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红颜风华录_分节阅读_第70节
小说作者:华飞白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813 KB   上传时间:2015-12-14 13:27:44

  “不错,正是那一支。”谢璞回道,紧接着恍然大悟,“瞧瞧,连我也给忘了。你师母不就是咱们的族姨母么?阿娘也唤一声族妹,那可是正经的亲戚。如今又与你有师徒情谊,更该走动得紧密一些才是。这备礼也轻忽不得。此外,还有博陵崔氏那一头,咱们也得赶紧上门去。”

  王氏听得纳闷,于是谢琰又细细地说了他拜的师父究竟是何身份,她这才恍然大惊:“居然是博陵崔氏二房那位崔子竟?!”紧接着,她的目光瞬息万变,竟是有些失落:“瞧瞧,你拜了这样一位大才子为师,却偏偏已经靠着投军出仕。不然,在崔子竟门下受教导,焉有不中进士之理?”

  谢琰听了,自是哭笑不得:“师父知晓我喜爱武事,很少提贡举之事。便是不知我的身份,他大概也只会举荐我投军。”他不愿多提贡举与投军二事,免得再度争执起来,于是又道:“阿兄阿嫂不必为礼物费心。元娘虽不知咱们的亲戚关系,却也早便为师父师母两家悉心准备了礼物。都是些从灵州带来的风物,想来他们也会很欢喜。”

  李暇玉也笑着接道:“虽说在灵州时也常有人情往来,亦是涉及到陇西李氏等高门。不过,备下这些礼物,我心中还有些拿不准——不如阿嫂到时候替我瞧一瞧,若是有不合适的,赶紧换了另备。否则若是失礼了,三郎可要向师父师母请罪了。”

  “师父师母都是豁达之人,自是不会放在心上。”谢琰不等王氏接话,便又道,“不过让大嫂过目,亦是应有之义。对了,到时候阿娘去是不去?近来阿娘的身子可有好转?”他早便询问过诊治的医者,自然知道王氏已经调理妥当了。此前因不想去两位将军家赴宴,不过是拿身子骨作为托辞罢了。如今是去拜见族中长辈,自然大为不同。

  果然,王氏微微拧起眉:“当然要去。你们的辈分太低,若是我不去,也显得很无礼。虽然说如今尚未痊愈,不过撑一撑倒是无妨。”事实上,因太原王氏与陈郡谢氏皆为没落名门,她从未参加过什么像样的宴饮,心中多少有些好奇。往自家亲戚家去,总比贸然往不熟悉的高门中去更自在些。

  小辈们自是不会拆穿她,只作什么也不知晓,便继续说说笑笑起来。小王氏与李暇玉约好了到时候一同出门,乘着牛车前往契苾将军府与安国公府(或是九江大长公主府)。而颜氏悄悄地瞧了她们一眼,垂目掩去了所有的艳羡。

  次日,谢家众人与李遐龄这个李家人,便一同去了契苾将军府。他们是晚辈,按理说应当由同辈来招待。但契苾何力将军生性不拘小节,也跟着迎了出来,将谢琰、谢璞与李遐龄拉去外院正堂中饮宴。契苾家的儿媳则将李暇玉、小王氏与染娘迎到正院内堂,去见临洮县主。

  许是因彼此到底是亲戚的缘故,看在姑臧夫人的面子上,临洮县主待她们倒很是亲热。她言语间不着痕迹地打探着宫中的消息,似是在试探李暇玉这位定敏郡君到底受不受宠,又有多受宠。杜皇后本便有扶持李暇玉立足的意思,早便示意她可借着宫中的东风了,她自然不会拒绝。于是,言谈的时候,不免便多次提到圣人、皇后殿下与义阳小公主。

  随着侃侃而谈,李暇玉能感觉到,临洮县主瞧她的目光渐渐地有所变化。毕竟,圣人与杜皇后因守孝或生病的缘故,这一年来已经甚少出现在众人跟前。此外,杜皇后的病情亦是令宫中暗潮汹涌,宫外的女眷们无时无刻不琢磨着日后该如何抉择。如今多了一位能够接近他们,而且颇为受宠的年轻贵妇,又有谁不愿意结交她呢?说不得什么时候,便能从她这里打听得只言片语,也好判断日后的形势不是?

  临辞别的时候,临洮县主一再邀请李暇玉与小王氏随时过来陪她:“自从女儿出嫁之后,我总是觉得有些孤单。身边只有一个儿媳陪着,如何能热闹得起来?如今见了你们,便如同自家女儿似的,实在是面善得很。你们往后也别递什么帖子,但凡有空闲便随时过来就是。此外,若我接了什么宴饮帖子,也会将你们一同叫上,可别推辞。”

  “县主如此盛情,儿便恭敬不如从命了。”李暇玉微微一笑,“只是这两日还须得去拜见其他长辈。待到过些日子,儿天天过来将军府,县主恐怕光是看儿的脸都会觉得腻了。”

  “是啊,来得太勤快,恐怕县主也会觉得这两张脸实在是看得太多了呢。”小王氏接过话,“且改日若是儿在家中饮宴,也请县主给儿盛情招待的机会才是。”

  “你们安心罢,我一定去。”临洮县主笑了笑,“什么时候定了日子,只管叫上我和将军。横竖将军如今歇在家中,无处可去,这些时日提到谢三郎便是满口称赞。教他多瞧一瞧你们谢家人和李家人,也让他多高兴几分。”她自是不会提起,契苾何力将军时不时还叹气,连连说当年没有定下谢琰这个女婿实在可惜之类的话。那时候她瞧不起谢琰,如今便是觉得此子前程不可限量,结果亦是不可能更改了——更何况,眼前这位寒门出身的定敏郡君,也绝非易与之辈。与宫中联系如此紧密的命妇,目前长安城中也只有这一位,何不与她交好呢?

  ☆、第一百七十八章 王家三房

  

  这些年来,太原王氏晋阳嫡脉一直颇不得志。虽说跻身于五姓七家之中,论门第自是极为高贵,却因接连三四代没有出现任何实权人物,而导致族人仕途不顺利,联姻亦同样受到限制。自从新朝建立之后,同为五姓七家的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嫡脉都已经有二三十年不曾与太原王氏通婚,唯有赵郡李氏尚存有一二提携之情,但他们在朝中也并不显赫。

  不过,三房却生生地扭转了这番局面——唯一的嫡子中进士,如今已经是益州别驾,从四品下的服绯高官;唯一的嫡女再醮联姻博陵崔氏,夫贵妻荣,眼下更是从三品的幽州刺史夫人,诰命封为郡夫人。而后,嫡长孙又与博陵崔氏再续姻亲,居然娶得了真定大长公主的嫡长孙女;嫡长孙女也嫁入了范阳卢氏最显赫的一支范阳郡公府,成功联姻。

  于是,昔日门可罗雀的王家三房,如今几乎是宾客云来。谁不知他们家是圣人尚未登基时便十分倚重信赖的亲信?若非如此,那王七郎与崔子竟如何能升迁得如此顺利?几乎是逢四年便顺着品级往上跳?两人入仕不过十年,便已经抵得过他人数十年的经营,如何不令人艳羡?又如何不令人越发想借着他们的东风青云直上?

  当谢家的牛车徐徐停在宣平坊王宅之外时,前头还有好些车马等着。不过,王家很快便遣了管事仆从过来,让他们越过这些不请自来的客人,直接进入宅邸内。辚辚而动的牛车中,李遐玉笑着与颜氏说起了染娘近来的趣事,华娘与染娘在旁边顽辨认香囊的小游戏。大郎谢沧将好奇地撩开车帘的两个弟弟都拉回来,眉头轻皱:“太失礼了,都给我安安生生地坐下。”

  他小小年纪却颇有长兄气度,且性格甚为强势,与谢璞、小王氏截然不同。不过,爱护弟妹之心亦是时时可见,偶尔还会将小家伙们的过失揽在自己身上,宁愿自己受罚受累亦不愿见他们吃什么苦头。

  对于这样一位负责任的小兄长,李遐玉亦是喜爱得紧,闻言便笑道:“大郎不需如此紧张,咱们不过是去拜见长辈罢了,无须约束得太紧。”说着,她便又笑问二郎谢泊与三郎谢澄:“你们都瞧见什么了?”

  谢泊约莫五六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闻言笑道:“叔母,外头停着好几辆马车。马车里的人也正掀开帘子瞧咱们呢。不过我和阿弟只是匆匆瞧了一眼,没看得很清楚。”

  只比染娘大几个月的谢澄跟着点头:“他们也看我们,他们也看……”言下之意,是觉得互相都看了,应当也没什么要紧的。

  见他还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谢沧立即接话道:“马车与人有什么好瞧的?日后若是骑马出行,你怎么看都使得。在车中未得两位长辈允许,便私自掀开车帘,那便是失礼。”而后,他还催促着两位弟弟道歉,直到他们都给长辈们行礼致歉,这才罢休。

  李遐玉与颜氏自是并不计较,将两个小家伙揽过来安慰,又夸赞了谢沧几句。华娘与染娘也瞅着他们咯咯笑起来,谢沧无奈之下,挪到妹妹们身边,很是老成地长叹道:“还是华娘与染娘听话,为什么阿娘偏偏不生两个妹妹,却将他们生成了阿弟?”作为长兄,他尚未体会到兄弟齐心协力的好处,成日只顾着约束撒欢的阿弟们便须得耗费不少时间与精力,情不自禁便觉得还是乖巧的妹妹更好些。

  李遐玉掩唇笑道:“此话你可与你阿爷阿娘提过?他们也想要个小娘子伴身呢。”小王氏便私下赞了染娘许多回,说是做梦都想再要个小娘子,成日里欢欢喜喜地宽慰爷娘,不那么闹腾。日后给她攒足了嫁妆,再寻个合适的郎君嫁出去。

  颜氏却抚摸着怀中的三郎谢澄,目光略有些出神:“小娘子确实乖巧可爱,小郎君活泼些也好——”说到此处,她的话音便顿了顿,视线飘了过来,笑道:“华娘与染娘也该得个弟弟了。不过,这都是缘分。”

  听得此话,李遐玉若有所思地望了她一眼。这几乎不算是暗示,而是明示了。若非王氏与小王氏都在前一辆车上,这辆牛车里又只有她们与几个孩子,颜氏恐怕也不会将此话说出口罢。而她的意思是,三郎归来还没有几日,那位阿家便又忧心起他的承嗣问题了?若当真如此,且不提有多可笑,却也是内宅惯使的手段了。

  想到此处,李遐玉勾起嘴角,握住颜氏的手,诚心诚意地朝着她微笑起来:“二嫂确实不必忧心。说来,咱们改日一同去瞧一瞧道医如何?我在宫中听说,有位极为厉害的道医,便专门诊治咱们妇人的病症,又十分擅长调养。咱们便去求几个方子,好生将养身子。说不得哪一日,便能——”

  毕竟孩子们在身边,她也便没有再说下去。更何况谢沧与谢泊已经并非稚童,连华娘都懂得一些事了,闻言都垂下头来只做不知。也只有染娘与谢澄依旧懵懵懂懂,都自顾自地顽耍着,完全不为所动。

  李遐玉揉了揉谢沧与谢泊的小脑袋:“两个小机灵。”颜氏也微微颔首,但笑不语。

  此时,牛车已经渐渐停了下来,妯娌二人便与孩子们一同下了牛车,前去王氏与小王氏身边。而在正院月洞门前相迎的,是位极为年轻的贵妇。她的打扮并不十分隆重,只是佩戴了几件轻便首饰罢了,穿得却十分暖和,隐约能瞧见小腹微微隆起的曲线。瞧着她的年纪与雍容贵气的举止,应当便是博陵崔氏那位真定大长公主的嫡孙女了。此外,三房的长孙王昉亦守候在旁边,笑道:“都是一家子亲戚,祖父与祖母说也不必分什么男客女客。姑母与兄嫂们便一同去内堂说话罢。”

  “是呢,祖母接到帖子之后高兴得很,说是许多年不曾见姑母了,甚是想念。”崔氏也亲亲热热地过来扶王氏,却得了王氏微嗔:“你身子重,可须得小心些才是,只管顾念着自己便足够了。”

  因小王氏与颜氏都尽孝心搀扶着她,李遐玉正好独自立在旁边,便自然而然地上前,把住崔氏的手臂:“有我扶着,阿家尽管放心就是了。”

  崔氏微怔,而后浅笑起来,朝她眨了眨眼:“久闻定敏郡君的大名,却不想咱们居然还是亲戚。便是不叙亲戚,姑父收了谢家三表兄为弟子,也很该更亲近一些才是。”若是从王家论起来,她唤崔子竟为姑父;若是从崔家论起来,应当唤崔子竟从叔父。无论如何,确实是极为亲近的关系。

  “确实如此。我们谢家初来乍到,尚不熟悉长安,本便应当多亲近王家与崔家。原本我还想着,日后若能在宴饮中遇见你,心中也不至于紧张忐忑。如今见你身子重,倒是应该好好调养要紧了。”感受到对方的善意,自然需要回报更多的善意,彼此方能继续相交,甚至成为闺中之友。

  “我如今身子并不算重,也时常出入宴饮中。便是我不能出门,还有祖母呢。改日再带着你去一趟崔家,娘家祖母与阿娘早便对你十分好奇了,想来也定会喜欢你这般率直的性情。日后,你们便只管跟着祖母,或我娘家祖母与阿娘。旁人便是想为难你们,见到她们之后,应当也会知难而退了。”

  “原本我们便打算明日去崔尚书府中拜会,看来改日须得让阿崔你来引见,也去真定大长公主府拜见贵主。”因着先帝嫡姊平阳昭公主早逝,余下的皆是庶姊妹,先帝几乎是一视同仁。不过,真定大长公主当年献上佛医与道医,治愈了文德皇后,而后又为还是晋王的圣人选了一位情投意合的王妃,情分自然与众不同。故而,如今这位大长公主一直是皇室中最为炙手可热的长辈,几位嫡长公主如长乐长公主、晋阳长公主、衡山长公主都时常来往,圣人亦对她十分尊重。

  “既然定了明日,那我便给娘家去个帖子。想来娘家祖母应当会对姑父的弟子与声名赫赫的定敏郡君感到好奇。祖父祖母时常去尚书府小住,说不得刚离开尚书府呢——尚书府中毕竟比公主府热闹许多,大家凑在一起也欢喜。”

  听见后头二人仿佛一见如故的亲热叙话,王氏斜了小王氏与颜氏一眼。二人都露出些许莫名来,似是不知阿家为何突然心情不佳。王氏只得将满腹气恼都闷在心中——这两个媳妇确实无处不好,却因很少出门交际的缘故,竟然让李氏趁机占据了上风。

  那可是博陵崔氏出身的三房嫡长孙媳妇,本来应当由小王氏与她寒暄才是,适当的时候也能去真定大长公主跟前露一露脸——这个时候,王氏完全忘了,谢琰才是崔子竟的弟子,而李遐玉才是深受杜皇后信重的命妇的事实。比起远房亲戚,自然还是师徒之谊更为重要。

  虽说已经数十年不见,但三房两位长辈依旧表现得十分亲切慈祥。明明不过是隔房的族侄女,却犹如亲侄女似的,待王氏与谢家众人皆很是和善。他们这般的态度,王氏亦是十分受用,将此归结于她的两个儿子都已出仕,陈郡谢氏有再起之势。想到此处,似乎连他们当初违逆她,一个投军一个考明经,也没有那般令人郁怒难当了。毕竟,他们早一年出仕,她便早一年扬眉吐气,在娘家人跟前也能直得起腰来。

  不过,小王氏与李遐玉却觉得,两位长辈这般和蔼,都是因他们确实性情平和之故。便是谢家无人出仕,上门来拜访,他们亦会是同样的态度。这不谋而合的妯娌二人瞬间便交换了神色:既然王家三房与谢家渊源如此深厚,为人品性极佳,阖家平安喜乐,就更应当与他们多来往了。平日里便是打醮上香这样的事,都可同进同出,也更容易亲近起来。既是如此,那么换宅邸的时候,说不得便可从宣平坊附近去找一找。

  另一头,谢璞、谢玙与谢琰也与三房长孙王昉相谈甚欢。王昉有意通过贡举出仕,对只顾着闭门读书的谢玙亦是十分热心。谢琰又提了自家的小舅郎李遐龄几句,他遂立即知情知意地答应为他们二人引见一些文士友人,也可带着他们一起去参加文会。

  一日时光转瞬即逝,王家觉得谢家风度犹存,自家女婿的眼光不错,谢家觉得王家平易近人,日后确实应该密切往来——端的是宾主尽欢。

  ☆、第一百七十九章 博陵崔氏

  

  在漫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谢家的牛车缓缓地驶入了崔尚书府所在的胜业坊。一丝彻骨的寒风自谢泊身侧钻入车内,倒是令温暖得令人有些醺醺然的气氛为之一振。原本正闭目养神的李遐玉张开双目,朝着皱眉的谢沧温和一笑:“车内太暖和了,散一散炭火气也好。二郎,可瞧见什么了?”

  谢泊有些犹疑地往外再瞧了瞧,摇了摇首:“叔母,胜业坊的行人真少。”

  顺着他撩起的门帘缝隙看去,外头除了匆匆来去的车马之外,确实显得格外寂静。“许是因大雪天气的缘故,不适合出门罢。既是如此,别坐在风口,赶紧过来烤烤火,免得受了风寒。”李遐玉笑着道。坐在她身侧的几个小家伙原本还对外面的风景充满了兴趣,如今也兴致缺缺地倚过来,围在炭炉旁边。

  与谢家所在的热闹喧嚣的延康坊相比,或者与王家三房所在的平和静谧的宣平坊相较,聚集着权贵世家的胜业坊处处宅门森严,高大的乌头门内戟架林立,令人不由自主地便被其气势所震慑压制。小家伙们自然对这些或古朴或华丽的宅邸毫无兴趣,亦不知这些宅第里住着何等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只知道——胜业坊景致不好,感觉也不讨人喜欢。

  牛车终于缓缓行至空落落的崔府门前。博陵崔氏二房嫡脉早便过了门庭若市的时候,因崔尚书素来不喜应酬之故,纵是如今满门服紫服绯高官,又出了崔子竟这位天子亲信,也无人胆敢随意前来攀扯冒犯。便是有心想要攀附的人也须得掂量一二,免得因太过热切反倒是惹得崔氏的高官们不悦。故而,除了宴饮的时候之外,崔府外头通常安静得很。

  守候于阍室中的仆从快步而出,将谢家的车马引向侧门。越过夹杂在中路与西路中间的甬道后,牛车这才徐徐停在内院月洞门前。谢琰、谢玙下了马车,就见一对年轻的夫妇正并肩过来相迎。他们的年纪应当与谢璞夫妇相差无几,应该正是崔家嫡长孙崔笃与其妻郑氏。

  此时,小王氏与颜氏也搀扶着王氏自牛车上缓步而下。而李遐玉带领着一群小家伙跟在后头。王氏有意不教她再夺了风头,便示意小王氏上前寒暄。她在这一路上已经叮嘱了长媳与侄媳许多话,两人都连声答应了。此时,小王氏自是不能违逆她的意思,于是微微笑着上前把住郑氏的手臂,轻声细语起来。

  李遐玉倒是并不在意,原本长嫂是宗妇,便该上前说话才是。上回她也不过是机缘巧合,亦不想让王家觉得谢家不擅长交际罢了。她轻声地提示着让孩子们上前见礼,于是,小家伙们都很乖巧地过去行礼。崔笃与郑氏笑得十分和蔼,给了他们见面礼。单从价值上看,这些见面礼倒并无什么贵贱远近之分,很是公平公正——王氏很满意地轻轻颔了颔首。

  彼此互相见礼之后,崔笃夫妇便带着谢家众人往正院内堂而去。一边缓步慢行,崔笃一边回首笑道:“昔年祖父便觉得与谢郎君颇有缘分,对谢郎君亦是十分欣赏。我记得咱们还曾见过好几面,一同赶赴宴饮,你的经历也令我们这些长年待在长安之人深感佩服。没想到,如今谢郎君竟成了叔父的弟子,从今往后便是一家人了。”

  “崔尚书对我有举荐提拔之恩,我与博陵崔氏的缘分确实早在灵州时便结了下来。”谢琰微微一笑。因着今日拜会崔家之故,他此前曾与李遐玉讨论过当年的诸事,并将一直追随他的那些亲信部曲都叫来询问了一番。“拜子竟先生为师,亦是机缘巧合,也足可见咱们之间的渊源深厚。崔尚书一直是十分令我尊重的长辈,日后或许也会经常前来请教于崔公。毕竟,先生如今身在幽州,鞭长莫及。想来,先生应当也希望我多向崔公讨教才是。”

  闻言,崔笃却挑起眉,勾着嘴角:“你有所不知,祖父与叔父之间的关系别扭得很。两人因叔父当年自作主张出京任外官之故,已有十年不曾通信了,都是叔祖父从中转圜传话。祖父接到你的帖子之后,还嚷嚷着叔父实在是太狡猾,将他看中的人抢了去。若是你来向祖父讨教,说不得他会故意不理会你——又或许,他会眉开眼笑地指点你,然后让叔祖父写信去幽州,向叔父炫耀。”他丝毫不介意道出崔家父子之间奇异而又深厚的感情关系,眉眼间充满了笑意,显然觉得这是家中的乐趣。

  谢琰怔了怔,苦笑道:“那我或许会接到师父的斥责?”他从未想过,崔家父子竟是这样相处的。虽并不记得崔尚书的面容,却依稀觉得他应该是位严谨且稳重的长辈,而自家子竟先生自是狂士脾性。想来,性情如此迥异,父子之间有些不合也是情理之中。只是,他作为晚辈,却不知该如何应对是好了。毕竟,他们都是他尊重的长辈。

  “不必理会,该做什么便做就是。”崔笃接道,“谁说得对我们就听谁的。至于他们俩斗气,便由得他们去罢。连祖母都不放在心上,我们又何必替他们担忧?何况,我阿爷也常说,父子之间的相处之道有许多种,或许他们就适合这一种。而且,祖父神色大变也是相当罕见的事,也该时不时让他发发脾气不是?有叔父在前头顶着,我们也好歹能松快些。”

  “……”谢家堂兄弟二人顿时无言以对,突然觉得印象中高处云端的博陵崔氏仿佛也不是那般高处不胜寒了。

  “说来,今日并非休沐,崔尚书与两位世父并不在罢。”谢琰又道。因着弘文馆事务渐渐繁重,谢璞也并未告假前来。何况,因拜访崔家而特地告假,若让崔尚书得知,恐怕也会觉得他疏于公务却只想着攀附,对他印象不佳。故而,谢琰便以崔家重文为由,将本不愿再出门的谢玙带了过来。他这位二兄最缺的便是见识气度,多往这些煊赫的高门世家走一走,也能开阔眼界。

  “祖父说过,他虽然不休沐,却会尽量早些归家,命我务必要将你们多留些时刻,也好见上一面。”崔笃回道,“阿爷与二叔父也极想见一见你,顺带问一问你幽州的情景。祖父虽嘴上不说,但对四叔父亦是十分关心。当然,他们最好奇的便是薛延陀那一战了,少不得让你——与定敏郡君讲述一番。”

  谢琰在给崔尚书的帖子中说明了“离魂之症”一事,亦道出自己隐瞒母亲不欲她忧心的想法。崔敦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他的娘子——定敏郡君这位接连得到先帝与当今圣人夸赞的巾帼英豪。当然,不仅仅是博陵崔氏家的郎君们好奇,娘子们对谢琰夫妇二人则更是充满了各种期待。一则只因崔子竟居然收了弟子,想瞧瞧他的眼光如何;二则凉州都督李袭誉阵前戕害同袍一事亦是震惊长安,受害者正是谢琰,而复仇者则是定敏郡君;三则这位定敏郡君如今是最得杜皇后信重的外命妇,且几乎从未参加过京中的宴饮,很是神秘。

  待谢家人来到崔家的内堂之中,却发现坐于榻席主位上的并不仅仅是崔尚书夫人郑夫人,真定大长公主竟然也赫然并坐。郑夫人面容恬淡,性情端静,笑容淡然,令人望之便不自禁心生好感;真定大长公主则雍容华丽,浅笑之时亦带着几分疏懒的锐利,仿佛能瞬间看透任何一人的伪装面目。

  便是不算品级与身份,谢家亦皆是晚辈,须得按照国礼与家礼见过这两位贵妇。王氏挺直脊背,看上去很是淡定从容地与她们谈笑着。虽然有些话题她接得实在艰难,郑夫人与真定大长公主却皆非刻意为难人的性情,很快便将话题转到谢家一群孙儿孙女们身上。于是,王氏的紧张尴尬这才缓解了一些,便笑着说起了孩子们的趣事。崔家与谢家的晚辈女眷们笑容晏晏地时不时补上几句,欢声笑语倒也始终不断。

  屏风隔开的另一侧,崔家兄弟几人与谢琰、谢玙亦是谈笑风生。虽说谢玙有些迂腐,见解也并不深,但好歹熟读诗书,引经据典亦是十分熟稔。谢琰在幽州时也被师父狠狠地塞着看了好些书,亦是隐约将年幼时博览群书的记忆想了起来,不仅能妙语连珠地接上,谈天说地亦更是开阔几分。崔家兄弟本来便对他颇为佩服,如今更是连连赞叹,等不及父祖辈们归来,便又问起了幽州以及薛延陀诸事。

  不多时,崔家的孩子们也都过来了,与小客人们坐在边上顽耍起来。主客之间并不避讳什么,这也是显得极为亲近,算是自家人往来的意思了。

  “说起来,若是早知道谢家都在长安,前些时候便应该给你们发帖子,邀你们来饮宴才是。”真定大长公主的媳妇李氏,同时也是王家三房嫡长孙媳崔氏之母。她瞧着便是长袖善舞的性情,神采飞扬:“如今谢三郎回到长安,又得了圣人召见,想来圣人与子竟都不舍得将他放回灵州去。既要留在长安,少不得便应该多认识些人才好,饮宴亦是多多益善。”

  众人皆点头称是。王氏虽是素来自视甚高,此时面对名列五姓七家之首的博陵崔氏,也不由得谦逊几分:“初来乍到,实在不了解长安饮宴的规矩。日后恐怕还须得烦劳贵主与郑夫人引见一二了。”

  “这倒是无妨。”郑夫人笑道,“如今咱们是亲戚,相互提携亦是应该的。”两人互相有礼有节地谦让几句,令王氏顿时觉得博陵崔氏似乎也对陈郡谢氏有些刮目相看了。她并未注意到,真定大长公主慵懒地靠在隐囊上,已有好些时候不曾言语,倒是颇有些感兴趣地打量着坐在最下首的李暇玉,看她带着小家伙们顽耍。

  ☆、第一百八十章 崔家善意

  

  因着李暇玉是谢家的幼子媳妇,论辈分算是最低,按礼仪而言也不该随意插话,故而她只能微微笑着在角落里垂眸静听。崔家女眷虽有心想引着她多说几句,王氏却几乎刻意不给她们彼此叙话的机会。且这位阿家事先叮嘱过,不许小王氏与颜氏将话题接给她,借着她年轻为由刻意冷落她几分,让她认清楚自己的位置。她便生生地成了这场谈笑的边缘人物,只能正襟危坐,勾唇浅笑罢了。

  幸而,她坐的角落离孩子们较近,索然无趣之下,她便时不时地侧首瞧他们正在顽什么。不知不觉间,她便不再关注两家女眷们究竟在说笑些什么,坐席离孩子们越来越近。若非时时关注她之人,大概也瞧不出她正不动声色地缓缓挪动。而且,仔细论起来,她也并未移出多少距离,当然也不至于令人觉得失礼,只是能够更方便她围观小家伙们顽耍而已。

  因着陪伴染娘与义阳小公主之故,李暇玉素来对孩子颇有耐性,偶尔也会生出些许童心。见孩子们忙着顽斗草,有胜有败,胜者难掩喜色,败者则苦着小脸,实在有些可怜,便时不时替落败的小家伙挑几根看起来格外结实的草茎,助他们一臂之力。原本胜出的孩子还有些不满,但见她不分彼此都会相帮,而且挑草茎的眼光十分独到,便缠着她问起了经验。

  她扫了身侧的女眷们一眼,便低声说起来。小家伙们听得连连点头,按她所言的选出草茎继续“斗”起来,胜者越发兴奋无比,而败者亦是绝不服输。不自觉地,他们也离这位亲切的年轻长辈越来越近,几乎是围在她身边了。

  真定大长公主饶有兴致地瞧着他们,忽而勾起嘴角笑道:“定敏郡君果然颇有孩子缘。怪不得听说义阳如今都离不开你了。若没有你陪伴,这孩子恐怕也不会日益康健起来,前些日子看着可真教人担心得很。如今她饮食就寝可好些了?”

  “回贵主,小公主的寝食作息已经渐渐恢复过来了。”李暇玉回首,眉眼弯弯地行了拜礼,方应道,“若知道长辈们都惦念着她,她还不知该有多欢喜呢。近来圣人与皇后殿下也觉着放心许多,御医也开了些调养的方子。只不过,宫中玩伴到底少了些,故而儿才日日进宫与她作伴。”

  “她就是舍不得圣人与皇后,所以一直不愿出宫来。不然,何愁没有玩伴呢?”真定大长公主一叹,难掩怜惜与慈爱之情,“在东宫时,她还时常跟着皇后出来宴饮,搬入太极宫之后,反倒是——如今也是诸事繁杂,她小小年纪却是个早熟的孩子,想来亦是有所察觉罢。不过,也正因如此,才更令人心疼呢。”

  说起义阳小公主,李遐玉难免也带出几分真情实意来,掩去心中盘亘不去的阴霾:“她年纪尚幼,合该天真烂漫,确实不应承受那些……”因崔家众人都是可信之人,又有郑夫人与贵主在场,她便含含糊糊地透了一两分,而后又道:“不过,圣人与皇后殿下想来也早有决断,日后绝不会教她受什么委屈的。”

  “谁敢让义阳受委屈呢?我这作姑祖母的也饶不过他们。”真定大长公主的神色越发亲切几分,言语中也更多了些许随意:“好孩子,改日若是你能带着义阳出来赴宴,我定要将压箱底的东西赏给你!长乐她们几个也正盼着呢,到时候定也少不得给你道谢。如今圣人只得了这么一个闺女,一群姑祖母与姑母,谁见着她不欢喜?谁不想宠她?只是苦无机会罢了。你若是能让我们得了机会,谁不会念着你的好?”

  闻言,李暇玉抿唇一笑:“那儿倒是沾了小公主的光了——其实前两日小公主便答应皇后殿下,时不时出宫顽耍,就等着过两日长乐长公主的饮宴呢。”再过几天,嫁入长孙家的嫡长公主长乐长公主便要办一次赏春雪的饮宴,宫中早便接到了帖子,义阳小公主出行诸事都已经准备妥当了。

  “大善。”真定大长公主笑起来,又招手道,“来,来,坐到我跟前来,让我好生瞧一瞧。”她这般兴致好,也令崔谢二家其他正在笑谈的女眷们不由自主地便暂时止住了话题,纷纷瞧了过去。这位贵主绝非喜好攀附吹捧的性子,常年深居简出,若要得她另眼相看并不容易。除了自家儿媳与孙女,以及尚书府的亲眷们之外,上一位能令她开怀笑起来的女眷,后来便成了自家人——那便是崔子竟续娶的王夫人。

  虽不知为何得了这位贵主的另眼相看,李暇玉却也毫不犹疑地起身,缓步行过去,而后跪坐在榻边。她的举止间既有门阀世家传承的优雅,又带着一种天然的贵气,与或许源自性情与经历的洒脱利落。她的一举一动皆看在真定大长公主眼中,神色略微动了动,却并未多言,只是温声问了她不少骑射之事,言语中俨然将她当成了自家后辈般看待。

  眼见着郑夫人淡笑着加入到真定大长公主与李遐玉的笑谈之中,说的也皆是寻常世家女子并不熟悉的骑射以及灵州的风土人情,王氏心中郁怒不已。她完全不懂骑射与灵州之事,便是想插话也插不进去。然而,无论再如何愤怒不快,她亦只得将心思尽数藏起来——怎么算,这幼子媳妇也是谢家之人,自然不能在外人面前流露出不和与矛盾来。

  便是如此,她也完全无法理解,为何王家与崔家皆会对这寒门之女刮目相看。难不成,就因为她是正四品的御封诰命?且先帝还给她赐了封号?难不成,就因为她得了杜皇后的看重,能够日日入宫?

  王氏虽然从未涉入过官家内眷间的交际,但绝非愚笨之人。然而,出于对这位寒门媳妇的偏见,她却始终不愿意承认她如今的地位究竟有多重要。她对陈郡谢氏的复兴,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或者说,自从幼子归来之后,她便觉得一切都能回归正途了——她不必再仰望这位儿媳妇,也不必因可能需要仰仗她而退让。毕竟,儿媳妇能做的事,儿子能做得更多更好。她也很快便要请封诰命了,到时候无论是身份与品阶,都能制住这个寒门之妇,她还能凭借什么在陈郡谢氏立身?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3页  当前第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0/9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红颜风华录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