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667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赵卿此来,所为何事?”聊了那么多,刘皇帝方才关心起赵普的来意。

  赵普应道:“回陛下,一为高丽之事,已请得意旨,遵行即可。这二,是为西域、河西之务。河西布政使卢多逊请奏,言河西道已无力供馈西域战事,为免耽误作战,希望朝廷能再抽调一批军需,援应西域!”

  刘皇帝眼神中露出少许疑窦,表示道:“粮饷筹措,军需供应,自有户部、兵部负责,卿等批复即可,还需单独请示?莫非无军辎粮械可调,大汉财政还没有困难到这个程度吧!”

  面对刘皇帝的疑惑,赵普当即解释道:“这一年多,因支持各项战事,西北官仓所储,确实消耗巨大,不过,关中尚有余力,长安大仓,仍有屯粮七十万石,陇右凤翔,同样可资转运。政事堂已然签发令文,调粮二十万石,以供西域战事!”

  听赵普这么说,刘皇帝的疑色慢慢收敛起来了,看着他,直接问道:“你且直言吧,对于西北军政,有何想法?”

  赵普则从容应道:“陛下,去岁北伐,西北战事动用兵马总计不过五万,然所钱粮所耗,甚至是糜费。道路穷僻不畅,转运不便,损废巨大。臣查阅过西北军馈,前后转运钱粮,已然超过中路军所耗,实在不匪。

  班师之后,北方暂得安宁,朝廷军费支出,大幅减少,唯独西域,损耗益甚。为供西域三万余军作战,朝廷需以十万民力转运,且三千里之遥途,这对西北,对朝廷而言,实在是个不小的负担!”

  “看来,你们是对西域战事有意见了?”刘皇帝明白过来了。

  怎么可能没意见,只不过,此前不敢提罢了,毕竟,赵普等人也知道,增兵西域的实际目标是什么。而今,远征军已经找到了,两位皇子殿下也都安好归来,这样的情况,自然要考虑弭兵减负,考虑善后事宜了。

  “陛下既有偃武之心,对于西域战事,也当有个了结!”赵普也就直言道:“根据河西军政上报,今夏之前,甚至更早,盘踞在天山北部契丹残寇,可以完全消灭。

  如此,西州属地,除了黑汗国所据龟兹、焉耆之地,悉为汉统。因而,臣等认为,对于西北,尤其是西域局面,朝廷当提前做好善后收治准备!”

  刘皇帝点着头:“朕本就是此意,卿等还有什么顾虑?”

  赵普沉默了下,言语中带有几分提醒的意味:“陛下不觉得,西北军政将臣,开边之心正炽,臣等唯虑,西北将士战意高昂难抑,倘若使得战争扩大,持续不休,深陷其中,又将分散朝廷注意。

  高昌距离西京,数千里之遥,只恐陛下意图,难使前线将士通达领会,朝廷也无法做到有效及时节制……”

  赵普这番话,已经有些诛心了,并且直接触到了刘皇帝内心的敏感处。这几月来,各种忧患充斥心头,这方面的情况,刘皇帝也尤其看重,帝国太大了,朝廷对地方尤其边地的影响节制显然是相对薄弱的。

  当下,问题显然没有赵普所描述那么严重,刘皇帝也有足够的自信,西北军政不会脱离朝廷的控制,但将来呢?

  卢多逊等西北文武在西北形成的那个小团体,刘皇帝也是有所耳闻的,而仔细想想,卢多逊其人,在西北已然经营了十五六年了,可谓根深蒂固,影响遍及军政,绝不止于河西一道。

  或许,也该让卢多逊挪挪位置了!

  刘皇帝这么想到,再度看向赵普,刘皇帝的目光已然眯了起来,淡淡道:“赵普,这等言论从你口中说出,朕很是意外啊!”

  赵普沉默一阵,微低头,禀道:“陛下,这些年些,大汉官吏升迁,皆依制轮换,迁调有序,然今放眼内外,有太多重臣大吏,久居一方,而无所更替。

  过去,为弹压地方,治抚百姓,不得不宜从权变。臣以为,这种情况,需要加以调整,梳理内外,以便朝廷治理!”

  赵普话只说了一半,但刘皇帝显然明白其背后的意思,这是想要打击地方上那些逐渐兴起的实权派了。西北的情况,算是一个典型,卢多逊更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刘皇帝面上不见多少阴晴,审视了赵普一会儿,露出了一点笑意,也带有几分感慨。他忽然意识到,在赵普眼里,如今的大汉,似乎到处都是需要改正的问题……

  “卢多逊在河西任上,已经有七八年了吧!”刘皇帝悠悠说道。

  “回陛下,正是!”

  “当下朝廷,有哪个位置适合他?”刘皇帝说道关键点。

  闻问,斟酌了一番,赵普方才肯定地道:“吕胤调任东京之后,两浙道尚有缺。两浙东南富庶之土,朝廷财税之地,需以大吏治之,臣以为,卢多逊可担此重任!”

  “那就这么定了!”刘皇帝一言决之。

  “是!”赵普应命,又请示道:“陛下,河西乃朝廷战略要地,河西不稳,则西北难安,卢多逊若去职,谁人继之?”

  对此,刘皇帝当然是明白的,一般人,可处理不了西北那里的复杂情况,深思几许,道:“调王明赴河西接任!”

  王明也是大汉地方大吏中的一位勤恳老臣了,履历很丰富,也有一定的军事才干,最重要的,当初也曾在西北担任过使职差遣。

  停顿几许,又道:“要换,就不妨动作大些,朕封疆大吏们,这些年在地方也确实待得安逸了,或许当真视为自己的地盘了!

  时间久了,难免懈怠,甚至渐成死水!水,还是需要流动起来,方显活力!先将河西之事落实,其余地方,逐步调换,不能影响到地方正常行政运转!”

  “臣明白!”赵普应道。

  当然,如果真因为人员调动,导致地方行政运转出现问题,那么反而证明此事的必要性了,依刘皇帝的强势,大概也会更加强力地推动。

  不论如何,朝廷中枢的权威,是必须树立,必须巩固维护,容不得任何人、任何势力的挑战。这一点,无关其他,刘皇帝是绝对站赵普这边的。

  刘皇帝君臣三言两语之间,就定下了一场涉及大汉内外重臣的人员调动,并且,与过去不同的是,此次针对的,会是那些久居一方的实权派,可以算是一场政治风波了。

  而远在河西的卢多逊怎么也预料不到,自己竟会被当作一个突破口,一个典型。当然,赵普抓这个典型,也是看得清楚,不只是因为卢多逊在西北经营日久,影响巨大,更因为在西北的一系列征伐之中,卢多逊也确实扮演着一个幕后推手的角色。

  西域战事前后,也始终闪动着其人身影。而对于这份调令,刘皇帝不会去考虑卢多逊的反应,他没有选择,收拾行囊,回朝述职,然后赴任东南,就是他唯一的出路。

  或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两浙道有千万般好,换谁调任杭州,都乐意之至,唯有似卢多逊这样的官僚,会感到不满。两浙再好,终非根基之地,去了即便不是无根之木,也难如在西北自如。

  但是,没有办法,卢多逊在西北权势再重,也只是居一隅,面对来自中枢的命令,也难有反对的余地。不登宰堂,终究只能由人驱使。

  刘皇帝呢,则还有心思审视赵普与卢多逊这二人,在他眼里,两个人有太多相似之处,都是积极有为之臣,才干卓著。

  只不过,卢多逊出身好些,官宦之后,属于士族官僚,而赵普这个庶族官僚之首,在针对河西之事时,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呢?

  刘皇帝忽然觉得,对于当下大汉的势力派系,需要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了。

  “赵普,朕当真好奇,为何每拟政策,总能切中朕心理呢?”赵普拜辞前,刘皇帝又笑吟吟、轻飘飘地问出这么一句话。

第340章 《开宝总类》

  垂拱殿内,刘皇帝吩咐喦脱将张昭扶着坐下,老学究已是垂垂老矣,哪怕拄着拐杖也需人搀扶,不过觐拜之时,露出了少有的精神矍铄之态,隐有红光照面,有些开怀,有些兴奋。

  足有二十多名内侍,抬着一些箱匣入殿,整齐地摆放开来,打开盖子,露出真容,是一本本收纳整齐的书籍,隐隐还能嗅到些墨汁的味道。

  刘皇帝接过喦脱代呈的书目总纲,简单地看了看,轻笑道:“这就是集贤殿最新的成果?朕可早有耳闻,号称古往今来第一类书啊!”

  闻言,张昭一脸的笑意,脸上的褶子几乎挤在一起,亲自向刘皇帝介绍道:“陛下盛赞,臣代表三馆纂官拜谢!

  臣等奉敕编纂,数十大臣及三馆学士,耗时六载有余,今终有所成,向陛下复命。此书涵盖古今,包罗万象,引古书总计一千余种,类集而成,得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计一千卷。

  还请陛下审阅!”

  张昭很是兴奋,他是个爱书的人,也是当世少有的藏书大家,对于能够领衔玉成这等继往开来的典章之作,自然大感荣幸,而能得到皇帝的肯定,就更值得高兴了。

  而刘皇帝闻之,则嘴角抽动了一下,这大小十几箱,上千卷书,如何审阅?不过,看张昭如此激动的反应,态度还是郑重的,认真地翻看着目录。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刘皇帝在大汉文化事业上,还是给了不少鼓励的。对于那些学士鸿儒,待遇优渥,每年也划拨为数不少的款项以支持编书,尤其是史书,刘皇帝更是重视。

  大汉的宰相们,也都参与其中,除赵普之外,基本都会挂着个集贤殿大学士,或者监修国史的头衔。

  前宰相薛居正,更曾花费了近十年时间,在三馆带领文士们,编写了大量的史作,可以说,在乾祐中期到开宝年间,大汉诞生了大量的文史著作。《新唐书》、《国史》、《三代史》、《实录》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而唐末以来混乱的中国历史,也得以梳理清晰。

  开封三馆,曾经过两次扩建,洛阳更是堂皇,到如今,国家藏书至今已然突破三十万册。要知道,大汉刚刚建立时,三馆藏书还不足其十一。

  其中,除了少量地方进献之外,都是朝廷花费了大价钱从民间搜集网罗的。当然,南唐在这方面有莫大的功劳,当年,太子刘旸从金陵宫廷一次性地收获超过十万卷藏书,作为战利品,运往东京。

  从刘皇帝对藏书、编书的重视,就可以看出,他在文治上的努力。而这些年,大汉民间的文化氛围,也是日趋浓厚,就洛阳城内,每年各种文会、诗会,也几乎成为一种流行了,不论是乐在其中,还是附庸风雅,与者甚重。

  虽然文臣的地位仍旧相对处于弱势,但大汉的文化事业,却毫无疑问在蓬勃发展,民间的活力也是与日俱增。赫赫武功之下,大汉的文治,也算薄有成就。

  张昭此番所献类书,也是开国以来动用人力最多,耗费时间最长,广引古书,集炼而成。最初也是由薛居正主持,后来薛居正外放剑南道,又由张昭替之,而朝中重臣,如魏仁溥、陶谷、刘温叟、李浣等人,都曾参与,至今方成。

  或许就是缘分吧,编纂此书的提议,最初还是年轻的赵匡义上奏,刘皇帝方降敕命。此时见到成书,刘皇帝心中也是了然,这就是“太平御览”。

  不得不说,刘皇帝对于书籍、文化什么的,并没有多么的热忱,他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无不出于政治意图。

  如今书成了,心头也没有多么地触动,但态度还是要表现出来的,至少,这也能代表他刘皇帝当朝的一项功绩了。而编此书,本身就是一桩浩大的工程。

  “好!很好!朕已有将之通读的冲动啊!”看完目录,轻轻放下,刘皇帝抬头向张昭笑道。

  张昭老眼昏花,也看不出刘皇帝心中作何想法,但见其高兴,也赶忙应道:“不负陛下使命,臣等亦得心慰!”

  刘皇帝笑了笑,注意到殿外人影幢幢,问道:“殿外都是编书官员吧!”

  “正是!”张昭道。

  刘皇帝当即摆手:“朕这宫殿还够大,何必站在殿外,都宣进来!”

  很快,一干三馆、翰林的饱学之士们陆续进殿参拜,足有数十人,也不赐座了,刘皇帝打量着这些人。

  有些熟悉,有些认识,还有更多毫无印象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都是当下大汉最顶尖的一批文才士人。

  中书舍人李穆,翰林学士徐锴、句中正等等。同样的,这些人也涵盖了南北名士。句中正是孟蜀降臣,徐锴是南唐旧臣,徐铉的弟弟。

  比起那个清高孤傲,不忘故国的哥哥,徐锴显然要聪明些,也更低调些,结果就是,哥哥至今还在丰州行教化事,不过得忍着寂寞、受着苦寒。而徐锴,则安居京邑,还能参与到大书工程。

  “众卿都是大汉不可多得的人才,精英汇聚,才华横溢”刘皇帝笑眯眯地,开口捧着这些清流文臣,道:“如今,更是编书的有功之臣,该当厚赏!”

  说着,刘皇帝便吩咐下去,参与此书编纂的人员,一概封赏,自然引得一干人拜谢。文人好名,刘皇帝又是夸耀,又是赏赐的,既得名又得利,自然没有人会不满意。

  刘皇帝则继续说着:“有人言,当今大汉是武功盛世,这些年,朕也确实建立了一些功业,但朕从不矜之,在朕看来,唯有此等涵盖万方、包罗万象之典籍,才是大国之宝,足以流芳百世,这才是根基!”

  “陛下英明!”不论刘皇帝是否言由其心,反正听得这干文臣舒服极了,大赞英明。

  “朕也要以此书,告示天下,朕不只长于武事,对文事,同样重视,要打造一个璀璨的文化盛世!

  朕学识浅薄,要成就此业,还得依靠像诸卿这般的文才襄助!还望诸卿再接再砺,唐时有四大类书,大汉也当有,不只要有,还要更大、更全!”刘皇帝兴致一上来,直接放颗卫星,也继续给他们派发任务了。

  “臣等必定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期望!”张昭说道。

  表功完毕,张昭又请示道:“陛下,此书既成,尚未有定名,还请陛下相赐!”

  刘皇帝表情一动,差点就脱口而出:《开宝御览》。但也就是那么刹那的动心,随即淡笑道:“就叫《开宝总类》吧!”

  于刘皇帝而言,没有必要像赵二那般,要一日三卷,手不释卷地读完,也用不着以此法来加名。

第341章 向钱看

  赵普主持下的政事堂,规矩严肃森严,高官僚属,各居其位,各理其事,忙而不乱,给人一种高效有序的感觉。

  刘皇帝突如其来,走过廊道,穿过一间间奏事房,直奔后堂,沿途所过,见到这秩序井然的模样,目光中微露满意之色。

  如今的刘皇帝,是越发重视规矩了,也越发像个严肃刻板的封建大家主了。而赵普在当宰相的这几年中,也已树立了带有他鲜明风格的规矩与政风。

  堂间,几名大臣安然在座,各据一案,商讨着国务。刘皇帝的到来,显然还是令所有人一惊,赶忙起身行礼,不过也没有过于紧张、意外,近些时日,刘皇帝到政事堂的频率有些高了。

  “都坐!都坐!”刘皇帝扬扬手,潇洒落座,打量的几人一圈:“快到饭时了,朕来尝尝政事堂的堂食,诸公为大汉费神劳体,甚是不易,若是堂食难以下咽,朕可要处罚庖厨了!”

  一个小小的玩笑,使得堂内的气氛明显轻松了许多,赵普等人也露出了笑容,表示道:“与陛下同食,是臣等的荣幸。”

  今日人难得齐整了些,政事堂的主要宰臣,除李业之外,都在。当然,还有一张新面孔,从东京奉调,履任不久的王溥,这一来,就是二号实权人物,李国舅始终只是老三。

  “齐物,政事堂你也是待过的,不过,西京与东京相比,可有什么区别啊?”刘皇帝冲王溥笑问道。

  大概是这几年坐镇东京,同刘皇帝之间难免有些生疏,王溥也多加几分谨慎,拱手应道:“回陛下,宰相之重,不在处何地,而在肩负佐君王,治生民,西京也好,东京也罢,臣只觉职责深重,如负千钧。”

  听王溥给了一句万金油的回答,刘皇帝笑了笑,继续问:“应当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66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67/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