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家再醮记_分节阅读_第5节
小说作者:华飞白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73 KB   上传时间:2015-03-17 13:15:43

  青娘俏皮地吐了吐舌头:“不说了。”她想了想,眯着眼又笑了起来,“反正,不管氏族志上怎么写,九娘都不愁嫁。”

  “……”王九娘顿时无言以对。她确实并不想再嫁,但这种事与兄长王七郎说得,却暂时没有必要和丹娘、青娘提。迟早她们便会发觉她的想法,自然也不会再说起这些。

  ☆、第八章 东都洛阳

  这一日,王九娘是微微翘着嘴角醒过来的。甫张开眼睛,她便含着笑意拥着衾被坐了起来。服侍她穿衣的青娘亦是一脸喜气洋洋,她甚至还能听见外头春娘、夏娘两个小丫头低低的说笑声。而素来稳重的丹娘也并未约束她们,眉眼弯弯地独自捧着一朵新鲜欲滴的大红芍药进了寝房。

  不错,王九娘心里想着。今天委实是个好日子,一想到从今往后便能彻底摆脱那桩婚姻、重获自由,她心中便止不住地涌出喜意。更何况,兄长王七郎还特地安排她进洛阳城中逛一逛、散散心。困在长秋尼寺已是两月有余,她又何尝不想四处走一走?如今,总算是能见识到大唐东都的风采了。

  “可算要去洛阳了,九娘可不能装扮得太素净了。”青娘从箱笼里找出了她看中的衣裳,热切地看向丹娘,寻求她的支持。

  丹娘放下那朵芍药,抿嘴笑道:“素净的衣裙,可压不住这朵七郎特地折的芍药。”

  王九娘瞥了她们一眼,摇了摇首,道:“罢了罢了,今日便随你们罢。”连兄长王七郎都希望她装扮得华丽一些,她当然不能辜负大家的好意。何况,好生打扮一番,也能教那些以为她会伤心欲绝的人息了幸灾乐祸的心思。

  青娘自是喜出望外,服侍她洗漱之后,便与丹娘一同忙碌起来。各色衣笼、大小妆匣都纷纷打开了,从里头细细挑选。

  王九娘也豁出去了,只要不画广眉、不点面靥,便由得她们如打扮洋娃娃一般打扮她了。

  如此折腾了好一会儿,方装扮完毕。青娘特意将半人高的铜镜推到旁边,喜滋滋地道:“九娘好生看看。”

  王九娘下意识地往铜镜中看去。这还是她穿越重生后,头一回自镜中瞧见如今的自己。

  铜镜打磨得异常光滑,比她想象中还看得更清楚些。只见那里头映着一位双十年华的秀丽女子,略施薄粉、轻扫娥眉、口脂微点、双颊晕红,眉间贴着红色花钿,显得气色相当动人。她一头乌黑长发都尽数梳了起来,盘成了朝天髻的式样。鸦鬓上插着一把通透匀称的玉篦,侧面则是一枝精巧的花穗钗,此外还簪着那朵吐露芬芳的大红芍药。她上身着了浅橘色窄袖小衫外套鹅黄色宝相花纹的半臂,下身系了条高腰石榴裙,肩头又拢了一条银泥夹缬披帛。

  见了自己这番形象,王九娘不由得有些晃神。若不是体态仍有些过于纤瘦,镜中之人瞧起来竟像是记忆中那些活脱脱从画卷里走下来的大唐仕女一般。

  “九娘再将养一段时日,便可恢复从前的好气色了。”青娘捂嘴笑道,“就算是眼下,若是再肯多戴些首饰,脂粉施得更厚重些,可不是比哪家新妇子都漂亮?”

  王九娘回过神来,听了她脱口而出的称赞,不由得失笑了。这句话她自然不会太当真,刚刚大病初愈之人,当然无法与那些出嫁的新妇媲美。青娘这性子,不比丹娘稳重,唬唬外人是足够了,但私下里总有惊人之语。她是和离归宗的妇人,若是心不宽,光是听了“新妇”这种词,恐怕便会疑心她是在暗讽什么,心生不喜迁怒于她了。不过,这也足见青娘的性情委实真挚率性得可爱。

  “什么‘新妇子’?又口无遮拦。”丹娘伸出纤纤食指戳了戳青娘的额头,无奈道,“也就是九娘宽容慈和才不与你计较。”

  青娘立刻将铜镜推回原处,压低声音道:“是奴的错。”听见精舍外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她更是唬得连脸色都变白了,萎靡道:“奴下次再也不敢胡说了。九娘,奴去厨下看看朝食和药汤可做好了。”说着,便赶紧匆匆地走了。

  王九娘不由得浅笑道:“青娘怎地如此惧怕阿兄?阿兄哪有那般凶恶?”她也知道,王七郎唯恐她身边再出像黛娘、碧娘那样背主的侍女,待丹娘等人便格外严厉一些。但,严厉归严厉,他并不是那种苛刻暴虐的主人。

  丹娘摇了摇首:“她只是不习惯七郎的威容而已。其实,青娘也该好好磨一磨性子了,九娘千万不能由着她。”

  “我知道了,听你的便是。”王九娘拢了拢银泥披帛,慢步朝外走去。她一度曾担心自己的礼仪步态会露出端倪,但这具身体早便形成了习惯,她又曾经暗地里揣摩了许久两位贴身女婢的动作,因此举手投足竟也颇像样子。

  在王七郎看来,妹妹如今虽不如以往那般举止规矩妥帖,但也别有一种从容气度。这与他两旬前第一次见她时,简直天差地别,看了也教他心情跟着好了许多。

  “这般装扮便是正好。”他满意地打量了妹妹一番。

  “阿兄也终于肯穿圆领衫了。”王九娘笑道。她家这位兄长似乎并不喜欢时下流行的圆领、翻领袍,总是穿着宽袍大袖,也衬得风度十分优雅。不过,今天他却是戴了长脚幞头,身着赤红圆领衫,脚踏黑靴,显得格外精神奕奕,仿佛瞬间便年轻了好几岁。

  “阿兄也不是那般古板之人。”王七郎道,“何况,今日还是显得利落一些更好。时候不算早了,用了朝食,我们便动身罢。趁你出游,精舍里的摆设器物正好让仆从都收起来,明日我们便启程回长安。”

  “太好了,阿兄。”王九娘翘起唇角。

  王七郎又细细端详了她一番,确定她确实满心喜意,这才完全放了心。

  东都洛阳,是大唐仅次于京师长安的繁华都市。洛水自西南流向东北,穿城而过,将整座城池一分为二,称为洛北、洛南。洛北区域的西北隅便是皇城与宫城所在,与城外的上阳宫、禁苑遥遥相望。由此,洛北东面便稍显窄小,建有二十九坊,以一坊之地为市,称“北市”。而洛南区域便宽敞许多,建有七十五坊,内有以三坊之地辟成的两市,称“南市”、“西市”。整座洛阳城共计一百零三坊、三市,不似长安那般规整,热闹之处却并不逊色多少。

  王九娘端坐在马车内,光明正大地通过掀起的门帘观察着车外的景色。

  长秋寺就在洛阳南城郊,乘马车只需一个时辰便到了城门外。洛阳城南共有三座城门,分别是厚载门、定鼎门、长夏门。若从定鼎门入城,便直接上了天街。这条大街自定鼎门起,通过洛水之上的天津桥后,直达皇城,地位等同于长安的朱雀大街,是洛阳城最重要的街道。不过,由于离长夏门较近,他们一行人并未舍近就远。

  待入了长夏门后,王七郎驱马来到车边,低声道:“阿兄先去张家走一遭,再去县廨。九娘,你随意逛一逛,我将赵九和一些部曲留给你差遣。不必管我,你只需在城门关闭前出城回长秋寺即可。”

  “阿兄放心。”王九娘嫣然一笑,“尽管去便是。”

  “若是有什么想要的物事,随便买,阿兄替你出钱。”

  “知道了,阿兄去忙罢。”有位出手大方的兄长真是太幸福了。

  待王七郎带着随从离开后,一直小心翼翼不敢多言的青娘才松了口气,就像活转了过来似的:“时候还早,三市都未开坊呢!九娘想去哪里?”

  对这座城池一无所知的王九娘沉吟了一会儿,突然记起在城门外所见的葱茏垂柳:“这些时日成天待在寺庙里,今天便不去闻什么香火气了。不若去水边走一走,赏赏杨柳也是好的。”

  “那便去洛水边上走走。”丹娘闻言,笑道,“明天就要离开洛阳,说不得便再也不会来了,总得去天津桥上转转。”

  “走罢。”王九娘微微颔首。

  洛水之上,自西向东共有三座桥,称为天津桥、中桥、利涉桥。其中,位于皇城端门、定鼎门之间的天街之上的天津桥自然最为出名。立在天津桥上,南眺人流如织的天街、北望巍峨壮观的皇城,东西又可观水波粼粼的洛水以及两岸婉约拂动的垂柳。人间权势之盛莫过于帝王,天地钟灵毓秀皆集于山川,天津桥上的人们所见的自是无双盛景了,所思所想所感慨的,则复杂多了。

  由长夏门大街一直往北行,便正对着中桥。王九娘在中桥边下了马车,带着丹娘、青娘、春娘、夏娘,缓步走上了这座宽阔的石拱桥。而赵九领着王七郎留下的护卫部曲不近不远地缀在她们后面。

  中桥上既有行色匆匆的平民百姓,也有赏景吟哦的士子。王九娘立在桥边,俯身看了看流淌的洛水,又眺望了一番南北堤岸上的翠烟柳色,果然觉得心境开阔了许多。青娘、丹娘等默默在她身后侍立,并不出声打扰。

  看了许久,王九娘才转过身,刚举步欲离开,便见不知何时,一丈之外又多了两个游人。那一大一小长相颇为相似,显是父子,穿着的衫袍不论是式样还是颜色都完全相同,竟像是后世的“亲子装”一般。两人皆一动不动地凝神望着前方,似沉迷美景又似神游天外,看起来竟有些令人忍俊不禁。与不断抒发感慨的其他人相比,这安安静静的父子二人倒是颇有些不同。不过,彼此不过是陌生人,王九娘也并未多看,便带着侍婢们下了桥。

  顺着洛水北堤,在杨柳岸边漫步了约一个时辰,王九娘便又乘车来到了天津桥。天津桥上慕名而来的游人比中桥上更多,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抒情感怀者,甚至一时忘情竟手舞足蹈起来者,比比皆是,更引来了围观叫好之声。

  若不是意动共舞的人越来越多,王九娘都险些以为这是在卖艺了。观赏了这一出临时群舞,又见一舞毕后,那些或老或少的男子互相致意,她不由得心里感慨。唐人性情豪迈,热衷歌舞,不拘小节,由此便可见一斑了。

  走走停停,转眼间,一上午便这样过去了。

  “九娘可觉得腹中饥饿?附近便是道术坊,听方才走过的人说,里头很有几家不错的食肆,胡饼、蒸饼、汤饼的味道都很是不错。”青娘道。她一向伶俐,又热衷说话,便格外注意行人们的言语。

  “那便去罢。”王九娘记得丹娘曾提过前身喜欢粥食,但她在病中每天都喝粥,偶尔换换口味也不错,“若不是如今还不能食生,我也想尝尝鱼脍了。”生鱼片尚可接受,生羊肉片就敬谢不敏了。

  “炙羊肉呢?九娘可想试试?”

  “想。”唐朝的烤羊肉是什么滋味,她早就想尝一尝了。

  丹娘眉头微蹙:“那些小食肆,恐怕不太干净。而且,九娘还在喝汤药,仍然进不得过于荤腥之物,炙羊肉便罢了。”

  王九娘不由得叹了口气,道:“好容易出来逛逛,不必在意这些。炙羊肉我可以不吃,但其他的小食却想试试。”

  “是啊,丹娘别扫九娘的兴了。好容易今天高高兴兴的,偶尔尝一尝应该也无妨。”青娘立即附和道。

  丹娘只得默许了。

  ☆、第九章 洛阳坊市

  道术坊位于洛水南岸,是天津桥与中桥之间的五坊之一。这名字听起来甚是大气,其实却是个小坊,与西侧的惠训坊加起来才抵得过东侧的道德坊。不过,或许也正因为它占地较小,坊中倒没什么豪门世家宅邸,只挤了些顶多两进、三进的小宅院,而且多数住着平民与商人。也因此,坊中开了不少食肆、酒肆,有几家颇具特色,在洛阳城中也算有些名气。

  当然,只在平民与商人当中口耳相传的名气,作为官家女眷的王九娘从来不曾听说过。即便是一向喜好听传消息的青娘,也是刚刚才得知,此刻正笑得甜甜地唤着赵九,请他去打听那些食肆的消息。

  赵九是王七郎最得用的心腹,对王九娘自然也是毕恭毕敬。他吩咐赶车人将马车停在妥当的地方后,便带了两名部曲在道术坊中寻访了一圈。不多时,他便回来禀报:“回禀九娘,坊中人倒是荐了两三个食肆。某去看过了,其中一家是上下两层,瞧着既轩阔,也干净些。”

  “那便去罢。”王九娘其实并不挑,想当年她也就是个普通平民而已,路边摊没有少吃过。但看丹娘手中攥着软巾一付担忧紧张的模样,她便也不得不挑剔一些了。

  赵九便在前面引路,带着她们去了那家看好的食肆。与旁边那些古旧的小楼相比,这食肆确实修得格外精致一些,二楼窗边悬着迎风招展的旗帜,从远处看去也颇为醒目。

  因王九娘瞧起来身份高贵,食肆店家不敢怠慢,特地命伙计引她们去了二楼最大的雅间。说是雅间,果然齐整地铺着坐席,设有干干净净的案几、凭几,墙壁上还挂了字画。王九娘跪坐下来后,春娘赶紧在她身侧放了个隐囊,让她靠得更舒服些。

  那小伙计也颇有眼色,待她安稳坐好,便殷勤地推荐了不少市井吃食。王九娘因心中好奇,又仗着人多,不虞浪费,于是便按他所言,要了不少听起来或稀奇或诱人的饮食。

  譬如色泽碧绿的桑叶饮,据说是用扶桑叶制成的,喝起来酸涩中微微带苦,但细细品来又有回甘之意。不过,这种味道略有些奇特,就像时下大家都爱喝的酪浆一样,王九娘仍然有些接受无能。要仔细说起来,她还是更喜欢那些加了水果的饮品——樱桃酪浆就不错。只需用水果调调味,酪浆也便变得可口多了。

  王九娘还点了传说中的肉类胡饼古楼子。待伙计端上来,她微微张大双眼,有些讶异地看着那份占了半张几案的千层肉烤饼。一层饼夹一层羊肉,足足摞了十几二十层。这可不是一两个人就能解决的份量,就算她与四个侍女分食,撑死了也吃不下这么许多。幸好外头还有赵九和几个部曲,于是,她命伙计切了一大半给他们送过去了。

  当然,也有很合她胃口的吃食。盛在白瓷碗中的五色馄饨,细巧可爱地簇拥在碗中央,显得格外诱人。说是五色,白、绿、紫、红、黄,用不同的粮食揉的面,里头的馅料也完全不同,味道确实很不错。以及裹着白嫩虾仁,还撒了些腌萝卜之类的酸菜在里头调味的虾饼,咬下去便是满口鲜香。

  丹娘、青娘、春娘、夏娘也很少尝这市井中的小食,还好奇地要了这里的芝麻胡饼、蒸饼,说是要尝尝与自家厨下做的是否有所不同。结果认为自家做得好吃的和食肆做得好吃的,各占一半。青娘不服气,又央王九娘来试试,作为评判。王九娘不着痕迹地按了按吃得微微有些鼓胀的小腹,只能艰难地拒绝了她的提议。

  吃饱喝足之后,王九娘想走路消消食,于是带着婢女们循着路在道术坊中漫步。这里甚少见她这样的世家女子,来往的人群不免总会多看她几眼。没多久,她便受不住打量的目光,回到了马车上。

  这时,从东面隐约传来一阵鼓声,铿锵激昂,足足响了上百下才突兀地止住了。

  丹娘道:“已经到了午正时分,附近的南市也开了,九娘可想去走一走?”

  王九娘点点头,想起兄长先前豪气万分的叮嘱,不由得浅笑道:“既然阿兄都那样说了,我自是不必替他省钱。”

  听她竟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种玩笑之语,丹娘与青娘均微微一怔。

  稳重如丹娘居然突地便双目红了起来。她垂首迅速地拭了拭泪,方勉强笑道:“奴真替九娘高兴,九娘终于……终于算是走出来了。”

  青娘更是又哭又笑,鼻尖都有些发红了:“奴这才算是相信,九娘真的想开了。在张家时,九娘何曾如此轻松过?总算脱离了他们家这个苦海,九娘往后一定会苦尽甘来的。”

  王九娘反思了一番自己近来的得意忘形,决定还是应该高高挂起“谨慎小心”这四个字作为座右铭。再如何移了性情,前身也不会成为那种过于活泼外向之人。虽然她本便不是那类人,但打趣这种事情或许确实不太符合原本的设定。

  不过,两位贴身侍婢的反应,仍然忠诚得让她意外。

  “今天本应是个再高兴不过的日子,你们一个两个的,怎么都哭成花脸猫了?”她不由得轻轻地拍了拍她们的手,“这几个月你们也跟着我受苦了,往后我绝不会亏待了你们。”

  “九娘说的哪里话?这不过是分内之事罢了。”

  “怎么能这么说?九娘就从来没亏待过奴与丹娘。有九娘这样的主子,奴就已经很满足了。”

  说来说去,怎么哭得越厉害了?连两个小丫头也受到了感染,偷偷地抹起眼泪来,想是也曾经受过不少慢待。王九娘略作思考,决定换个话题转移她们的注意力:“明日便要启程回长安了。别的不提,总得买些礼物带给阿爷阿娘、阿嫂和侄儿们才是。”她并不知道兄长到底已经有几个孩子,或者她先前以为的只有这一个兄弟的结论是否推断失误了。但有丹娘、青娘在,肯定不会让她在这种事上出差错。“你们须得帮我想想,带些什么回去才好。”

  两个贴身婢女得了这个异常重要的差事,立刻精神起来,左一句右一句地出起了主意。春娘与夏娘也竖着耳朵细细听着,似乎想将这些都牢牢记在心里。

  “郎主与娘子爱重九娘,只要是九娘送的,不论是什么都只会说好。如此,倒不用送多贵重之物。九娘且去那些行肆中多瞧上几眼,有合心意的便很不错了。”

  很好,再一次印证了兄长先前所言,父母确实爱宠这个唯一的女儿。她并非原主,最担心的便是见父母这一关。越是疼爱,越是了解女儿,这一关其实便越不好过。但愿性情大变这个借口能瞒得过去。她也会替前身好好孝敬父母的。

  “若是崔娘子,送些时兴的珠玉发饰总不会出错。”

  “还是慎重些罢。崔娘子平素不太喜爱逛市坊,一些别致的摆设或许更能打动于她。”

  兄长娶了崔氏女,不知是清河崔氏还是博陵崔氏,估计也应是嫡支嫡女。名门着姓之嫡女,珠玉发饰多得早就使不过来了,眼光也不会太低,或许别致些的玩意儿更能得她青睐?

  “小郎君、小娘子们今年该有多大了?九娘刚出嫁那会儿,二郎才过百日呢!”

  “算起来,大郎应有十岁了。大娘晗娘也有八岁,二娘昐娘也是六岁了。”

  “这么说来,大郎便送笔墨纸砚,二郎送些玩器,两位小娘子就送臂钏或是玉佩?”

  兄长已经有两双儿女了,虽不知是嫡是庶,但膝下毫不空虚,实在是太好了。想到此处,王九娘轻轻地抚了抚腹部:她这辈子恐怕是不可能有儿女了。便把侄儿侄女们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好好疼爱罢。

  这时,马车停了下来,便听外头赵九道:“九娘子,马车已经入了南市。某见南市之北多为饭食行肆之类的杂店,便驱车往南赶了些。”

  “还是赵九大兄细心。”青娘头一个下了马车,粲然笑起来。

  丹娘眉头轻挑,瞧了瞧她,又看了看面无表情的赵九,转身扶着王九娘下马车:“九娘小心脚下。”

  王九娘方才只顾着听婢女们谈论礼物和家人了,根本没仔细看马车外头的景物。如今见到宽阔的大街两侧,各类行肆林立,作为招牌的旌旗在风中飞舞,衣着富贵的男男女女悠闲地在不同的店面中进进出出,俨然便是一片繁华的步行街,不由得大开眼界。

  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中,更不乏高鼻深目的胡人与肌肤黝黑的昆仑奴。不愧是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外国人的比例真是出奇地高。即使是在后世早就看惯了外国人的王九娘,也不禁为那一张张拥有颇具异国风情的脸孔、却身着唐人服饰的胡人而讶异。

  倒是丹娘和青娘依旧显得很淡定,都不动声色地打量着旁边的行肆。

  “九娘,前头似有一家夹缬店,可要去瞧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38页  当前第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世家再醮记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