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92节
小说作者:芈黍离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84 MB   上传时间:2024-03-17 08:35:40

  感受着刘承祐冷酷的语气,头一次,李涛有些紧张发慌了。事实上,哪怕以刘承祐不凡,但初登宝座,这些宰臣纵不敢轻视他,但也实在没有多少敬畏之心,快半个月了,这些人在面对刘承祐的都表现得十分放松。仿佛,刘承祐真的是在垂拱殿垂拱而治一般。

  观察着李涛的表现,刘承祐又快速地变了脸,收起了所有额外的表情,冷淡地说道:“杨苏二相,乃大汉国臣,朕多赖其扶持。先帝龙大去前,尔等皆为托孤辅臣,而今朕继位不足半月,便针锋相对,互相攻讦。莫非以朕幼弱,当朕可欺?”

  “臣不敢!”听着刘承祐的诛心之语,李涛心头一颤,老脸双颊生热,头深深埋下。

  “你所议,朕权当没听过了!”审视了他许久,刘承祐淡淡然地说道:“今后,似此等不利于君臣团结,朝堂和谐的话,不准再言。倘若再犯,朕绝不轻饶!”

  “是!”李涛赶紧道。

  “退下吧!”

  “是!”

  退出垂拱殿的时候,受外边凉风一吹,李涛方才回过神,思及方才殿中的情况,有种遭受打击的挫败感。心中颇有种“君心难测”的感慨,哪怕这个皇帝很年轻。

  就他的观察,刘承祐与杨邠早有不协,以杨邠的专横,碰上少年天子的强势,当有驱逐其心才是。但是,奏上去的结果,非但没有达成目的,反而被训斥了一顿。

  此事,若传出去,他在政事堂,估计日子更加不好过了。他这番,不止是得罪杨邠,连同苏逢吉那条戾蛇也一起得罪了。

  “哎……”重重地叹了口气,李涛迈着有些沉重的步伐朝广政殿方向而去。

  垂拱殿内,刘承祐坐着出神,沉思着。方才李涛的建议,刘承祐倒不是完全不作考虑,只是,在国家大局未宁之前,他实在不想有太多的波澜。

  同时,李涛的举动,也让刘承祐彻底认识到了,如今大汉的这几名宰臣们间关系。杨苏、杨李、苏李、二苏、王苏……基本人与人之间,都是矛盾。

  作为皇帝,或许欣喜于臣子不一条心,当宰臣们互相攻讦,私心重于公心,私欲大于国事,对朝堂的安宁,国家的安定,便是大患。尤其是,这一干宰臣,在治国之道上,实在差强人意,秕政不断。

  要整肃朝纲,当朝的这些宰臣,大部分都得清除出权力中心!刘承祐心中的决心更坚定了。

  缓了缓,刘承祐对随侍在垂拱殿的范质吩咐着:“派人去枢密院问问,有没有凤翔战事的最新进展。”

  “是!”

  继位以来,刘承祐真的是日理万机,比当太子监国之时,要累得多,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已有些心力交瘁之感。当然,伴随着的,权力欲望得到释放的满足感。

第9章 凤翔战况

  凤翔此地,秦岭南屏,渭水中流,陇岳西阻横亘,沃野布于渭北。东连京兆,南接成、凤,西邻秦陇,是关陇平原上的一块重要枢纽。

  唐末之时,李茂贞曾据之以自立,几次教育长安小朝廷,而封岐王,威震西陲,其势盛时,整个西北几乎都在李氏的势力辐射范围之内。在“五代”初期的历史上,虽然“梁晋争霸”一直是主题,但凤翔“岐国”在这段历史间,也扮演了一个份量极重的角色。

  刘承祐在东京时刻为之牵肠挂肚的关陇战事,已至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蜀、汉两军,总计六万余人,在陇州、宝鸡、大散关这一片区域内鏖兵。

  蜀雄武节度使率七千蜀军自陇上出,为彰义军节度使史匡懿亲自率泾原之军,阻于汧阳县安化镇,动弹不得。

  蜀军三万余主力,则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张虔钊所率,出散关,迫宝鸡,与王峻所总诸部汉军,在渭水之南,围绕着鸡峰山,进行野战。

  正月中,王峻率禁军西来关中,与晋昌军破蜀将李廷珪大军两万于斜谷镇,直接挫败了蜀军三路攻雍的如意算盘。

  李廷珪战败的消息,于蜀军而言,有如当头一棒,顿时止步,西路蜀军,将帅其议不协,以至迁延不进。张虔钊原意,自然是能招抚凤翔节度使侯益,无损拿下凤翔,他们此番北上,本就是受侯益的“勾引”。

  结果,耳闻蜀军东路军大败,侯益原本暧昧的态度一下子坚定起来了,欲为大汉“忠臣”,率岐军积极设阻于渭河。翻脸之快,让蜀军措手不及。再加北路何重建军受泾原之兵的侧翼威胁,蜀军的锋芒一下子就被遏制住了。

  在那样的情况下,蜀军将帅各有心思,或主进,或主退,主帅张虔钊也是举棋不定。综合考虑之下,还是暂退于散关。

  如此逡巡迟疑的决策,也正给了汉军足够的反应时间。王峻在斜谷镇击溃李廷珪之后,没有专注于扩大战果,而是转而马不停蹄,率禁军急入凤翔,携大胜之威,入驻宝鸡。王峻的头脑很清楚,也一直记住刘承祐的叮嘱,凤翔才是与蜀军争锋的关键。

  蜀军既撤,面对汹汹而来朝廷禁军,老迈的凤翔节度侯益是一点不敢再起心思了,派人迎奉。在进驻宝鸡城之后,王峻便雷厉风行地,解了侯益兵权,将四千余岐兵置于自己指挥之下。同时拿出刘承祐的密诏,命侯益入东京觐见,一番手段,果决而迅速,派兵护(押)送侯益及其家小东去。

  然后,皇帝刘知远驾崩的消息传来了。闻之,王峻后怕加庆幸,仍在散关窥看关中局势的张虔钊则跳脚不已,大呼失策。同时,蜀军的心气也来了,在他们看来,汉廷逢国丧,新主继位,必是上下紊乱,无暇顾及关中。这简直是天假大蜀夺取关中的良机,一方面奏告成都,一面细作于凤翔散播流言祸乱人心,另一方面,取得了麾下各军的支持,提兵两万余众,再出散关。

  谁料王峻也是硬气,亲自率禁军浮渭河南下迎击,败其前锋三千,以弱势之兵,反逼得蜀军后退至宝鸡东南的鸡峰山一带。

  以“哀兵”之势,再败蜀军,汉军士气顿时大振。虽前后连败蜀军,但在凤翔,汉军仍是守有余而攻不足,但王峻初独挡一面,本为建功而来,锐气很盛,蜀军若是缩回汉中还好,然北上趁火打劫,他却不能满足仅仅击退张虔钊了。

  发文邀彰义、静难(邠州)、晋昌之军西来,此前,以斜谷大胜之功,刘承祐下诏,以王峻为西南行营招讨使,全权负责击蜀事宜。又以史匡懿为西南行营部署、赵匡赞为行营马步军都虞侯,并告关内诸节度,发兵配合作战。

  以战胜之故,关中诸军并援而来,史匡懿独扛于北线,凤翔这边,王峻以禁军、岐军、雍军(晋昌军)为主,并邠、同、华的一部分兵马,合马步军一万七千余,南下与蜀军战于鸡峰山下。

  而张虔钊这边,亲自体验了一番汉军的战斗力后,自觉仅以麾下之兵,难以战胜汉军,也下令,将留守阶、成的守军北调,又自兴元府发兵,前后增调一万余兵,方有了同王峻扳手腕的底气。

  双方于鸡峰山、大散关一线间,鏖兵十日有余,虽然真正接战不过三日,但从一开始,战斗便异常激烈。

  汉军人寡,蜀军人众,几乎倍于汉军。且汉军成分复杂,禁军、岐军、雍军并关内诸州的散兵,看起来就是一干“杂牌军”,且统属不一。但是,就是这干“乌合之众”,硬生生地将蜀军给压制住了。

  鸡峰山,山如其名,有峰岳之奇,鸡峰插云,天柱矗立,玉笋排空。三峰并峙,乃一邑之冠。陈仓县易名宝鸡,便源于此山。

  当然,峰景虽奇,却不算兵家天险,太危险的地方,不利于攻,又岂利于守?蜀军占西峰下寨,以其与大散关成掎角之势,可互为依托。

  而汉军则不管那么多,于山前立寨逼战。蜀、汉之间的这场战争,明明是蜀军挑衅,发起进攻,发展到如今的局面,反而是汉军以弱势之兵主攻,蜀军主守。

  鸡峰山,蜀营傍山而立,分为三处大营,营砦颇多,但显得有些杂乱,近三万的蜀军便被逼迫在里面,很是憋屈。

  山前,汉军的营寨,则简约得多,也森严有条理得多,甚至,显得有些猖狂。蜀军不是没有下山出击过,为汉军的劲弓强弩,悍卒猛士交易一顿。到如今,鏖兵十余日,只能龟缩寨墙,被动防守。

  事实上,若鸟瞰两军攻防,不论从营防、兵力,还是自补给来看,在整体形势上,蜀军都是占据优势的,然而现实就是,正面交锋,即便以一敌二,蜀军也不是汉军的对手,况且,大军作战,也不是单纯的一对一,一对多。

  汉军在力压蜀军主力的同时,还能兼顾到大散关的蜀军,以弱势之兵,力抗两方,从气势上,完全压过了蜀军。但是,此乃险策,只要稍有意外,汉军便岌岌可危。

  比如,北面的史匡懿被突破,王峻杂聚众军,能两面对抗蜀军,已是分外极限,三面受敌,估计会直接溃败。王峻此次的作战风格,当真是出奇出险。

  另外,也是最重要、最危险的问题,汉军的粮秣,不足了!

  为了进行这场会战,凤翔府库,已然被王峻给搬空了,战事一起,粮械的损耗,太过厉害。

  马蹄声急,嘶鸣声切,交伴着杀声,回响在大散关以北的一片开阔地上。在经过长达半日的骚扰之后,两千余汉骑,在将领的亲自统率下,朝出关欲东援鸡峰山的蜀军发起致命一击。不出意外的,蜀军溃败。奋起直追,一直到散关数里外。

  望着逃奔关隘的蜀军败卒,杨业勒马而止:“停止追击!”

  “将军,为何不将之赶尽杀绝?”身边的虞侯,战意犹盛,挥动战刀问。

  杨业指着前方道:“大散关前,山峦叠嶂,地形险恶,非马兵用武之地。蜀军经此败,定然肝胆尽丧,不敢再轻出,我们目的也就达到了!”

  说着,杨业换了个手执缰绳,嘴里嘀咕着:“这些蜀军,也太不经打了!”

  杨业,此番以护圣指挥、凤州团练使之职,随王峻西来。基本上,是被刘承祐放出来历练的。此前斜谷镇一战,率本部马军绕袭李廷珪,立功不小。

  及至凤翔,与蜀军主力鏖战,在解决了蜀为数不多的骑兵之后,王峻以杨业为马军统军使,集雍、岐马军并其本部护骑共计两千余人,尽付与他,让他于西线监视大散关的蜀军,以免影响到鸡峰山的决战。

  显然,王峻大概也明白刘承祐的意思,经前番一战,杨业英勇也打动了王峻,让他放下了顾虑。杨业也做得不错,打仗也很聪明,该莽的时候莽,该怂的时候怂,硬是将大散关的近万蜀军,死死地钉在关内。

  此番,是蜀副帅韩保贞亲自率军,结阵而行,欲缓推向东,支援张虔钊。事实证明,想法是好的,初时尚有效果,但在杨业的耐心骚扰下,终究以失败告终。

  原野上,步军对骑军的局限性,便在于此。况且蜀军军械不够犀利,士卒不够精炼,连将领都显愚笨。

  “此番是蜀军副帅韩保贞亲自统军,没想到此人如此无能,为统军你不费吹灰之力所败!”虞侯嘴巴乐开成一朵花,搭配着脸上溅着的血迹,完全一副百战勇士的风采。

  “派人报告大营,说我军已阻大散关蜀军,告诉招讨使,他可放心攻打张虔钊!”自领一军,身负重责,杨业气质比起以往明显凝练不少,冷声吩咐着。

  “是!”

  “救助伤员,打扫战场,搜捕俘虏,收兵回驻点!”调转马头,杨业率先远离山隘而去。

  不过在望着东面的时候,杨业眉宇间也不禁浮现出些许忧虑。

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

  虽然综合各线战况,汉军都占着场面上的优势,但其间的风险,就算凭着战将的嗅觉,杨业都能感受得到。汉军,几乎是在刀尖上跳舞,不能出现任何意外,否则必然陷入崩溃的境地。

  鏖兵至此,汉军已经尽了全力,不能出现任何意外,还得求速战,以关中如今的情况,根本无法支撑大军长久作战。打消耗战,汉军绝对耗不过蜀军。王峻出用险策,南出逼蜀军决战,一定程度上,也有些无奈。

  当然,王峻若没有存着一举击溃蜀军,得建大功的心思,选择稳妥地守在宝鸡的话,局面同样也不会这样紧张。

  蜀国在孟昶的治理下,承平十数年,军备不精,蜀兵的战力,虽较于中原、雍岐之军弱上不少,但也不全是捞货。其间就有一部分来自成都的“禁军”,再加上,随何重建投靠后蜀的秦凤兵,战力不俗,在与汉军的作战过程中,很顶,给汉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回撤期间,沿途走过战场,收容伤员,驱俘败卒。

  “统军,这些蜀兵,打仗不行,溜得倒挺快,惯会翻山越野,钻入山林,很快便没了身影,我们实在追之不及,没抓到多少人……”手下一名指挥,策马至杨业身侧,嘴里报怨道。

  此前忙于追亡逐北,无暇偏顾,自然给了蜀军败卒亡命的机会,蜀卒也多机灵,散入山野。

  闻言,杨业收起心中的顾虑,抬眼望了望周遭的山野,脸上倒没多少意外:“逃了就逃了吧,俘虏多了,还浪费我们的粮食。此间荒野险地,彼入其间,能否活下多少人,都是问题。”

  耗费了不断的时间,战果基本统计出来了,汉军折骑卒两百余,直接杀亡蜀卒便有上千,至于践踏而亡、受伤、失踪等其他损伤,则无法统计。总之,随韩保贞出散关有六千余军,大抵折损过四成,能逃回关卡的,恐怕更少。

  即便如此,也是一次以寡敌众的大胜了,与其他军官的兴奋相比,杨业却表情严肃:“竟累我伤亡了这么多弟兄!”

  不过,杨业那严肃的表情间,似乎透着点“得力便宜还卖乖”的意思。

  俘虏不多,只抓到了三百来个蠢蛋,轻伤的还给救治,重伤者,都不用杨业多吩咐什么,都被补刀,解除痛苦。

  粮食倒是缴获了不少,蜀军出关,足足带了两百多辆骡车,运输粮械的同时,也方便摆“车阵”抵抗汉骑。结果,全便宜了汉军,韩保贞这是做了一回尽职尽责的“运输大队长”。

  “留下一部分军用,剩下的全部运到大营去!”对这批粮械,杨业直接做了决定。

  ……

  鸡峰山,西峰。

  蜀军中垒下,随着攀上营栅上的岐军被蜀军逐渐驱赶而下,也宣告着汉军一整日的猛攻,再度以失败告终。杀声渐止,回首望了望西斜的夕阳,在阵前督战的王峻脸色铁青,几乎是咬着牙说:“收兵!”

  伴着鸣金声响,溃散下来的岐军跑得更欢了,一窝蜂地朝汉营而来,然后被守营禁军控制约束。蜀军营垒下,倒了一地的尸体,随着最后一名跑得慢的攻寨士卒被蜀军的箭矢射死,场面渐渐安静了下来。

  随着中军这边罢战,负责在蜀军两翼做牵制的汉军,纷纷撤军还营。这已经是汉军连续进攻蜀寨第三日了,除了第一日,收获最大,差点击破蜀寨之后,接下来两日,汉军攻势更猛,但蜀军的守势也更稳。

  蜀军似乎也找到了对抗汉军的窍门,正面野战对决打不过你,倚寨怂守,还拖不死你?张虔钊似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亲自坐镇中垒,激励士卒,汉军的急躁欲战,似乎让他意识到了什么。彼愈急,他愈安稳,左右蜀营中,粮秣充沛。哪怕蜀道输送粮秣艰难,刨去先期的各类损耗,蜀军仍旧不缺粮……

  而汉军这边,气氛则有些压抑了,伤兵还营,呻吟不断,怨气滋生。汉军终究是禁军与方镇兵糅合在一起的,战事进展不顺,拖延下来,矛盾自然地产生了。

  而在中军帐中,王峻头一次,冲着诸将发火了:“蜀军兵非精兵,寨非固寨,营非险营,侵攻三日,不得存进,尔等枉称精锐!”

  他这一发火,禁军将校还算给面子,虽然有所不满,却没有反驳,直接表现出来。但在场的方镇将校们则受不了这个鸟气,一个个脸色难看,尤其是今日攻寨失败岐军。

  “战事不利,招讨使身为统帅,不思己过,反而诿罪于将士,是何道理!”帐中只沉寂了一下,很快一道稍显暴躁的声音吼了出来。

  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目光,王峻闻声而视,表情一阴。在帅案侧首,一名颇为英武的年轻将领,严肃端正地坐着,身着亮甲,气质出众。他便是晋昌军节度使,燕王赵延寿度儿子赵匡赞,此时仍在军中。此帐中,论名爵当属他第一,但职却暂居王峻之下。

  当然,出声反驳的,不是赵匡赞,而是他身后,一名满脸凶相的粗壮大汉。此人名叫赵思绾,是赵匡赞的牙将,说他“凶相”,是因为他脸上刻印着几道狰狞的疤痕。

  王峻冷冷地盯着他:“你是在质疑本将吗?”

  赵思绾俨然早看王峻不爽了,直直地顶道:“将士们凭这一腔血勇,冲击营垒,在蜀营下已倒下两千多人,何其壮烈。招讨使不思自己决策之失,将兵之过,是何道理。”

  赵思绾话说完,赵匡赞的脸色变了,王峻的脸色也变了,变得更加阴沉,直接暴喝道:“一个小小的牙将,竟敢咆哮帅帐,顶撞主将,不知军法之森严?来人,将此獠给我拿下!”

  帐前卫兵立刻入内,准备拿下赵思绾。赵思绾见状,脸色一狠,下意识地去拔刀,被自身后的赵匡赞给按住了。

  “招讨使!”赵匡赞冷静地看着王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0页  当前第9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2/98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