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家再醮记_分节阅读_第112节
小说作者:华飞白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73 KB   上传时间:2015-03-17 13:15:43

  “卢傅母有心了。”王玫颔首道,“这自然使得。斋戒茹素这几日,卢傅母不妨也抄些道经,正好每天都一并给卢姊姊送去。我和阿实也很应该多抄些经才是。”

  卢傅母望着她,嘴唇微微蠕动了几下,良久却是并未发出什么声音,只是深深一拜,便抱着包袱退下去了。春娘、夏娘将她送到楼前,丹娘则轻声道:“娘子,继室在元妻灵位前须得执妾礼,到时候……”

  “本便是应该的。”王玫垂下眸。自从她学会了这个时代的礼仪,便很清楚再嫁给崔渊意味着什么了。且当初去家庙中拜见,将她的名字记入崔家族谱的时候,她便已经跪拜过卢氏了。此时做道场再次跪拜,也并无不可,就当是为了崔渊和阿实便是了。若心中始终持平等之念,无论跪拜任何人,脊梁骨也是不会弯的。

  这般大的动静,自然也惊动了药王孙思邈师徒几个。他们虽然一天到晚都在不远的客居小楼外钻研各种茶叶药性,早已经沉浸其中不可自拔,但王玫能给出的单方茶、复方茶并不多。余下的,都只是她在后世听过的茶名,以及了解药草药性之后的构想而已。这师徒几人倒也不嫌弃,又兴致勃勃地帮她做起茶来。想将她想到的茶以及他们自己想到的茶,都一一变成实物,且辨明药性与疗效。

  “听说你们要离开别院,去做大道场?”颇有几分鹤发童颜之相的药王推门而入,“老道就是道士,你们又何苦舍近而求远呢?”

  王玫想象中的药王孙思邈是一位隐世而居的高人,也是一位心怀慈悲的名医。不过,真正接触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之后,她却觉得他更像是一位沉浸于医药之中的科学家,偶尔性情里也流露出几分老顽童的本色。

  因而,平日与他来往的时候,她与崔简都并不太拘泥于世俗礼法。此时听了他的话之后,她也只笑道:“天天只见道长拿着药草苦思冥想,却不见做什么功课。也不知,道长可还记得做道场需准备什么?《道德经》又记得多少节?”

  药王抚了抚长须,横眉竖目:“你这丫头,老道是道士,哪里能忘了《道德经》?便是几十年不曾做过道场,做道场都须做些什么,老道自然也是记得清清楚楚——”说罢,他眨了眨眼,退回几步:“也罢,你们去便去罢,将那些茶叶都给我们留下就是了。另外,老道出来得有些久了,正想着家去呢。你们的茶叶,老道暂时就带回去了。待做出了新茶,再让徒弟给你们送来,如何?”

  “能得道长指点,儿三生有幸。”王玫正色,朝他行了稽首大礼。这几天,她跟随着这位老人,也学到了不少养生知识与做人之道、行医之道。虽说时日有些短,但她在心中也已经将他尊为自己的先生之一了。“只是不知道长仙居何处,儿若得了新茶叶,也好与道长送些。”

  药王神情微松,笑了笑:“这些年,许多人都在寻老道,想让老道给他们诊脉,甚至于想求什么长生之法。这世间并非没有老道无法医治的痼疾,更没有什么长生之法。老道之所以长寿,也是因养生得当的缘故。只是他们不愿约束私欲,又想得长寿,哪有这般的好事?”

  王玫微微颔首,很是赞同他所言:“有所得必有所失,便同福祸相依一般。”

  药王接着笑道:“若老道将所居之处告诉你,说不得反倒是害了你。因而,我的徒弟给你们送茶,你们便将新茶叶都交给他就是了。说到长寿养生,老道见你以茶叶入药为养生之饮,才这般感兴趣。昔年有名医酿屠苏酒、茱萸酒、菊花酒,成了普天下众人必饮之物。这些药酒味道虽奇怪,却都有益于养生。而今又有这茶饮,若天下人都能饮得,也是一件惠及万民的大善之事了。”

  王玫便道:“儿也只愿有朝一日,能见家家饮茶,人人都通简单的养生之法。其实,养生未必需什么贵重之物,山间许多野菜野花便可入药,亦可养生。”

  药王点着头:“你说得很是,确实是个有慧根的。他日待你家的二郎君出世了,定要让他给我做徒弟。”

  王玫不由得失笑了。这句话,这些天她已经不知听药王说了多少回。初时她委婉地表示自己可能不会再有孩儿。药王便给她把脉确定她已经调养了一年,再多将养些时候,便自然而然会有身孕。她欣喜之下,便许诺道,只要孩子喜好医道,必定送他拜师。药王便更是不屈不挠,让她答应从幼时便培养孩子对医药之道的兴趣,这才罢休了。

  “药王放心,儿既然已经许诺,便不会食言。”

  “好!有你这句话,老道便放心了。”说罢,老人便如轻烟一般,飘然而去。

  王玫想起崔渊信中曾言,晋王李治欲前来拜访药王,便吩咐丹娘让人赶紧送信去长安。药王若想离开,恐怕谁也留不住他。李治若不能赶上这次机会,却不知下一次他出世又是何时了。若真待到她的孩子拜师的时候,或许便又过去几载了——世事沧桑多变,倘若错过他所求的机会,恐怕就再也无法转圜了。

  ☆、第一百五十二章 道场中事

  七月十五日一早,王玫一行人便离开山居别院,下了山坡,坐车沿着南山往南行去。她派人打听到的道观,正好在樊川附近。因斋醮、道场、祈福都十分灵验,在樊川的女眷们当中颇有几分名气。且那道观附近还有一座不错的尼寺,正好可供内眷们借居几日,直到做完道场为止。

  马车行了小半日之后,便在南山脚下停住了。因将要正午,日头有些毒辣,王玫便放弃了步行登山的想法,改坐了檐子。许是香火鼎盛的缘故,这上山的台阶休整得很是宽阔平整,也有不少香客正拾级而上。崔家仆婢们最近已经走惯了山路,很快便抬着檐子到了那座她们欲借宿的尼寺中。

  这座尼寺比洛阳长秋尼寺更大些,前后共有四进。前头两进建有各种佛殿、佛堂、佛塔、钟楼、鼓楼等,后头两进一为比丘尼及普通香客住的寮舍,一为招待贵客们小住所修的几个精舍院子。时至中元,想做道场的人家也很是不少,精舍里早就已经住满了人。王玫因使人说得晚了,只能住在比丘尼们腾出的寮舍中。

  她先前出过家,住寮舍已经习惯了,也并不觉得太过简陋难熬。倒是崔蕙娘、晗娘、昐娘都不曾住过这样的寝房,带着好奇之色打量了一遭后,也并未多言或者流露出不满。

  王玫叮嘱侍婢们将寮舍里好生布置收拾一番,务必将休憩的床榻都安置得舒适一些。转头见几个小娘子神情自若,丝毫没有半分失礼之处,又有些心疼她们,安慰道:“蕙娘、晗娘、昐娘,也是我思虑不周,没能定得上精舍。如此,便只能让你们陪着我苦熬几天了。若是实在不习惯,你们便早些回别院去也好。”

  “叔母放心便是。住一回寮舍,也算是一次修行了,没什么不好。”崔蕙娘笑着答道。

  “姑姑住得,我们便住得,也没有那般娇贵。”晗娘也道。昐娘闪动着杏眼,娇憨地笑道:“以前去青光观看姑姑的时候,姑姑也是住这样的寮舍,儿早就想住一住了。”

  王玫便微微笑起来,赞了她们几句,又让她们用过午食之后便去歇息片刻。至于她,先将王旼安置在自己隔壁的寮舍里,还须得带着崔简赶去那座道观。做道场的这些天,崔简都须得独自住在道观中,她一路上反复叮嘱着几个小厮与部曲注意他的安全。

  “母亲放心,我问过家里的道长们了。做大道场,只需每天持戒沐浴,早晚跪拜进香就够了。中午我便会过来给母亲问安,也好教母亲不必为我忧心。”崔简道。

  他所说的道长们,自然便是药王孙思邈的徒弟了。王玫没想到他竟然将这些事都问得如此清楚,便抚了抚他的小脑袋:“仔细想想,你跟着你阿爷在外这么久,定能照顾好自己。我也是有些关心则乱了。”

  “母亲所说的,我都记着呢。”崔简回道,双眼中依旧充满了依恋。

  母子俩带着仆婢,在葱翠的密林中,沿着青石板小道缓步前行。尼寺与道观之间,不过隔了个山头而已。一路走来,大概须得两柱香的时间。王玫带着崔简进了道观之后,便有小道童与执事道士前来迎接,直接将崔简带到了他们准备好的精舍里。

  “母亲和姊妹们不能过来住?”崔简见这精舍有好几间屋子,忍不住问道。与这精舍相比,寮舍确实有些过于简陋了。他虽然知道母亲、姊妹们都能受得住,但他生性温和体贴,又哪里能坦然接受这般迥异的安排?身为博陵崔氏的郎君,哪有自己尽享安乐,却让内眷们受苦的道理?

  “这是间道观,不是女冠观。”王玫笑道,“你当初尚且受得住风餐露宿的苦楚,她们又如何受不得这样的居室呢?”作为世家子女,自然便该无论身处何地都泰然自若。若纯粹只是娇养,反倒可能有失坚韧。她方才仔细想了想,也觉得这对于崔蕙娘、晗娘、昐娘而言,都是难得且珍贵的体验。

  崔简认真一想,觉得颇有道理,便不再提此事。

  而后,小道童与执事道士便请他去沐浴,王玫则在精舍里四处走了走,卢傅母盯着仆婢们将精舍收拾得妥妥当当。待崔简沐浴出来的时候,整间精舍便已经布置好了。他的寝房、书房、诵经跪拜的偏堂,小厮部曲住的厢房、倒座房,都安排得无不妥帖。

  道观执事道士便又将他们引去做道场的第三进院落。香炉、黄案、祭品,样样都十分齐全。一位看起来很是仙风道骨的清癯道长将拂尘轻轻一甩,朝他们行了一礼。崔简便跟着道童走上前去,按着那道长所言,一一将所需行的礼、做的事,仔仔细细地照着做了。

  王玫看了半晌,便回到那间精舍里,去诵经跪拜的偏堂给卢氏的牌位行了礼,又抄了一份《黄庭经》烧了。卢傅母不声不响地随在她身侧,默默无言地也抄了经。不多时,天色已经渐晚了,这头一天的道场却并未结束。

  王玫实在等不到崔简,便只能先离开,回去尼寺了。那头还有崔蕙娘、晗娘、昐娘和王旼,她心里也有些放心不下。且今日又是中元,走夜路的时候多少会有些心惊胆战,她便只好在太阳未下山之前赶回去了。

  转眼便过了几日,大道场进行得很是顺利。刚开始,王玫因担心崔简不适应,天天来往于道观与尼寺之间。日出即往,日落方归。到得后来,她见小家伙将精舍中事事都安排得妥当,坚持练武,抄经习字,又常与那些小道童说话解闷,便彻底放心了。于是,她在尼寺里供了几盏长明灯,每天带着孩子们认认真真地抄佛经,心境也渐渐平静下来。

  这一天,王玫有些思念崔简,便带着丹娘、卢傅母等去道观探望他。本以为一切都像往常那般平平静静,待她到的时候,却见崔简精舍中那些小厮、部曲进进出出,看上去似是正在搬行李,显得稍有些纷乱。

  “这是怎么回事?”王玫微微蹙起眉,问道。道场并未结束,且她也没有吩咐让崔简挪动住处,为何他们已经开始搬行李了?她瞥向旁边引路迎客的小道童,似笑非笑:“贵观便是这般待客的么?要将我儿挪到什么角落中去?”

  那小道童呐呐答道:“因有贵客借住,所以须得腾出精舍来……”

  卢傅母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我们家小郎君刚来的时候,其余精舍里并未住满人罢?且小郎君来做大道场,可并未少给香油钱,如何能趁着娘子不在身边,便欺负小郎君人小力孤?”

  小道童自知理亏,哼哧哼哧想要辩解,道观中的执事道士笑盈盈地走过来行礼,温声解释道:“因贵客来得急,只先请小郎君谅解,未能与娘子商量,是贫道等的不是。只是,若还有空下的精舍,贫道等又何尝愿意劳烦小郎君呢?而且,那些精舍中住下的香客更多些,不方便挪动。只小郎君这边人少,先安置到干净的寮舍中住两三日,待那贵客离开后便回精舍也便宜。此事是贫道等做得茬了,观主吩咐说,会再给娘子、小郎君多做半个月道场,并祈福祝祷,望娘子谅解。”

  “真是欺人太甚!”卢傅母双眉倒竖,还待再斥责几句,崔简已经闻声走了出来:“母亲、卢傅母,听说那人因游猎受了伤,才过来休养几天。既然是伤者,让一让也是应该的。另外,母亲、姊妹们和二郎都住在寮舍中,只我住在精舍里,我也很过意不去。索性往后都住在寮舍中就好了。”

  游猎受伤,又是贵客?王玫细细一想,心中微惊。这道观位于樊川附近,道士们也不知曾见过多少高门世族,眼界自是不一般。崔简这般的小郎君,不是博陵崔氏子就是清河崔氏子,他们也应该很清楚。宁可得罪五姓子,那贵客想必来头更大,定不是寻常的宗室子弟。莫非是——

  想到此,她便牵起崔简的手,淡淡地对执事道士道:“既是我儿的意思,又是为伤者诊治着想,便罢了。只是,我儿年纪尚幼,贵观又不曾问询于我,确实是欺他年纪小了。我们博陵崔氏倒也不缺些许做道场的钱财,观主有心多做几日道场、祈福祝祷,我们也会施舍香油钱相抵。”

  听得此话,那执事道士自是知道将这博陵崔氏一家都得罪了,不由得露出苦笑来,亲自带着崔家人去寮舍里安置下了。许是因有些内疚的缘故,道观里提供的寮舍倒也很是不错,稍微布置下来,连挑剔的卢傅母也不得不承认不比精舍差得太多。

  趁着仆婢们收拾寮舍的时候,崔简牵着王玫的手,带着她在道观内四处走了走。他在这道观中已经住了好几天,里里外外都十分熟悉,专程寻了些景色秀美又安静的地方,将听来的那些典故与旧事都说得惟妙惟肖。

  王玫本来心里还有些担忧,见他如此体贴,也渐渐想开了,抿唇微笑起来:“阿实,家去后将这些都说给你祖母与叔祖母听,想来她们定会十分喜欢。”

  “母亲喜欢么?”崔简见她心情渐好,便问道。

  “喜欢。”王玫温柔地揉了揉他的小脑袋,“难为你受了轻慢,也不使人去告诉我。”

  “不过是一间精舍院子而已。能忍则忍,先生教过。”崔简回道,“道长们想来也是没法子了,母亲也不必过于责怪他们。阿爷曾经说过,世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他们也不过是为情势所迫。”

  小家伙侃侃而谈,看起来丝毫不像一个将满六周岁的孩子,更像是一位小少年。他素来早熟,为人处事也已经有自己的是非判断,不会过分依赖长辈指点。王玫既觉得骄傲又觉得心疼,便道:“我方才便说过了——你若觉得合适,就依你的意思。”她牵着小家伙往回走,心里想着回尼寺之后便给崔渊去一封信,有些心不在焉。

  就在此时,几名精悍无比的汉子抬着一个檐子自他们身前经过。檐子上坐着一个脸色略有些苍白的美貌少年。

  容色出众的少年人,在世家子中十分常见。因出入宴饮的缘故,王玫也曾见过许多俊美少年,都不以为意——在后世时,她在各种影视中所见的美少年更是不少,早便很是淡定了。然而,眼前这位美少年的容貌,仍是完美得令人在见到他的那一刹那,便几乎会忘了呼吸。他的美貌有些雌雄莫辩的意味,眉眼带着不自觉的魅惑之意,肌肤如玉,莹然生光,让人挪不开视线。不过,此时他却仿佛没什么精神,有些恹恹地看了他们一眼,便转过了目光。那些抬檐子的汉子步伐很快,几乎是片刻间便去得远了。

  “母亲,他便是那受伤的贵客?”崔简若有所思地看着他们去的方向。

  丹娘则皱了皱眉:“奴从未听说过哪家公子生成这般容貌。”未竟之言,她并不曾说出口:这般容貌却是如此气度,恐怕并非什么高门世家的公子,更像是什么人家的禁脔。

  王玫垂下眸,几不可闻地叹了口气。

  不必再向崔渊确认,她便知道此人是谁了。能让太子李承乾彻底失去理智作死的,也只会是这般容色难得的美少年了。想不到,居然能在京郊的道观里见到这位传说中的称心。不过,几乎不需魏王那头的崔泌耍什么手段,只要让圣人知道太子如何宠爱他——便是再漂亮的稀世美人,恐怕也只会在近期落得身首分离的下场。称心之死,想必一定会打破眼下平静的假象罢。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玫并未过多关注那座精舍中发生的事。只是过了几日后,执事道士又提起让崔简搬回去之事,母子俩都委婉拒绝了。待他们一行人做完道场,便回到了山居别院。此时已经将近八月,时入仲秋,暑气消解,秋寒渐起。真定长公主、郑夫人便带着晚辈们回到了长安。她们并没有去别院,而是径直回了胜业坊崔府、公主府。

  ☆、第一百五十三章 家人再聚

  车马如龙,徐徐驶入胜业坊崔府中,至内门前缓缓停了下来。崔渊领着几个侄儿守候多时,上前一步,温声道:“孩儿恭迎阿娘家来。不知阿娘这一路可平顺?”郑夫人扶着侍婢下了车,瞥了他一眼:“你倒是舍得离开那《兰亭序》半步了。我还道,不到你府试的时候便见不着你呢。”

  “孩儿一向沉迷书道,阿娘应该早已经习惯了才是。”崔渊如此接道。

  王玫又替他描补了一句:“四郎便是沉迷书道,也日日念着阿娘与叔母。有儿替他尽孝,他才能放心呢。”说着,她不免横了崔渊一眼,让他顺着说几句话,别随意就给她拆台。虽说某人的性情崔家人无所不知,但不过是说几句软话而已,能教长辈们心中愉悦些,又何乐而不为呢?

  崔渊微微一笑,从善如流:“还是九娘了解我。”

  “罢了罢了,我还不知道你的性子么?好不容易来迎我们一回,怕是心里却挂念着那些个摹本,恨不得立刻便回你的院子里去罢。”郑夫人笑了起来。她也难得见幼子这般软和,大部分时候他都太过随性了,连装上一装也是不愿的。“横竖也都累了,你们不必陪我回内堂,直接回院子歇息便是。”

  “有孙儿们奉着祖母回内堂便够了。”崔笃、崔敏、崔慎三人很知机地接道。

  郑夫人微微颔首,漫步行得远了。小郑氏、清平郡主、崔渊、王玫都对着她的背影行礼,接着各自暂别,便牵着孩子们回了自家院子。

  因多日不见,崔渊的目光落在王玫身上,迟迟不愿意移开,仿佛怎么瞧也瞧不够似的。此时此刻,恐怕无论任何名家真迹,都无法将他的心神引开。连他自己心中都有些意外,似乎一直沉浸在书法之中的他转瞬间就隐没了一般。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位疼爱妻儿的寻常男子,只是一个相思心动之人。

  不过望了几眼,他便道:“不是去山居别院消夏度日?怎么看着你却似是清瘦了不少?可是因茶园之事累着了?或是做道场的时候,用素斋不习惯?阿实倒是不曾瘦,好像也长高了一些。”

  “许是每日动得多了些罢。”王玫闻言抚了抚脸庞,“血气也足了不少,上山下山竟也不觉得疲累了,很有些健步如飞的意思呢。”她每天光是晨昏定省,便需在别院中上坡下坡走动,比平常锻炼得更多。

  崔简则比了比自己的头顶与阿爷的差距,失落地道:“阿爷定是看错了,我明明不曾长高。”

  “还没到时候呢。”王玫安慰他道,“待你到了十一二岁,恐怕晚上都能听见骨头拔节的声响。如同竹子一般,不声不响就长得高了。瞧你三阿兄,可不是半个月不见,就长了一截么?”三郎崔慎便刚到了抽条的时候,虽然瘦得像柳条儿一般,但时时刻刻都精神得很。

  “真的么?母亲让我多喝牛乳、羊乳,往后是不是长得更高?”

  “当然。不过,光长得高可不够,还须得生得壮实些——就如你阿爷那般。”所谓的穿衣显瘦、脱衣有肉,才是好身材。此时人们都崇文尚武,便是世家子,也并非一味追求肤白消瘦、羸弱不堪的审美标准。当然,太过壮实了便像个粗汉蛮夷,也是不美。

  崔渊听了,勾了勾嘴角:“二郎、晗娘、昐娘都家去了?”

  “阿爷、阿娘、阿嫂已经许久不见他们了,一定十分想念。我便想着,让他们在家中歇息些时日也好。二郎的功课也暂时免了,就当给他放几天假罢,过些日子再让他补回来便是。”王玫回道。路过宣平坊时,她便命人将侄儿侄女们送了回去。而且,她也想再寻个合适的日子,回娘家探一探亲。

  “你们一路可顺利?累是不累?”

  “顺利得很。累倒是不累,只是在车中待得太久,浑身有些酸痛罢了。”

  “我写了好些封信与阿爷,阿爷怎么就回了三封信?”

  “事多,有些忙碌。且我更想听你们说,而非看信。偶遇药王的事,看起来便颇为传奇。阿实,你觉得药王如何?与你先前所想的那些隐世前辈高人有何区别?”

  “一点也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老神仙,也不像寺观里的老和尚、老道士,更像是普普通通的老翁。不过,听药王说起话来,却觉得很有见地。总觉得,能从他的每个字里都琢磨出一些不同来。若不是我对医药之道确实没有兴趣,便是药王不想收我,我也会千方百计拜他为师。”

  如此絮絮地说了好些话,既平淡又温馨。到得点睛堂时,崔渊已经大致将母子俩所遇见的那些事都听了一遍。卢傅母、丹娘也时不时在后头补充几句,隔阂似乎也已经消解了不少。他便吩咐众人去准备夕食、洗浴等,而后将王玫、崔简都带进了书房。

  书房中挂满了他写的《兰亭序》摹本。若不是摹本实在太多,于书道上并无多少积累的王玫、崔简恐怕都分辨不出真假来。崔渊带着他们评点了一番自己这些摹本的好坏,便笑道:“十分神韵难得,除非王右军再世,否则恐怕谁都写不出来。不过,如今有了八分神韵,也不枉我废寝忘食参详那么多日了。”虽说离他所想的九分神韵尚差了一线,但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他并不着急。而且,圣人拿到他的摹本后,已经龙心大悦很是高兴了。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他比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更胜一筹,不过是沾了能够连日琢磨体悟的光罢了。

  “的确写得极好。”王玫认真端详着每一幅字,依稀仿佛确实能从那些字中看出些许神韵来。崔简则忍不住开始磨墨,照着自家阿爷的摹本勾画几笔。他修习书法时日尚浅,临摹了几个字之后,连自个儿都看不下去了,忙又换了纸重写。

  崔渊含笑指点了他几句,便又对王玫道:“除了《兰亭序》,我们还见识了不少珍藏的名家真迹,也算是意外收获了。”魏王的收藏自不必说,太子虽不好此道但给他献上真迹的人也很是不少。杜荷拿出了莱国公府的家传名家法帖,崔泌崔泳兄弟俩也求来了安平房不少稀有真迹。此事渐渐传开之后,陆陆续续有不少高门世家都产生了兴趣——谁不想在圣人面前搏一搏存在感,得几句夸赞呢?如大房崔渲,不但送来了真迹,还毛遂自荐;又如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京兆杜氏、京兆韦氏、弘农杨氏、兰陵萧氏、河东裴氏等,无不踊跃襄助。连岳父王奇都从书房里翻出了不少名家法帖,一股脑地给他送了过去。他也不想让大舅兄错过这等盛事,自己先抄了一份摹本给他送去参详。

  “参与此事的人越来越多,想来也容易选出好摹本罢。”王玫垂目想了想,“不过,若只能靠诸位临摹成卷,毕竟太累了。而且,恐怕在省试之前,也临摹不出多少份来。四郎记得我曾提过的雕版印刷么?不若选出最有神韵的摹本,令最好的工匠做成雕版,便可印刷无数次了。将那些摹本装订成折页册子,如同佛经那般,也更便于观看。”她一边说,一边勾画经折装的示意图。

  崔渊敏锐地意识到,此举不但可推广法帖,还可印刷书画,使更多寒门士子获益。想到此,他忽然道:“世家之积累,通常须得数百年、上千年之功。家风为一,财富为一,人脉为一,名望为一,书卷为一。纷乱迁徙之时,宁舍钱财田地,也不可舍书卷,可见书卷传承之重要。若有印刷之法,书卷便不再那般珍稀,寒门与世家之差也将愈来愈小。说不得延绵三代、四代,便可称世家了。”他从王玫那里得知了历史的走向,知道世家必将衰亡。然而,身为五姓七家的博陵崔氏子,他却并不觉得悲哀郁愤。仔细想想,世家又何曾兴盛过多久?秦汉崛起,魏晋巅峰,而后又日渐衰落。开贡举之试,提拔寒门,修《氏族志》,便足可见圣人待世家的态度了。

  “世代公卿,世享膏粱,却并非世出人材。”王玫轻声道,“且世家势大,皇权便势小。以贡举之试,得天下英才尽忠竭力,才是圣人所愿。至于出身世家或寒门,在圣人看来,都没有差别。唯一的差别,只是是否为他所用而已。不能为其所用,除之;能为其所用,举之。”

  崔渊颔首,叹道:“若只以家世为傲,而非以自身为傲,迟早世家都会衰落下去。”

  在旁边努力临摹的崔简抬起首,倏然插口道:“阿爷,这两者有矛盾么?我自然以身为博陵崔氏子为傲,也想有朝一日博陵崔氏以我为傲。”

  听了他的话,王玫与崔渊都禁不住笑了起来。眼角眉梢间的沉重之色,也尽数化解了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8页  当前第11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2/1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世家再醮记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