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631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过去,因为大汉早期的战乱破坏,后来又处汉辽对峙一线,幽州城的发展,是受到了极大压制的。

  幽州还在燕藩治理下时,算上军队,其人口也不足十万。然第一次北伐成功之后,正式归治朝廷,周遭关防巩固,边患威胁大减,幽州就像解除了身上那道无形的枷锁一般,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作为燕山首府,在朝廷的扶持下,成为北疆无可争议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再加上地理交通上的优势,都成为了幽州的快速发展的基础。

  因此,刘皇帝再临幽州,见到的是一片人烟稠密、商旅辐辏、百工兴旺的繁荣景象。楚昭辅此前汇报过,到开宝八年初,幽州的常住人口,已然攀升至二十一万余众,这已经恢复到当初在辽国统治下的巅峰阶段,并且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当然,因为北伐战争的缘故,此时的幽州,是不可能不受影响,相反,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大量的人财物力资源,都在官府的主导下朝着战争方面倾斜,也就造成了民间物资的缺乏。

  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粮米油盐面肉布柴等生活物资价格的上浮,使得普通士民的日子有些难过,当然,有弊便有其利,市场的饥渴刺激了更多商贾前来,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想尽办法,在有限的运力下,往幽州城输送了很大一部分物资,满足了幽州士民的生活需求。

  这样的繁荣,并不是楚昭辅等主政官员想看到的,大汉百姓的忍受能力是很强的,但终究是有限度的。半年可以,一年勉强,到第二年就得陷入萧条了,等时间再久一些,百姓生计必然困苦维艰,民怨积攒到一定程度,就该出现骚动了……

  而为了支持这场浩大的北伐战争,朝廷不可能一边维持着前线数十万大军的海量消耗,一面还保证后方百姓和谐安定的生活。

  因此,主政的官员们,并不愿意看到大汉长期保持着大规模战争的状态,离战场越近,官员们的忧虑就更重。

  燕山道就是如此,即便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幽燕百姓有近半数的时间,都面临着时局的动荡,承受着或轻或重的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已经习惯了近些年的好日子,百姓们有了惯性,对生活的期待也高了,承受能力比起当年也明显下降了。若是真因战争回到当初动荡难安的日子里,没有人愿意,如果是那样,就得做好民怨沸腾的心理准备。

  关于这些顾虑,楚昭辅是向刘皇帝提过的,不时对北伐有什么异议,只是做个小心的提醒,如果刘皇帝真的关注战争时代下大汉百姓的生计,就不得不考虑到这些。

  楚昭辅与赵普是从同一个幕府出来的官员,当初都受到了已故华阴侯(开宝元年追赠)刘词的推荐,才干见识自然是有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辽东的战绩打底,北伐的基本目标已经实现,楚昭辅方才敢向刘皇帝进类似的建议。

  否则,若是前方鏖战正酣,局面未有突破,楚昭辅还真不敢向刘皇帝做这些“消极”的谏言,以免得一个软弱迂腐的印象。

  刘皇帝呢,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冷静理性的,有过去发动那么多场大型战争的经验,又兼此番躬亲视察,对于民生状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而楚昭辅的谏言也不是有道理,他也听进去了。

  因此,在辽东初定的情况下,刘皇帝虽然仍有继续进兵的想法,尽取东北,以彻底摧毁辽国的统治。但打心底,他也未尝没有一点就此罢手,结束这场战争的心思,只不过不明显罢了。

  这场汉辽大战打到如今的程度,大汉是捷报频传,占尽了便宜,辽国则左支右绌,颓势明显,即便刘皇帝不穷追猛打,辽国那边就能甘休了吗?

  结束战争,不是看大汉这边单方的意愿就行了的。对辽国而言,辽东已失,各条战线损兵折将超过二十万,人口丁壮更难计其数,整个东北的形势也是岌岌可危,漠北、漠南、西域同样遭受战争侵袭。

  如果以目前的形势结束战争,那么辽国损失是整个东北以及西域的领土,损失半数的人口以及军队,不说一朝回到解放前,至少被打回游牧帝国的原形了。吃了这么大的亏,哪里能够含羞忍辱?

  站在耶律贤的立场,他这个皇帝,当了还不到一年,原本强盛庞大的大辽帝国,就落得这样悲催凄惨的境遇,他又岂能忍气吞声。本就在皇位继承上存在争议的情况下,他的位置又岂能坐得稳。

  另一方面,结束战争,再让大汉休养个两三年,屯粮练兵,消化胜利果实,从此番大战的负面影响中缓过劲儿来,再度北伐之时,那恐怕就是真正的大举出塞,直捣临潢了。

  汉辽之间的形势发展到如今的阶段,辽国的未来注定滑坡,这是大势,如果没有惊天动地的变故,辽国的结局是不会有什么意外的。

  没办法,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当一个统一的中原帝国崛起之时,配上一个强力的皇帝,就注定了游牧势力的衰落。而刘皇帝的大汉帝国,将会继续证明这个历史规律。

  当然,到目前为止,弭兵罢战,只是刘皇帝一个微薄的意向罢了,甚至这个想法都只是偶然思之。

  不管如何,大汉还远没有到无法支持的时候,过去积累的雄厚家底,让他有足够的本钱,继续进行这场战争。

  相较之下,如果大汉百姓都有生计压力了,那辽国的那些部众牧民,又是何等艰难,只怕是遭遇生存危机了。

  这一点,通过一些情报,已经可窥其貌了。刘皇帝选择发动这场战争的时间,对辽国太不友好了,其国内的农牧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秋冬之际,北方草原辽国统治下的部民会是怎样的生存状况,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而大汉,即便整个北方都因为这场大战,耽误影响了生产耕作,但是还有整个东南,还有两湖,还有川蜀。

第262章 贤妃之贤,调整方向

  中秋当夜,皓月当空,在幽州内城行在,刘皇帝将随行的后妃、子女召集在一起,举行了一场家宴,饮酒吃饼赏月,就这一家子,随行大臣中李业这个外戚也没有叫。

  共度佳节,以叙团圆,这是天家的节庆,比起往年,虽少了些肃穆庄严,却增添了一份少有的温馨。

  皇室内部,自从太后驾崩后,就离温馨这个字眼越来越远了。不过,这个中秋家宴,气氛还算热烈,一家人还算尽兴。

  刘煦这一干兄弟姐妹,还将他们此前一起编的一首舞曲表演了一遍,刘煦与老七刘晖弹奏,刘葭、刘蒹姐妹吟咏,刘晞与老五刘昀则带着其他兄弟姐妹载歌载舞……

  这样和和谐谐的场面,很是不易,想来以后也只会更加难得少见。不过,这样的景象,仍旧是有瑕疵的,洛阳那边还有些未能随驾的后妃皇子女,不算团聚,还有三个仍在战场上的皇子……

  刘皇帝感触也略显复杂,既有喜悦开怀,也难免挂念儿子们。喝了些酒,保持着微醺的状态,当夜去折妃那里,这还是符后提醒的。

  夜已深了,天地之间似有一层薄霭氤氲,使得洒落庭院的月光都显得不那么皎洁了。寝室内静悄悄的,微暖的烛火驱散着秋寒,刘皇帝坐在榻边,习惯性地泡着脚,只是此时伺候的乃是他的贤妃折娘子了。

  作为刘皇帝早期的几个女人之一,折娘子也陪着他走过二十多个春秋了,也是诞下子嗣最多的一个后妃了,四子一女共五人。

  虽然这些年刘皇帝已经很少宠幸了,但感情并没有变淡太多,岁月的流逝,反而使得感情得以沉淀。到如今,在刘皇帝的心目中,也只有符皇后、高贵妃以及折妃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哪怕惠妃小符以及淑妃大周,都难以相提并论,至于其他的后妃,就更不用谈感情了,只有肉体的欢愉与享受……

  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折娘子的伺候,刘皇帝看着她的目光,也是带有几分柔和的。折娘子也快四十岁了,芳颜不再,年华老去,身体也有些走形,因为保养得当的缘故,也仍旧具备一些贵妇的风韵,但实难再用美艳、靓丽之类的词藻去形容了。更何况,在刘皇帝的后妃中,折妃也不是倾城绝色型的。

  当然,刘皇帝也不以此就嫌弃她,连他自己都不似年轻时的风流俊朗,变得油腻起来,又何必去苛求年纪到了的折妃。

  美艳的容颜,诱人的肉体,刘皇帝是不会缺的,因而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相反,感情才是他更加珍视的。

  “官家不觉得我老了吗?”注意到刘皇帝盯着自己出身,折娘子突然抬头,大方地问道。

  “怎么会?芳华犹在,端庄大方,仍旧一代佳人!”刘皇帝立刻回了神,顿时摇头,道:“莫非又有人在嚼舌头了?”

  闻言,折娘子却是笑了,应道:“老了就是老了,何需他人议论?官家不必安慰我!”

  在这方面,折妃比起高贵妃、符惠妃明显更看得开。灯火闪动间,刘皇帝那发亮的双眼中映照出折娘子的身影,他不知道原本历史中的折娘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作为他的后妃,这么多年下来,确实不似演义中那般传奇,但是,至少当得起她封号中的一个“贤”字。

  “方才宴上,我观你情绪厌厌,是想刘昉了吧!”刘皇帝轻声道。

  虽然对于刘昉出征,折娘子一直表现的是大方支持,平日里也少有戚戚之态,但儿行千里母担忧,刘昉上的还是凶险的战场,闯的是龙潭虎穴般的漠北,怎能不挂念。越是在团圆佳节时,缺少的人,才越值得记挂,感情也更浓烈。

  取过毛巾替刘皇帝擦着脚,折娘子还是点着头回应,叹道:“怎能不记挂,也不知现如今四郎在漠北是什么情况?处境如何?”

  “或许,刘昉与我们才一起欣赏过天上那同一轮明月!”两腿塞入被中,刘皇帝将折娘子拉着坐在一起,温声道。

  “但愿吧!”感受到刘皇帝言语中的宽慰之意,折娘子忽然舒了一口气,抬首展颜一笑道:“为国征战出生入死的又不只是我的儿子,我只当如天下所有送子上战场的母亲一般,默默为他们祝愿祈福!”

  听其言,刘皇帝微讷,随即神情间流露出一抹敬重,抓着折娘子的手,认真地道:“爱子之情都是一般,但天下的母亲中,能如此深明大义的,又有几人?”

  轻抚其手,刘皇帝语气又一松,温言道:“眼下已是中秋的,根据枢密对军机的分析,漠北非久留之地,河西、榆林两支军队,应当已在筹谋班师,或许已经在返程之中。他们能够突破重险北上,并取得战果,必然能够平安归来!”

  “愿如官家所言!”折娘子应道。

  “会的!”

  ……

  事实上,在辽东初下,东北汉军转入休整期,战局趋于平稳时,刘皇帝的注意力,也头一次从辽东挪开,开始将更多关注与精力投向其他战线了。

  一直以来,比起辽东战场的轰轰烈烈,血肉横飞,其他方向的汉军进展,总有一种不温不火的感觉。

  然而回过头来,仔细审视,其他战场,也并不是那么平淡。远击塞北的两支汉军,其慷慨激越,艰苦卓绝已不需再多着墨了。刘廷翰那边,几度北出,虽然斩获不多,但一直同辽军纠缠着,斗智斗勇,实在地牵制着上京地区的辽军。

  至于郭进军,一万汉军步骑挺进西域,带来的惊喜则更令人意外了,早在两个月前,天山以南被辽国占据的原西州回鹘城镇土地已经尽数被郭进军攻占了。

  如今,西域的辽军,只剩下几千残部北撤,在耶律敌烈与耶律沙的率领下,守着北部的轮台、北廷二城,苟延残喘,难以进退。若不是西面的黑汗王国趁火打劫,遣军东进,郭进早就率师北上,将之彻底消灭了。

  没错,如今的西域,又是一团乱麻了,只不过,在辽军退缩的情况下,在这片土地上唱主角戏的,乃是大汉与黑汗国。

  并且,形势不是那么乐观,郭进那般算是两面受敌,黑汗国的军队,来得也更猛,已经把此前没能从辽军手中夺取的焉耆地区攻克了,并且继续东进,兵锋直指高昌。

  而郭进,因手中实力不足,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来应对来自黑汗军队的威胁。虽然有不少投诚大汉的西域仆属军队,但实在不堪大用,打顺风仗都需谨慎着来,何况逆风抗敌。

  若不是有卢多逊在河西积极筹措支持,郭进未必能支持下去,守住高昌都危险,尤其在北边有那数千死而不僵的辽军牵制着的情况下。

  相比之下,真正不温不火的,还得属王彦超军,兵寇奚族,山地作战,几个月了,有些伤亡,耗了不少钱粮军械,却也只夺了两座城。在耶律贤调高勋率军南下,进驻奚王府后,战事又僵住了。

  不过,就如赵匡胤的评价一般,王彦超或许举步进取艰难,但至少不虞大败。

  对于其他几条战线,刘皇帝暂时没有更多的要求,如果能够保持现在的形势,也不是不能够接受。

  如果想要对北伐大局进行调整,或许还得在辽东那边,如今连上民夫丁壮算一起,仍有近四十万之众,是否还有必要再继续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值得考虑。

第263章 高丽想伸手了

  “小的见过殿下!”行在外,见到晋国公刘晞领着人过来,喦脱便面带春风地迎了上来,对于皇子们尤其是几个赐爵开府的皇子,他一向殷勤小心。

  而刘晞虽然一向以闲散示人,存在感不那么强,但跟在刘皇帝身边这么多年,喦脱是少数了解,这个三皇子并不像表面展现出的那么简单。相较之下,皇子之中,真正崇尚自由逍遥,有游戏人生志向的,反而是五皇子齐国公刘昀。

  “陛下在吧,可曾有空暇?”看着喦脱,刘晞语气保持着一贯的慵懒。

  “回殿下,陛下正在接见武德使,有吩咐,高丽国使至,可直接觐见!”喦脱当回道。

  成婚之后,刘晞明显成熟了不少,下巴上也留出了一抹性感的胡茬,形容之间仍旧带有一种淡定从容的气质。出巡以来,刘晞很是自在,安安逸逸地打着酱油。

  不过,刘煦被刘皇帝派出去巡视燕山道地方了,于是,刘晞的逍遥时光也一去不再,被刘皇帝安排在身边当值,安排处置一些琐事俗务。此番高丽国遣使来朝,也由他去接待引见。

  刘晞回过头,对于一名毕恭毕敬,穿着高丽朝服的年贵族轻笑道:“徐侍郎,陛下正等着你呢,去面圣吧!”

  “不敢!不敢!多谢殿下指引!”高丽国使一脸的卑敬,姿态放得很低,上身几乎平行地面。

  高丽来使名叫徐熙,官宦出身,是高丽国内的后起之秀,青年俊杰,不到三十岁,就作为使节被高丽国王派来大汉。

  刘晞与此人简单地交谈过一番,觉得此人不错,头脑清晰,口才伶俐,反应也快,是个人才。

  堂内,刘皇帝正听取着李崇距关于各方面消息的汇报,这段时间,他算是进出行在最频繁的大臣了。

  “高丽国使臣徐熙参拜大汉皇帝陛下!”入内,徐熙仍旧保持着卑敬。

  “免礼!平身!”刘皇帝坐正身体,右手虚抬。

  “谢陛下!”

  打量着徐熙,态度虽然卑微,但是表现很冷静,不慌不忙的,很有气度。刘皇帝微微一笑:“来使很年轻啊!”

  “臣德行浅薄,身负王命,诚惶诚恐!”徐熙应道。

  “高丽王可曾安好?”刘皇帝又问。

  “多谢陛下惦念,我王尚安,只是近年少受天朝教诲、陛下垂训,心怀忐忑!”徐熙答道。

  闻言,刘皇帝笑了,说道:“大汉与高丽素为睦邻友好,情谊深厚,那些俗礼缛节,倒也不必在意!如今大汉正逢多事之秋,朕也无多闲暇,怠慢了高丽,还请见谅!”

  “陛下言重了!”徐熙赶忙道:“是下国礼辞不足,臣此番来朝,正为告罪!”

  见这徐熙,一言一行,无不礼敬,自身放得极低,把大汉捧得很高,看在刘皇帝眼里,只觉有趣。虽然过去有高丽使节来朝,比之还要卑微些,但是这徐熙不一样,嘴里说着曲意逢迎的话,眼神却始终没什么波动,不以为耻。

  “看来高丽王发掘了一位难得的人才啊,竟有你徐侍郎这样的臣子!”刘皇帝道。

  不待徐熙继续表现他的谦虚,刘皇帝直接说:“朕就不加啰嗦直言了,高丽王遣你来朝,有何目的?”

  刘皇帝突然变得这么直接,让徐熙愣了一下,但过硬的素质使他调整地很快,当即躬身应道:“前者,收到大汉国书,我王率文武朝臣,积极应对,征调兵马,筹措军需。今兵马钱粮已备,正当发兵,协助大汉共讨契丹,特遣臣前来禀报此事……”

  “呵呵……”徐熙言罢,堂内突然冷了一下场,然后刘皇帝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带有一丝玩味与戏谑的笑声。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63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31/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