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128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8:08:08

  阿方索船长也明白,新世界号要不回来了,再三考虑之后,他决定开始动笔,学习自己的偶像马可波罗,将自己在东方的见闻记录下来,那就算是自己被船东告到破产,靠着出版游记说不定也能安享晚年。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阿方索船长整日拿着自己的航海日记本,在长宁卫中转悠。

  他也喜欢上了碳笔,他认为这种笔更容易书写,阿方索船长没事做就和卫所的人交谈,他发现自己笔记本上出现最多的名字就是苏泽。

  阿方索船长对于苏泽这个语言天才更加好奇,当他听说苏泽还能修监水利设施,见到了苏泽治理过的建溪之后,阿方索惊讶无比。

  这就是大明朝的读书人吗?阿方索听说苏泽还能写戏剧,只可惜他的汉语水平只限于口语,看不懂汉字,无法欣赏苏泽的佳作。

  阿方索再次感慨,大明朝的读书人都这么厉害吗?这位苏泽简直就是大明朝的列昂纳多·达·芬奇,这样人竟然还是大明朝最低等级的读书人?

  现在阿方索开始相信马可波罗的说法,也许大明朝的首都真的是一座铺满了黄金的城市!

  苏泽并不知道自己在阿方索心中的声望,已经从尊敬提升到了崇敬。

  到了八月中旬,苏泽又到了进城读书人的日子。

  但是这一次去县城的路上非常繁忙,到处都是推着车的百姓。

  等到了城门口,苏泽遇到了户房的吏员林清远,这才想起来八月是大明朝夏粮征收的日子。

  大明朝征收的粮食分成两个季节,分别是八月的夏粮征收和十月份的秋粮征收。

  在张居正一条鞭法之前,征收以本色为主,也就是实物征收农业税,福建是夏粮收麦,秋粮收稻。

  长宁卫是军屯的军卫,所以不需要向县衙征收夏粮,反而县衙征收的夏粮要送一部分稻长宁卫来,所以这些日子长宁卫的农户都在地里忙碌,苏泽却不知道征收夏粮的事情。

  征税,这自古以来就是考核地方官员的第一要务,虽然东南地区在倭乱威胁中,但是只要朝廷不下旨免征,夏粮征收就停不得。

  一遇到了林清远,他就大倒苦水。

  “苏相公,也不知道怎么这么倒霉,我抓阄抽到了去城南那几户庄子收税。”

  南平县城四周的土地,南方水网最密集,田自然是最好的。

  南平县城有南贵东富,北贫西贱的说法。南边土地的的主人非富即贵,所以林清远才一脸苦恼。

  苏泽明白他的心思,是想要让苏泽到县衙去说项。

  不过苏泽不准备掺和征粮的问题,这玩意儿在大明就是一个无底洞的难题。

  但是要了解如今南平县城内的百姓矛盾,苏泽还是问道:“那面几个庄子的粮食这么难收?”

  “何止是难征,去年的秋粮都没征全呢!”

  苏泽看到城门边上的茶肆,拉着林清远去茶肆详细说。

  茶肆的茶博士送上放凉的茶水,看到林清远吏员的皂色吏服,远远的躲到了外面。

  林清远苦笑一声说道:“百姓畏我等如虎,嫣不知我们也有不如狗的时候。”

  林清远大倒苦水:“城南蔡员外,他家的庄子土地最多,他家的粮也是最难征的。”

  苏泽端着茶水安静的听着,林清远说道:

  “蔡员外是南直隶六部员外郎致仕的,就他家的欠粮最多。”

  很多人都认为明代优待读书人,优免读书人名下的土地田赋,其实这是错误的。

  有功名官员能够优免的是杂役,并不是赋税。

  大明朝百姓身上的负担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基于土地的赋税,另外一个就是基于人丁的杂役。

  赋税很容易理解,就是土地产出粮食,按照比例征税。

  杂役就是基于人口分担的义务,按照人口比例派人去给官府免费干活。

  这些活儿包括修城墙、修水利工程、运送粮食、给官老爷抬轿子等等。

  连给官府做衙役,其实也是一种杂役。

  有明一代的杂役是很重的,很多百姓将自己的户籍投效到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就是为了免除杂役。

  只要是官府登记在册的土地,田税都是少不了的。

  可田税少不了,但是能不能征收上来,那就不好说了。

  比如这位蔡员外,曾经做过南直隶户部员外郎,在官场交友广泛,衙役连他家宅子的门都进不去,更不要说是催征田税了。

  城南很多庄子,看到蔡员外不交田税,那也跟着后面抗税,搞得每次去城南征税的税吏都没办法完成任务。

  无法完成任务,就要被县里的老爷斥责,甚至要自己掏腰包补足欠税。

  “蔡员外那么多土地,他又是怎么抗税的?”

  林清远这段时间没少和蔡家扯皮,疲惫的说道:“蔡员外说他家这些年都没种粮,拿不出粮食交税。”

  这个理由也行?

  苏泽想到自己如果造反,也免不得要和这些“乡贤”打交道,他问道:

  “那这些年蔡员外都种的什么?”

  “蔡家那几个庄园都种的菘蓝。”

  菘蓝?菘蓝不就是板蓝根吗?

  “蔡员外是延平府织染大户,城里的染坊基本上都是他家的。”

  原来如此,这蔡员外倒是理财有术,这家伙全部种的都是经济作物。

  苏泽想到自己读研时候做过的课题,大明朝南北都缺粮,但是南北缺粮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福建广州地区的土地亩产两倍于北方地区,长宁卫就广泛种植占城稻等优良的粮种了。

  明明亩产是南宋的双倍,可福建依然缺粮食。

  就连县衙每年应该拨付给长宁卫等卫所的军粮,往往也都缺斤少两,去年的到现在还拖欠着呢。

  福建缺粮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贸易发达,种植经济作物的利益远大于种粮,所以大户都更愿意“改稻为桑”。

  现在还不是最严重的时候,等到明末烟草传入中国,种植烟草利润巨大,福建的大户纷纷挖掉粮食,改成种植烟叶,导致福建明明亩产很高,却只能靠红薯充饥。

  苏泽这下子明白了南平县征粮的难处了。

  大户不种粮食,他们有人脉有力量抗缴粮食。

  但是在考核征粮这项指标的时候,是以府县为单位的,方知府和白知县的考成结果,都和粮食能不能征收足息息相关。

  大户不交,那税吏自然只能去盘剥小民了。

  加上税吏从中贪腐,自耕农的负担越来越重。

  等到了明末,再加上杂役和各种苛捐杂税,自耕农纷纷破产,形成流民大军。

  不过现在矛盾还没到这个地步,但是征粮的矛盾已经很大了。

  更不要说今年闹了几次倭寇,田地也没有好好打理,夏粮已经欠收了。

  所以县衙对户房下了死命令,一定要从城南那几个大户那边弄点粮食出来,那些穷老百姓已经没有油水可榨了!

  县官难做,不过白知县也是一名强势的县令,他手腕高超,苏泽准备好好看这位知县和大户斗法了。

  苏泽在户房也没有熟人,只能向林清远表示遗憾了。

  林清远也知道自己是病急乱投医,他只能求着苏泽给白知县美言两句,千万不要革了他吏员的职务。

  苏泽进了城,直接来到了《拍案惊奇》的编辑部。

  编辑部前聚集了不少衣衫褴褛的孩子,领头的是个身材矮小的男孩。

  这孩子穿着破烂衣服,神情不卑不亢,和陈朝源行了一礼,那些围着编辑部的孩子就随他一起离开了。

  “陈兄,刚刚那些孩子是怎么回事?”

  “苏兄还是进来说吧。”

  进门之后,陈朝源说道:“刚刚那些都是我们《拍案惊奇》的报童。”

  “报童?”

  “是啊,按照苏兄的意思,我们找了这些城里流浪的报童卖报,确实多卖了不少报纸。”

  陈朝源叹息一声说道:“本以为这是行了善事,却没想到害了这些孩子。”

  “城里的霸王社看上了卖报的钱。”

  苏泽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关节,他看不上一份报纸走街串巷赚三钱银子,但是很多人看得上。

  霸王社是南平县城内的会社帮派,他们连惠民药局的免费药都要转卖赚钱,自然不会放过这一份报纸三钱银子的利。

  “是我欠周全了。”苏泽说道。

  陈朝源说道:“霸王社的事情这些孩童自己解决了,刚刚和我谈话的那个孩子,将报童组织起来,和霸王社狠狠的冲突了几次,这些孩子虽然小,但是从小在街头也自有一股狠气,他们团结一心以多打少,倒是让霸王社不敢伸手了。”

  苏泽颇为惊奇,没想到这些孩子竟然能做到这一步。

  “那孩童为何还要找陈兄?”

  陈朝源叹息一声说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们打跑了霸王社,却招来了采生折割人。”

第142章 一网打尽!

  听到采生折割,苏泽的火气就上来了。

  所谓采生折割,是大明律中的一种罪行。

  苏泽的刑讼技能也有Lv1,大明律中对这条罪行是这么判的,“凡采生折割人者,凌迟处死,财产断付死者之家。妻、子及同居家口虽不知情,并流二千里安置。为从者斩。”

  之所以判的这么重,就是因为采生折割是非常凶残的一种罪行。

  所谓采生折割,就是一种人贩子和职业乞丐。

  他们拐走孩子,如果能卖出去就卖出去,卖不出去的孩子就将他们的四肢折断,让他们上街去乞讨。

  听到南平城内有这样的罪行,苏泽忍不住问道:“县衙不管吗?”

  陈朝源无奈的说道:“被拐的都是些流落街头的孤儿,又没人提告,官府怎么会管?”

  苏泽也明白了,大明朝官府讲究一个民不举官不究,被采生折割人抓走的都是些流落街头的孤儿,没有人告自然也就没有人管了。

  陈朝源说道:“刚刚那个孩子名字叫彭安,是城里孩子的头头,他想让我帮他去衙门报案。”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2页  当前第12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8/6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