皇帝这么道。

第179章 榆林杨重贵

  夏州,都指挥司衙门。

  这既是已形成常制的地方三司之一,也是偌大个榆林道的军事中心。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像榆林这样的边道,都司才是三司之首,实际的影响力要大大超过布政司。

  这是特殊地域、民情导致的特殊军政情况,在诸边之中,倒也属寻常。在这些地方,军事力量的作用被明显放大了,也是保境安民,布政治安的最大保障。

  西北其他几道,如河西、陇右者,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不过,河西道那边,布政使卢多逊是个强人,既是朝官,也奔走于东西,专注于西北事务十数年,资望、能耐、手腕都十分不俗,反而牢牢地把握着权力,没有负担地施展治才。

  陇右道那边,布政使雷德骧也是个性烈的官员,又是曾今的计相,就这资历,布政司的权威就能得到保障。因此,在他权责范围的事情,根本容不得他人置喙。

  也只有榆林道这边,担任军事主官的,还是天子股肱、大汉名将、新兴郡公杨业,一系列的光环加诸于身,也使得杨业成为当下榆林道权势最重的一个人。

  不过,杨业本不是一个贪恋权位的人,人品操守素为人敬重,倒也没有倚势欺人。布政使吴廷祚,也是西北定边的功勋,文武双全,资望深厚,二者之间,配合起来还算和谐。

  从刘皇帝的用人就可以看出,是费了不少心思的。在西北这种形势复杂的地区,想要做到高度的军政分离,显然是不可能的,因而他也只有在任官遣将方面,多加思量,尽量平衡军政权力。

  内地诸道,因为长久的和平,军队上下,是少不了懈怠心理的,许多都司兵马,已然逐渐沦为平庸。虽然枢密院那边对于军队的建设仍在努力,尤其在精神思想上配合宣慰司更是着重强调,但整体的趋势是有些难以遏制的。

  榆林道这边,可以想见的,迥别于内地,军事力量雄厚,尚武之风浓重。侍卫在都司衙署的士卒,威武严肃,释放着一种强悍的气质,显然是经历过生死磨炼的精锐之士。

  公堂内,布置简单朴素,一览无遗,除了公案、桌椅等公事之物之外,没有其他更显眼的装饰,干净磊落,就仿佛呼应着主人的风格。

  最具威严的,大概就是那张宽大的痛案了,上边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公文,最招人眼球的,则是那张悬挂着的标识清晰的榆林地图了。榆林道下属各城邑、镇关及诸边军的布防安排,在图上都有体现。

  因为涉及军事机密,这里是衙署内守备最严密的地方,外人擅闯,护卫的兵士根据情况,轻则拘押,严重点可以直接拔刀斩杀。

  杨业埋头于案牍,一脸苦相,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他本就是沙场武夫,不是个文化人,如今主管一道军事,更多的时候,还是要脱下武装,动笔杆子,处理文书,对他来说,算是比较辛苦的了。

  比起当初在雁门关以及禁军任职时,如今要操的心,可太多了,从治安、戍防、训练到装备、后勤,军政管理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要他主持。

  不过,即便琐事缠身,但职责所在,哪怕有些不堪其扰,杨业也是兢兢业业,从无懈怠。一个统帅,不是只会行军打仗就行了的,在大局观上,杨业是有所欠缺的,而这么多年丰富的履历下来,他正在向一个真正的统帅进化。

  同时,对于刘皇帝对自己的培养与期望,杨业感恩之余,也唯有尽心竭力,不负皇帝所望。

  在杨业聚精会神,审阅公文之时,一道健壮的身影出现在堂间,迈动的步伐很大,行走都带着生寒的风。

  甲叶的碰撞声,清晰地响在寂静的堂间,听到动静,杨业抬起头,严肃的面庞顿时缓和下来,露出笑容:“仲宝归来了!”

  来人名叫王审琦,如今官居夏州将军,这也是根据各地情况,设立的军职,属于地方上的重职。在榆林道,夏州将军除了负责夏绥地区的驻军之外,最主要的职责,就是镇抚党项诸部。

  王审琦也是一员名将了,从军二十余载,大部分时间都是镇戍边疆,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战绩,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就是说的他。

  当年北伐,也曾率领飞狐军参战,在赵匡胤麾下,攻略蔚州,立有军功。战后,调任禁军,任侍卫司奉国军都指挥使。

  开宝授爵时,赐内黄侯,定南军收服之后,又被调至榆林道,配合杨业,掌管军事。就像刘皇帝在河西放了王彦升、郭进这两名宿将一样,榆林道这边,有杨业与王审琦,其用意如何,针对哪里,也算清晰了。

  杨业与王审琦之间,有过同戍雁门的经历,配合起来,更是默契。而两者之间的关系,最早还要追溯到杨业镇守潼关时,一定程度上,杨业可以算是王审琦军旅生涯中的贵人。

  “杨公还在处置军务?”王审琦看着以一个端正坐姿,靠在案后的杨业,轻笑道。他可知道,自己这个老战友,在这些事务的处置上,有多受累。

  闻言,杨业放下笔,甩了甩发酸的手,合上公文,说道:“再是繁琐,总要处置。快入冬了,天气日渐寒冷,将士们冬服还未分发到位。这不,顺化堡都把请示打到我这里了,五百戍卒,被服、柴炭、粮米、军械,都需要补足!”

  顺化堡,在黄河北流的拐角处,是当年北伐期间,史弘肇领军北扩,还师之时,留兵建堡戍守,一直保留至此,编制还提升到五百卒。到如今,更实质上成为东面天德军戍军的补充,是拱卫榆林道北部边防的重要力量。

  杨业这个都指挥使,受他管辖的,不只有地方驻军,还包括几支边军。榆林各种军事力量加起来,足有两万七千余人,也是朝廷财政的一大吞噬怪。

  王审琦在地图前停下,看了看,说道:“也该换装了,将士们戍边不易,顺化堡这个地方,尤其僻远,入冬之后,更成绝地孤堡。趁着气候还未恶化,辎需补充,还当尽快!”

  杨业颔首,起身说道:“我已作批复了,物资供应,率先供应北边诸戍堡,其他边军次之,各城镇军队,最后再落实。不过,我察看过,仓库所储,只怕还有不足,还得向兵部请援!”

  “吴公那边,总能协助一二吧!”王审琦建议道。

  杨业摇头道:“吴公也不容易,我们只需管这两万多将士,他却要顾及榆林几十万百姓!”

  就杨业这等觉悟,吴廷祚与他,怎能处得不好。

  搓了搓手,杨业从炭炉上取过水壶,亲自给王审琦倒水,壶中煮着茶,顿时茶香四溢。

  “你此巡情况如何?”杨业问。

  王审琦是带人巡视党项诸部归来,闻问,饮了口茶水,答道:“几个大的部落,我都拜访过,这些党项人,还算安分。快入冬了,都忙着交易,储备过冬的财货,也无心他顾!”

  “如此便好!”杨业形容一松,不过语气陡然转厉:“圣驾临幸之际,仍要盯牢了这些党项部族!”

  虽然在他这几年的整治下,党项人大多恭顺,臣服大汉统治,接受官府管理,但要说心服口服,一片祥和,那也属于官方宣传了。

  党项人,几乎是榆林道内的主体民族,只要党项人不出问题,那榆林就可安定。

第180章 踌躇满志

  “陛下已然决定西巡榆林了?”从杨业的口中听到点重要信心,王审琦精神一振,问道。

  杨业颔首,表情流露既有期待,更显严肃,应道:“已然决议了,昨日就收到诏令,陛下与辽主会猎已然结束,御驾业已起行!”

  “会猎已然结束?”王审琦语气中带着惊讶:“就这般结束了?”。

  注意到他诧异的表情,杨业也不由得笑了,说道:“不然呢?汉辽两国虽时有摩擦,但终究相互克制,承平十载,关系轻易不会恶化。再者,此番陛下邀之,本为君主叙谈,以彰两国之谊,会见活动结束,各自散去,也属正常……”

  这就是杨业成长的地方,若是换作从前,让他说出这样言不由衷的场面话,也属为难了。

  对此,王审琦则微微感叹,神情有所放松,说道:“原以为,这会是汉辽之间新一轮大战的开端!”

  事实上,在此前的会猎准备期间,不只是山阳境内的汉军,东面的燕山,南面的河东,西面的榆林,都有所整备,基本是按照出征做准备的。

  不只是边地的官民,就是大汉军队之中,许多不明情由的将士,也都以为两国要开战了。如今,会猎安全和谐完美落幕,这笼罩在边境上那阵晦暗不明的乌云也就跟着散去了,紧张了近二十日的气氛也得到缓解。

  当然,这对于一些期待作战,渴望立功获爵的将领而言,就难免失望了。这其中,自然就包括王审琦了。

  王审琦为人纯谨厚重,驭兵有方,很受麾下爱戴,在军中名声很好,也富有政治眼光。他并不能算是一个好战者,比起王彦升、郭进等将领,完全是个温和派,但这些都不影响他对沙场建功的渴望。

  原因也不复杂,还在于他那个内黄侯的二等侯爵。以大汉如今的爵位体系,王公属于顶级,名额较少,诸等侯爵才是比重最大的,属于中坚集团。

  而王审琦在受封的侯爵中,不论军功还是资历,都属于相对薄弱的。很多时候,再努力踏实,没有出众的表现,没有耀眼的战绩,那他的功劳就会被人忽视。

  王审琦就是这样,因为不够瞩目,在受封之后,自然少不了来自旁人的非议与中伤。王审琦也不是泥捏的,也是有脾气的,沙场宿将,领兵二十多年,没有那么地温良恭俭让。

  哪怕为了给自己正名,也期待一个建功立业的时机,调任榆林道,也算是刘皇帝给他的机会。开宝年来的几次征伐,没能赶上,作为长戍边关,经常与契丹人打交道的将领,他的目光自然只有放到北方的强邻身上了。

  因此,此前收到来自行营的示警备战时,王审琦心中是充满了期待的。

  “可惜了……”只是如今,战争的阴云还是散去了,王审琦不免心情复杂。

  杨业是能够体谅王审琦心情的,不只是战友之间的情谊,而是王审琦遇到的问题,套在他身上也是一样的。

  杨业这个新兴郡公的爵位,引起的争议同样一点都不小,比如王彦升那厮,虽有倚老卖老之嫌,但也反应出了一些老将老帅的真实心理。攀功争爵,利益地位之争,这种事情永远也避免不了。

  说到底,还是杨业太年轻了,如今都还不满四十岁。在大汉当下,因功封爵的,也唯有杨业这一个四十岁以下的公爵。此前,感受到皇帝对自己的偏爱,杨业还曾主动上表,希望能降爵,以打消非议。

  结果嘛,得到刘皇帝一份十分“严厉”的斥责。名爵之重,从无轻授,岂能你杨业说推就推的?直接质问杨业,是觉得他这个皇帝授封不公,还是对自己的功绩不自信,问他何以自轻自贱,为一些嫉妒舆论所左右。最后,干脆说,你杨业自论己功,觉得当授何爵,刘皇帝直接同意。

  虽然措辞严厉,语锋逼人,但刘皇帝那种几乎毫无保留的信重,也使杨业万分感动,再没有于爵位上有任何多余的反应。但心中可牢牢地记着,他不想靠熬资历,等时间流逝,等他年纪上去了,再消除那些异样的声音与目光。

  注意到王审琦的表情,杨业拍了拍他的肩膀,宽慰道:“此番虽然未能战起,但汉辽之间的战争,终不可免,陛下北伐之志也从来为打消过,仲宝终有奋武之时!”

  “我也明白!”王审琦也点了点头,拍了拍自己腰间佩剑,说道:“北伐大战,仓促不得,大汉还未完备,骤然起征,成算也不大!再者,如今这个时节,利敌不利我啊!”

  杨业也感慨道:“是啊!根据枢密院给各道的行文,还当以厉兵秣马,积蓄力量为主,南征之战,持续的时间虽不长,但消耗的国力可一点不少,还需缓解时间,做足积累!”

  “以陛下历来谋定而后动的风格,还得等啊!”王审琦说。

  杨业微微一笑:“不过,榆林的备战操训成果,也可趁此机会,接受检阅,展现于陛下面前!”

  “眼下,维持治安,做好迎驾准备,才是首要之事!”杨业的表情逐渐趋于严肃,说道:“大汉二十七道,榆林成立的时间只在西南新设三道之前,有多少道州,都还未得陛下临幸。此番,陛下不辞辛苦,跋涉北巡,转到西北,更是对西北边防的重视。

  榆林作为第一个迎驾的道府,我们更要打起精神,做好充足的迎驾准备,不能出任何差池。罗都部署也行文官署,要我们肃清治安,以免发生什么扰驾的意外!”

  “那些党项人,还得警告一番!”王审琦语气强势地说道。

  “这倒也不用,做好我们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即可!”杨业摇了摇头,说道:“陛下巡视,我们若是做得太多,反显心虚,让人误以为遮掩。陛下想看的,也该是榆林最真实的军政情况!”

  在体悟圣心方面,杨业还是很有优势的。

  “不过,有一件事,还需仲宝去安排一下!”杨业又道。

  “将军吩咐!”王审琦拱手。

  “境内的几个党项大部,其首领,一个不少,全部召集起来,随同我们一起前往迎驾!”杨业说道。

  “嗯!”王审琦应一声,轻松一摆手:“此事易!迎接圣驾,也是彼等的荣幸,他们也不敢不应!”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59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92/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