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243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8:08:08

  现在方望海手握着几千两银子,南直隶浙江又在倭乱中,设立这两个新钞关没有遇到太多的阻力。

  新的钞关越多,商家绕道的成本自然越高,而且如今整个江浙都是兵荒蛮乱的,走官府的钞关反而更有一些安全感。

  除了钞关本身定额的驻守衙役之外,方望海按照苏泽的建议,在各地钞关附近还设置了巡逻队,这些都是从当地招募的消息灵通的百姓,不求能和倭寇作战,只求能迅速传递消息。

  有了这么一个运河消息网络,凡是乖乖交税的商船,都可以获得运河沿岸倭乱的消息,从而避开危险的路段。

  除此之外,若是要在长江航道通行,还可以得到苏泽的抗倭缉私总团的保护。

  江北的战事虽然激烈,但是江南的商贸航运还是没有中断过。

  江南的丝绸需要运送到浙江沿海,或者福建广州装上远航的商船换成银子,所以东南出现了诡异的景象。

  以长江为界,江北的战争打的极为残酷,倭寇久攻扬州不下,开始向江北地区肆虐,袭扰泰州、淮安、盐城等地,整个江北烽烟四起。

  而长江以南却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松江府的棉布,苏州府的丝绸,苏南各地的商船运送不停,纷纷将货物运往南方。

  苏南这些大户害怕倭寇南下,所以尽快将库房中的存货清空换成银子。

  另外一方面,因为倭乱的消息,沿海的外国走私商怕江南受灾,影响今年明年的丝绸产量。

  南方的丝绸棉布收购价格大涨,这些大户也要趁着高价尽快出手。

  这些商人突然发现,似乎乖乖交钞关税,是一笔更加划算的买卖。

  且不说钞关是朝廷的关卡,普通匪徒不敢攻打,是个停船休息的好地方。

  那些情报对于商人也非常重要的,能够避开危险的路段,避免被抢劫的危险。

  而且运河漕运本身就是最快速的通航路线,只要交一次钞关税就能畅通无阻,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候效率尤其重要。

  方望海惊喜的发现,那些苏南大户变得愿意交税了,这个月钞关税的收入蹭蹭蹭的往上涨。

  有了钱,方望海在沿途设置了更多的哨站提供清水和伙食供应,加强了整个运河沿岸的消息传递速度。

  方望海还按照苏泽的建议,在运河水道平缓的路段,雇佣附近农闲的百姓过来拉纤,也算在整个钞关税的服务中。

  方望海拿起运河航运图,野心在整个浙江都铺满钞关,进一步将整个大运河的南端控制在手里。

  但是方望海很快发现,自己手上的人才不够了。

  钞关税法这东西说起来简单,原理不过是完税抵扣,谈不上多么复杂。

  可实际上当这项工作铺开,核算钞关税的工作量飞快上涨,普通的吏员已经无法胜任如此繁杂的工作了。

  方望海也清楚,钞关税之所以能够逼迫商人交税,靠的就是“一次交税全程畅通”的宣传,若是路上重复征税,那商人肯定会想尽办法逃税。

  设卡收税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要把这笔税收的明白,收的商人心服口服,收的地方官府能从钞关税中分担到好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随着钞关的数量从一座变成三座,以后可能会变成更多座,方望海已经感觉到了力不从心。

  说到底,再好的良法都需要人来执行,而只要是人就会有私心。

  光是核查三座钞关送来的账本,就已经让方望海焦头烂额了,更不要说钞关厅还要汇总各地官府收到的抵税单据,看到这些小山一样的账本,方望海都要崩溃了。

  遇到难题,方望海自然想到给未来女婿写信,他将自己手头上的难处告诉苏泽,请苏泽帮助他想办法。

  等到苏泽接到未来老丈人来信的时候,他已经将细沙岛也纳入到了自己的控制当中。

  以靖江岛为后勤基地,沙岛和细沙岛为前线哨站,苏泽这段时间还出动出击,帮助长江沿岸的村子击溃了几次倭寇袭击。

  这些村子从泰兴县遍布到通州附近,苏泽以烽火台为信号,建立了一套沿岸的防倭哨站。

  一旦出现大股倭寇,沿岸的烽火台就会点燃烽火,附近的百姓就会撤出村子。

  而在岛上的苏泽接到信号,就会派遣舰队上岸支援。

  靠着这一套烽火台的系统,苏泽五月下旬出击五次,斩杀倭寇百人,震慑住了长江沿岸的倭寇。

  六月一日,等到苏泽接到方望海来信的时候,他正在靖江孤山的营地中视察。

  将手里的信交给李贽,苏泽对跟随自己视察军营的李贽和许国说道:

  “方世叔遇到麻烦了,他想要我给他找几个精通账簿的人才,核算这些日子交上来的钞关税。”

  听说要查账,李贽连忙退后两步,这些日子他负责上海抗倭缉私总团的后勤,看账本都要吐了。

  要怪就要怪苏泽偏偏传统的四柱记账法不用,要用什么复杂的龙门记账法。

  普通的四柱记账法,唐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所谓“四柱”是指旧管(相当于“上期结存”)、新收(相当于“本期收入”)、开除(相当于“本期支出”)、实在(相当于“本期结存”)四个部分。

  “四柱结算法”,在查账的时候,四柱配平就代表账本没有问题,是大明官府中通用的记账方法。

  但是苏泽对于上海抗倭缉私总团的账本,却要求李贽使用一种他从没见过的记账法。

  这种方法叫做“龙门帐法”,这种帐法更加的复杂,一笔收入需要再账目中记录两笔,分别体现在“收支”和“存债”两份表单中,在查账的时候则需要对“收支结余”和“资产负债”进行勘合,也叫做“合龙门”,一旦出现记录假账的情况,龙门就会合不上,就可以倒查出问题。

  苏泽看向李贽,笑着说道:“当年钞关税筹建的时候,我向方世叔建议,所用的账本皆是‘龙门帐’。”

  “合龙门的算法,两位已经清楚了吧?如何查账也不必我多说了,还请卓吾先生和维桢兄去一趟苏州,帮着方世叔合一次龙门。”

  李贽郁闷的看着苏泽,叹息一声说道:“自从遇到汝霖之后,就再也没得清闲。”

  许国也点头,苏泽可要比那些大织坊的工坊主还能压榨人啊!

  加更了!求票

第238章 数据治税

  在苏泽看来,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文官集团,勋贵集团的说法。

  也许所有的阶层是有自己的利益倾向,但是落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又有他自己的个人利益。

  比如大明朝的这几位勋贵,临淮侯李庭竹这样的只能算是蠢,作为大明战神李景隆的后代,这位南直隶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在军事指挥上不能说毫无建树吧,只能说不给南京兵部尚书杨博添乱就不错了。

  临淮侯只能算是蠢,那现任的这位魏国公就是坏了。

  现任这位魏国公徐鹏举,找到南京兵部张口就要五万两银子,说是要募兵抗倭。

  南京兵部当然知道这位爷是什么德行,徐鹏举号称是徐剥皮,真给他五万两银子,他连一分钱都不会发给士兵。

  这位爷被拒绝了之后,又找到南京兵部,要求杨博立刻派兵保卫他们徐家在沙岛上的祖产。

  杨博自然又是严词拒绝了这位爷,也不看看现在镇江战事到了什么地步,他徐家当时一战不打就逃回了南京城,现在怎么有脸让朝廷给他出兵夺回祖产的。

  这两位又蠢又坏,可平日里也尿不到一个壶里,这段日子更是互相攻击,争权夺利。

  大明的勋贵们已经如此堕落不堪,文官的战斗力其实也不怎么样。

  如果说大明的文官真的能够拧成一股劲儿去对抗皇帝,那大明皇权早就已经限制死了。

  当今这位道君皇帝虽然怠政,但他正是通过搅合大臣们的利益,利用大臣之间互相不信任,从而控制住了朝局。

  可就算是有了所谓的严党和清流党,两党内部的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如今占据朝堂的严党,内部又有各种小派系,而这些派系的诉求也许是南辕北辙的。

  党内无党,帝王思想,派内无派,千奇百怪。

  随着严嵩的日益衰老,更多的严党分子围绕在严世蕃身边,又在严党内部形成了一个小阁老派。

  严世蕃如今是工部尚书,他只是国子监门荫的监生出身,在没有参加科举的情况下,能成为六部首官,这在重视学历的大明朝中后期,简直是打破了职场天花板的奇迹了。

  严世蕃因为没有翰林官的身份,没能进入内阁,但是他的工部尚书也位高权重了。

  工部是六部之中职权最广的一部,严世蕃除了要帮助皇帝修建宫观之外,工部还管理战舰修造,漕运船只的调配,管理全国河道水利工程,以及各地的官办铁矿、工坊。

  而工部除了这些管理职能之外,工部也有收税的权利,这就是工部的“节慎库”。

  严家父子能够长期执掌朝廷大政,最主要的原因也不是严嵩严世蕃的青词写的好,而是父子二人都善于给皇帝理财。

  严世蕃能够执掌工部,也不是因为他土木学的好,而是因为他善于搜刮钱财。

  嘉靖三十六年,皇帝下令将“罪官罚银”和“开中法的盐引收入”的四成分给工部,在严世蕃的阿谀奉承之下,节慎库几乎成为皇帝另外一个内库,皇帝的大笔开支都从节慎库中走,而严世蕃又不像是户部那样有各种怨言,而是积极的帮助皇帝搞钱。

  严世蕃向皇帝建议,在江南派发更多的盐引,募集钱粮在东南抗倭。

  皇帝准奏,命令南北直隶的盐场售卖盐引,这笔钱由南京那边自筹,用来补充抗倭备边银两的不足。

  说白了,就是京师的兵部和户部已经拿不出钱了,就让南京这边把盐引拿出来卖一卖,自筹一些抗倭的经费。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级负责给政策支持,经费问题由下级单位自筹解决。

  严世蕃立刻让自己的亲信,带着政策和大额的盐引前往南直隶。

  六月份,请了两年病假的张居正返回了京师了,他重新回到翰林院供职。

  就在张居正返回京师的这一天,六月份对于朝廷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好消息。

  南京大营的兵马守住了镇江,但是因为长江水师的船只几乎被烧毁殆尽,镇江的兵马只能看着对面的扬州望洋兴叹,无法渡江到江北作战。

  扬州这边的兵马也只能守得住扬州,徐海在久攻扬州不下的情况下,开始分散兵力侵扰苏北的其他地区,泰州告急、淮安告急、盐城告急、甚至一部分倭寇都已经抵达了徐州。

  胡宗宪在浙江同样不好过,平湖和慈溪的倭寇被击退,但是倭寇又开始从浙东沿海登陆,宁波和杭州也受到了袭击。

  胡宗宪接受了徐渭的建议,开始在沿海建造舰船,从被动的迎接登陆的倭寇,改成主动在海上进攻倭寇。

  但是大明朝的沿海船厂技术失传太多了,至今还没能恢复大型舰船的建造能力,胡宗宪只能征用商船和渔船打仗。

  除了浙江之外,山东也是倭乱的重灾区。

  大明文坛领袖王世贞,出任山东按察副使,在青州负责兵备抗倭。

  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加兵部右侍郎,代苏辽总督,不久,进右都御史,负责北方抗击鞑靼人。

  整个大明朝到处都在打仗,关中赈灾还在继续,可倒霉的事情往往都是连在一起的。

  嘉靖三十六年的六月,三宫突然发生大火,奉天门(今太和门)左顺门(今左翼门)右顺门(今右翼门)午门外左右廊连带烧毁。

  也就是说,大火沿着三大殿东西两廊一直烧到午门外。几乎将整个三大殿全部烧毁。

  故宫失火其实也不算是稀奇的事情了,永乐皇帝朱棣在位的期间三大殿就被烧毁了一次,一直等到了英宗时期才重建了三大殿。

  这一次宫灾发生之后,迷信的嘉靖皇帝更是认为是上天示警,他命令户部加紧搜集龙涎香,他要在玉熙宫继续祷告上苍。

  但是在财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皇帝依然不顾群臣的劝阻,要求立刻动工重修三大殿。

  为了筹款重建已毁宫殿,嘉靖帝下令户、兵、工三部集资白银三十万两。

  严世蕃上奏皇帝,说各省历年都拖欠工部的工料钱,请皇帝派遣御史催要历年拖欠的银子。

  皇帝立刻同意了严世蕃的建议,下令动用各地存储的违法罚款和空额余薪,最后仍感不足,又指使南北直隶的工部官员到各库搜寻,有好的都拿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2页  当前第24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3/6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