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897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因此,在东征开始进入怛罗斯后,这座重镇基本就落入萨曼人手里了,而哈伦汗之所以选择在东征后,专注于去“收复”北部地区,除了那些突骑施部落好对付之外,也是不得已,否则,别管圣战结果如何,他们这些黑汗国复国的种子,很可能提前便被吞并了。

  至于伽色尼王朝,算是大食联军中心思最坚定的了,出兵足足一万五千余人,仅次于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眼下还很年轻,建国也才二十多年,只占据了伽色尼以及呼罗珊地区一部,但其国力却是在逐步提升的,农业、工商业生产在其君主苏布克特勤的支持下,日益繁荣,比起被大汉打崩的黑汗以及呈衰落趋势的萨曼与布韦希两国,明显更具潜力与活力。

  伽色尼的军队战斗力也不错,在第一次碎叶会战中,表现突出,但也正因如此,遭到了萨曼人的猜忌,要知道伽色尼本身就是从萨曼王朝独立出来的,属于叛臣,至今虽然仍奉萨曼王朝为宗主国,但其自立却加剧了萨曼王朝分裂的趋势,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实力的突厥军事贵族,简直把伽色尼王朝的建立当做革命路线。

  本身问题多多,各怀鬼胎,若不是有“ysl圣战”这面大旗在,这第一次联军早就崩溃了。但即便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各国也是矛盾重重,最明显的便是萨曼王朝与布韦希王朝,这二国,一东一西,占据着阿拔斯帝国大部分的地盘,但一个是逊尼派,一个是什叶派,因为教义冲突,曾今也发生了多次战争,异端很多时候确实是比异教徒更可恨……

  而对于那些普通ysl教徒而言,圣战的热情可以持续一时,但想要持续一世,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尤其在第一次碎叶会战之,联军败退数百里后,军心便开始动摇了,在之后连续一年多的拉锯之中,很多人也逐渐感到疲惫与厌烦,安拉虽然崇高,但并不能彻底全面控制人性。而不少踊跃参与到东征圣战的人中,实则有不少人,是为过去东西贸易的宣传所迷惑,为大汉的繁荣所诱惑,抱着发财的心思东来的,结果面临的是一干如狼似虎同样想要西进的大汉勋贵将士。

  大食联军是这种情况,若不是安西汉军兵力不足,以汉军的高度组织力,早就将之彻底赶回怛罗斯了。

  当然,从此番安西的捷报来看,也确实如此。在去年ysl联军第一次兵临碎叶的过程中,安西受创不小,又因为朝廷的“保守”支持,在冒险打退联军之后,不得不继续采取收缩战略,以积蓄恢复实力,连靠近的哈伦军都一时没有攻取。

  在接近一年的时间内,东西两方在原黑汗的国土上,各自以碎叶、怛罗斯为基,进行着长接触、短交战的拉锯鏖战。

  不过,ysl也是第一次组织这样性质的圣战联军,各方面混乱无比,除了指挥与后勤,后续的补充也是有限的,即便背靠富庶的河中地区,但萨曼王朝是不可能为东征军提供全套后勤保障的。

  而大汉这边则不然,限制他们的只是距离与交通,只在多与寡,而少其他乱七八糟的问题。

  随着枢密院及兵部各项调配的落实,随着安西军队的换血调整完成,随着各项军事物资的到位,在今年夏初,魏王刘旻再度启动了一次大规模作战机会,主要目的在于将盘踞在碎叶东北杨城的黑汗军消灭,解决这肘腋之患,其次在于继续打击西面的伊斯兰联军,削弱其军力实力,为后续西进做准备。

  这一场仗,汉军准备充分,敌军虽有所应对,但这一回实力翻转,结果则以一种大概率的方式呈现。

  杨城便是原来黑汗国的乙寄乌骨城,是黑汗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为了表彰当初杨延昭两千里奔袭敌都的功绩,被刘旻更名杨城,直线距离碎叶城也不过五百里。

  当初哈伦借助联军东进的机会,收复其地,招揽那些突骑施部族,许你官职、爵位、财富,苦心经营了一年多,聚众两万多人,虽然大部分只算得上乌合之众,但在安西,实力也算不错了。

  对此,安西都督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战前也做了准备的考虑与准备。刘旻这回并没有选择亲自出征,杨城方向交给了杨延朗,怛罗斯方向则由副都督李继隆出马。

  战事的进展,有些出人意料,尤其是杨城方向。那些当地的突骑施人最终以一个并不出人意料的方式显示了存在感,临阵倒戈,使得哈伦汗布置在伊丽河的防线直接崩溃,得以让杨延朗军轻松突破到杨城。

  事实上,早在去年ysl联军被安西军击退之后,东北部的这些突骑施人就已经有不少人后悔了,有些部族首领甚至秘密遣使联络,解释、表忠心,没有立场,大概就是这些人的存世之道了。

  兵临杨城,哈伦汗这回没有任何退却,组织军队、百姓,意欲坚守待援,决一死战,要保留黑汗国的最后一丝威严。

  不过,这一回面对顽固的守军,汉军并没有再以将士高额牺牲换取胜利,经过这些年的摸索,那些性能“简陋”的火炮,在使用上终于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在攻城上也显得淋漓尽致。

  在安西,兵部前前后后,调拨了两百多门新旧型火炮,即便加上此前的各种损失,也剩下一百五十余门,其中刘旻拨了一百门给杨延朗。

  当百门火炮,从各种角度把各种铁制的弹药轰向城头时,守军所有的决心迅速被瓦解,汉军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便解决这颗盘亘在侧后方一年多的钉子。

第354章 扯后腿的在朝中

  “这么多年了,大汉健儿还是一如既往地犀利,不堕我中国之雄威,还是那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啊!”听完刘旸的汇报,刘皇帝再度露出了笑容,一种赞赏的语气感慨道:“传诏枢密院、兵部,对此战将士功劳进行核定,该表功表功,该授勋授勋!”

  “是!”刘旸拱手应道。

  “下一步,刘旻有何打算?杨城之战虽然大获全胜,但赢得似乎有些轻松,以刘旻的性格,怕是不会满足眼下战果,就此收兵吧!”刘皇帝又问道。

  闻问,刘旸轻笑道:“还是陛下了解六弟!此战发动前,安西都督府做好各项准备,打算用半年的时间来完成目标,收复由黑汗余孽所窃据的杨城等地区。

  只是,进程有些出乎意料,杨城之战结束得太快,不足一月哈伦军便土崩瓦解。

  因此,安西都督府决定,在稍事休整之后,调兵西进,会同立李继隆军,向怛罗斯进发,击败大食联军,夺取怛罗斯这座重镇,既血前耻,今后也可以怛罗斯为基,对付联军,倘如此,进可西征大食,退可御敌于国门之外!”

  听刘旸道来安西都督府的计划,刘皇帝眉头下意识地蹙起,指出道:“临时更改作战计划,扩大作战目标,此事能成?若朕没有记错,杨城距怛罗斯也有千里之遥,即便东部作战顺利,损失不大,这样的调动,是不是过于疲兵了,安西的将士能够承受吗?”

  刘皇帝对外,一向是强硬兼一定激进,但这一开口,便透着一股保守的味道。忍不住小心地打量了刘皇帝一眼,心中暗思,陛下或许真的老了……

  事实上,前来汇报前刘旸是与他的心腹大臣们讨论过此事,关于安西在杨城之后继续战争的计划,不少人是持反对意见的。在他们看来,眼下在安西的战争,对大汉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安西也只会像一个无底洞一般吞噬大汉的钱粮兵力。

  由于这些年在西部的连续战争,东西陆上交通瘫痪,商路断绝,使得丝绸之路这黄金通道都萧条不少,甚至影响到了西部诸道州的经济民生,实在是得不偿失。

  安西实在太远的,朝廷的掌控能力实在有限,弥兵罢战,休养生息,才是正确的策略。与其把钱粮军队投入在看不到多少好处的西部,还不如投入到海外,投入到广大南洋地区,至少能看到实际的一船船财货从海外输入,停船靠岸……

  而安西那边有什么,一干异域强邦以及狂热的ysl教徒之外,还有数之不尽的战争、流血与牺牲。如今,取得杨城大捷,消灭黑汗余孽,恢复到ysl联军东征前的态势,已经可以收手了,何必再掀起大战?以汉军的组织作战模式,在安西进行战争的成本实在太过高昂了。

  安西都督府要打的又是怛罗斯,这可不是个善地,且不提其他不利因素,两百多年前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的惨败就足以让人有话说,总的来说,得不偿失,见好就收……

  当然,这些反对意见的背后,并不是这些太子党官僚就彻底保守自封了,提出这样的建议,总是少不了立场观念的影响。

  这还是受刘皇帝分封刘曙之事的影响,原本太子党的大臣们对于安东、安西这种特殊的军政状态就存在一定警惕,尤其是安东,随着刘皇帝分封的念头付诸实际行动,戒备就更强了。

  在很多人看来,安南既然分出了一半,成立林邑国,那安东、安西的分封是迟早的事,否则刘皇帝怎么那般给予两都督府重权,这本身就与刘皇帝践行了几十年的中央集权原则相悖。

  如今这一切都可以解释了,刘皇帝心存分封之念,并且早早便把安东、安西纳入分封范围之内考虑了。

  在这个前提下,朝廷再投入大量钱粮兵力到安西作战,那就是为安西作战,而非从大汉朝廷利益出发了,仅从利益关系做理性考虑,是不该继续往安西投入过多力量的。

  一旦安西建国,就当像刚刚出台不久的林邑建国条制一般,要求自食其力,政军经文可以也该向朝廷靠拢,但不能继续依赖朝廷的供养。

  关于林邑建国之事,并不是刘皇帝下道诏书就完事了,后续从国土划分、州县建置、官员安排、军事布置等国家建制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朝廷这边指导施行。

  刘皇帝还是了解这个不成器儿子的,要什么都让刘曙负责,那林邑国八成得以笑话收场,因此关于建国方方面面的事务皇帝老子都给你安排到位。刘曙自己需要负责的,只是楚国公府下辖的财产处置与人员安排。

  而在林邑建制条文之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那便是建国之后,朝廷的将会取消供血式的支持,除了在政治军事外交上保持统一之外,其余任其自主,谈不上自灭,但必须自生,基于此,分封藩属国才有意义。

  这一条制拿到安西、安东上也是一样,甚至有的大臣已经迫不及待地希望刘皇帝能够尽快把安西,安东的问题解决了,给二王、二都督定性,以免像眼下这般,任由二都督府爬在大汉躯体上吸血。

  看看这几年的安西吧,自西征黑汗以来,前后投入了那么多钱粮兵丁军械,国力耗损,但朝廷得到了什么,只有半个废墟般的高昌道,这还是刘皇帝看安西都督府辖下过于庞大动了刀子,否则连高昌道最终都未必是朝廷的。当然,这一点显然是某些人站在个人利益立场的揣测。

  因此,但安西那边表露要提兵西进,继续作战之时,那些大臣就打心眼里不乐意了。从各方面考虑,都持反对意见。其中有部分人意见则很有建设性,那就是等刘皇帝分封安西之后再作计较,届时,魏王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对于臣僚们的顾虑,刘旸是很清楚的,但他并不能听取,根本原因很简单,眼下当家做主的是刘皇帝,一切还得顺着刘皇帝的心意来。

  下边想法再多,与圣意相逆,最终只会自讨苦吃,这是刘旸从三十多年被刘皇帝敲打的太子生涯中得出的结论。

  因而,不管对于安西战事有怎样的想法与意见,刘旸都没有像此前那般去直言进谏的想法了,既无用,还会惹刘皇帝不快,大可不必。

  何况,刘旸保守求稳是一方面,但并不意味着他迂腐,心中又何尝没有开疆拓土的志向,只是皇帝老子把事情都干全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他这个太子需要做的,更多只是给刘皇帝擦屁股。

  何况,刘旻还是胞弟,这份血脉关系,哪怕看在符后的面子上,刘旸也要另眼相待。

第355章 理智归理智,仗还得打

  此时,虽然从刘皇帝语气中感受到了一些隐晦的态度变化,但刘旸并不打算直抒胸意,而是选择以一个不偏不倚的态度。

  略作沉吟,刘旸说道:“安西军中,畜力丰富,骡马众多,行军速度可以保证在日行五十里,都督府打算用一个月的时间行军,半个月时间休整,而后寻机进攻怛罗斯敌军。臣询问过潘枢密的意见,认为计划可行。

  另,都督府奏报,大食联军经去岁之败,遭受重创,军心早已动摇,再兼其内部矛盾重重,号令不一,且相互掣肘,难成大患。此番杨城大捷,怛罗斯敌军东进救援,也只是做做样子,未进两百里,与李继隆军前哨一触即退……

  因此,安西将帅认为,这是一个破敌良机,不可错过!”

  “你也这么想的?”不出意料的,刘皇帝终是问起刘旸的态度。

  迎着刘皇帝那明显带有审视的目光,刘旸平静地道:“可战!”

  见状,刘皇帝嘴角轻微地咧了下,露出一点满意的笑容。但没有持续多久,表情一肃,又道:“根据前报,即便经碎叶之役,敌联军损失惨重,但怛罗斯之残敌犹不下两万之众,再加上这一年多的补充,仍是一支顽敌,不可小觑啊。

  安西我军眼下有多少将士,枢密院的调配都落实了?”

  闻问,刘旸熟稔地答道:“经过这一年多的调整补充,安西都督府下属诸军可战之士,已达三万两千余众,其中半数都是沙场老卒,余者除了一部分番兵义勇,大部分也都经过至少一年的乡兵训练。粮草军械的转运囤积,也足以发起一场大战……”

  “你对安西情况的了解,倒也充分!”听完其描述,刘皇帝这么说道。

  闻言,刘旸稍微蹙了下眉,拱手从容道:“眼下边地之上,安西是唯一重兵云集之所,且是大汉唯一对外交战之所,臣自当多加留心!”

  刘皇帝似乎只是随口有感而发,点了点头,感慨道:“手里掌握着如此实力,刘旻岂能坐得住?要打,就痛快得打一场,把那些敢于来犯天威的贼寇一举消灭了,长期屯重兵于边陲,朝廷负担太重,对朝廷也不是什么好事……”

  就眼下来看,安西是大汉边地最大的一支重兵集团,是可以进行战略性作战的大军,实力也是首屈一指,这是安东都无法比拟的。

  这些年,安东的治安战虽然始终未曾罢休过,但朝廷在安东的兵马,却是在不断削减的,到开宝二十五年,在册正兵,只剩下九千步骑了。

  与之相比,那些仆从的部族军队,数量却在不断提升,这也是不得不为的事情,仅靠那点军队以及四五十万的汉民,想要把偌大的安东地区都控制住,是不现实的,不得不依靠那些土著蛮夷。

  当然,这并不是毫无选择的征募土著,安东都督府挑选的,都是那些经过长时间调教,且对大汉服从心理强的部族,因此在近些年,不管是清剿白山黑水的生女直还是驱逐不断南犯的蒙兀室韦,主要作战力量都是仆从部族战士。

  汉家儿郎的命总归要金贵些,尽量不用在治安消耗上,安东的汉军在历次作战中,更多的是作为监军督战、查漏堵缺,这已然成为一种模式了。

  唯一需要防备的,是这些仆属蛮夷噬主,不过就目前来看,问题还不大。刘煦父子在此事上,尤其警惕,也会用手腕,大棒与红枣将之调教得乖巧极了,还不时地进行拆分重组,保证掌控力。

  而相比于安东在军事结构上的变化,安西这边就要纯粹多了,虽然也有一些仆从军队,但规模不大,以汉人为主的军队,战斗力自然要强悍许多。当然,硬仗多由汉军去打,遭受的损失也自然要大些,这些是朝廷内部对安西反对意见层出不穷的原因,实在是负担太重了。

  此时刘皇帝这样说,还是有些出人意料的,至少在刘旸看来,刘皇帝“竟然”能如此冷静理性地考虑事情了。这些问题虽然并不复杂,但过去的刘皇帝,似乎并不能看到,又或者刻意忽视。

  不管心中如何想,刘旸还是含笑恭维了一句:“陛下英明!”

  “已经入秋了,安西那边恐怕已经动兵了,等结果吧!”轻轻地舒了口气,刘皇帝轻声道:“那么多大汉俊杰,他们应该是不会让朕与朝廷失望的!”

  盘点一下当前安西军中当权者吧,刘旻、李继隆、向德明、杨延朗、康保裔以及刘皇帝的十三儿刘晔。其他勋贵就不谈了,就这两个皇子、一个女婿,便足以体现重视了,与之相比,那三万多大军,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依刘旻过去的习惯,杨城献捷,必然伴随着不少请求,说说吧,他此番又向朝廷要什么东西了?”刘皇帝语气中带着调侃,但一张老脸却是慈眉善目的。

  刘旸则依旧是一副严肃的面孔,应道:“时下安西军中,最为紧缺,急需朝廷支援的,乃是火药、火炮,六弟希望朝廷能再调一百门火炮进行作战,同时再派遣一部分制造炮弹、维修火炮的工匠前往军前效力……”

  “这小子,胃口还挺大!”刘皇帝闻言,顿时骂咧一句。

  眼下,大汉的火炮已经研发到第三代了,开花弹也到试验的地步,但能成熟生产、使用的,主要还是“壹代”炮。总产量还不高,这么些年了,也不过两千余门,抛去各种损耗,在全国军中服役的数量都不多,许多军队还盼着列装。

  在这种背景下,刘皇帝此前往安西调拨两百多门火炮,也就亲儿子有这待遇了。如今刘旻一张嘴便是一百门火炮,且不提枢密院、兵部是何反应,刘皇帝这里首先便通不过。

  “数千里之遥的距离,火炮又笨重,等运到安西,恐怕战事都结束了,刘旻这小子有点鬼精啊!”刘皇帝笑了笑,道:“火药及维护的工匠,都可以抽调一部分,至于火炮嘛……从河西给他调二十门过去,更多就没有了,至于河西,后续由兵部调补上!”

  “是!”

  “另外!”武器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根本,紧接着,刘旸又道:“比起武器军械,六弟更希望补充的,还是人口!”

  一听这话,刘皇帝眉头就忍不住皱起,语气中甚至带有少许不耐烦:“朕若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大可送她几车豆子,这不是没有嘛……何况,以安西如今的情况,如何能够留得住人,等战事结束后再考虑吧!”

  刘旸先是点了下头,然后解释道:“六弟的意思,杨城周边的突骑施部族,首鼠两端,叛服不定,无法再信任,他也失去了耐心。六弟此番要的,并非大汉的良民百姓,而沿边诸胡族部落。

  杨城周边,水草丰美、气候宜人,适合放牧,六弟想要通过从国内迁移部族前往放牧生产,以平衡当地的部族势力……”

  闻言,刘皇帝明显来了些兴趣,考虑了下,问道:“你以为如何?”

  刘旸拱手道:“臣考虑过此事,在沿边道州,山野之间,仍旧活跃着一些不服王化的部族,这些部族的活动,对地方的治安造成了严重破坏。

  臣想,若遣使招抚,许其保留自己的习俗,但代价是外迁安西,或许能够两全其美!”

  听到刘旸这则建议,刘皇帝有些诧异了,打量着刘旸,抬指道:“想法不错,你觉得此策能够成行?”

  刘旸一脸平和地道:“未曾尝试,难知效果!”

  “那就去试试吧!”刘皇帝摆摆手道。

  目光从刘旸身上收回,转而注意到刘文涣身上,此子一直坐在一旁,默默倾听着父祖的谈话。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89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97/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