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的姐夫是太子_分节阅读_第895节
小说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7 MB   上传时间:2024-03-24 12:49:46

  张安世也不由得笑了:“陛下真是圣明,一语中的。”

  对于这点,张安世是很欣赏朱棣的,朱棣这个皇帝虽然爱钱,但是对于该花钱的时候,也不会死心眼地抠嗦。

  朱棣背着手,兴致勃勃地闲谈了片刻,紧接着,朱棣继而开始进入了正题。

  朱棣呷了口茶,便慢悠悠地道:“这几日……亦失哈来奏了一件事,说是现今京师东市与西市,甚至是栖霞的市场,金价与银价,都略有贬值的迹象。听说这是商家,也得知了松江口的消息,害怕金银泛滥的缘故……此事,张卿有所耳闻吗?”

  张安世坦然道:“略有。”

  朱棣看张安世的神色平静,不由讶异地道:“哦?张卿不为之忧心?”

  张安世道:“这几年,朝廷通过贸易,其实从四海也输入了不少的金银,可是物价却没有太大的起伏。陛下可不要忘了,每年海关统计流入我大明的金银,可都是天文数字。”

  朱棣听罢,颔首道:“这倒也是,从前……流入了这么多,可物价却未涨,这……是何缘故?”

  张安世道:“很简单,金银虽然多了,可陛下却忘了。这些年来,我大明的物产,也在攀升,不说其他,单说钢铁,十年之前,大明所炼的钢铁,比之今日,不足十之一二。还有棉纺,更是从前的数倍。说穿了,金银就是一个替代货物价值的媒介而已,只不过因为其稀有,所以它成了天下最适合的货币。”

  张安世顿了顿,又道:“因而,大量的金银输入,若是我大明还是十年之前,每年所产的钢铁有限,棉纺有限,甚至每年所产的粮食……也有限。那么市面上的货物没有变化,可金银却变多了,自然而然,便要引发金价和银价的暴跌。因为拿金银的人多,而手里有实物的人少。”

  张安世侃侃而谈道:“可金银增多的同时,生产却也在飞速的增加,彼此之间,反而达成了一种平衡!金银的输入,使市场需求更加的旺盛,而需求的旺盛,带动来的生产的提高和产出,这于朝廷和百姓而言,都是大大的利好。”

  朱棣听罢,不由得颔首:“你说的颇有道理。”

  张安世继续道:“可这一次,有所不同的是,此次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金银,而且是一股脑地来,市场发生担忧,因而引发了金银和贬值,这其实早就在臣的预料之中。”

  朱棣不禁好奇地盯着张安世道:“那该如何?”

  张安世却笑了笑道:“不该如何。”

  朱棣:“……”

  这答了跟没答有什么区别?

  张安世在朱棣无语的表情中,便又道:“只要这个贬值,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畴之内,那么并无妨碍,甚至因为金银突然增多,实物价格的增长,反而会让生产的人赚的盆满钵满。他们看到了更好的预期,再加上朝廷现在大修铁路,所需的钢铁和枕木、棉纺、机械、工具的需求都是天量的,这更加会促使所有生产的商家,想尽一切办法去扩大生产。”

  “如此一来,陛下,固然咱们的货币是增加了,可产出却也可机会,大大的提高,各大作坊都在扩张,铁路又需更多的劳力,这个时候,想要招募更多人手,就不免要加工钱,至少现在来看,此次陛下手里有了更多的金银,可以更加轻而易举的支持铁路的建设。”

  张安世顿了顿,继续道:“商家借此机会,也可赚个盆满钵满。军民百姓,也多了可以生产的去处,工价也可借此机会涨一涨。而于整个大明而言,在这些的带动之下,只怕这几年的产出,又要不知翻多少倍了,这又何尝不是富国强民之道?”

  朱棣听罢,不禁微微张目,吃惊地咂咂嘴道:“这样也可以?”

  张安世笑道:“这只是一个美好的预期!具体如何,却还需观察的。老祖宗们常说,张弛要有度,终究……却还是需这个度上头,这一切,只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即可。”

  朱棣认真地低头沉吟片刻,便道:“嗯……既如此,那么朕再观察一二吧。锦衣卫那边,也要盯着一些,事关天下各处的物价的简报,都要随时放到朕的案头上。”

  张安世则是苦笑道:“可臣已不是锦衣卫指挥使了啊。”

  朱棣却是瞪他一眼道:“朕不管,锦衣卫办事不利,朕只问你。”

  张安世:“……”

  好吧,作为给皇帝打工的,他这个臣子无力反驳。

  就在此时,朱棣却突然话锋一转道:“丘卿家去寻你了?”

  张安世便道:“是,他预备去金奈。”

  朱棣脸上露出感慨之色,道:“嗯,朕已得了他的启奏了。哎……他和朕一样,人老了,终也要为儿孙奔波。”

  张安世便笑道:“陛下与淇国公的奔波,是因为有希望,所以虽然辛劳,却也是乐在其中。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这天下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尽都如此。可天下却还有许多饥寒的百姓,所奔波的,并非是希望,却不过是眼下的果腹而已……”

  朱棣总觉得张安世这话里有话,沉吟了一会儿,抬眸看着他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陛下是懂臣的。”张安世道:“臣的意思是,既然有了银子,那么……该让皇孙大刀阔斧了。”

  好心情了几天的朱棣,终于又绷起了脸,道:“皇孙那儿……没银子了再说,你也要给朕盯着他,他毕竟还年轻,朕还是有所担心的。”

  张安世立即道:“遵旨。”

  朱棣又道:“除此之外,朕打算命一人去瞻基那儿任一个书佐。”

  张安世诧异地抬眸,不禁深深好奇起来,道:“区区一个书佐,陛下何须特别的过问?”

  所谓的书佐,其实就是秘书,区区一个文吏而已,竟是用得上陛下安排?

  这就足够惊奇了!

  朱棣道:“长生也长大了,他在朕的身上也算是受益良多,该让他出去历练一二了。”

  张安世:“……”

  居然是他的好大儿,还真是够出乎他的意料的。

  朱棣却完全不顾张安世的感受,叹息一声道:“朕花了这么多的金银,但愿……这新政能推及天下吧。”

  朱棣的声音,少了几分这几日所特有的亢奋,反而隐隐夹杂着一丝消沉。

  他老了,回首过往事,靖难乃他的大功绩,可谋夺侄位,终究再赫赫的武功,也不免是美玉有瑕的。

  而细细思来,新政方才是他的后半生,几乎贯穿了大半个永乐朝的大事,此事已不只关乎于他个人的生前生后之名。更以关乎到了江山社稷,关系到了大明的万世基业。

  朱棣肯如此慷慨地拿出所有的财富,从兵家而言,不啻是一种破釜沉舟。

  只是结果如何,却终教人有所担心。

  毕竟,当初江西铁路的修建,那种失败所带来的教训,到现在还教朱棣心有余悸呢!

  看着朱棣越发苍老的脸,张安世忍不住安慰道:“陛下请放心,臣这边掌着部堂,又有皇孙为先锋,断不敢教陛下失望。”

  “嗯。”朱棣颔首,点头道:“你倒是信心十足,朕担心的是,当初在江西的教训。”

  张安世道:“今时已不同往日了。当初之江西,人心在士绅,所以想要成事,千难万难。可如今,臣所布局的,却是扭转人心,使无数军民百姓参与其中,给与他们希望……所以……必能成功。”

  “希望?”

  朱棣喃喃自语。

第539章 承平

  松江口那一船船的银子,消息放出来的时候,实际上早已有了轩然大波。

  事实上,自开始大肆修建铁路开始,钢铁、煤炭等作坊的生产便已开始火热起来。

  只不过,虽是火热,商贾们还是带着谨慎的。

  虽然现下的买卖好做,而且市面上的需求也很大,可铁路司那边,为了严防材料居高不下,甚至出现囤货居奇的情况,还是采取了几个措施。

  一方面,是栖霞商行所辖的钢铁作坊,大规模的自产。

  另一方面,则是所有的采购,限定了一个最高价,也就是利润肯定是有,而且还不少,可也有一个限度。

  正因如此,不少牵涉其中的矿场、伐木作坊、机械制造作坊、钢铁作坊,虽是见有利可图,也趁此机会挣了个盆满钵满,却不敢大肆地扩产。

  毕竟这些玩意的投入都是天量的真金白银,今年的买卖好,可谁能确保明年呢?

  尤其是朝廷每年数千万两纹银的开销,在许多人看来,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等你扩建了新的作坊,一切完备之后,也已过去了一年半载,到了那时,说不定热度一旦过去,反而可能要血本无归。

  可现在,消息传出之后,许多的作坊已开始进行了扩产的准备了。

  皇帝有的是银子,这样看来,这铁路必能继续年年修下去,现在是谁先扩产,谁挣的便更多。

  于是乎,这栖霞之内,几乎人人都在谈及钢铁和冶炼之事,可谓热闹非凡。

  张安世坐镇京城,却几乎每日都要过问关于江西布政使司的情况。

  随着铁路工程的不断推进,眼下产生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一般情况,张安世是不进行特别处理的,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好。

  接下来,则看朱瞻基如何处置,以及处置之后的后效了。

  张安世只管一件事,那便是借铁道部,搭建起几个关于铁路的大学堂来。

  随着铁路的扩张,人才才是最紧要的,无论是修路的匠人,还是勘探和设计铁路的人员,甚至包括了蒸汽机车改进的人才,更有围绕于铁路周遭的算、医、文、武等等人员。

  而招募的人员,大致则分三类,一种学术精深的,通过严苛的考试,深造学习。

  另一种则是向各省招募生员,条件较为宽松,学制两年。

  还有一种,则是下头的匠人以及劳力,举荐上来,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

  现在这铁道部不缺银子,唯独缺的还是人。

  此时,饶州站。

  江西铁路司已搬迁走了。

  随着饶州站的开通,铁路司的驻地,也随之迁往了南昌府。

  而留在此地的,依旧还只是一个饶州站。

  几乎每日,都有轰隆隆的蒸汽机车自这里穿梭而过。

  尤其是向江西深入运输铁轨、枕木以及其他各种原材料的蒸汽机车,可谓是源源不绝。

  饶州站既要负责铁路沿线的保卫和维修,确保能够随时贯通。

  与此同时,还负责站点周遭的市集、学堂、医院等等措施。

  在这里,一个市集已经渐渐地形成了。

  许多的商户跟着蒸汽机车涌入这里,因此,慢慢的一个铺面也开了起来。

  从栖霞来的货物,摆在了各种的货架上琳琅满目。

  操着各种口音的商贾们,以及渐渐涌入铁路司辖地的百姓商谈着货物的价格。

  当然,这些商贾,只是小商贾而已。

  一些大商行,其实早已在此进行布局。

  他们在沿线修建起了不少的货栈,除此之外,还盯上了这饶州府不少廉价的资源。

  如生丝、生麻,还有各种矿石。

  有一些觉得可以就地兜售的货物,便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直接就地修建几个作坊,进行一些简单的棉纺。其他的,则通过蒸汽机车,运输往直隶。

  自然,紧俏的还有各种山货,江西本就多山,人杰地灵,来此收购了大量山货的商贾,则将山货贩运往直隶去。

  而对于此时的胡穆而言,他所头痛的,则是大量百姓的涌入了。

  在担任了司吏不到四个月功夫,因为饶州站典吏的空缺,最终,他升任为了典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77页  当前第89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95/97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的姐夫是太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