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红颜风华录_分节阅读_第16节
小说作者:华飞白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813 KB   上传时间:2015-12-14 13:27:44

  “玉郎等得久了罢。”谢琰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一把缀满各色宝石的匕首,朝他抛了过去,“接着!这匕首看着花里胡哨,却很是锋利,十分适合防身之用。你平素将它放在袖子里便是。”

  “多谢阿兄!”李遐龄接过来,只觉得这刀鞘上各类宝石璀璨的光芒,无不散发着“我是暴发户”的气息,有些不忍直视。但他信任谢琰的审美——看起来毫不挑剔其实骨子里自有章法的阿兄都能无视这把刀鞘,可见里头的匕首确实是难得一见之物。

  谢琰何等敏锐,自是发现他那一瞬间的呆怔,笑道:“刀鞘倒是随时都能换。换个不打眼的,也免得惹来旁人注意。至于这刀鞘上的宝石,正好可拿给祖母与秋娘,教她们打首饰用。”他不曾提起李遐玉,却是已经习惯了她作男儿打扮,一时并未想起来。

  李遐龄倒是不曾注意到这种细节,遂欢喜地应道:“阿兄先前不是做了几个刀鞘么?随意看着给我一个就是!”

  “那些粗糙的物件,你居然还惦记着呢。”谢琰失笑,“待会儿你去我院子里拿便是了。”

  孙夏见谢琰出手便是这般重礼,搔了搔脑袋。以他粗豪的性情,当然不可能想到归家时要给家人们准备礼物。但谢琰的举动倒也提醒了他,他便大大咧咧地道:“阿琰若是不送这匕首,我倒是忘了礼物之事。咱们这回缴获的玩意儿都还在,里头应当有我的份,玉郎到时候尽管去挑!剩下的都给祖母,看她老人家有没有什么喜欢的。”

  谢琰笑道:“这匕首也是缴获之物,偶然得之罢了。至于其他,此行紧急,来不及置办什么,也只能依阿夏所言,让大家从这次带回的物件中看着挑。”其实,他在胜州、夏州都挑了不少礼物,只是先让李遐玉带回来了而已。

  兄弟三个说说笑笑地策马往回走,不多时便回到家中,前往正院内堂去拜见柴氏与李和。李和前些时日都住在军营里,似乎有什么紧急军情需要忙活,直到听说孙儿孙女们都回来了,又要举办除服礼,这才抽了空回了一趟家。

  “孙儿拜见祖父祖母!”

  “起来!”李和坐在长榻上,抚着长须,满意地哈哈大笑,“你们先前的战绩,元娘皆与我说了!这一回可顺利?听说也是一伙将近百人的马贼?居然敢往贺兰山跑,若教我手底下的军汉们遇见,也定不会轻饶了他们!”

  “连续追击几日,从怀远县之北掠了过去,没教他们渡过黄河。”谢琰轻描淡写地道,“军中所用弩箭毕竟射程远,只当是追着活靶练习罢了。”他虽说得极为简单,但李和、柴氏甚至于李遐龄都能听出其中蕴含的几分惊心动魄之意。且许是性情气度的缘故,同样提起这般血腥的杀戮,他却是气息分毫不乱,一如往常般俊雅含笑,令人如沐春风。

  孙夏在一旁哼道:“阿琰痛快了,我却很不痛快!那群马贼只知道奔逃,不敢下马一战。我扛着斧头追了一路,居然愣是没有见过血!最后没有法子,只能拿了弩箭胡乱射,也没射中什么。早知如此,倒不如和阿玉一同回来呢,白白浪费了几日!!”不能真刀实枪地打,他简直憋屈坏了。而且,他射箭的准头素来一般,临来射这种“活靶”,更是十中一二都困难得很。

  闻言,李和再次仰首大笑,亲昵地骂道:“两个臭小子!不过是杀了些马贼,胜了几场,可别得意起来了!武艺高强当然重要,但若是真上了战场,千军万马之中,你们带的这一点人又算什么?”

  “祖父祖母此番不正是想考验我们的武艺么?”谢琰笑道,“与马贼对战,五分勇武、三分急智、二分计谋,便足矣。祖父这两年多也没教过其他,孙儿们便只能将往日学过的那些纸上谈兵之计,挑着拣着用了。”

  李和指着他,佯怒道:“还敢怨我教得少不成?!”

  “孙儿不敢。”谢琰笑着垂首“认罪”,唇角轻轻地勾了勾。孙夏圆睁着眼,瞧瞧他,又看看上头“须发皆张”的祖父,低声问李遐龄:“说得好好的,怎么祖父又生气了?——我没看错罢?”

  李遐龄悄声回道:“祖父高兴得很,不过是耍些小脾气而已,咱们不必管。”他自然很清楚,李和有多喜爱谢琰,简直将他视为了自己的衣钵传人。偶有些时候,连他这个正经的孙儿也难免有些失落。但转念想到一家人之间如此和乐融融,也便释然了。

  “头一回实打实地上阵杀敌,能有这般成就已经很是惊人了。”柴氏接道,“我知道,你们心中定是热血沸腾着呢,还想前往河西罢?”

  谢琰回道:“依胡商们所言,河西的马贼其实更为猖獗。更有西突厥人、吐谷浑人、铁勒诸部等假扮马贼,劫掠商队货物充作军资之用。孙儿们觉得,与他们周旋,必定更能获益良多。而且,河西地带位置紧要,其附近大漠的舆图也颇为稀少,我们想绘制出来。”

  柴氏略作思索:“河西迟早都必须去,但并非眼下之事。”

  李和颔首:“你们祖母说得是。此番磨练已经足够,接下来是时候让你们学战阵了。千人万人之战,只有结阵方可集全军之力御敌。若学了战阵,说不得河西那些假作马贼的胡人便正好给你们好生磨合磨合。”

  听了他的话,孙夏尚且懵懂不知,谢琰却是惊喜得很:“祖父——”

  “祖父所提的战阵,可是卫公(李靖)的征战行兵之法?”原来却是有人比他更为急切,匆匆地自外而入,打断了他的话。

  “阿玉……”谢琰循声望去,微微一怔。

  在他记忆中,李遐玉仍是那位英姿勃发的俊秀少年郎,言语行为之间坦然大方——或许更早之前的她,亦是当初风雪之中偶遇的模样,年纪幼小却性情坚韧。只是,无论哪一种形象,都与寻常那些小娘子大相径庭。

  然而,眼前出现的,却是一位姿容精致、身量高挑的小少女。只见她梳着双环髻,插戴着白玉兰花步摇、金珠攒红宝石钗朵,鬓角附近簪了一朵单瓣火红芍药,衬得她的脸庞越发娇美。一身六幅及胸石榴裙、樱草色夹缬花鸟穿枝纹半臂,穿在寻常人身上或许只是色泽艳丽越显娇媚,她却将这身衣衫穿出了火一般的鲜艳夺目之感,更有种凛然之气蕴含其中——足以令人见之忘俗,无法移开目光。

  “阿兄、大兄。”李遐玉朝着他们行了一礼。因感觉到柴氏的目光,她下意识地将小郎君惯用的叉手礼,改成了小娘子的拜礼。虽已经许久不曾行拜礼,但她的身体却仿佛自有灵性,举止如行云流水,赏心悦目之极。

  谢琰定了定神,刚要赞几句她今日的穿着打扮,旁边孙夏已经忍不住道:“阿玉,想不到你换回小娘子的衣装,居然这般好看。以往我们见过的那些小娘子,就算头上插满了首饰,我也不想再看第二眼。但是……阿玉却让我忍不住总想看下去。”他此言多少有些唐突,但因性情一贯直率得很,柴氏与李遐玉反应都十分平淡。

  谢琰心里却隐约有些不悦,但也并未多言,只是跟着道:“许久不见阿玉着红妆,果然也很适合。穿男装时,是个俊俏的小郎君;着女妆时,却是个貌美的小娘子。阿玉果然无论如何淡妆浓抹,都十分相宜。”

  听了他的夸赞,李遐玉禁不住抚了抚鬓边鲜艳欲滴的芍药:“我……还有些不习惯。”

  因她生得高挑,柴氏与孙秋娘给她做的衣衫,已经颇似那些个十三四岁的小娘子了。裙摆宽大,衣饰精美,让习惯了胡服或“丈夫衣”的她总觉得束手束脚。然而,她心里觉得不习惯,身体却似自然而然地适应了这些衣饰。如她想象中那般踩住裙角之类的种种意外都均未发生,反而让柴氏十分满意——居然过了这么多年,她都尚未忘记她教过的诸般礼仪,足可见幼时学得极为用心。

  “谢家阿兄说得不错,阿姊穿什么都好看!”作为她的脑残粉,孙秋娘自然只有更热烈地赞美,“而且,尤其适合鲜艳的色泽!”

  柴氏也笑道:“这身打扮确实不错,过两天就要举行除服之礼,也不必拘泥了。”她让李遐玉、孙秋娘都到她身边坐下,接着问:“你们俩去了园子里,可选好了除服礼那日要簪的花?咱们家的芍药都是单瓣,不太合适。牡丹这般金贵的花也不曾种过……”

  李遐玉只想接着说方才的战阵之事,哪知道柴氏、李和以及谢琰却都不再提起半个字了。于是,她也只得顺着柴氏的话答道:“角落里倒是有一丛杜鹃开了,看着也很是不错。”

  孙秋娘亦是快言快语道:“咱们家的园子泰半都种了菜,若是摘些胡瓜(黄瓜)花,倒也新奇得很呢。”

  柴氏绷不住笑了:“谁家会将胡瓜花插戴在头上?”说罢,她横了李和一眼:“说来也都怨你们祖父。如今没有空闲侍弄那菜园子,居然也不愿索性拔了个干净。咱们家的孙女眼见着便长大了,连寻朵花簪戴都寻不着,说出去你这当祖父的就不丢脸么?”

  李和轻咳一声,虎着脸道:“簪什么花?咱们家的小娘子,便是什么都不簪,走出去也定是最亮眼的。”顿了顿,他却又吩咐大管事李胜:“回头赶紧去市集上买些花草,不拘是牡丹、芍药、石榴、海棠,尽管都搬回来就是!”

  李胜笑着答应了,又小心地抬眼看了看柴氏:“买回来之后,种在何处?”

  “将正院里的松树拔掉几棵!”李和道,“几十年都是满眼松树,早便看得腻歪了。在内堂前头清出一片空地来,将那些个花花草草都种上。也好让娘子坐在内堂里,一眼就能瞧见外面的好景致。”

  柴氏似笑非笑:“到底还是舍不得你的菜园子。”

  李和只故作没听见,又看向底下的孩子们:“元娘与二娘的院子不必说,若想新种什么花草,尽管随时增添就是了。玉郎、三郎、憨郎,你们的院子里也单调了些,不如也补种些什么?”

  李遐龄赶紧摇脑袋:“我院子里种满了竹子,还有棵老梅树,已经够了!”

  孙夏则迷茫得很:“我又不用成日戴花,种了花草能有什么用?平时如果练一练斧子、刀法,说不得就被削了个干净……”

  谢琰望着垂下首似有些懊恼的李遐玉,并未发觉自己脸上的笑容越发温和了些:“我那院子倒是缺几丛花草。阶下芍药、山茶,种些也就是了。”

  “三郎倒是提醒我了。”柴氏挑起眉,“茶花不错,又方便照料,多栽些也无妨!多挑几种颜色,也方便元娘、二娘换着插戴。”她已经盘算起了出门宴饮之事,满意地看向几个孩子。至于磨练战阵之类的事,还是待他们休息些时日再说罢,也不差这一日两日。

作者有话要说:  李遐玉:真不自在,阿兄该不会觉得很奇怪吧……(换了衣衫)

  谢琰:0 _ 0

  李遐玉:这是什么表情……从来没见过阿兄这样……果然很奇怪?(赶紧换回去)

  谢琰:= =……(等等!)

  因为看呆而反应太慢什么的,真是要不得啊~

 

  ☆、第三十二章 初赴宴饮

  

  三两日后,李家十分低调地举行了除服礼。在场者几乎只有自家人,仅有的些许外人,亦都是李和忠心耿耿的下属。除服礼结束后,李和便带着他们一同去了军营,并未在家中多停留哪怕片刻。李遐玉与谢琰瞧在眼中,皆若有所思。

  又过几天,柴氏应县令娘子之邀,带上家中几个孩子去郊外庄园中赏牡丹。虽说家里所有人都早已习惯骑马出行,她却使仆从驾了辆牛车,将李遐玉、孙秋娘都拘在身边。孙夏、李遐龄、谢琰仍旧骑马,小步奔跑着随在牛车侧近。

  牛车造得十分结实,因铺了好几层柔软的茵褥的缘故,也并不会颠簸得令人难以忍耐。李遐玉很是规矩地跽坐着,时而给柴氏倒些浆水解渴,时而给孙秋娘递些鲜果点心,照料得十分周到。前些日子身上盘旋着的戾气仿佛已经消失殆尽,再也瞧不出任何异状。几个贴身婢女一直插不上手,索性便在一旁静静坐着了。

  “过些时日,将你新抄的《地藏经》拿去弘法寺供着。”柴氏道,“待中元做道场时,咱们再去天心尼寺斋戒数日。虽说马贼都罪有应得,但杀人便是造了恶业,为他们超度一番,也算是消去孽因了。”

  李遐玉微微一笑:“祖母,抄经确实有效。不过,求的却是自己心安,能让躁动的心绪平静许多。”若是任何杀孽都能靠抄经念佛消除,又何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之说?假若未能亲眼得见,她并不相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类的偈语。更何况,她亦不需要成佛——为父母亲人复仇,为弱者伸张正义,她杀任何一个人都问心无愧,如此便足矣。

  柴氏长叹一声,听着外头李遐龄几人的笑声,又问:“你们可是觉得有些闷?咱们北疆的小娘子本不该如此拘泥,不过县令娘子今日招待贵客,却是不得不谨慎几分,以免在贵客跟前失礼。”

  “祖母,是什么样的贵客?”孙秋娘有些好奇地问。

  柴氏笑道:“听闻是咱们灵州都督家的小娘子。因觉着咱们弘静县景致不错,特地来此处的别院小住数日。”时任灵州都督仍是卫国公李靖之弟李正明,陇西李氏丹阳房嫡脉。他们家的小娘子,出身自是一等一的高贵。弘静县不过是座边陲县城,何曾来过这般金贵的客人?县令娘子忙不迭地准备宴饮招待,并邀来全县的官家女眷前来作陪,亦是在情理之中。说不得旁人还须得谢她一谢,给了她们亲近顶级世家小娘子的机会。

  “那些个世家贵女,与咱们寻常的小娘子有什么不同?”孙秋娘又问,亲昵地抱着李遐玉的手臂道,“若是论礼仪风姿,阿姊一定不会输给她们;若是比骑马射箭,她们恐怕远远不如阿姊呢;换了琴棋书画,连谢家阿兄都说,阿姊的飞白书与行楷功力十分了得。”

  柴氏见她满脸骄傲炫耀,心中涌出一片暖流:“元娘的礼仪是我亲手教导的,自然不会有半分错漏。”她在平阳昭公主身边伺候过,各种宫廷礼仪亦是不在话下,日常礼仪则更是熟知无比。若不是后来恰逢其会成了女兵,又嫁与了李和,说不得她还能成为某个世家大族的傅母,专门教导小娘子们的礼仪呢。“不过,二娘,她们光是凭着出身,就足以傲视我们寒族中最出色的小娘子了。”

  “凭什么?”孙秋娘有些不服气。她自己倒是无妨,却替阿姊觉得委屈。

  “世庶之别,仅此而已。”柴氏叹道,“能够延绵数百年的世家大族,自有不凡之处。他们教养出的小娘子,便是才华容貌有限,见识也总会有些与众不同。我是你们的祖母,自然觉着你们样样都不比这些小娘子逊色。但在常人眼中,知己好友甚至于婚姻,看的都并不仅仅是‘人’,而是身后的家族荣华。”

  “……”孙秋娘毕竟年纪幼小,又出身小户人家,对这些并没有太深的感触。李遐玉却似有所触动,然而,那些细微的思绪转瞬即逝,她并未来得及细想。对于柴氏之语、孙秋娘之不满,她也只是道:“俗话有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那些世家的先祖多数亦是寒门出身,靠着自身才华做了累世公卿,才有今日的郡望豪门。秋娘不必妄自菲薄,须知我们又何尝不是某个世族的先祖呢?”

  “阿姊说得是!”孙秋娘似有所悟,眼中满是崇拜,“咱们可不做什么‘乘凉之人’,只管栽下一棵参天大树就是!”

  柴氏双目轻轻一动,欣慰地笑了。孙女的反应在她的意料之外,却足以让她惊喜万分。拥有这般气魄的小娘子,又何必拘泥是否身在寒族?若是给她足够施展才华的天地,日后她必定便会绽放出万丈光芒。

  说话间,便已经到了县令家的庄园。说是庄园,其实是个专门造来消暑赏玩的大园子。里头引了附近水渠的活水,移了山石泥土,栽着姹紫嫣红各色花卉,又建了楼台亭阁。虽说并不富丽堂皇,却也别有一番趣味。

  牛车在园子的二门内停了下来,柴氏扶着李遐玉、孙秋娘下了车,迎面便见县令娘子陆氏笑盈盈地迎了过来。这妇人大概三十来岁的年纪,生得白净圆润,妆容打扮亦是常见的贵妇做派。她的笑容带着几分热切又隐含矜持,将世家支脉女子见到寒门命妇的形容姿态拿捏得恰到好处:“柴郡君可算是来了,真教我好等!”

  柴氏朝她微微颔首,只露出三分笑意:“我这老妪若是不在,说不得你们还自在些。不过,思来想去,你派人给老身送了那么多回帖子,若是这次还不过来,倒是白白辜负了阿陆你的一番美意了。”

  陆氏抿着嘴笑道:“郡君愿意给我面子,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这两位,是郡君的孙女罢?”其实,弘静县内有头有脸的人家都很清楚,李家只剩下一双孙儿孙女。然而柴氏对外皆称自己膝下有三个孙儿两个孙女,众人便也都随着她,并不十分深究谢琰、孙夏与孙秋娘三个的来历。

  “儿见过陆娘子。”李遐玉、孙秋娘行礼道。

  因前来赴宴饮,两人都在贴身婢女的努力下,仔细妆扮了一番。李遐玉梳着双环髻,左右各插着金镶玉蝴蝶状钗朵,中间则戴着一朵盛开的茶花。这双蝶戏花栩栩如生、趣味非常,光是瞧着就很是夺目了。而她身上则着了条五幅樱桃红及胸长裙,配着藤黄色连珠碎花绞缬半臂,将修长的身量完全勾勒了出来,已经很有几分少女的风情了。

  孙秋娘则仍是梳了双丫髻,发髻外绕着两串红宝石珠花,显得极为俏丽。她同样穿着五幅樱桃红长裙,上身却是一件蜜合色狩猎纹夹缬半臂。因年纪幼小的缘故,双眸微张,羞涩一笑,倒也很是惹人怜爱。

  陆氏细细打量着她们,赞道:“两位小娘子都这般出色,怨不得郡君一直将你们藏在家中,不愿带出来呢!可不是生怕让人瞧了去,往后就惦记上了么?”

  李遐玉、孙秋娘皆很配合地垂眸不语,看上去便似被夸得害羞了一般。柴氏瞥了她们一眼:“阿陆这般说可羞煞老身了。谁不知道你们家的两位小娘子,样貌才情皆是咱们弘静县中的头一份呢?老身这两个孙女先前不方便出门,至今也未曾见过什么世面,还须得县令家的小娘子们看顾一二了。”

  陆氏笑道:“身为主人家,照料客人是应该的。何况两位小娘子都聪敏伶俐,定是能与我家大娘、二娘投契起来。”说着,她便命侍女去将自家女儿唤过来。

  柴氏又道:“老身的三个孙儿都在外头,平日只知耍刀弄枪,也不知是否能与其他的小郎君好生相处。”这番话却纯粹只是自谦之语。有谢琰在,她丝毫不担心孙夏与李遐龄是否会有什么失礼之处。

  一面寒暄,陆氏一面亲自领着柴氏祖孙三人往园子中走,随口介绍着园子内的景致。李遐玉漫步细瞧,倒也看出了几分趣味。园子中的山石、楼台亭阁自是远远不如世家大族们的别庄,但布局却是学了五六成,说是移步换景倒也勉强使得。

  正行走间,县令家的两位小娘子便带着使女来了。她们与自家阿娘生得极像,略有些丰腴之态。年长的约十三四岁,性情沉静,姿态优美;年幼的亦有十一二岁,却是跳脱一些,难掩好奇地望着新来的客人。

  李遐玉、孙秋娘与柴氏暂别,便随着县令家两位朱氏小娘子离开了。朱大娘轻声细语地提醒她们,眼下都已经来了哪些客人,待会儿也好跟着认一认人。朱二娘则压低声音道:“虽说你们要守孝,但将近三年不出门走动也稀奇得很。我还曾以为,你们武官家的小娘子都不会在意这些繁文缛节呢。”

  李遐玉自是不能直白地告诉她,他们家确实完全不在意这些。守孝并不只是为了寄托哀思,而是为了磨砺性情确立志向,以抚慰亡者在天之灵。这些美好的误会,就由得她们去罢。

  “二娘!”朱大娘蹙起眉,“别对客人失礼。”

  朱二娘吐了吐舌头:“阿姊难道不好奇么?你们平日在家中都做些什么?”

  孙秋娘瞧了瞧李遐玉,见她似是不反对,便答道:“除了修习骑射,我会学做女红针黹,阿姊则喜欢临摹名家法帖。”

  显然,除了“骑射”这样爱好之外,其他两种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朱二娘也不再追问,只兴致勃勃地道:“修习骑射?那你们投壶一定顽得很好。哎呀!待会儿可得替我狠狠地赢那孙家的五娘,省得她一直嘲弄我四体不勤。”

  这小娘子倒是直率得很。李遐玉想,遂应道:“我们尽力而为,可不能保证一定能赢。”修习骑射当然并不是为了顽这些游戏,但偶尔为之倒也可放松一二。

  ☆、第三十三章 与众不同

  因着此次宴饮招待的贵客是灵州都督家的小娘子,县令娘子陆氏特地安排了一处颇有几分湖光山色的园林,让一众小娘子在里头随意顽耍。这些小娘子都出自弘静县中有头有脸的人家,平素在各种宴饮活动中常常得见,彼此都很相熟。见贵客尚未至,她们便三五成群地顽起来,斗草、投壶、剪花、泛舟、行令、对弈、双陆等,时不时传出银铃般的笑声。

  李遐玉、孙秋娘随着朱氏姊妹到来后,便由朱大娘引见给了一些亲近的小娘子。许是物以类聚,朱大娘的手帕交性情都十分稳重安静,而朱二娘带来的几位小娘子却是活泼得很。李遐玉虽从未与这些官眷小娘子打过交道,但顺着她们说些话也并非难事。于是,瞧上去一群人倒也是言笑晏晏,似乎很是投契了。

  朱二娘并未忘投壶之事,特地让仆婢将银壶以及精致的木箭都取来,还得意洋洋道:“孙五娘,这回来了投壶的行家,你可别输得羞恼不肯认账!”那名唤孙五娘的小娘子是县尉家的,闻言挽袖笑道:“我顽投壶从未败过,不试试怎么知道谁输谁赢?”

  她这一番话,倒让大家都生了几分兴致。连平时并不喜爱投壶这种游戏的几位小娘子也想参加。于是,便一同约好从最简单的五步投壶开始。

  虽说只是站在五步之外,但许多小娘子的准头依然令人无法直视,十投八九都不中。倒是那孙五娘,果然是个眼快手准的,十投九中,一时间独占鳌头。只是,待轮到孙秋娘,却是丝毫不曾犹豫,连投十中,插得银壶都满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3页  当前第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9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红颜风华录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