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607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第210章 问题来了,谁做主帅

  “请问石枢密,准备动用多少兵马?”

  问话的还是宋琪,石守信看了这个神色庄重的宰相一眼,而后站到军事地图前,介绍道:“枢密院初拟,此次出兵,分三个方向。

  东路主攻,集兵二十万,燕山、河北二道戍卒、地方军马及乡兵征调十五万,另自两京禁军抽调五万步骑北上。

  军令已下,边军已然集结整备,地方兵马正在征调之中,一个月内,可汇集幽州整顿。禁军也在准备中,诏令下即可出征。

  中路出山阳,在铁骑、龙捷两军中抽调一万骑兵北上,再将河东、山阳两道的马军全部调动,集中三万骑兵出塞。不过中路,只作牵制,分散辽军兵力,不予力敌!

  西路,同样全部动用骑兵,以榆林、关内兵马为主,抽调两万骑,自丰州北出,经略辽国西部疆土,仍旧以袭扰为主!

  当晓谕中西两路将领,告以策应目的,不得贪功求切!”

  枢密院做的计划,自然是经过细致考量的,尤其在兵马调度上,更是轻车熟路,在这方面,刘皇帝不会有什么异议。

  不过,刘皇帝还是习惯性地问其他人意见:“如此调度,可还妥当?”

  “妥当!”

  “甚妥!”

  曹彬不怎么说话,此时却主动提醒道:“三路齐出,最重要的,还在辎重军备供给,尤其是东路军,一旦兵进辽东,便是千里远征,数十万兵马丁壮,消耗巨大,更不能生任何差池!”

  “曹彬还是稳重啊!”闻之,刘皇帝微微一笑,看着赵普、宋琪以及潘美:“军需供馈,就要靠你们了!”

  “臣等自当全力以赴,以致周全!”赵普带头表态。

  刘皇帝回头问石守信:“二十万军,实力可够,能够打下辽东吗?”

  见刘皇帝似乎有疑虑,石守信当即道:“臣等仔细筹算过,劳二十万兵马远征,需以同等数目的丁壮随军供馈,关内关外实际动用人数,当在四十万人以上。如若再多,必然带来更多军需转运供给上的困难!”

  赵匡胤则指出:“水师还当利用上!”

  石守信点头,大汉这些年对水军的建设可没有任何放松,他怎么可能忽视掉,当即道:“登莱及密州三万水师,当全师北上,协助陆上,浮海击辽。大汉水师对辽,占据绝对优势,水陆并进,可取奇效!”

  “陛下,臣等考虑,陆上辎重转运困难,待兵进辽东,取得成效,获得一个立足点后,军需供应,可通过海路转运!”赵普主动说道。

  “很好!”刘皇帝满意地点点头:“水师海运优势,自然要充分利用起来!”

  这些年,在官府的开放与支持下,大汉无论是造船还是航海技术,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海路交通,早已成熟。

  辽国在渤海湾内,也投入了不少钱粮,建立了一支水军,就是为了御备来自海路的进攻,然而,以大汉水军的强大优势,足以碾压之,将海湾控制在手,再利用起来,是不会有多大问题的。

  “还要再添一路!”盯着地图看了许久,刘皇帝又指示道。

  “请陛下示下!”石守信拱手。

  “河西兵马也要利用上!”刘皇帝说出他的打算:“兵马也不需多,不管是北涉流沙,还是西出阳关,总要动一动!”

  石守信迟疑了下,还是提醒道:“陛下,如此仍旧是全线出击了,东西万里之遥,呼应效果难佳,且西北难称坚固,若动用兵马过多,导致空虚……”

  听其言,刘皇帝说道:“仅发偏师,主次不变,坚持战略目标不动摇,可否?”

  看得出来,刘皇帝态度甚坚决,石守信稍加琢磨,应道:“如此,可自河陇抽调两万步骑出击!”

  按照枢密院的计划,灭辽也是要有层次的,先东后西,首在辽东,中西部地区不需要过于侧重,出塞更是以后的事情。河西那边,也没有必要,摊子铺得太开,也是给自己凭添压力。

  当然,发一偏师,问题倒也不大,如此,倒也使辽国处处烽火,给对方一种大汉全面出击的假象。

  刘皇帝呢,也暗自思索着,这样算下来的话,几条战线,水陆军队加起来,在籍将士都有三十万之众了。北中国七成以上的军队都牵涉其中,难免造成大汉北方的空虚。

  若算上辅卒、壮丁,规模比起当年北伐,还要庞大。不过,面对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攻击更远,战线更长,兵力也更加分散,进攻的难度,也大大增加,这些情况,仍旧需要细细考虑,做好各种应对预案。

  “还剩最后一个问题,统军将帅如何安排?”回过神,刘皇帝继续问道。

  石守信答道:“山阳道可以刘廷翰为主,康延泽副之;榆林道杨业为主,王审琦副之;河西道以王彦升为主,郭进副之;水师仍由郭廷渭领军!”

  “郭廷渭年事已高,可堪其累?”刘皇帝问。

  石守信道:“东海数万水师,征伐调度,水战破敌,大汉将帅,唯郭侯堪用!且郭侯操训水师多年,也唯他有跨海击辽的经验!年事虽高,但身体素来康健,仍是领军浮海作战的最佳人选!”

  刘皇帝眉头当即皱了下,他有些听不得这种话,倘若大汉水师离了一个人就会出问题,那此事本身就是个大问题。不过,当此等关头,刘皇帝也不会因为个人的猜忌而耽误大事,为求稳妥,郭廷渭足用,那便任用!

  “东路军呢?”刘皇帝再问起石守信没有提到的主力大军。

  对此,石守信保守地说:“还需陛下钦定!”

  在此事上,石守信可不敢擅权自专,连建议都不敢先提。要知道,自刘皇帝的时代以来,动用如此规模的大军、集中这般多的精锐的情况下,还从未由将帅单独统领过。

  此番,刘皇帝不打算亲征的态度已然很明显了,但这个帅位落到谁的头上,可就有讲究了。有资格的人不少,但还要看刘皇帝的想法。

  赵匡胤等人,若是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但不好表现太积极,包括韩通,他双目中的热切都快溢出来了。

  大概也知道石守信的顾虑,刘皇帝呢,目光扫过在场的将帅们,赵匡胤、高怀德、向训、韩通、潘美,显然,大概率就从他们中间选出了。

  不过显然的是,刘皇帝自己也不那么确定,哪怕各方面的保障已然足够了,真要把兵权交出去的时候,他这心里也难免泛起些嘀咕。

  “各项筹备继续推进,其他几路将领,依枢密所议,至于东路主帅,朕再斟酌斟酌!”刘皇帝终究没有直接定下来。

  “是!”

第211章 太子挂帅

  紫薇城乃是大汉最大的皇城,任职南衙诸官署的官员们,每日结束工作都要花不短的时间在出宫路上,似最贴近宫城的政事堂,官员离宫更要步行近两刻钟。

  赵匡胤自崇政殿觐见告退,花费的时间自然要更长了,待出皇城,天色都已然黯淡下来。暮色的下的大汉皇城的,更显深邃巍峨,悬挂的宫灯不算密集,朦胧的光线映照在如山石般挺立着的禁卫身上,显得严肃而静谧。

  皇城紧挨着洛水,在朝廷的治理下,河水比起往常清亮几许,三道河桥高悬水上,桥洞空间很大,足可供两千料的大船通航。

  与皇城神秘森严的气质相比,河桥要鲜明得多,桥身上下整齐密集地布置着各色花灯,五彩斑斓,映得河水发亮。

  天津三桥,已是西京城内一道格外靓丽的风景线,京外人士至洛阳就没有不来此游览的人。此时,哪怕夜幕降临,仍旧有不少流连此处的游人,在这里,不只能欣赏到美丽的夜景,还能遥望皇城,就近仰望那直插云霄的乾元殿,感受天家与朝廷的威严……

  车驾换换驶过河桥,因桥身过高,就有如行驶在云端一般,车轮压过青石桥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即将进入暮春了,然而不时渗入的夜风,还是让赵匡胤感受到一股寒意。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有些火热的心。对于东路主帅的位置,赵匡胤当然有所期待的,可以确定的是,就如当初李谷总督大军平南一般,此番东路军的主帅,也将是名义上督率各路北伐大军的。

  拿下这个位置,不提权势地位上的加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都是必然的,并且,将成为开国以来的“第一帅”。

  这么多年了,还没有哪个外臣能够统帅如此庞大的军队出征作战!而刘皇帝召见他赵匡胤了,并就北伐事宜详细听取他的看法,就如此前随驾出巡的塞外谈话那般。

  赵匡胤可是许久没有这般患得患失过了,不过,等他还府,已有人等着了。巡检司下属兴捷军都指挥使,党进。

  党进在大汉那一大批军功贵族中,可是个特立独行的人物,甚至在朝野之中都有响亮的名声。不时因为没文化,素养低,而是这些年,他身体力行,闹出了大量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党侯爷身上,可全是典故,为京城的士民提供了大量茶余饭后的笑料。

  不过,此人性格鲜明,虽然粗鄙异常,但是贵为侯爵,并且一步步成为大军都将,无他,其他或许党进不行,但是擅长带兵,并且表现出的粗俗简单,也容易赢得信任,至少没人会忌惮他。

  到如今,和赵匡胤走得较近的将领中,党进是除了李继勋之外,权势地位最高的一人。

  “兄弟因何而来?”堂间,看着翘着腿,拿着盏茶杯在那里装模作样品茗的党进,赵匡胤忍不住意外。

  “无他,请荣公帮忙来了!”见到赵匡胤,党进浓眉绽开,放下茶盏站了起来。

  赵德昭则说道:“党叔父已然等候多时了!”

  “坐!”

  赵匡胤解下头顶冠带,交给赵德昭,坐到主位上,又接过侍婢奉上的茶水,润了润嗓子,说:“遇到什么麻烦了?这朝野之间,还有谁能找你善阳侯的麻烦?”

  京城之中,论资历,职权,论爵位,比党进高的人有很多,但很少有人能找他的麻烦,因为这是一块滚刀肉,一颗铜豌豆,一个混不吝,牵扯上他本身就是一个麻烦。

  “荣公就不要装糊涂了!如今朝廷中,除了北伐,还能有什么大事,我自然是为此事而来!”二十年的战友情了,党进也不兜圈子,说道。

  “你也想参与北伐?”赵匡胤问。

  “谁人不想?”党进大大咧咧道:“在京中待久了,整日东游西逛的,还是想再上战场,松松筋骨!”

  “调兵遣将,皆由枢密安排,我可做不了主!”赵匡胤这么道。

  而提及此,党进就不由有些愤愤不平的:“石守信这斯,太不地道,同样是禁军,同样的训练,同样的俸禄,他敢看不起我们巡检司将士,北调将士,竟然没有我一兵一卒!”

  “不得无礼!”见党进口出不逊,赵匡胤喝止:“枢密院调令,也是经由陛下批准的,容不得质疑。再者,虽发大兵,禁军又岂能尽数调离,京师的守备何能懈怠?”

  “即便如此,抽调些将校军官,总没有困难吧!我等又不是提不动刀,上不得马了,一点杀敌报国的机会都不给,也说不过去吧!”党进嘿嘿一笑。

  见其神态动作,赵匡胤不由笑了笑,而后叹道:“此番调度,陛下显然是打算让后辈青俊们去建功了,军中渴望赐爵授勋的将士,又岂能全数满足?”

  党进不满道:“我等又未老,如此弃用,岂不可惜?”

  看着他,赵匡胤道:“你也是沙场宿将了,也当知,战场的功勋不易,动辄生死之危,已是侯爵,何必再如此打拼?好生享受田宅、姬妾、酒肉,不好吗?”

  显然,心思被看破了,党进也不尴尬,应道:“我这个善阳侯,才是二等侯,即便无意于公爵,若是能再提个一等,也是好的嘛!”

  “此事我也做不了主啊!”赵匡胤道。

  “公若为大军统帅,请命调动一个将校,有何困难?说起来,我们也好些年没有并肩作战了,当年在淮南战场的日子,至今仍旧怀念啊!”党进感慨道。

  赵匡胤知道,这厮可精明着,因此闻言,表情一板,道:“帅位未定,谁在传流言,非议军机,不要命了吗?”

  党进一愣,问:“陛下召你进宫那般久,不是商讨拜帅之事?”

  赵匡胤放下茶杯,脸上做回忆状,深深一叹:“圣心难测啊……帅位,也不好坐啊,成则功勋盖世,倘有意外呢?”

  ……

  “我?”垂拱殿内,再度被召来的太子刘旸,少有地发出一声惊诧。

  殿中只有父子二人,环境显得私密,看着一脸意外的刘旸,刘皇帝很认真地点头道:“没错,就是你!这里就你我父子,我也就直说了!

  此番北伐,不说发倾国之兵,举全国之力,半数总是有的,虽则三代已远,但这么庞大的军队,交与外臣之手,总是难以让人心安,那样对谁都不好。

  思来想去,我若不亲征,那就只有你代父出征了!骄兵悍将之弊,我已经清除得差不多了,但是,他们不敢犯上闹事,更多的还是敬畏我的权势,你不一定能压服他们!

  因此,趁着此次北伐,你也可积攒一些威望,至少不能让那些将士们小瞧了!”

  “可是,儿没有带兵经验,以大兵付于我手,只怕误事,关乎将士存亡,北伐胜败,我不敢当此任!”刘旸大概是没回过神,很有自知之明地应道,连连摇头。

  闻之,刘皇帝却笑了,温和地道:“你能有这个认识,就把我仅剩的顾虑打消了!让你挂帅,可不是让你去带兵打仗,临阵指挥的,自有重臣宿将辅助,你只需要坐镇中军,凝聚军心,起领导作用,至于指挥的事情,有人去做!”

第212章 开宝北伐

  “倘若如此,儿愿出征,定然牢记教诲,不负所托!”听刘皇帝一番话,刘旸也放下心来,身体配合表情皆做释然状,郑重拱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60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07/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