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758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王寅武一脸的肯定,说:“臣前后收到了三波不同小队的奏报,皆言此事。奏报上讲,契丹主于今夏五月西巡,视察西部部属,东归之时,病逝于途中!臣想,纵然消息有误,处处皆误,今三队上报,皆言其事,应该可信,更多详尽的情况应当还会陆续上达京师!”

第51章 该当有所“表示”

  对王寅武的解释,刘皇帝轻轻地点了下头,算是表示认可,嘴角稍微勾了下,露出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

  目光游移,落到还没有作话的萧思温身上:“萧卿,你怎么看?”

  闻问,萧思温躬身一礼,语速平缓地说道:“回陛下,契丹主幼时,逢火神淀之变,为避乱兵,身心俱创,从小便落下病根,始终未能痊愈。

  待僭居主位,操劳国事,军政缠身,更费身体。北伐战争时,契丹主亲帅大军南袭山阳,最终为王师所却,大败而归,狼狈北逃,一路艰辛,既受军旅之苦,又染冬月之寒,就大病一场。

  后契丹局势江河日下,内外不宁,契丹主亦长期坚持,苦苦支撑,其身体也恰如契丹飘摇之国势,摇摇欲坠。

  能够坚持到如今,已然有些出乎臣意料了,因此,当消息南来,臣便肯定,应当不假!”

  “朕也记得,当初听你说过!”刘皇帝连连点头,看着萧思温,啧啧叹道:“此事,早在数年前,萧卿便有所预告,如今看来,果然不假,萧卿有先见之明啊!”

  面对刘皇帝的夸奖,萧思温立刻表示道:“陛下谬赞,臣实不敢当,只是讨巧罢了!”

  刘皇帝笑了笑,没有就萧思温的低调评价什么,而是起身,在殿中踱了几步,望着殿外朦胧的雨幕,感慨道:“耶律贤可惜了,英年早逝!凭心而论,此人还算不错,辽国的崩溃,契丹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大势!

  继位两年,便使国家几近崩溃,几代先辈基业,陆续丧失,于契丹而言,可谓罪人!不过,历史洪流滚滚而来,纵然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在世,也势必难挽!

  甚至于,这几年间,能使契丹散而不溃,崩而不倒,甚至能果断舍弃漠南、上京,远避免斡难河,在漠北重新扎下根,维持对漠北部族的统治,看得出来,这小子是有些手段的,意志也还算坚定,也算当世一代人杰了。

  可惜啊!他生错了时代,找错了对手!

  耶律贤这一死,朕的心病,似乎又缓解几分了……”

  刘皇帝在那里侃侃而谈,那居高临下的胜利者姿态,透着点得意,在场的几臣也仿佛能从那感慨的语气中听出一丝幸灾乐祸。

  不过,对刘皇帝这番“中肯”的评价,几人也不敢肆意评说,当世,也只有刘皇帝能这么“肯定”地评价契丹主。

  当然,恭维刘皇帝还是很必要的,开口的是王寅武:“契丹主僭称帝王,割据塞北,与大汉相抗,失败自成必然!今其早逝,也是天降谴责,算其幸运,否则异日王师北上,也逃不脱绳缚以献宫阙的下场……”

  相比于王寅武毫无保留的恭维,萧思温语气表情要显得矜持一些,感慨道:“能得陛下如此评价,契丹主也算死而无憾了!”

  “呵呵……”刘皇帝被这二人给逗笑了,摇了摇头,笑容微敛,琢磨了下,问道:“耶律贤死后的情况如何?”

  王寅武道:“回陛下,目前仅知,耶律贤病逝后,由左皮室详稳耶律休哥护卫,返回斡难河殿帐,一路封锁消息,待临归方才公布。至于进一步的消息,还有待汇报!”

  “耶律休哥……”刘皇帝眉头微蹙,不由得嘀咕了一句。

  大概是觉得刘皇帝对此人不够了解,萧思温主动介绍道:“耶律休哥乃是契丹宗室,军队中的后起之秀,极富兵略,少年时便参与了对室韦叛乱的征讨,立功闻名。

  后一直在南院大王耶律斜轸麾下听命,北伐之时,镇守锦州,抗拒王师,后辽东收复,随耶律斜轸北撤通州、黄龙府,并率军击败了东北部族叛乱。

  黄龙府克复之后,耶律斜轸身殒,耶律休哥则率领数百残部,摆脱追击,西归上京。在与大汉长期的交锋中,契丹损失了无数将帅士兵,因此,宗室之中能够继耶律斜轸之后再度冒头一个勇略兼备的战将,契丹主对耶律休哥自是十分喜爱,有将之提拔成新的军队统帅的想法。

  在过去几年对漠北部族叛乱的平定中,耶律休哥也是多次领军出征,几乎战无不胜。后授予皮室详稳兼北枢密使之职,足见看重,契丹主西巡,也是由耶律休哥领军护卫……”

  “闻名已久!”对萧思温的解释,刘皇帝淡淡一笑,道:“一个耶律休哥,不足为道!从此人在耶律贤死后的处置来看,是个能担事的人才!”

  “不过,与之相比,朕更好奇,耶律贤死后,谁能继位,契丹的局势又将如何发展?”刘皇帝嘴角翘了翘,说:“耶律贤似乎只留下了一个幼子吧!”

  “正是!”王寅武主动答道:“契丹主膝下仅有二子,依其此前定制,当由长子隆绪继位。不过耶律隆绪年方四岁,只一幼儿,如何能够担得起统驭漠北的重担。臣以为,为继承权,契丹怕是免不了一场纷争了!”

  刘皇帝看向萧思温,会意之下,萧思温也道:“王司使所言不差,围绕着那方权位,契丹已然内斗了几十年,完全影响国祚,耶律贤继位之后,虽然明确嫡长子继承制,以消除数十年乱象弊端,但迫于国势时局的发展,并未能够深入人心。

  这些年,耶律贤也致力于漠北的巩固,以应对大汉的威胁,更无暇顾及,且因契丹远遁漠北,导致其威望坠落,虽勉力支持,实则人心思异。

  当年太平王发动叛乱,就可窥其貌,倘若再给耶律贤一些时间,让其进一步整饬内部,抑或让其子再长成一些,那么或许还能平稳过渡,延续继承。

  但天不假年……”

  说着,萧思温不免叹息一声:“困扰契丹数十年的继位之争,到如今,仍旧持续啊!”

  显然,萧思温对漠北契丹接下来面临的局面并不乐观,甚至已然笃定会掀起新一轮继位之争。而这样的看法,自然深得刘皇帝之意。

  “那依萧卿之见,谁能继位?那耶律必摄吗?”刘皇帝紧跟着问道。

  萧思温答:“若为契丹之稳固,自然是越王必摄最为合适,他是宗室近亲,有威望,也有主政的经验。但是,近些年,面对着耶律贤的打压,如今的耶律必摄在漠北契丹还拥有多少实力,不得而知。

  另外,耶律贤仍旧留下了一批文武之才,如耶律贤适、韩德让、耶律休哥等人,正是有这些人的辅助,契丹方才能重新立足于漠北。

  若是这些人,能够协力同心,扶幼主继位,也未必没有可能,毕竟他们掌握着漠北契丹的实权。

  只是,主少国疑,如此能否孚定人心,得到拥戴,却也是未知之数。”

  “不论如何,耶律贤这一死,契丹短时间内是安定不下来了!”刘皇帝微笑道。

  “当是如此!”萧思温应道。

  殿外的大雨仍在持续,刘皇帝又踱步思量几许,忽然抬起头,道:“毕竟当了几年朕的对手,耶律贤死了,朕是不是该派人吊(道)唁(贺)一下?”

  “理当如此!”李继隆开口了。

  看着他,刘皇帝笑眯眯的:“可惜啊!你此时在京中,否则,朕倒可以给你一个再度北上漠北的机会!”

  刘皇帝嘴中的北上,显然是要带兵马去的。言落,便朝侍候着的延拓招招手:“吩咐人,把赵普、曹彬给朕叫来!”

  “是!”

第52章 “厚道”的做法

  同赵普、曹彬经过一轮简短的商讨,迅速决策,下达制令,两队驿骑,携带密封好的令文及符节,冒雨而出,疾驰北上,分往山阳及燕山北道。

  针对契丹主耶律贤之死,刘皇帝派出的吊唁队伍,实在隆重,堪称庞大,足足八千汉骑,齐装满备,一人双马,分两路进兵,目标直指斡难河。

  山阳方向,由骁将康保裔领军五千北上,杨业次子杨延朗从之,这是主力,也是吸引目光的一支军队。

  另外一支,则自临潢府潜发,由马军指挥使曹光实率领。曹光实乃是剑南道雅安人,属夷人,当地豪强,王师平蜀之时,蜀中的叛乱也波及到了雅州,其家族毁于仇敌。

  曹光实负母而出,逃得一命,为求报仇,寻到当时正在川南平定獠人之乱的郭进,并奉上雅州地图以及势力介绍,并自请为汉军向导。

  郭进当时在川南正杀得兴起,叛乱的蜀军于獠人都已经趋于臣服,得知雅州的情况,自然兴趣大增。

  对于主动前来的曹光实,见面就有好感,听其故事,又考校了他的才略,觉得是个人才,于是果断遣一裨将,分一部军,由曹光实引路入雅州平叛。

  结果自然不必多说,半月即定,曹光实则将他所有的仇人连人带族全部杀了,这大概就是郭进看上曹光实的原因了,都是狠人……

  川蜀平定后,曹光实便正式加入汉军,因为协助平定雅州、黎州的功劳,被拜为雅州兵马指挥使。这其中,自然有郭进举荐的功劳,还把他介绍给了向训。

  后来郭进到西北任职,想到了在川南镇压平乱的曹光实,又上奏将他调到自己麾下,从那时起,曹光实便跟随郭进在北方领军。

  北伐期间,也是随郭进挺进西域,攻灭西域契丹,大败黑汗军队,当时就让许多人认识到,这个南蛮子还真挺能打仗,到了北方居然也没水土不服。

  北伐之战后的曹光实,已经成为了汉军的中坚将领,夷人的身份也成为了大汉海纳百川、刘皇帝用人不拘一格的象征。

  在郭进的举荐下,向训作保下,曹光实自西调东,任临潢府兵马都指挥使,镇守燕山北道北部,成为董遵诲下属的第一大将。此番刘皇帝要趁机对漠北契丹搞事,自然就想到驻守临潢府的曹光实了。

  八千汉骑,自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但与漠北契丹的整体实力相比,也是不够看的。唤作平时,这样规模的汉军北上,也不过是日常袭扰,打打草谷罢了,李继隆此前五次北上,率军最众的一次也不过四千骑。

  但谁叫漠北契丹自身出问题了,既然露出了破绽,那就难免大汉露出獠牙咬上一口,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刘皇帝念头又要不通达了。

  赵普、曹彬之所以赞同大汉出兵,除了用兵的规模不大之外,或许也有顺从哄着刘皇帝的意思。

  不过,即便出兵的制令下达了,仍旧特殊地给率军出征的康保裔、曹光实一个交待:此番北上,在于搅乱漠北局势,能战则战,不敌则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保存将士力量为先。

  这样的示意,完全反应出大汉朝廷这“搅屎棍”一般的属性。当然,在北上作战上,枢密院给了明确的自主指挥权,任康、曹二人临机决策,毕竟是远征作战,茫茫草原,浩瀚大漠,朝廷就是想搞微操,也没那个条件。

  在军令下达的同时,武德司、军情司乃至皇城司,这些大汉的情报机构也都紧跟着发动起来,大量漠北契丹的消息开始向东京汇总。

  皇城司对漠北契丹也是派出了一批密探,人数不多,规模不大,但确实存在,这还是延续当初派人往漠北搜索寻找远征军踪迹的行动。

  后来,张德钧便干脆成立一支针对漠北契丹的细作队伍,当然,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取悦刘皇帝,毕竟契丹不亡,刘皇帝不安,作为忠犬,张德钧还是很注意主人的感受。

  另一方面,也是将皇城司的影响向外扩张的一种表现,毕竟,从成立之初,皇城司的刺探范围就局限于两京,他们的主要职责也只是监控东京舆情。但只要稍微有点野望,便不会自束手脚,张德钧也不愿意让自己“困”守京师。

  因此,这些年,皇城司的眼线密探也在朝京外铺开,在主要的大城市展开布控。这自然是有些逾越的,刘皇帝也有所察觉,张德钧也有所汇报,刘皇帝态度是没有态度,实则就是默许。

  当然,在对漠北契丹事务上,仍旧是武德司占据主导,毕竟经营已久,而他们所能调用的资源更多,作用面也更广。

  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搅风弄雨,也是武德司所擅长的。王寅武收到的刘皇帝的指示也很明确,除了继续刺探收集契丹的消息之外,便是继续实行拉拢分化,哪怕因为大汉的民族政策,已经断绝了大部分契丹部族南下归附的可能,但,终究难免有动摇的,与大汉帝国保持友好关系往来,还是挺有诱惑力的。

  大汉这边多方手段齐下,显然又将给漠北契丹的局势带去更多的变数。而刘皇帝大概是也觉得有些反应过度,在与赵普交谈的时候,还问这么做是不是有些不厚道。

  对于刘皇帝这个问题,赵普都有些无语,军政命令都发布了,明枪暗箭也都准备好了,谈及此事时刘皇帝那眉飞色舞、兴趣盎然的表情还那般生动……

  不过,刘皇帝又当又立的情况多了去了,面对刘皇帝表现出的“不好意思”,赵普还得面带春风,违心地出言安慰,说什么大汉与契丹生死仇敌,恰逢良机,自当无所不用其极,陛下不要有什么道德上的心理负担,云云。

  赵普的回答与解释,从来都是让刘皇帝满意的。

  耶律贤之死,牵动着两国的神经,契丹未来局势的发展,暂时不得而知,但大汉这边,却是迅速进入了新一轮的军事变革。

  刘皇帝之所以不愿意对边军进行大的调整,除了要维护北疆胡民政策的稳定推行之外,漠北契丹的威胁也是原因之一。

  当外患的可能降低之后,对内自然也就可以更加安心地推动了。又经过几次同军政大臣们的商讨,终于绝定,对大汉兵制进行改革。

  说是兵制改革,落到根子上,还是财政问题。当然,对于军队事务,刘皇帝从来都是谨慎的,以他的态度,也不可能因为财政压力,便自废武功。

  因此,李继隆的建言,得到了刘皇帝的认可,商讨出的结果,今后大汉的兵制,将从募兵制转变为募兵与征兵结合起来,落实到具体,对那庞大的在册将士的数量,也将进行切实的削减。

第53章 兵制改革

  在刘皇帝的指示下,兵制改革,仍旧要遵从一个缓行、慎行的原则,大动干戈地进行留裁军减兵,是刘皇帝直接严厉禁止,维护大汉的稳定,保证国防的安全,永远是要放在首位的。

  因此,哪怕赵普、王著、沈义伦等大臣,是迫切地希望能够减少朝廷正兵的数量,也不得不遵从刘皇帝的意愿,采取一个更为稳妥的办法对军队完成一个更新换代的过程。

  至少,刘皇帝那不可动摇的态度彻底松动了,有了开始,便能期盼一个好的结果。

  由赵普、曹彬等文武重臣拟策,经过刘皇帝的审定批准,大汉的兵制改革,于开宝十三年七月十五日,正式启动。

  按照改革计划,以十年为期,对大汉内外军队进行逐步的削减,力求到十年后,将大汉包括禁军在内的在籍军队维持在四十万人的规模。

  其中,禁军十五万人,边军十五万,地方军队十万,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目标,具体如何,还要看最终的裁军结果。

  然不论如何,按照这个目标去努力实现,以目前的军队规模来看,朝廷需要裁撤至少一半的军队,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想要让政策平安顺利地落地,需要时间,同样也需要财政支持。

  根据枢密院制定出的计划,从十三年开始,将以每年5——6万人的规模,对大汉内外军队进行裁减,同时,对每年新征募士兵的数量进行控制,以达到削减军队规模的目的。

  事实上,在枢密院对全国军政的正常管理中,也是维持着裁汰与招募,不过那是正常的军政运转。毕竟,士兵也是会老的,军中那些年龄大的士卒,也需要更年轻、更健壮的人来替代,那是一个健康的良性循环。

  而在过去十多年中,新招募的士兵数量,基本是远大于退役士兵的,大汉军队的急速膨胀,也是在那十多年中形成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75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58/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