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红颜风华录_分节阅读_第68节
小说作者:华飞白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813 KB   上传时间:2015-12-14 13:27:44

  “彼时我深恨薛延陀,神志并不算完全清醒,觉得他们也不像是良善之人,就离开了。不知为何,那时心中只剩下一个执念——不断地往南行。跋涉数千里之后,竟然来到了幽州城外。因伤势加重之故,我昏倒在路旁,后来被师父所救,带回家中治伤照顾。药王当时正在师父家中做客,替我诊治开方,才将我救了过来。”

  听到此处,李暇玉禁不住喟叹道:“能与药王相交者绝非寻常人,不知这位先生尊姓大名?”虽说已经是师徒关系,但这位先生无疑亦是谢琰的救命恩人。此等恩情便是对方不求报答,也应当时刻牢记在心中。换而言之,若是没有这位先生,谢琰可能早就不治身亡了。而她可能穷其一生,也无法寻得他的踪迹,更可能连他埋骨荒野亦是毫无所知。

  “先生之名讳,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罢。出身博陵崔氏,时任幽州刺史——”谢琰尚未说完,李家姊弟二人便瞪大双目,不约而同地惊道:“崔子竟!!”就连染娘听见这个名字,也歪着小脑袋,试图在半睡半醒之间想起这究竟是何人。

  谢琰禁不住低低地笑出声来:“果然,咱们家素来尊敬子竟先生,你们对他亦是知之甚深,一猜便能猜中。此番能拜先生为师,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李家姊弟连连颔首,眼中都闪烁着好奇,竟一时将其他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一心追问起崔子竟来:“子竟先生究竟是何等样貌?何等性情?可是长髯飘飘的美髯公?可曾见过子竟先生写字作画?可曾见过子竟先生的家眷?听说那位王夫人才是茶楼茶肆的开设者,果真如此么?”

  一连串问题砸过来,谢琰险些有些招架不住,于是只能作答:“先生不喜蓄须,看起来不足而立年纪,更像是一位年轻狂放的文士,而非堂堂三品服紫高官。他的性情比较随意,随性而为,风骨斐然,令人望之便心生尊重。至于写字作画,这些时日先生也教了我一些技巧,改日再告知你们罢。师母为人淡泊平静,茶楼茶肆确实是她所开设,不过她并不擅长茶道,尤擅行商。她所赚取的资财,不仅为先生的政务所用也通常用于开设学堂。而且,她亦是先生的智囊之一。”

  说起崔家人,恐怕一日一夜也说不完。谢琰便又转移了话题,提及了他所遗忘的那些前事。李暇玉遂从他们当年在夏州长泽县城相遇时说起,一直说到染娘出世,她搬救兵北上相救,结果二人却生生分离。关于后续的报仇雪恨之事,她也简单地提起了前前后后的布置,说到最后李袭誉的下场,依旧觉得大快人心。李遐龄时不时也补充几句,将他所知之事亦完完整整地讲出来。

  听罢这些,谢琰亦是微微拧起眉:“我曾听先生提过此案,却不料原来受害之人便是自己。李袭誉此人,真是成也‘教子有方’,败也‘教子有方’。犹记得,先生曾说过,他教导子孙之时,还曾传出许多逸闻,在士林之中颇有贤名。却原来,到底不过是个伪君子罢了。不过,虽则咱们是苦主,他也已经身死,但他还有一兄任桂州都督,不得不防。”虽然听闻其兄李袭志平定岭南、政务清明,亦是有才有德文武双全的名士,但有其弟的先例,无论如何亦应当谨慎一些。

  “李袭志一直在岭南,已经任桂州都督二十余年,应当不可能将手伸到长安或者北疆来。”李暇玉回道,“后来我奉召入京,受到皇后殿下召见。殿下嫡出的义阳小公主噩梦受惊,不得安眠,日渐衰弱。我便奉命效仿鄂国公与胡国公为先帝镇守驱邪的旧事,守护在小公主身侧。故而,这些时日常来往于宫中,也逐渐得到圣人、皇后殿下与小公主的信任。原本我还有些苦恼,待小公主痊愈之后,该如何辞去此事往漠北寻你。如今大概也不必烦恼了。”

  她本来便将义阳小公主当成另一个自己,亦有心好生守护她长大。同时,她也怜惜杜皇后的慈母心肠,不欲教她担心牵挂,反倒令病势越发沉重。如今心中不必再因谢琰而觉得左右为难,更不必煎熬痛苦,不知不觉间,她亦更坚定了守护皇后母女的信念。此外,为了圆前世那段记忆的未竟之愿,她亦有不少事需要留在长安继续完成。

  提及帝后与义阳小公主时,谢琰似有些惊讶,随即笑道:“原来咱们定敏郡君的凛然之气,居然已经能够镇压邪祟了,当真是厉害得很。师父之前给了我一封信,让我呈给圣人。我正想着是否要去一趟他本家中,请崔尚书代为转交。如今却不需如此了,只需烦劳定敏郡君面圣便是了。”

  李暇玉轻嗔地斜了他一眼:“还不赶紧将信匣给我?”而后,她又听见远处传来的更鼓声,这才发觉眼下已经是卯时初了,而她却依旧精神奕奕,毫无任何睡意:“说来,子竟先生之父崔尚书与咱们也颇有渊源。既然你家来了,又成了子竟先生的弟子,便是实打实的晚辈,理应上门去拜访才是。此外,契苾何力与执失思力两位将军对你多有提携,也应当择日拜访。慕容姊夫与十娘姊姊所在的军府离长安不远,表兄如今也在他麾下,改日骑马去探望他们罢。”

  细细数起来,便是在这陌生而又熟悉的长安城中,他们也有许多亲眷友人。与灵州相比,关系亲近的人家丝毫不少,只是可惜祖父祖母与秋娘都不在而已。更何况,还有谢家——想到此,她不免又有些疑惑地望向淡定非常的谢琰:“三郎,你怎么不问问我谢家本宗之事?”按理说,他不应该对自己的家人也十分思念么?

  谢琰挑起眉:“该说的事,你自然都会说。不该说的事,我又为何要知晓?”而且,听李暇玉姊弟俩说起旧事,他似乎已经许多年不曾与家人来往。唯一曾出现的,亦不过是在他成婚之时赶到灵州的大兄而已。由此可见,他应当早年便与家人产生了分歧,故而年幼的时候便离家外出,后来在李家落脚,便再度拥有了家人。

  李暇玉禁不住一笑,又道:“大兄由明经入仕,如今已经是弘文馆的正字。因着阿家与二兄二嫂都来了长安,大兄便在隔壁的延康坊赁了一座宅子。原本我和染娘也搬进去住了几日,不过因生活习性不同之故起了些龃龉,索性便搬回了自家的宅子中。”她轻描淡写地将那次冲突略了过去,李遐龄忍不住哼了一声以示不满。

  谢琰扫了两人一眼,笑了笑:“既然生活习性不同,又何必勉强住在一处?往后只管自在一些便是,且我这样的病人,是受不得半点委屈的。”如此冠冕堂皇地说完后,他沉吟片刻:“不过,到底是一家人,待会儿咱们便往延康坊走一趟罢。”

  “我已经遣人去延康坊送了消息,大兄应当正在往这里赶过来。”李暇玉回道,“咱们且听听大兄如何安排罢,免得惊扰了阿家——阿家最近身体略有些不适,应当不适合如此大喜大悲。”那位阿家若听闻这个消息,心中还不知会作何感想。当然,她也不想行小人之道,将她认定儿子已死,又命她们母女戴孝等事告诉谢琰。这些事应当由谢璞来说,才显得最为公道公平。

  “如此甚好。”谢琰便道,垂首再看怀中,染娘已经不知不觉睡熟了。于是,他便小心翼翼地将女儿放入李暇玉怀里:“阿玉,你一夜奔劳应当已经很是疲惫了,不如且回里间去稍作歇息罢?我与玉郎尚能撑得住,由我们来招待大兄便是了。”

  “也好。”李暇玉回道。待会儿要去谢家,夜里还需入宫,她确实应当养精蓄锐才是。于是,她警告地望了李遐龄一眼后,便抱着染娘进去了。

  此时,仆婢们已经陆续送来了一些新鲜吃食,换下那些早已凉透的清淡小食。李遐龄饮了一口温热的酪浆,眯起眼,决定还是听阿姊的话。然而,坐在他对面的谢琰却微微勾起嘴角,眉眼中带着他熟悉的笑意,压低声音,几乎轻得听不见:“玉郎,你是否有许多话想与我说?莫急,咱们一边等大兄过来,一边用些吃食垫一垫,一边——慢慢说罢。”

  ☆、第一百七十二章 再往谢家

  

  因着不想惊动李暇玉之故,谢琰与李遐龄便又吩咐仆婢去外堂设了一席。接着,二人就悄悄离开了内堂,前去外堂用朝食并等待谢璞。李暇玉听闻他们的动静,略作思索之后也并未多说什么。横竖她的姿态已经很是明显,又何必多管其他事?再者,身为阿弟为阿姊出头亦是理所应当的不是?

  李遐龄原原本本地将他所知的诸事说尽后,望着垂目静思的谢琰,禁不住又补充道:“姊夫,我可是半点也没有添油加醋,只是说出事实而已。阿姊最为在意的便是姊夫与染娘,若是世母没有犯她这两大忌讳,便是私下如奴婢一般侍奉世母,她也从未有过任何怨言。然而,这两桩事又如何能让人忍得下来?”

  “我知晓你们姊弟的心性,绝不屑于耍弄这种心机。”谢琰淡淡一笑,几乎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安心罢,你这样说来,我似乎也依稀忆起了母亲的一些性情。以她的偏执,发生这种事亦在意料之中。不过,只要想到万一我当真身死塞外,阿玉与染娘便会遭她如此对待,我亦是有些心寒。”

  当年他娶阿玉的时候,定然亦想过往后当如何令母亲接受此事。当然,若是百般相劝之后,她亦实在不能接受,他们成婚也符合律法。除去所谓的“不孝”的指摘,她又能使出什么光明正大的手段来逼迫他们和离?虽然仅仅只是这样的指责,便已经足够教人齿冷,已经足够教家宅不宁了。

  “姊夫如今不适合多思所虑,莫要多想。”李遐龄给他倒了一杯温热的酪浆,“车到山前必有路,自然会有法子转圜的。且谢家大兄大嫂都是心性极佳的好人,有他们从中规劝,想来谢家世母也不至于做出太离谱的事来。何况,阿姊如今亦算是京城中炙手可热的官眷之一。为了振兴陈郡谢氏,不令圣人、皇后殿下生恶,谢家世母怎么也该给她一两分颜面才是。”

  “你不知晓她的性情,方会说出这般的言辞。”谢琰禁不住苦笑一声,“我却隐约觉得,阿玉若越是能干,她便越是不会满意。以她的脾性,若是不喜一人,便瞧着处处都不喜。更何况阿玉如今虽是儿媳,却身负四品诰命,她无法掌控阿玉的日常生活,心中恐怕更是不舒服得很。故而,才一直将她拘在身边,美其名曰要磨一磨她的性情。”

  倘若能用分辨道理就能说服母亲,当年或许他也不会断然离家出走了;倘若用母子情分就能打动母亲,这么些年或许他也不会从不直接与阳夏老宅写信联系了。然而,如今同在京城,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也不可能绕过去。

  就在两人沉默着用朝食时,外头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来人几乎是连奔带跑,一路疾行而来。见到端坐在堂内的谢琰之后,他竟是禁不住热泪盈眶,扶着门久久无法言语,只能哽咽道:“实在太好了……三郎……你平安无事,实在是太好了……等了这么久,终究等到你归来了……可算是等到了……”

  谢琰起身,朝着眼前这位隐约觉得有些熟悉的男子端正地行了一礼:“大兄这些年亦辛劳了。且坐下罢。”李遐龄亦是起身行礼,并上前扶着谢璞,将他请入席中:“谢家大兄一路赶来,想来应当尚未用朝食罢?用些热汤面,发一发寒气,免得受凉。”他礼数周到,以主人的身份待客,倒让谢琰看着觉得格外新鲜。

  于是,三人复又坐下。谢璞仔细端详谢琰,不免松了口气:“说实话,若不是弟妹一直坚持你定会安然无事,就连我都快要绝望了。所幸你确实及时归来了,想必这些年也历经艰辛。身上可有什么伤?可需继续调养?莫要急着继续出仕,先将身子养好了再说罢。伤在胸前,想来都大伤元气,确实需要仔细养身才是。”

  谢琰便将他得了离魂之症之事简单地说了,又道:“我如今虽为折冲都尉,但吏部尚未安排正经的职缺,想来也不会那么容易有合适的空缺。且先找寻药王诊治施针,其他事日后再说罢。且我也想多陪伴元娘与染娘一段时日。”

  “如此甚好。”谢璞轻轻颔首,迟疑片刻,便又道,“咱们一家已经十来年不曾团聚。虽则阿娘此前坚信你已经身故,欲令弟妹与染娘替你戴孝,最后不欢而散——不过,我觉着你如今归来倒是一个转圜的好时机。瞧见你活生生地立在眼前之后,阿娘便是心中存着再大的郁怒,说不得也会喜极而散。三郎,且随着我归家一趟罢。至于是否需要住在一处,全由你与弟妹决定便是。”

  “住不住在一处另说,我确实该去拜见阿娘。”谢琰点头道,“不过,便是此番的郁怒消解了,过不了多久,阿娘想必还会想起我离家出走又擅自娶妻的旧事,说不得还会生出更大的气怒来。到时候,便有劳阿兄与阿嫂替我们说几句好话了。”

  “那自是当然。”谢璞道。既然已经定下来归家之事,他便又使人去弘文馆告了假,再让仆从去谢宅通报小王氏将诸事准备妥当。兄弟俩遂安心地坐下来,与李遐龄漫谈着其他事,诸如长安城中如今出名的士子与文会等。仿佛倘若不去多想此后归家会遇上的种种事,一切便能顺利一般。

  同时,内堂之中,稍作歇息的李暇玉很快便起了身。她刻意命婢女给染娘穿上了大红的夹袄,将她妆扮得格外喜庆。而她自己亦是一身耀眼的火红,任晴娘与雨娘细细地与她施了脂粉,贴上花钿,看上去端的是又精神又优雅华美。那插戴在鸦发中的金镶玉步摇、红宝攒花钗朵、栩栩如生的赤玉梅花簪,颈项上的璎珞圈,手腕上成串的虾须镯,更是绚烂之极。

  当她牵着染娘缓步行至外堂时,谢琰禁不住眼前一亮,含笑起身相迎:“娘子与染娘都已经装扮妥当,我这一身是否与你们不太合衬?”他身着浅青色的窄袖圆领袍,浑身上下朴素之极,只有腰间那枚玉环为饰。

  “耶耶。”染娘瞧见他时,便立即上前几步,拽住他的袍角不放。她微微嘟起嘴唇,似乎还是觉得心中不安稳,非得将自家耶耶拽在手心里才能安心。

  见此情状,李暇玉浅浅一笑:“染娘醒来之后便四处寻你,唯恐之前不过是一场梦。我劝了许久,她才相信你如今正在外堂。且让她将你当成纸鸢,一直拽着你罢。否则,她恐怕要时时都盯着你呢。至于衣衫,挤了一夜确实不能穿了。幸得我自灵州而来时,还带了不少与你做的新衣衫。你便回内堂去,换一身新衣再走罢。”

  “染娘,耶耶去换衣衫,你先跟着阿娘用些朝食。耶耶很快便回来了,待会儿再牵着你如何?”谢琰便好言好语地与女儿商量。染娘犹疑片刻,微微点头答应了。而谢璞瞧着父女二人,眼眶亦有些发红。染娘侧首望见他之后,乖巧地上前行礼,唤“世父”,又欢欢喜喜地来到李遐龄身侧,唤着“舅父”。

  见女儿犹如小圆球一般蹒跚着走开,似乎并不十分留恋,谢琰心中着实有几分失落。李暇玉禁不住轻嗔道:“还愣在此处做甚么?赶紧去换衣衫罢。且你在担心什么呢?染娘是咱们的女儿,她还能唤别人耶耶不成?”她亦是想不到,谢琰居然会吃谢璞与李遐龄的醋。看来,当上耶耶之后,他平日里那些聪敏机变确实都不知抛到何处去了。

  谢琰一步三回头地离开,染娘似是感觉到他流连的目光,抬起眼冲他甜甜笑了笑。这位傻耶耶立即便眉开眼笑,大步流星地走了。他拿出了军营中换装的速度,很快便换了身石榴红交襟大袖长袍。因衣袍颜色鲜艳,倒衬得他略微有些苍白的脸色亦是红润了许多,瞧上去也是精神百倍。

  当这穿戴华美的一家三口立在一起时,简直绚丽得令人挪不开眼去。李遐龄亦换了身品红色宽袖对襟长袍,以走亲访友为由要跟着一起去。他在上元之前似乎从未想过要拜访谢家,如今却赶着同去,自然只是为阿姊与外甥女撑腰而已。谢璞亦能够理解,便含笑答应下来,又使仆从赶紧回去再禀报小王氏一回。

  而后,谢璞与李遐龄骑马,谢琰一家子乘着牛车,一同赶往隔壁的延康坊谢宅。小王氏亦是一早便听闻谢琰已归来的消息,当时她与谢璞一样始终无法相信。于是谢璞便叮嘱她暂时不可告诉王氏,待到他亲眼确认谢琰确实安然无恙之后,再带着他一同归家。如今接到确切的消息,她亦是又惊又喜。她便不是谢琰的阿嫂,亦是他嫡亲的表姊,自然只盼着他安然回转。更何况,其中还夹杂着过继之类的内情呢?

  于是,小王氏喜形于色地带着一众婢女,即刻赶去王氏的院子里禀报这个年节中最令人欢喜的好消息。

  ☆、第一百七十三章 母子再会

  

  虽仍处在年节时分,王氏的后院中却依旧十分寂静,仆婢们脸上亦并没有多少喜色,都端着肃然无比的脸孔与姿态来来去去。颜氏照旧一早便来到正房中,伺候王氏喝药。当然,虽然说是伺候,但她也并不似李暇玉之前那般,需要做那些端着碗喂药之类的奴婢的活计。王氏的贴身婢女只会比她照顾得更精心、更妥帖。因而,她也不过是坐在一旁,微笑着与王氏说起昨夜带着华娘去看灯之事而已。

  王氏似乎对长安城上元夜的热闹场景并不十分感兴趣,始终不曾接话问些什么。饮完药之后,她便靠在隐囊之上,眯着眼睛思索着什么。倏然,她冷不防问道:“年节期间,李氏从未登过门?”

  颜氏怔了怔,轻轻摇首:“听阿嫂说,弟妹遣仆从送了丰厚的年礼过来,也让亲信的管事过来问候过好几回,仔仔细细地问了世母的病情。后来,又送了几回上好的药材。不过,她自己却是从未前来。”便是她曾亲眼见到王氏与李暇玉当时对峙的场面,也曾亲耳听见王氏怒斥令这位弟妇绝不可再登门,此时她却是假作什么都不曾听见过。

  “哼,居然在年节的时候也不过来问候一声。气得我生病,更不前来侍疾。如此不孝的女子,也不知三郎当初到底是不是迷了眼,才瞧上了她。将她娶进门来,不仅是羞辱我陈郡谢氏的门楣,更是来气我的。”王氏说到此处,原本平静的神情又渐渐浮起了怒色,“若不是看在三郎已经——”

  “阿家!阿家!儿刚听闻一个好消息!便急着来禀告阿家了!”甫踏入外间的小王氏听闻她的声音后,便欢欢喜喜地打断了她的话。她是出身五姓七家太原王氏的世家贵女,说话从不曾如此刻意高声,更不曾如此冒失失礼,令王氏不由得眉头轻蹙起来。

  然而,下一刻,小王氏便出现在里间的屏风边,如沐春风一般满面惊喜之色:“阿家!咱们三郎平安无事地回来了!听说昨夜上元观灯,弟妹与三郎竟在街上重逢了,方知他平安无事。如今义之已经接了他们过来,再过些时刻就要到家了!”

  “什么?!”王氏双目大睁,猛然坐了起来,不慎挥手打翻了旁边侍婢端的鲜果盆。屋内顿时有些凌乱起来,侍婢们立即跪倒在地。在满屋子侍婢的请罪声中,她亦难得地沉默下来,怔怔地发愣,竟一时失去了言语。

  “阿家?”小王氏唤着她,一面走近暗示婢女们立即起身将屋子收拾干净,一面朝着颜氏使了个眼色。颜氏遂笑着双掌合十,念了句佛号,接道:“果真是三郎回来了?世母先前还替他担忧悲伤呢,如今总算能开怀一些了!阿弥陀佛,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想来三郎经历了这般险事之后,日后定是有大福气的!”

  因有她应和之故,王氏总算是及时回过神来,怔怔地握住小王氏的双手:“六娘,这可是真的?三郎当真……当真平平安安地回来了?”她的神色似悲似喜,仿佛难以置信,更仿佛惊喜过度,不知该如何反应是好。不待小王氏回应,她便匆匆地要起身:“扶我出去!我定要亲眼见着他!我定要瞧见他,心中才觉得安稳!”

  “阿家莫急。”小王氏连忙劝慰,“如今阿家身子病弱,若是起身受了寒可如何是好?三郎如果进了门,必定会尽快赶来拜见,也不差这一时半会的。到了那个时候,阿家不是也能见着三郎么?况,若是三郎知道因自己之故,教阿家病体受凉,恐怕心里更是难受得很。”说罢,她又让旁边的颜氏也过来相劝。

  妯娌二人好不容易将王氏劝服了,又命亲近婢女赶紧将里间腾挪出来,备上足够的短榻坐席茵褥。王氏却靠在隐囊上,垂起泪来。便是她们再如何温声温语劝慰,她亦是泪流不止,瞧上去端的是憔悴无比。小王氏与颜氏面带忧色,互相对视,却也不敢不再劝,便又在旁边说了好些一家团圆之类的吉祥话。

  “阿娘!阿娘看谁回来了?”远远地,便听见谢璞的高喊声。王氏拭去泪,再一次挣扎着要起床,小王氏与颜氏一时并未扶好她,她竟挣脱了众人,跌跌撞撞地往外行去。不过,她毕竟久未下床走动,甫行至屏风前就已觉得有些体虚气弱。这时候,一个身姿挺拔的俊美青年迎面大步而来。

  王氏一时有些恍惚,依稀仿佛记得他尚且年幼的时候,笔直地跪在她身前,字字句句反驳于她,令她无言可辩。当时她觉得他小小年纪便生了反骨,悖逆不孝,于是勃然大怒,命人请家法罚他,又让他去跪祠堂。不料,这孩子却气性极大,竟然拒不受罚,转身便离开了家,再也不曾归来。

  这么些年来,每当想到这个不服管教的幼子,她心中都难掩盛怒之意。然而,午夜梦回的时候,她又何尝没有想过——他这些年在外究竟过得是否安稳?他是否能像在家中一样衣食无忧?他可曾遇到什么危险?他……他已经长成了什么模样?

  而今,她可算见到了,他果然长成了她梦中所见的模样。身量高挑,姿容俊美,举手投足像极了陈郡谢氏之人,像极了他们早逝的父祖辈——不,不仅仅如此。他比她所想的模样更多了几分优雅,更多了几分英气,隐约还有一分凛然之意。他果真是她的三郎!他果真是归来了!!

  谢琰见她怔怔地望着他,流泪不语,亦是微微动容。他上前数步,将她摇摇欲坠的身子扶稳之后,方跪倒在她跟前,庄重地行了稽首大礼:“阿娘,不孝子回来了!”在他身后,李暇玉与染娘亦默默地跪下来,同样行了大礼。立在一旁的谢璞与谢玙皆是目中含泪,小王氏与颜氏亦是喜极而泣,唯有李遐龄看似感触万分,眸中却仍旧带着些许凉意。

  “你这个不孝子!可算是回来了!”王氏不轻不重地捶打着谢琰的脊背,再度痛哭起来,“你这个只知道气我的不孝子!可知道这些年我多盼着你归家?!可知道我多盼着你每年多寄些信件回来?!我不给你回信,你便不知道该如何写么?!你可知道当我得知你在塞外失踪,生死不明时,有多担忧?!心里又是如何煎熬痛苦?!我甚至一度以为你已经死了!!让我这个白发人去送黑发人!!你怎么就能如此狠心?!怎么就能如此狠心待我?!”

  “阿娘息怒,儿子已经回来了。”谢琰抬首望向她时,亦是带着几分泪意,“儿子当年离家,立志功成名就之后方荣归故里,重振陈郡谢氏。投军本便是儿子报国之志向,却也知道必定危难重重。因不愿阿娘与兄长替儿子担忧,故而才一直并未给家中传信。如今儿子身居正四品折冲都尉,得以主持一军之府,也算是有所成就。日后,就请阿娘安心地尽享兄嫂与儿子儿媳的孝顺罢!”

  “阿娘,三郎归来不是件天大的好事么?”谢璞立即过来相扶,“他如今成家立业,两样都齐全了,阿娘也不必日日念叨于他、担忧于他了。且三郎说得是,如今我们兄弟三人齐聚,各自都已成家生子。阿娘日后也不必再替我们辛苦操劳,只管好生休养,享儿孙的清福就是了。”

  王氏却是含着泪,横了他一眼:“怎么?如今你们成家立业了,便嫌弃我在旁边指手画脚了?你们兄弟二人都不听我的话,一个明经出仕,一个投军从武。所以,就觉得我说的都是错的了?日后就不必再管教你们了?”

  “儿子怎会有此意?阿娘多想了。儿子只是觉得,阿娘也是时候该多享一享福了。”

  “阿兄说得是。咱们重振陈郡谢氏,其一为的是列祖列宗,其二不就是为了让阿娘尽享荣光么?”

  兄弟二人扶着王氏回到床榻边,服侍她躺下之后,便坐在床榻前,殷勤地问候起病情来。王氏又让谢玙也近前来,瞧着他们兄弟和睦,顿时面露慈爱之色:“三郎既已经回来了,咱们一家时隔十余年终于团聚,怎能再度分离?三郎,你离家这么些年,我就暂且不计较了。但这日后,你岂能忍心再度抛下我们不顾?”

  闻言,谢璞一怔,谢玙亦是神色微变。他们依然记得前些时日发生的那场冲突,没想到王氏竟没有说几句话便直接道了出来,仿佛并未记着她当初说过的话——绝不让李氏登门。小王氏与颜氏亦是目光微动,两人早便瞧见李暇玉与染娘浑身鲜艳的衣裳首饰,心中知道这是弟妹在向阿娘示威呢。当日婆媳二人争吵得那般激烈,心中都已经有了隔阂,怎可能愿意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李暇玉垂下眼,握着染娘软绵绵的小手,静默不语,神色亦没有任何变化。谢琰却并未看她们母女,只是温和地笑起来:“阿娘说得是。儿子离家多年,确实应该日日侍候阿娘,承欢膝下才是。只是,儿子此番归家其实并非安然无恙。”

  说着,他指了指自己的胸前:“当初重伤濒死,好不容易才救过来,如今还留有暗伤在身,夙夜头痛难忍。此番前来长安,也是为了请药王诊治针灸。故而,待儿子寻医求药,彻底痊愈之后,再归来侍奉阿娘罢。否则,一直留在阿娘身边,恐怕只会教阿娘替儿子忧心,反倒是惊扰了阿娘养病。”

  ☆、第一百七十四章 稍微和缓

  

  王氏一愣,拧起眉端详着幼子的气色,这才发觉他确实脸色有些苍白。她不禁又急又惊,忙道:“赶紧让我瞧瞧你的伤势!!”说着又埋怨道:“既然尚未痊愈,怎么不早些告诉我?还规规矩矩地在这里正襟危坐,还不赶紧躺下!依我看,既然你还需养病,索性就莫要折腾了,在这里住下就是了。”

  谢璞与谢玙闻言,也过来要扶着谢琰倚着隐囊坐下。而小王氏与颜氏立即退避到屏风之后,李暇玉则将染娘抱入怀中,微微抬起眼看过去,难掩担忧之意。谢琰不露形迹地朝她瞥了一眼,示意她不必忧心,又拒绝了两位兄长的好意:“胸前的伤口早已收拢,已然并无大碍,如今难熬的是暗伤。之前我千里迢迢自幽州赶到长安,不也安然无恙么?阿娘与两位兄长不必过于担忧。”

  然而王氏却依旧坚持要瞧他的伤势,于是他微微拉开衣襟,露出狰狞纠结的伤口。谢璞与谢玙都惊了一跳,更不必提王氏了。她再度垂泪不止:“天可怜见,也不知我儿这些年来都受了何等罪!!除了此伤,恐怕你身上还有不少伤口罢?军功是拿命去搏的,你安安生生地贡举不好么?非得让我成日为你提心吊胆?”

  “先祖就是靠着军功搏出了陈郡谢氏的赫赫声名,若是惧怕沙场惨烈,惧怕马革裹尸还,那便不是谢氏男儿了。何况,为了保家卫国,便是当真牺牲亦是值得荣耀之事。”谢琰掩好衣襟,浅笑着回道,“阿娘不妨细细想一想,我如今能够平安归来,比起那些长眠的同袍们,已是幸运之极。”说到此处,他不免动容。虽然他并不记得,但从李暇玉所述的战况来看,那些追随他多年的亲信府兵几乎折损了大半,令他不由得替他们痛心。

  “不提这些了。”王氏勉强收了泪,又道,“咱们一家团聚也不耽误你寻医求药。且你暗伤未愈,若不能住在一起,每日让六娘帮着看顾一二,我又如何能放心?”她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李暇玉是否能照顾夫君的怀疑,淡淡地看向这个始终不言不语的幼子媳妇,“毕竟,你媳妇每日都须得入宫,忙碌得很。她连染娘都无暇看顾,又如何能好好照料你?”

  “儿子自有元娘与仆婢照顾,如何能劳烦阿嫂?”谢琰轻描淡写地回道,“况元娘入宫,亦是奉皇后殿下之命。此既是皇家给咱们家的恩宠,亦是为皇家尽忠,自然不容怠慢。旁人家便是想要这样的机会,恐怕亦是百般难求,咱们家自是应该谨慎把握如此良机。且即便如此,元娘也想借着宫中的人脉,为我访一访京中的名医,往后少不得须得她继续劳心劳累。”

  “我抛下元娘与染娘母女,孤身在外征战多年。若非元娘将家中之事打理得十分妥当,又如何能无后顾之忧地踏上战场?而且,不知阿娘是否听说过,我在战场遇险之时,是元娘出生入死往北疆相救。后来又是她替我洗刷冤屈,报仇雪恨。自那时起,我便觉得,这天下间再也没有比她更好的娘子了。”

  他的言语虽然温和,同时也充满了坚定且不可摧折的力量。望向李暇玉母女的时候,他的目光中亦满是温柔和信任。当再凝视着王氏之时,他也是含着笑意:“故而,阿娘不必怀疑元娘的能力。照顾我们父女二人,于她而言轻松得很。她可是万军当中一马当先救夫的定敏郡君,连先帝都夸赞不已的巾帼豪杰,岂会被这种区区小事所难倒?”

  见他毫不吝啬地夸奖了一通,王氏眉头轻皱,还欲再言,便又听他道:“至于同住,这间宅子便稍有些小了。若想住下咱们三房人,委实有些不够。”

  说罢,谢琰瞥了身侧的谢璞一眼,正色道:“方才便听闻大兄提起来,说是他想换个大些的宅邸。眼下宅中只剩下园子中的小院子能住下,他十分担忧那处院落很难令我好生静养,便让我暂时安置在李家。若是过些时日,果真寻得合适的宅邸,我们再搬过来亦不迟。”

  谢璞眉头微挑,不着痕迹地斜了他一眼,同时毫无破绽地接过话:“阿娘,方才三郎还说,觉得这间宅子太小,委屈了阿娘,不便于阿娘休养,想将阿娘接到怀远坊去养病。只是我才是长子长兄,岂能容他胡言乱语,便将他斥责了一通。阿娘先前不是也提过要搬到城东去住?待到开春之后,我们便去细细寻访合适的宅子。到时候,咱们赁个大些的宅邸,再一起搬过去住,一家团聚。”

  两位堂兄弟既都这样说了,谢玙便也只得接过话,闷声闷气:“那小院子确实很难住得下三郎一家人,难免委屈了三郎。况他不是还须得好生养着?搬来搬去也容易劳累。世母若是想念三郎了,不妨让他时常过来问安就是。”

  “让他每日都走一遭,不也觉得劳累?”王氏嗔怪道,见三兄弟皆是众口一词,便又道,“细细想来,你们所言也不无道理。大郎,若是新赁大宅第,你们手头不宽裕,我这里还有些钱财,都拿去用就是了。左右不过是些许浮财,如何比得过咱们一家团聚重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3页  当前第6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8/9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红颜风华录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