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733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行在内,刘皇帝正与晋王刘晞下着棋,嗯,象棋。一脸认真像,眉头微皱,冥思苦想,手里拿着颗“车”举棋不定,踌躇万分,显然棋面的形势不妙。

  周宜妃眼眸如水,优柔地在旁侍候着。焦躁的情绪被隐藏得很好,但抬眼瞧向刘晞的眼神,却仿佛在说:你这个逆子,也不知道让着点你老子。

  刘晞似乎也感受到了,略显尴尬地笑了笑,很快变得面无表情,心中也琢磨着,接下来该怎么让近来棋瘾渐大的刘皇帝。

  太子的到来,解了刘皇帝围,顺势把棋子放回原位,很是自然冲一旁的喦脱吩咐道:“把残局记下来,改日再继续!”

  刘皇帝不尴尬,在场的人也都顺从,见到刘旸,刘晞赶忙起身参拜,周宜妃也盈盈见礼。

  “有何事?”吩咐看座,刘皇帝一本正经关心着刘旸的来意。

  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了现场的情况,刘旸也很配合,拱手道:“有几项事务,需要请得您的意见!”

  “还有什么是你与赵普处理不了的?”刘皇帝表示意外,道:“说来听听!”

  刘旸道:“适才高丽太子王伷求见,言高丽王王昭有意亲自来京,觐见朝贡!”

  “哦?”刘皇帝来了些兴趣,眼神流露出短暂的思索,而后轻轻一笑:“这王昭也在位二十多年了,过去那么多年,不论与朝廷亲近还是疏远,都安居半岛,如今怎么想着挪窝,亲自来京了?”

  “据王伷的说法,王昭心慕陛下,渴见天颜,想要亲自聆听天子教诲!”刘旸也轻轻地笑了笑,似乎觉得有趣。

  想了想,刘皇帝问:“高丽国内的乱事如何了?”

  刘旸答:“我察问过,据说,经过这两年的焦灼,叛军早已不支,前不久,经徐熙分化离间,叛众内讧,自相残杀,为高丽官军所定。高丽国内,虽有余乱未已,但大局已定!”

  听刘旸这么说,刘皇帝叹道:“这个徐熙,当初决然回国,果是让他建功了。叛乱既定,这大概也是王昭来京的缘故了,不过,他的目的,是来向朕服软还是扬威的?”

  刘皇帝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调侃之意思,刘旸一本正经道:“自开宝八年高丽为王师所破以来,高丽国内便纷扰不休,经过这些年的内耗,早已大伤元气。

  如今乱事方休,其国也是一片疲敝,王昭想来也没有胆量向朝廷示威。以儿之见,王昭此来,还是向朝廷表示臣服之意,希望能够求得爹的原谅,亲自来京,也是未来表示诚意!

  高丽国内的乱事,不乏朝廷的推动,这一点,高丽君臣,想来也是心知肚明的。朝廷若不放手,他们也难安心休养!”

  刘皇帝点了点头,对刘旸分析表示认可,也没有过多思考,摆手道:“来者是客,让礼部做好接待准备吧,至于其他,等王昭到了再说!”

  “是!”

  “还有何事?”

  一般而言,除了特殊或重大事件,刘旸都会选择将事情整理好,一齐上报。

  刘旸则继续道:“这两日,儿收到了不少奏章,都言二事,都非儿与赵公所能自决!其一,臣僚们认为,封禅大典之后,朝廷该大赦天下,释放囚徒,以示天恩浩荡!”

  “朕已经不止一次表示过,永不大赦!”一听此言,刘皇帝便粗暴地打断他,强硬地道:“那些服刑的罪人,值得朝廷宽免吗?你去传话,若是有人觉得囚犯当赦,不忍其受苦,那便自请相替,谁愿意替代囚犯去矿山、边疆服刑,朕成全他!”

  对刘皇帝坚决的态度,刘旸并不意外,然而,给出这样的反应,还是让他有些意外,脸上也露出了点古怪之色。

  当然,刘皇帝的谕令还是要忠实地传达到位的,只是对于那些上奏请命的官员而言,恐怕就不怎么友好。

  而刘皇帝还有些意气难平,继续道:“这些人,有空去怜悯那些罪徒,为何不去关心关心遭遇饥荒的良民百姓?”

  “是!儿一定将训示传达到位!”见状,刘旸立刻表态,心中则微叹。

  刘皇帝这么一番话传开,恐怕朝廷内部对于某些事项的声音又要归于沉寂,那些想借着刘皇帝封禅对一些政策进行劝谏的人,又要大失所望了。并且,可以肯定,今后只要刘皇帝还在位,就不会有人再为刑徒们说话了,除非不自在想要找骂。

  “还有一事呢?”

  刘旸迅速收起心思,禀报道:“若依前例,不少臣僚认为,封禅之后,该当改元,以应新时!”

  对于此议,刘皇帝倒没有直接表态,而是陷入了认真的思考,并且神情逐渐严肃。斟酌了好一会儿,刘皇帝悠悠道:“还记得当年改元开宝的初衷是什么?”

  不待刘旸答话,刘皇帝便自顾自地说道:“直白地讲,就是未来追赶乃至超越的李隆基的开元天宝之治,打造大汉的开宝盛世,你们觉得,这个目标,如今达到了吗?

  唐末以来,天下乱了上百年,大汉立国才多久,天下由乱转治又才多久?不是进行一场封禅,就代表盛世降临,可以安享太平了!”

  “儿明白了!”听刘皇帝这番话,刘旸拱手表示道,显然,这改元的进言,又被否了。

第2章 登闻鼓响

  直通皇城的东京天街,就如一幅巨大的绸缎,平铺在地面,强势地分割着整个京邑。路面之上,不可避免地飞扬着尘土,车马驰过时,总有烟尘四起。

  皇城广场前的天街上,隶属于开封府下的几名市政人员,顶着艳阳,辛勤地清扫着。如今不论是西京还是东京,官府对于城市的卫生是越发重视。

  新建后的京师,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为刘皇帝巡游时所察,表示不满。于是开封府很快便出台了新的卫生管理条例,进行了一场城市清洁运动。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从那之后,开封的卫生条件也日见良好,纵然谈不上无脏无污,也能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一个人口过百万的超级城市,卫生自然是一大难题,尤其在城市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日益富足,每日所产生的各类垃圾污秽对京城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当然,大多是生活垃圾,虽然繁琐,但也容易解决,只是费些人力与财力,在这方面,开封府每年也是有固定款项投入的。

  像天街与皇城广场,属于京师的门面,在卫生要求上自然更高,开封府安排的清洁人员,更属“精兵强将”。

  道边的垂柳慵懒,日光下的树影自在地于微风中摇摆,踏着树荫,一道人影脚步沉稳,缓缓走来,并且很快引起了劳动者的注意。

  没有乘车,也没有骑马,一身白衣,形单影只,目的却很明显,直向广场北侧的皇城。这一名年轻人,身材看起来不甚强壮,该是个文人,目光很坚定,表情很严肃。

  一直到皇城脚下,隔着十余丈远,驻足仰望着雄伟高耸的皇城,敬畏的目光中终于闪过一抹犹豫,但很快再度化为坚定,深吸一口气,动身继续上前。

  形迹可疑,自然引人注目,尤其是皇城的守卫,宣德门守卫军官,挎着佩刀,快步走出拦下,目光中带着戒备,语气中充满压迫:“你是何人?胆敢擅闯皇城禁地!”

  显然,面前此人,利落白身,一眼便能看出来,非官非爵。面对军官的喝问,青年压下心头的那么不安,郑重一礼:“学生徐士廉,乃今科士子,身负隐情,恳请觐见陛下,面陈冤屈!”

  听其来意,军官有些意外,意外之余,不由嗤笑道:“哪来的书生,真是异想天开,陛下是你想见就见的吗?既是士子,有什么冤屈找礼部,找吏部,找开封府去,禁宫不是你该来的地方,快快退去,我不予计较!”

  “学生今日,定要见到陛下!”闻言,名为徐士廉的青年深吸一口气,固执地道。

  见状,军官脸上也露出恼怒之色,觉得此人不知趣,冷声道:“我已是好言相劝,你若不知好歹,在此纠缠,索拿下狱,断你个寻衅禁宫之罪!”

  闻言,徐士廉也不与这丘八纠缠,身形一动,便要越过军官。对此,军官的反应极快,面上的恼怒也化为煞气,“呲啷”一声,一道夺目的亮光闪过,宫卫军官手中的钢刀直接架在了徐士廉的脖子上。

  “大胆书生,竟敢擅闯宫门,再敢向前一步,立斩!”

  军官这话,可不是说说的,事实上,这书生已经感受到贴在自己脖子上的锋芒了,若是方才没有及时止步,喉咙恐怕都被割破了。

  额头渗出汗意,身体紧绷着,徐士廉见着这杀气腾腾的军官,生怕他真把自己砍了,那就更冤枉了。

  咽了口唾沫,徐士廉抬手指着军官侧后方,微颤声,道:“学生不敢擅闯宫禁,只是要去那里!”

  军官回头,顺着徐士廉手指方向看去,却是在宣德门外,有一亭舍,亭内,安置着一面巨大的牛皮鼓,那是登闻鼓。

  如此,军官终于反应过来,看着徐士廉,确认过眼神,戒备方才稍稍放松,收回了刀,沉声道:“你要登闻觐见!”

  “正是!”徐士廉缓过劲儿,连连点头,给了一个肯定的答复。

  说着,徐士廉跨步上前,这下,军官没有阻拦他。只是,在徐士廉小跑等上亭台时,从后交住,以一种劝慰的语气,说:“书生,你可想好了!这面鼓,敲响容易,要收场可难!奉劝你一句,如果没有天大的冤情,还是不要生这是非!”

  徐士廉身体一顿,大概感受到了军官语气中并无恶意,回过身来,再一拱手,表情决然道:“多谢劝告!只是,学生此来,非为一己之冤情,更为今科所有蒙受不公的学子。这鼓,必须得敲!”

  见其意志坚定,军官也不再出言阻拦,退到一边,只是目光仍旧盯着徐士廉,眼神中露出少许的好奇。

  这登闻鼓从立国起,便设在皇城外,但这么多年下来,响起的次数,并不多。也就刘皇帝初继位时,有不少民间百姓或在野遗贤籍此登闻,得见皇帝。

  当然,登闻觐见,可不是没有代价的,纵然不用受廷杖、滚钉板,倘若没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或足够重大的事项,最终也是真会被问责追刑的。那样不是寻衅宫禁,而有欺君之嫌了。

  徐士廉那边,则继续着自己的动作,站到登闻鼓前,从鼓架上取下擂槌,酝酿了一下,鼓足气力,重重地砸在那高过他头的鼓面上。

  “咚!咚!咚咚!”

  当第一声鼓音响起的时候,军官便知道,朝廷中恐怕要起波澜了。皇城下的军官,可不是一般的丘八,见识多少有些,这是今科士子,听其简单描述,所涉冤屈,也绝不会是一般的冤情。

  鼓声由弱到强,由缓到急,不说震动整个东京城,四分之一个总归是有的。鼓音的穿透力也很强,或许到刘皇帝所居的崇政殿只剩下点尾音,但从响下第一槌时,这事就已经没有退路了。

  震耳的鼓声,吸引了皇城下所有人的目光,广场间忙活着的人不由得停下动作,驻足观望。刚从车驾落地,准备进宫面圣的卢多逊也被吸引了。宫卫们仍旧坚守岗位,但眼神也不由往登闻亭那边瞟。

  “怎么回事?”一名体型健硕、面貌精悍的老将走了出来,凝眉问道。

  这是安定伯李俭,时任宿卫副都指挥使,登闻鼓动,正在巡查皇城。这位,也算履历深厚的武将,虽然也曾上阵杀敌,却没有什么扬名的功绩,但他也是满朝勋贵中,唯一一个靠给刘皇帝宿卫授爵的人了,他宿卫禁内,已然快二十七年了。

  军官见状,赶忙上前行礼,快速而简练地把情况介绍了下。闻之,李俭老脸上却没有多少波澜,只是稍微好奇地看了看那边一边擂鼓,还不忘高声喊冤的徐士廉,直接吩咐道:“立刻派人,将此事上报陛下!另外,将此人领至宫门待诏!”

  “是!”

  得了命令,卫士立刻高效地执行去了,那徐士廉在擂鼓之后,更显得坦然了,也顺从地听候安排,跟着穿过宫门,向宫城而去。

  “李将军!”卢多逊的声音传来,叫住了准备回身的李俭。

  对于宫城内的长驻将军,卢多逊自然是认识的,不过,李俭对卢多逊却是不大熟悉,但终究认识这个人。

  礼节性地回应了下,李俭显得疏离,他也确实从不与外臣结交。卢多逊也不以为意,笑眯眯地问道:“这登闻鼓响,不知出了何事?”

  “登闻鼓响,自有冤屈!”李俭冷淡地说道。

  对其态度,卢多逊眼神中恍过少许的不满,但笑意不减,主动请道:“将军要进宫,老夫正要进宫面圣,你我联袂而行?”

  李俭转身,朝宫内走去,见状,卢多逊也紧随其后,他忽然觉得,此次进宫变得有趣了,至少有热闹可看了。

第3章 取士不公

  登闻鼓响时,刘皇帝才刚睡醒,正在宫人们的伺候下洗漱。从泰山归来,也才两日,大概是封禅之行过于乏累,身心俱疲,刘皇帝近来格外嗜睡,不到日上三竿,便不知道睁眼。

  最初的计划是要直接返回洛阳的,只是銮驾行至开封时,刘皇帝就不走了,一副走不动、不想走的样子,于是顺其自然地,由赵普等大臣提出,暂于东京休养,择日再回西京。

  然后,刘皇帝安安心心地继续住在崇政殿,随驾的后妃、宫人也一样,至于贵族公卿、文武百官,也各归己家,毕竟大多数人在两京都有宅邸。

  而在赵普的率领下,朝廷各部司衙署,也都入驻东京,地方都是现成的,只需要人员安排好,就能运转起来,这也代表着,朝廷中心再度从洛阳回到开封了,只是不知,此次要待多久,但看起来,是不会短的。

  被鼓声搅扰了清净,稍微有些烦躁,但同样也勾起了刘皇帝的兴趣,带着负面情绪的兴趣。概况经宿卫通传,已然了解,徐士廉士子的身份也容易引发猜测,而刘皇帝在第一时间便联想到了今年的春闱。

  在刘皇帝封禅泰山之时,大汉新一届的科考也在有序进行中,而本科主考,便是内阁大学士李昉。

  “李昉何在?去把他也叫来!”换了身常服,刘皇帝语气生硬地吩咐道。

  不过,喦脱方转身便被叫住,只见刘皇帝眼中疑色深沉,但人却很冷静,说道:“罢了,暂且不急,先见见那告御状的士子!”

  “是!”

  “臣卢多逊,参见陛下!”卢多逊来得很快,更在徐士廉之前得到召见,只是面对刘皇帝时,垂首低眉,面上丝毫不见此前的兴趣盎然。

  “卢卿动作很快嘛!不会是为那登闻鼓动吧!”刘皇帝看着卢多逊,淡淡道。

  虽然真有点这个意思,但卢多逊可不敢承认,而是恭敬道:“臣此番进宫,本为述报两浙政情民生,听取陛下垂训。”

  不置可否,刘皇帝手一伸,一字一顿道:“既如此,先坐!正好,也一道听听情况!”

  “是!”刘皇帝的情绪明显不佳,卢多逊也不禁多陪了几分小心。

  很快,在侍卫的看押下,大胆登闻的士子徐士廉成功踏足崇政殿,得见天颜。来时,抱着破釜沉舟,无惧无畏,全力一搏的心态,然及至御前,所有的激情澎拜与慷慨豪情,在第一时间就被镇压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73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33/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