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659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4-03-18 08:08:08

  苏泽并没有催促林良珺,因为他很清楚,战争到了这个规模后,大部分时候都变成了很无聊的拉锯战。

  一些极端的参谋,甚至提出如今决定战争的就是炮弹的多寡,比拼的就是谁的炮弹先用光。

  苏泽并不完全赞同这种极端的思想,毕竟打仗还是要靠人的,炮弹不会自己飞到敌人的阵地上去。

  不过这种说法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双方炮弹都还没耗尽的时候,步兵冲锋毫无意义,前线比拼的就是谁的火炮更猛一点。

  在确定敌方炮弹储备没有大幅度下降之前,互射消耗是对东南有利的选择,毕竟明廷的工业能力是远不如东南的。

  不过火炮对射也不能说战争不残酷,围绕着济州城和徐州之间的地带,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虽然这些日子以来,战线犬牙交错依然维持和开战时候差不多的样子,但是每天战线都会有微小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就是双方在争夺一个个制高点和战略要地,这些拉锯点的土地上都染满了鲜血。

  这些伤亡会在战报上变成一个个数字,但是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他们是儿子、丈夫和父亲。

  苏泽拿起笔,再次给陆军部下令,对于所有阵亡将士都需要立刻统计清点,通知他们的家里,并且由当地官府的主要官员亲自送达阵亡消息,并且送上慰问。

第678章 电报和铁路带来的改变

  抚恤不是给亡者,而是给生者看的。

  历朝历代平衡文武的问题,都是执政者需要思考的大问题。

  如果过于强调文官的地位,会导致国家文弱而失去军事上的竞争力,宋和后期的明廷就是最好的例子,所有人才都涌去读书了,当兵反而成了耻辱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当兵了,军队也没办法召到人才了。

  虽然从东南建立以来,苏泽就一直在建立一支纪律好的军队,但是如今随着东南的版图扩张,同样出现了重文的风气。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明廷三百年来科举,再加上之前历史上重文教的风气,不是这短短几年就能改变的。

  而且当兵会有伤亡,家境好的子弟选择做官而不是当兵,也是正常的选择。

  但这也不意味着苏泽什么都不能做,提高军人的待遇,抚恤也是重要的一环。

  抚恤是给生者看的,为国战死的家庭得到荣誉,才会让那些为国效力的将士不会寒心,而抚恤也是补偿这些家庭的损失,就算是近现代国家,这类仪式都是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

  苏泽明白,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只靠着荣誉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若是这点荣誉都没有了,就更没办法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了。

  在和平时代,文官地位自然是逐步提高的,这是任何时代发展都必然的发展,这种趋势都是无法避免的。

  而且限制军队权力,阻止军人干涉政治,也是任何时代正常政府都会做的事情。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军人影响减弱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军人的荣誉感和战斗力,这就是一件考验政治智慧的事情了。

  苏泽也叹息一声,如今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机会还多,军队的影响力也大,靠着自己的威望和能力,自然能够压服住这些桀骜的军队将领。

  但是以后呢?苏泽将思绪收回来,目前的注意力放在了前线的战局上。

  虽然战线还在拉锯,但是明廷那边明显开始承受不住压力了。

  这时候也体现出铁路和电报的力量了。

  让所有前线指挥官都没想到的,铁路和电报对战争的影响竟然这么大,他们也不由的感慨大都督的高瞻远瞩。

  沿着徐州沿线的铁路,不仅仅可以运输物资,也可以迅速的投放兵力,将士兵从一处阵地运送到另外一处阵地。

  而电报的作用就更大了,沿着徐州设置的电报,可以迅速呼叫支援,而且比起烽火台这种只能传递敌情的古代通讯设备不同,电报的传播是双向的。

  电报不仅仅可以向上级传递消息,向上级呼叫支援,电报同时也能够在各军之间进行沟通,集中兵力进行各大规模的协同作战。

  电报让相隔几十里乃至于几百里的军队,近乎于面对面一样讨论战术,这大大改变了前线的局势。

  李成梁麾下的指挥官发现,东南这边军队的军容和士气都要比自己这边好上很多。

  很快明廷这边发现,东南这边的军队是轮换的,士兵和预备队的轮换,能够让士兵不用长期待在堑壕中,这对于士兵的精神面貌影响极大,明廷的士兵长期在堑壕中驻守,日常和梅雨和泥泞斗争,早就让他们身心俱疲。

  除了轮换之外,在作战上东南这边的指挥官也更加敏锐。

  一旦明廷出现兵力和火力的缺口,东南就能迅速集中兵力突破。

  而明廷几次攻打东南的阵地,如果不能集中大规模兵力拿下,只要拖延成拉锯战之后,东南附近军队就会迅速支援过去,甚至打成反包围作战。

  所以进入梅雨季节以来,明廷这边的军队十分的疲惫,而战线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溃散,小的阵地却丢了很多,而且明廷的武器装备损失也要大于东南这边,人员战损更是明廷远甚于东南。

  李成梁在梅雨季节即将结束的时候,终于召开了全体中高层军官的会议。

  整个帐篷内的气氛都非常的沉闷,仗打到这个份上,所有人都提不起气,稍微知道后方情况的军官都清楚,朝廷的补给已经快要跟不上了。

  李成梁接到了儿子李如柏送来的信件,随着自己带领大军出征,一开始的时候京师工坊的战时模式确实提高了生产效率,最初甚至生产出来的武器和弹药都造成了漕运淤塞,京师征发了民夫才解决了漕运罢工的问题。

  但是这种战时的模式很快就无法持久下去了。

  一方面是物资原料逐渐紧张,草原那边也传来糟糕消息,明廷册封的顺义王黄台吉汗向东南投降,如今整个草原也已经落入东南手里,九边贸易断绝。

  储备的物资几乎都耗光了,很多工坊就算是开工也没有原料了。

  另一方面,随着战争开始,京师的货币体系更加崩溃,新币已经彻底崩盘,但是市面上倒卖军粮和军用品的事情越来越多。

  李如柏想要追查,但是这些年能够参与倒卖军用物资的人,又怎么可能是普通人,要么是军中的将领,要么就是京师中的高官外戚,李如柏几次追查都不敢继续深入下去。

  不说火药炮弹这种物资了,就算是军粮和军衣也有人倒卖,李成梁看到这个消息也是万分棘手。

  他环顾一圈,这些都是追随自己的老部下了,他心中也清楚是哪些人在倒卖军用物资,平日里他们做些小动作李成梁也就忍了,但是如今到了最关键的决战,他们依然在背后做这些小动作,也让李成梁涌起了杀意。

  但是也仅仅是涌起杀意罢了。

  仗还是需要这些人来打的,从轮换镇将计划破产开始,李成梁就逐渐失去了对军队中层基层的控制力,他必须要依靠麾下这些将领。

  用语言敲打了一番,李成梁既没有下令调查军中的贪腐案件,也没有点名批评任何一个人,这件事就这样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李成梁咳嗽了一声说道:“梅雨就要过去,我们要准备反攻了。”

  此言一出,众人都面面相觑,大将军莫不是被梅雨弄糊涂了?反攻?

第679章 人心所向

  李成梁心中有些苦涩,他其实很清楚,自己和东南的军事力量已经拉开了差距,这种情况下以逸待劳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打仗这件事,从来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考量。

  甚至单纯从军事上来讲,明廷这边也已经消耗不起了。

  既然消耗不起了,那必须要有所突破,只有取得一定战果才能提振士气,也只有占领一部分东南的地盘,才能让这场仗继续打下去。

  所以作为比较弱势的一方,反而明廷需要先发起进攻。

  李成梁看着地图说道:“我的计划,将徐州正面战场上对峙的军队撤出一部分,从侧翼,也就是临沂方向突破,攻打徐州的东部地区。”

  众人都有些吃惊,李成梁这个计划显然有些太激进了。

  完成一支奇兵突袭这种“奇谋”,在如此规模的战争中都是极其危险的举动。

  首先是兵力调动会造成防线的虚弱,在这样规模的战争中,每一个战线上互相对敌的基层指挥官,都对敌方非常了解了,想要瞒住对方悄悄的撤走主力,这几乎是不可能。

  更不要说苏泽是出了名的擅长用间谍。

  李成梁指着地图说道:“为了达成这个战略目标,我军可以暂时撤退,让出微山湖,乃至于枣庄。”

  众人更是大吃一惊,在徐州和济州之间,微山湖是一座大湖,沿湖的据点很多,算是鲁南地区少有的天险。

  枣庄则是明廷在鲁南地区最前线的城市,也是整个徐州战役前线的补给支撑。

  不过这样一来,这个计划确实可行了。

  抽出前线的兵力,面对枣庄的诱惑,东南军队就算是猜到李成梁是抽走主力,也肯定要忍不住投入兵力来占领枣庄的。

  东南出兵占领枣庄,防线必然会发生变化,那时候就会暴露出更多的弱点。

  而且东南军队推进,那兵线必然会拉长,那整体防线上的单位兵力也必然会减少。

  徐州和山东的前线漫长,这时候就轮到东南取舍了。

  看着薄弱的枣庄不去打是不可能的,但是投入兵力攻打枣庄,漫长的徐州防线必然会出现破绽,那就要赌到底明军会攻打哪个方向了。

  果不其然,在前线的林良珺得知了枣庄兵力出现空虚的情报后,东南的参谋们也开始了脑力风暴。

  前线没有进展,双方都是有些着急的,如今明廷主动卖出破绽,没有理由不攻打这个要害。

  在林良珺看来,枣庄是明廷山东防线的门户,突破枣庄之后就能顺势攻打济州城,李成梁显然是对自己太自信了,这一招弄不好就能直取济州城了。

  但是作战都是要有两手准备的,防线就像是弹弓,很多时候撤出一部分防线,反而会减少整体的压力,让剩余的防线更加稳固。

  而且这种主动撤出防御兵力的行为,更有可能是李成梁在别的方向上抽调兵力,酝酿其他方向的攻势。

  参谋们也非常纠结,明知道对方要耍花招,但是面对枣庄的诱惑,又必须要吞下去。

  林良珺只能电令整个沿线,密切注视敌方军队集结的情况,并且要求情报站迅速将明廷主攻方向打探清楚。

  而林良珺自己亲自带领主力,攻打枣庄沿线。

  此时在李成梁麾下的参谋处,佟安正在整理作战地图。

  从上一次被戴百路点为参谋之后,佟安先是随着戴百路去了山西,紧接着又被从山西调往兰州方向,却在半路上听到了兰州已经投降东南的消息。

  接下来戴百路这支新军又被调回了京师,然后参与到了这次山东作战中。

  经过这么几次折腾,佟安这个国子监半路出家的作战参谋,又被合并到了李成梁直属的参谋部中,成为一名负责具体作战计划的作战参谋。

  而更加让人觉得哭笑不得,佟安好歹是个经过科班训练的读书人,学习能力和那些半路出家的参谋不同,迅速胜任了大部分的工作。

  他虽然因为资历的关系,不能参与讨论核心战役的决策,但是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具体军事调动的消息,毕竟这些决策还需要细化落实,如何从前线阵地上撤出军队,撤出多少怎么撤,从哪个方向撤退到哪个方向集合,这些具体的命令都需要作战参谋,也就是佟安这些人来制定。

  虽然李成梁也制定了一部分保密的准则,比如具体的大作战命令也会拆分几个部分,分给不同的作战参谋来制定详细的计划。

  但是佟安由于本身工作认真的关系,经常被同僚委托帮忙,久而久之他很快就敏锐的察觉到了整个计划。

  确定了整个计划和调兵方向后,佟安很快将这些计划誊抄出来,装作不经意的塞进了密封的蜡丸中。

  从佟安前往山西之前,京师情报站的站长陆添寿就亲自登门拜访了他。

  陆添寿将沈一贯叔侄和东南的关系,后面王世贞和东南的关系都告诉了佟安,佟安这才明白,原来对自己有恩的沈家叔侄和王世贞,都是东南的间谍。

  这下子佟安反而释然了,陆添寿让他加入东南情报系统,他也很自然的接受了。

  将消息传递出去后,佟安仿佛心中卸下了一个大担子,接下来明廷是死是活,他已经不想要操心了。

  如今佟安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早点结束这场战争,早日重归一统。

  和佟安抱着同样心思的人也不少,林良珺的案头上很快就出现了枣庄详细布防图,以及沿途军事调度的情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2页  当前第65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59/6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