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852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闻问,王著竟然迟疑了下,方才一脸肃重地禀道:“臣尽力!”

第251章 东平王府内

  东平王府,后园,凉风如水,草木萧疏,落叶凋零,整个一派凄冷凉秋之象。

  静谧幽长的廊道间,两道身影缓缓地踱步前行,其中一人,拄着拐棍,步伐极慢,棍尾与地砖的碰撞声清晰可闻,正是东平王赵匡赞。

  同诸多乾祐老臣一般,赵匡赞这些年,也逐渐消沉下去,辞去身上大部分职衔,不再过问朝廷事务,归养府中。有刘皇帝的原因,也有身体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刘皇帝。

  自乾祐北伐之后,赵匡赞随驾还朝,便一直享受着崇高的礼遇,大概是过去与朝廷之间关系太紧密,与其他地方割据不同,赵匡赞受到的猜忌与控制很少。毕竟,曾经的幽燕,虽然有一定独立属性,但始终是朝廷治下。

  而刘皇帝也始终坚守着当初的承诺,要与赵匡赞家族休戚与共,不只是爵位、俸禄上的优渥待遇,甚至还让他参与到朝廷事务中,并给予实权,甚至于,还让赵王刘昉娶了赵匡赞的女儿,亲近厚待之情,令人羡慕,也更令人惊讶。

  不过,随着年纪的上涨,再加上身体的衰弱,赵匡赞在朝廷中的存在感也在不断降低,及至如今,除了一个不时被人想起的东平郡王爵位之外,已然基本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俶宝,这可不像是你的风格啊!”苍老的声音拖着长长的调子,语气中带有少许的疑惑,赵匡赞一边走,一边看着跟在身边的宋琪。

  “朝野俱知,皇城、武德二司乃是陛下的爪牙,为陛下广张耳目,无数人对二司探事职吏咬牙切齿,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但从没有成功的,为何,他们有陛下的庇佑!

  范质、王溥的威望比你高,与陛下的关系比你亲近,因谏二司,同样受到陛下责难贬斥,你又何必去触陛下之逆鳞,还是在国丧期间……

  我是不解,你究竟是何用意?如今相位丢了,若是陛下以此疑比,再加罪于身,只怕还有性命之忧,你一向聪敏睿智,何以此番如此莽撞?”赵匡赞感慨着,语气中满是关怀之意。

  宋琪闻言,倒很是淡定,甚至还露出了点笑容:“相位虽然丢了,却得此空闲,能够上王府来拜访一二。寻常时候,可没有这样的机会?”

  赵匡赞眉头顿时蹙了下,停下脚步,盯着宋琪:“你是有心求退?”

  对此问,宋琪沉默了下,然后轻声道:“如今朝廷中,汲汲于权力名利者,不可胜数,但心存退意者,只怕也不只老夫一人,就是大王,又何尝不是如此?”

  听宋琪这么说,赵匡赞摇了摇头,道:“你与我不一样!你是干才,是能臣,是朝廷所需要的人才。陛下也向来倚仗,重视于你。

  要知道,乾祐开宝以来,大汉那么多宰相,你宋俶宝是根基最浅的一个,即便赵普,虽出自藩镇幕佐,但也在陛下身边待过几年。

  你从幽州到山阳,再到政事堂为相,这一路是何其不易……”

  闻言,宋琪终是叹了口气:“我终究老了,朝廷中人才济济,后起之秀,层出不穷,如张齐贤、吕蒙正、李沆、张雍等,都是经世干才,可担大任,也不需我这个老朽了……”

  “你这话,可有些言不由衷!”赵匡赞抬指点了下,道。

  宋琪转过身,背手而立,看向王府后院秋景,良久,方才叹道:“与大王,直言却也无妨。我以皇城司事进谏,一是确实认为似这等鹰犬机构的权力需要得到遏制,以免为患,扰乱朝纲。

  陛下对此,实则也有防备,早年对武德司便多有约束,职权控制很严格,只是这些年,却是越发放纵了,二司之权势猖獗,已经侵害到朝廷法司职官吏职权。长此以往,必不利于朝局稳定,人心安定。

  其二,如大王所言,我却有求退之意了!我尽忠王事三十余年,虽无大功,却也问心无愧,如今也到安享晚年的时候了。

  陛下乃是不世出之雄主,然但凡雄主,有其大功,则必有其大害!说句不恭的话,如今的陛下,已经不能再以当初那个英明神武、胸襟广阔的创业之君而视之了!

  皇后娘娘一去,天下少一贤后,陛下也少一约束。过去,对待老臣,陛下常以黜免归养相待,今后却未必了。”

  宋琪讲完,赵匡赞想了想,然后叹道:“你竟存有如此想法,那继续为相,确实危险!不过,即便有心求退,又何必选择这样一个危险的方式?”

  宋琪摇摇头,有些怅然道:“这也可看作是一种试探,结果,果然不出所料!

  另外,大王当知前武德使李郡公之事吧,他可是数次退而不得。陛下如今性情偏暴,喜怒无常,他能弃人,却难容人弃之。我无病无灾,若是贸然请辞,只怕非但难得陛下准允,反而会招致其怀疑。

  甚至于,我都有些不敢托辞称病……”

  听完宋琪这番话,赵匡赞呆了下,老脸上露出一抹苦笑:“我久离朝堂,却不知陛下已然变得如此可怖!”

  “陛下是雄主!雄主,又哪有不多疑的?越到晚年,则越是如此……”

  “倘若如此,那这宰相不做也罢?”赵匡赞道,说着,忍不住剧烈地咳嗽了几声。

  见状,宋琪赶忙扶着赵匡赞,伸手抚其背,助他顺气,嘴里劝道:“大王还需保重身体?”

  “无妨,人老多疾,早年浪荡,落下了些病根,如今,只是还债罢了!”赵匡赞又咳嗽了几声,摆手道。

  要说老,赵匡赞也才六十出头,比宋琪还要小好几岁,但面貌之苍老,却完全盖过宋琪,半头的银发,满脸的皱纹,瘦削的身体,总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

  “今日与俶宝一谈,我感慨良多,且随我来,有一物想与你看看,也请你拿个主意!”赵匡赞朝宋琪示意道。

  “大王请!”

  二人入书房,落座,赵匡赞在书案上翻找了一番,取出一道奏本,递给宋琪:“你看看!”

  宋琪略带好奇地接过,稍加阅览,眉宇间也很快增添了一抹慎重。

第252章 东平王的谢幕

  缓缓放下手中的奏章,宋琪抬眼看向赵匡赞,问道:“大王决心已下?”

  赵匡赞端起侍女奉上的奶茶,抿了一口,回道:“若未下定决心,也不会将此奏传示与你了!”

  闻言,宋琪笑了笑,以一种自嘲的语气道。:“此言得之,陛下说得不错,我确实是老糊涂了!”

  在给宋琪的罢免诏书中,刘皇帝用了两个词来形容宋琪,一是老来糊涂,二是见事昏聩,没有一点客气。

  过去,在对大汉历任宰相中人事调动中,不论是黜免,还是下放,刘皇帝都会给足尊重,维持一个基本的体面。到了宋琪这儿,显然不一样了,没有留一点面子,理由也比较牵强,有点无罪加诛的意思,几乎是明示天下,刘皇帝对宋琪不满意了,所以罢了他。

  当然,杨邠、苏逢吉那两个开国宰臣不算,那二人乃是刘皇帝整治朝局、加强皇权行动下的牺牲品,需以重罪慑人,同时,也更好欺负些……

  对宋琪而言,这段时间的际遇,实在令人唏嘘,至少在大部分人眼中,他是受到了不公对待的。而于宋琪而言,即便心中本就有所计较,但事到临头,提之也不免多些委屈与感伤。

  “你我相交多年,在我面前,就不必故作自谦了!事已至此,能安享晚年,就不必过于挂怀了!”赵匡赞见宋琪的表现,心中陡生几分戚戚然,出言开解的同时,转移话题:“对于我这份辞表,你觉得如何?”

  “大王舍得?”闻言,宋琪不答反问。

  赵匡赞沉默了下,叹道:“不得不舍啊!”

  说着,赵匡赞将他的考虑,如实道来:“平心而论,陛下待我赵家,已是格外宽恩了。我父子都曾效力契丹,为之爪牙,入侵中原,大汉初立之时,也曾与朝廷作对。

  至于后来,我父子坐镇幽州,臣服朝廷,也只是时势使然,不得不为。与那些跟随高祖、陛下出河东的股肱之臣不同,我父子实为贰臣,即便与那些后期投效以及提拔的能臣干才相比,也要疏远一些。

  陛下不念旧过,宽容相待,恩遇厚重,我是十分感激的。不过,我家若是将之视为理所当然,不知惜福收敛,那样灾祸将不远了。

  如俶宝所言,陛下老了,可敬,同样可怖,连你这样的贤臣都要通过这等冒险手段以求自保,何况我赵家?”

  停顿了一下,赵匡赞继续说着:“当年,为了安抚幽州,陛下曾许诺,让我赵家永镇幽州。而今思来,这样的承诺,实在太可怕了,隐患太重。

  第一次北伐之后,幽燕尽归朝廷,麾下文武军队被全部拆解,我也随陛下还朝。不瞒你说,当时陛下虽则礼遇深厚,但我却是做好了被幽囚的准备。

  幸得陛下宽宏大量,未曾弃诺,甚至在朝廷事务上多有倚重,敢付实权。我也曾因此,少了些谨慎……”

  说到这儿,赵匡赞偏头看了宋琪一眼,再喝一口热奶,又道:“一尊王爵,显赫当世,为人羡慕,我也常因之自得。毕竟,整个大汉,才几尊异姓王爵?

  然而近些年,我确实越发为这顶王冠之重而大感不支了!试思之,陛下连对诸皇子授爵,都慎重异常,从未贸然封王,何况我们?

  过去为了笼络功臣,大肆封赏,谁也不知,陛下如今看待我等,究竟作何感想?”

  “当初,襄阳王曾主动上表,请辞王爵,想来,他的感受与考虑,即便与我不同,也不会有太大差别!”赵匡赞叹道:“与安守忠相比,我的反应,已是迟缓了。思来想去,与其被这尊王爵压得喘不过气,不如弃之,交还陛下,以求长安……你如今的遭遇,也更坚定了我的想法!”

  听完赵匡赞这份腹心之言,宋琪拱手道:“大王对此事,看得透彻,如此器量,也实令人敬佩!”

  闻言,赵匡赞顿时笑了笑,摆手道:“何来的器量,我也只是老来多虑,胆子也变小罢了!”

  说这话时,赵匡赞眼神清明,面上也是一脸轻松。今日的对话,似乎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赵匡赞感慨道:“我赵匡赞这一生,也算不凡人了。二十来岁,便是一方节镇,随老父纵横天下,驰骋中原!

  不到三十岁,便提领一方,坐镇幽燕,虽无恩惠于治下之民,但外御北寇,也尽心尽力,薄有功劳。权势、地位、名利,我都曾肆意享受,此生无憾!

  如今,我的身体是日渐不支了,我虽然享受够了,却也需为膝下的子子孙孙们多做些考虑了。能做的不多,已经给他们留下大笔财产家业,足够他们享受几世了,临死之前,我做这最后一步,算是为他们的平安着想了……”

  见赵匡赞那一脸动情的模样,感其悲凉之意,宋琪叹道:“大王真是用心良苦啊!”

  而赵匡赞竟然抬手擦了擦眼角,把眼眶都给说湿润了,歉然地冲宋琪道:“人老多情,让俶宝见笑了!”

  “大王言重了!”宋琪道。

  沉吟了下,赵匡赞问:“你觉得陛下会准允此奏吗?”

  宋琪摇了摇头,道:“不知!天威难测啊!”

  “那我该递交进宫吗?”赵匡赞再问,顺便补充了一句:“我与襄阳王那边,也交流过,他又准备了一份辞爵章程!”

  一听这话,宋琪脸色微变,立刻郑重道:“唯有此事,大王需谨记,万不可与襄阳王一起上奏!”

  赵匡赞微愣,紧跟着反应过来,凝眉道:“说得是!是我欠考虑了,否则,恐怕又要惹得陛下生疑了!”

  言罢,赵匡赞又哈哈大笑了几声,冲宋琪道:“此事议定,算是去我胸中一大块垒了。许久未曾饮酒了,今日俶宝过府,甚是开怀,就破个例,与我畅饮一番。”

  说着,赵匡赞便又重重地咳嗽了几声,老脸都涨红了。见状,宋琪目露关切,劝道:“大王盛情,我感激不已,不过,还请遵从医嘱……”

  赵匡赞摆摆手:“医嘱,听与不听,全凭心情。你宋琪来了,自可抛诸脑后!走,到厅堂去,我已经命人备好了酒食!”

  二人联袂而往,赵匡赞还是拄着那根拐杖,一身的迟暮之态,不过嘴上依旧轻松:“对了,俶宝你为官这么多年,忙于政务,怕是没有积下多少家产吧,你那府邸,简陋拥挤,实不堪居住,也该换换了!

  过去经营官场,如今退养得闲,也该享受享受了!如今公卿勋贵,都在下外洋,其中利益如何,恐怕你也清楚。

  过去,未免给你惹麻烦,未尽心意,这样,我调几艘船给你。不要拒绝,这也算是一份谢礼,我年月不久,今后,我赵家之事,需帮衬之处,还请多费心……”

第253章 大汉不再需要什么异姓王

  立冬这一日,刘皇帝出宫私访,游览西京,想要就此换换心情。对刘皇帝而言,十一年未见,洛阳多了不少陌生感,比繁华俗丽,开封确实要胜过洛阳不少,然而论格局与气势,却不是开封城所能比拟的了,毕竟千年古都的底蕴摆在那儿。

  而长久沉浸在东京浮华的刘皇帝,再见洛阳,也产生了一种耳目一新之感,时隔多年,他仿佛重新找回了当年执意迁都的忧国情怀。

  冬季,本是万物休养,生民享受收获的季节,然而大概是国丧的原因,洛阳城整体显得格外安静,市井间的喧闹都好似梦呓低语,士民脸上也少见笑颜。

  刘皇帝想要沾染一下民间生气的目的,终归没能达到,他也无法真正做到像过去那般体察民情,连询问民生情况都显得有些敷衍,心中的阴霾随着冬日的到来反而加重了几分。

  因此,回宫之际,刘皇帝脸色生冷,眼神漠然,然随身伺候的喦脱心惊肉跳的。不过,随着东平王赵匡赞的辞爵奏章呈上,他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虽然很微弱,但终究是笑了。

  垂拱殿内,灯火阑珊,微冷的风不断侵入,刘皇帝的面色却柔和了许多。审阅完赵匡赞的奏章,刘皇帝将之传示刘旸、赵匡义、王著以及吕端。

  在李昉、王祐未及入京之前,朝廷中的主要事务,基本都由这四人处置,当然,近来刘皇帝对国事的关注直线上升,隔三差五就要在垂拱殿听政,遇事也多与四人商议。

  刘旸几人依次阅览,对于内容,反应不一,不过,一时都不敢贸然作话。他们不说,刘皇帝却主动问道:“对于东平王所请,你们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有些难回答,难就难在,摸不清刘皇帝的想法,因而,殿中的沉默持续着。

  见状,刘皇帝也不恼,将喦脱收回的奏章随手丢在御案上,又道:“都不作话?那朕换个问法,你们说,赵匡赞此请的目的是什么?无缘无故,连朕赐的王爵都不要了,内中必有隐情!赵卿素来敏捷,你说说看!”

  被刘皇帝点到,赵匡义略感为难,心中暗思,其中有什么隐情,陛下难道不知?左右不过,引退自保罢了。

  当然,内心真实想法是不好道出的,刘皇帝的注视下,赵匡义也不敢多想,稍加思索,便从容道来:“臣以为,东平王此奏,必有缘由,陛下不若召之垂询,一探究竟?”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85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52/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