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918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过去十来年,巡狩地方,检点诸军,所担职事,又岂能是武臣所能概括的?”

  面对刘皇帝这样一番话,杨业再度沉默了,不管他持有怎样的想法,不愿去接掌都察院的态度是明显的。

  迟疑了下,杨业又道:“都察院主官事关重大,吕相主管吏部,是否听听他的意见?”

  “朕要调整朝廷职事,还需要听吕端的意见?”

  “兼听则明,陛下也一向听卑纳谏,广采群章……”

  “够了!”刘皇帝粗暴了打断杨业,语气中已然带上了少许愠怒,调整姿势,身体前倾,审视着杨业:“你不对劲!很不对劲!

  曾几何时,对朕的命令,哪怕是刀山火海,生死绝域,也是一往无前,慨然赴之,怎么今日只是调整一下职事,你便满口推搪!

  但有所命,无有不从,适才还在向朕表态,看来也是言不由衷了!你杨业,如今也学会虚言应上了……”

  刘皇帝一番话,语气倒没什么异常,顶多有几分感慨,但听在杨业耳中,有如雷霆霹雳。站是站不住了,慌忙跪下,长拜道:“臣糊涂!臣有罪!”

  见状,刘皇帝一双老眼眯了起来,眼神之中饱含深意,余光之中甚至透着点危险的意味。此时的杨业,被无尽的压力包裹着,一直到他快喘不过气了,方听刘皇帝开口了:“起来吧!”

  “臣不敢!”杨业甚至不敢起来,依旧跪着,额头触在清凉的地面。

  刘皇帝也没有强求,只是以一种略显怅然的语气,平缓地说道:“朕和你交个底吧!朕让你去都察院,主要有两点考虑。

  其一自不必多说,大汉承平已然二十多年了,虽有些战事发生,也只是些小打小闹,无关大局。而一旦偃武修文,上上下下,就难免懈怠,包括朕在内,也是如此。

  吏治从来是朝廷为政的头一等大事,然而,不论朕如何调整完善制度,如何大力惩治贪腐,总避免不了一些人的堕落,从功臣勋贵,到文官牧守,人心堕落之快,风气败坏之速,依旧大大出乎朕之意料。

  这些年来,朝廷屡生弊案,各地骚乱不已,乃至如榆林之叛这等震动朝野的大案,其内因莫不是大汉自生出了毛病,否则何以让区区党项及徙边土豪猖獗。

  这两年,朝臣们给朕营造出一片清平世界的假象,好似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已经到来了,然而事实如何,朕是一点都不敢恭维。

  光鲜的背后,有多少腌臜,河清海晏之下,有多少蝇营狗苟,连自己都分不清了。对于当下的吏治,朕是已经十分不满,这其中,吏部在用人方面有其失当之处,但都察院在监察纠弹事务上,就是渎职了!”

  刘皇帝越说越严厉,到最后已经变得杀气腾腾了:“朕调阅了近十年的档案,大汉出现大大小小的弊案,大部分竟然是皇城、武德二司察觉举报的,而每一桩弊案牵扯出的人,除了大小官吏,总免不了都察院的职吏,有的人渎职懈怠、监管不力,有的则干脆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朕听过一个说法,都察御史,是朝廷最轻松的官,只需动动嘴皮子即可,上下一水的清流言官,平日里也只需盯着上面即可。

  还有人说,都察院监察不力,都因为皇城、武德二司逾制,侵犯了他们的职权,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作风软了不打紧,但根子若坏了,那就休怪朕连根拔起了!让你到都察院,就是要你给朕整饬当下这些不正之风,就从都察院开始,内则清理弊害、重塑权威,外则澄清吏治,严肃政风!”

  杨业听得入了神,坚毅脸上一副认真的表情,等刘皇帝住口了,直身拱手道:“陛下之意,臣明白了,只是,一定要臣肩负此事?”

  “怎么,怕得罪人?”

  杨业摇摇头:“臣不怕得罪人,只是……”

  见他还有疑虑,刘皇帝摆摆手,继续道:“至于第二点,便是用你的原因了!功臣阁里,朕也算把勋贵们痛斥了一顿,很多人面上顺从,但内心里恐怕是不服的,王彦升便是最具代表的。”

  提到王彦升的时候,杨业脸色明显变了变,身体也下意识地绷紧,头微微埋下。

  刘皇帝也明显察觉到了,瞥了他一眼,道:“勋贵之中,很多人都觉得,朕对他们过于严苛,甚至屡有打压,认为朕不公,对军功贵族严格,对那些文臣官僚宽纵。

  朕今日就把这监察百官、纠弹天下的职权给勋贵,你杨业在勋贵之中,名声威望都是足够的,朕也相信你,希望你不要令朕失望……”

  说到这儿,刘皇帝不再多言了,只是平静地注视着杨业,待其反应。能让刘皇帝如此耐心费舌解释,是很难得的,杨业也知道,这事真没有自己拒绝的余地了。

  因此,心中长长叹息过后,郑重一拜:“臣领命!”

  见状,刘皇帝老脸上终于露出了点笑容,让他起身入座,这回杨业没有拒绝。如今,与刘皇帝单独会面,换谁都是战战兢兢,难以自安,杨业也一样,颇不自在,尤其在经过这样一场不那么顺畅的谈话过后。

  气氛一时有些尴尬,还是刘皇帝打破了沉默,轻声问道:“朕也知道,你心中有疑虑!”

  这话让杨业微讷,一时把握不住刘皇帝的意思。刘皇帝则微微抬头,感慨着道:“王彦升、康延泽与你都是生死同袍,他们的相继离世,你有所感伤,是可以理解的,都是大汉的功臣老臣,朕又何尝不是?”

  这句话出,杨业面色遽然而变,两手紧握,手心都不自觉开始冒汗。想要解释什么,但被刘皇帝的话直接堵住了:“这些年,功臣故旧相继辞世,朕身边的老人,也是越来越少了,你跟了朕几十年,一向忠诚勤勉。

  朕还是那句话,卿不负朕,朕不负卿……”

第407章 麻烦

  开宝二十六年整个春季,若说有什么事情满朝震动,引得朝野上下关注,不是皇子封国,勋贵拓殖,也不是一连三公伯辞世,而是闻名天下的大商贾康宁被抓。

  虽然迅速移交到大理寺手中,但从皇城司拿人到下诏狱,就已经显示出此案的特殊,将其受关注度提升至最高。

  一个商贾,哪怕再有钱,与官府关系再好,与权贵来往再密切,但终究只是个贱商,然而能让老皇帝亲自关注,牵动上下人心,其中自有不为人知的理由,有诸多让人疑惑的地方,也有不可与人言的枝节。

  而于履任不足一年的大理寺少卿向敏中而言,在短暂的疑惑之后,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自康宁移交到大理寺狱后,整个大理寺便热闹了起来,一下子成为了朝廷内外最受瞩目的地方。

  而这样的瞩目,让向敏中没有丝毫的荣幸可言。差人来探听的、传话的、求情的,无不是朝中权贵,就没有一个品阶与实权比他这个四品少卿低的。

  从接手康宁案开始,向敏中便知道麻烦了,也了解其背景复杂,牵扯众多,却怎么也没想到竟然复杂到这个程度,牵扯得如此深重。

  最先找到向敏中的便是吏部左侍郎杨埙,这是已故长武伯杨廷璋的次子,而杨廷璋则是已故邢国公郭威的妻弟,与朝中声名显赫郭、柴贵族集团关系亲近而深厚。

  至其他的,要么官比他大,要么权比他重,要么就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贵族。只一个康宁,便搅得朝廷人心惶惶,暗流涌动。

  而最让向敏中感到疑虑的,则是几日了,向敏中也没搞清楚,这康宁究竟要怎么审,又该审出个什么结果。

  皇城司那边把人交过来之时,王继恩那个义子张尽节不可一世、鼻孔朝天,只留下一句“好好审”的皇帝口谕,多说两句话都仿佛是恩赐。

  至于作为顶头上司的大理寺卿,则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便“例行休假”了,也只留下一句好好审,一副我很看好你的态度。

  大理寺卿仍是滦郡公慕容承德,在为官上,慕容承德是比较“高级”的,从来不过问具体事务,即便需要,也是不问大事,关注小事。

  曾有人以懒政怠政弹劾慕容承德,甚至刘皇帝都把他叫到垂拱殿问责一番,而慕容承德却不慌不忙,甚至振振有词地说,作为部司主官,他只需要把控全局,做好协调工作即可,至于具体事务,自有下属的少卿、推官、诸寺事处置,他慕容承德能才有限,实在无法做到像诸葛武侯那般事事亲力亲为……

  慕容承德这番论调,没有得到刘皇帝的认可,但也没有再过问,如此,慕容承德这个大理寺卿依旧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过着。

  而这些年,大理寺真正主持日常事务、负责具体案件的人,实则是少卿。康宁案,也自然而然地落在向敏中手里。

  考虑到康宁背景的复杂性以及此案本身的特殊性,向敏中在照章审理两日后,有些扛不住来自各方的压力,鼓足勇气进宫求见刘皇帝,希望能得到圣谕训示,但刘皇帝拒而不见,只让人传话,四个字:好好办差。

  向敏中是个极其谨慎的人,万事求稳,从不肯冒险,尤其是政治风险,而康宁涉及的问题,在向敏中眼中便蕴藏着重大政治风险。

  不管是皇帝的亲自关注,还是各方面打招呼的人,都在佐证着这一点,倘若处置不当,那便很可能引起政治动荡。

  大理寺的监狱,同样是阴暗潮湿的,只是与那些寻常抑或特殊监狱相比,少了些恐怖渗人的氛围,整体环境也要干净些。

  康宁是作为重点犯人单独关押的,看守也很严密,甚至最近的审讯就在监房内。入狱不过几日间,康宁的苍老是十分明显的,越发像一个年近七旬的老者该有的样子。

  大理寺的主要职责是折狱、详刑,重在审核,但在推鞠、调查上,也是自成一套体系,有一套办法,不过这些却没办法都用在康宁身上,自然难有效果,究其原因,就是连主要负责的向敏中首先便是迟疑的。

  监房内,审问依旧持续着,这大概是大理寺这些年问案最诡异的场面了,推官在例行公事,一板一眼地讯问着,但并不关心能够从康宁口中获得什么答案。

  而康宁也有些心不在焉地回答着,注意力却不在问题上,脑子里想的全是该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也就是双方的表情都十分严肃,方不使气氛欠缺庄重。

  没过多久,新一轮的讯问结束了,推官走出监房,见到徘徊在外、一脸思索状的向敏中,立刻上前行礼。

  “结束了?”从他手中接过记录,向敏中沉着一张脸,随口问道。

  “是!”

  “今日权且如此,明日再审!”

  见状,推官欲言又止,但见向敏中要转身欲去,终于发声道:“少卿,恕下官直言,若依眼下这个审讯法,就是五年、十年,也难有结果!”

  向敏中闻言脚步顿住,转身看着他,平静道:“你有何见解?”

  推官拱手道:“按照少卿拟的审讯条陈,对康宁审问,始终难达实质,未探症结……”

  “那依你之见,该怎么审?又欲审出什么结果?”向敏中有些恼火地打断他,语气不善地问道。

  推官面色微滞,微埋下头,道:“至少可以从行贿受贿、违法经营这些方面着手!”

  “这些在大理寺调查职权范畴之内吗?”向敏中驳问道。

  推官当即道:“倘若不寻求突破,那如何对上交代?这可是皇城司移交,陛下授意的案件啊!”

  听他这么说,向敏中恍然了,看面前毕恭毕敬的大理寺推官,心中不由苦笑。康宁于他而言是个麻烦,于这些下面的职官而言,却是立功升迁的机会,大理寺每年受理那么多案件的审议,有多少是皇帝陛下亲自过问的?

  盯了此人几眼,向敏中摆摆手,道:“此事本官自有计较!”

  监房内,康宁盘腿坐着,一张老脸皱得很难看,整个人则沉浸在压抑的氛围中。这些日子,他一直在思考、反省,绞尽脑汁,意图寻求一个自救的办法。

  然而,根本想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因为有一个怎么也无法绕不开的问题,宫城之内,大殿之上。康宁曾经是很自傲的,毕竟能以一介商贾之身,上达天听,这是何等的荣幸。

  但是,如今这份荣幸,已经转变为他与整个康氏家族最大的危险了。事实上,康宁此前不是没有察觉,从得知王彦升死后,他就已经嗅到了危险,死得实在太不是时候了。

  自己做了什么事,康宁当然不会没有一点自觉,有些事也是可做不可说的。大理寺的官僚们,还是疑惑、猜疑,但康宁自己心里,对于自己身陷囹圄的原因,随着这几日的反思,已逐渐明白过来了。

  也正因如此,康宁越加惶恐,而越是惶恐,就越加不敢多透露什么,只是尽力地与大理寺这边周旋着。他不知道监狱之外,那些与他有牵扯的人是什么反应,但心里清楚,倘若失了方寸“胡说八道”,那想要他命的人恐怕能从大理寺排到皇城门了……

第408章 蠢儿子

  午后,日头西移,阳光普照,带来丝丝热意,也给人一种心闷的感觉。广阳伯府正门大开,内眷仆侍及侍卫们摆开阵仗,恭迎出巡回京的广阳伯赵匡义,领头的则是赵妻及伯府二郎赵德明。

  广阳伯府的家教一向是严格的,赵匡义对家人的礼教约束甚至可以用苛刻来形容,因此哪怕面对一家老小的热情欢迎,也是一副刻板的面庞,不肯多露出一点笑容。

  比起兄长赵匡胤家的血脉稀薄,赵匡义这边可算是枝繁叶茂,到如今,已有八个儿子,当然,年纪也都还不算大。长子赵德崇最受喜欢,被赵匡义认为最类己,也寄托着莫大的希望,二十三岁的年纪,已经被放到荆湖南道为官,从县丞做起,悉心培养。

  赵匡义可是在湖南当过布政使的,具备不俗的影响力,为了长子的成长,还专门对一些还在当地为官故旧有特殊交待。

  比起老大,作为老二的赵德明受到的重视程度自然有所不如,但也正因位次第二,凡事都难免有争一的想法。而与心性纯良的赵德崇相比,赵德明要精明得多,心机也要重得多,当然,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聪敏与伶俐。

  赵匡义此前出差,是奉诏到关内,指导关内道税制改革的推进,也代表朝廷听取关内道对新税推动的计划。哪怕与京畿紧挨着,这往返一趟也耗费了二十余日,一路风尘,哪怕精力充沛如赵匡义,也有种疲惫不堪的感觉。

  本欲先事休息,却被紧跟着的赵德明给打扰了,书房内,看着亲自奉茶,一脸小心翼翼的次子,赵匡义直接问道:“有何事,且直言吧!”

  闻问,赵德明一脸钦佩的表情,道:“真实瞒不过父亲一双慧眼!”

  赵匡义笑了笑,不置可否,只是盯着赵德明。见状,赵德明说道:“父亲可知京中大商康宁?”

  “有所耳闻,靠着与朝廷的关系,赚了不少钱,在京畿商贾中也算个人物,有些威望!”赵匡义淡淡地点了点头。

  赵德明立刻说道:“那康宁不只经营有道,为人也颇厚道。前些日子,听闻乡里宗祠失修,便主动差人备料,前往涿州修葺;府上园苑翻新,短缺人手,派其子亲自带人登门;娘亲身体不爽,特费重金购得良药补品……”

  随着赵德明的介绍,赵匡义的表情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垮了下来,冷不丁地打断滔滔不绝的赵德明:“你在我面前如此夸奖这康宁,有何意图?”

  迎着赵匡义的眼神,赵德明心头微慌,目光心虚地别开,低声道:“那康宁已经被逮捕了,眼下正在大理寺狱……”

  对于这件事,赵匡义当然已经听说了,赵相公不管身在何处,从来都是惦记着朝廷,关注着京畿与中枢的大小事,态度是高度重视,从无懈怠。

  此番回京途中,才刚过渑池,近来京中发生的重要事况便有专人汇报给他,其中自然包括三公伯之死与康宁被捕,而和大部分权贵一样,赵匡义更为关切的,还是康宁之事。

  赵匡义与康宁之间,过去自然没有什么关系,他并不爱财,虽然肯定商贾在商品流通上的作用,但从其内心里是瞧不起那些所谓的豪商大贾的,在赵相公心目中,权力永远是第一位的,如何掌握更大的权力并籍此实现政治野望才是更重要的,至于其他,都难引起他的关心。

  但康宁之事,赵匡义却不敢掉以轻心,他虽然与康氏之间没有什么正面接触,但有些情况却可以从一些勋贵那里探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91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18/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